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变化的云》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含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变化的云》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火烧云》;课外阅读资料:《夏天的云》《霞光》。
教材分析
《火烧云》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精读课文。
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奇妙的世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是对本册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从“怎么把一段话写清楚”到“怎么把事物写清楚”体现了能力训练的梯度发展。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单元目标和文本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人文主题是“神奇的自然”,语用主题是“学习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清楚事物特点的”。
《火烧云》一文作者从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两方面写出了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落实主题,我在课内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了《夏天的云》《霞光》两篇文章。
《夏天的云》一文作者从白云、火烧云、乌云的颜色和形状两方面写出来夏天的云变化的特点;《霞光》从大地变化的角度写火烧云颜色的变化,与《火烧云》中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很相似。
这三篇文章从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便于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如何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把火烧云变化多、快的特点写清楚的。
2.学习作者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表达方法,并选择一幅图片,运用“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描述火烧云形状的变化。
3.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板书课题,出示图片,认识火烧云。
同学们,日出或日落时,天空经常出现这样的景象,这就是火烧云,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红霞。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直观感知火烧云的特点。
】
2.探究“红霞”和“火烧云”名字的由来,初步感知观察角度的不同。
有人说,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
红霞和火烧云描绘的是同一种景象。
但看到这两个名字,你脑中的画面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发现“红霞”侧重描写颜色,是从视觉的角度观察,是静态的描述;“火烧云”是从视觉的角度去观察,是从看到的产生的想象,是动态的表述。
作者萧红正是运用了视觉和想象的方法描写火烧云的。
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为本课学习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做好铺垫。
】
【巩固借助关键句整体感知的方法,学以致用,初步感知两
2.出示两篇文章中描写火烧云颜色的片段,比较阅读,感悟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快的特点。
(1)引导学生比较两句话表达的特点。
相同点:两句话表达的意思一样,都是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描写火烧云。
不同:第一句写得具体,第二句惜字如金。
(2)介绍萧红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把颜色写具体的,发现作者表达的秘密。
(3)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
引导学生给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分类,发现这些描写颜色词语的特点,并拓展补充说出类似的词语。
ABB红彤彤金灿灿(颜色饱满可爱)
半x半x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一个词语中有两种颜
色糅合色)
实物+颜色茄子紫梨黄葡萄灰(用熟知的事物比拟,
具体形象)
指导运用:我们以后描写颜色时,如果颜色饱满可爱,就可以用ABB式;如果是两种颜色糅合在一起就可以用“半x半x”,如果想让脑中的颜色具体可感,就可以用实物的颜色比拟。
如
果这些词语都不能表达,那就用“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
(5)借助图片,感受天空颜色多,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6)感受颜色变化快。
指导学生关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感情朗读,读出火烧云的变化快。
【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发现萧红有层次地描写火烧云的颜色,体会这三类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关注不同的词语就会读出不同的理解。
】
3.感悟火烧云形状多、变化快。
(1)出示描写火烧云形状的片段,运用“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表达,体会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快。
(2)分组朗读,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表达秘密(出现—变化—消失)。
(3)关注表示时间和动态的词语,感受火烧云的变化快。
(4)比较课文与《夏天的云》中描写形状部分的相似之处。
(都描写动物,都是按照“出现—变化—消失”的思路来写。
)
(5)学以致用,学习表达。
①猜猜猜的游戏。
教师出示火烧云形状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你觉得像什么,就喊出来。
②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图,按照“出现—变化—消失”的思路说一说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可运用文中表示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③生汇报。
【这一环节的教学凸显了“语用教学”的理念。
通过不同文本和同一文本的比较,学生发现了作者描写形状时是按照“出
现—变化—消失”的思路来写的。
游戏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提供的表示时间和变化的词语降低了仿写的难度。
】
四、观看火烧云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总结:同学们,大自然就像一位魔术师,变化是他永恒的主题,希望大家能亲近自然、观察自然,并插上想象的翅膀,将你的观察发现变为文字。
四、作业设计
1.分类积累描写颜色的词语。
2.推荐阅读《白净草原》《瑞雪图》。
教学反思:
很多老师觉得精读引领课教学课堂容量大,教学中精读指导如蜻蜓点水一般,教学重点很难落实到位。
尤其是第二学段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分散、阅读速度较慢,落实起来更困难。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在本节课上,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有效整合,指导用较快的速度阅读。
我紧扣语用主题,以表格的形式将《火烧云》《夏天的云》两篇文章进行有效整合。
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运用抓关键句的方法快速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整体感知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阅读策略。
在教学中,我教给了学生阅读的策略——比较阅读,即“求同”和“比异”的方法。
主要体现在:
1.求同。
整体感知后,我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发现《火烧云》和《夏天的云》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相同之处:都是描写云的变化,而且都是从形状和颜色两方面描写的。
《夏天的云》中也有描写了火烧云的片段。
《霞光》和《火烧云》第一自然段则是从大地变化的角度描写火烧云的变化。
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不同作家的写作思路不谋而合:都写了火烧云“变化”的特点。
在比较中,学生也明白了:可以从颜色、形状和火烧云映照下大地变化的角度描写火烧云。
2.比异。
在精读感悟环节,我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有目的的将拓展篇目的片段当做素材与文本比较,引导学生在精读中感悟,在比较中思考。
我提取出《夏天的云》中描写火烧云的片段,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一个自然段写出了火烧云形状和颜色变化的特点,语言简洁。
而《火烧云》语言优美,具体可感。
我让学生找出片段中描写颜色和形状的语句,与课文比较。
引导学生思考萧红描写火烧云的颜色时是“如何将一句话写成一段话”?描写形状时是如何“将一句话写成三段话”?然后作具体指导,如:片段中描写颜色的句子与课文第三自然段比较。
“黄昏到了,云儿们都变身成了火烧云,这次不仅仅只有一种颜色,有黄、红、紫……各种颜色。
”这句话中“黄、红、紫”在课文中是怎么
描写的?(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片段中的“……”萧红是怎么表达的?(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就这样,整节课中学生在朗读、想象和比较中感受萧红语言表达的特点,发现作者观察和写作的密码,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神奇。
在课堂中拓展片段指导精读,既可以避免蜻蜓点水式的平均用力,又可以集中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让学生在比较中辨析、思考中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