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基础卷(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基础卷(1)
一、选择题
1.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锌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盐酸;③硝酸铵和水;④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A.①②B.①②④C.①④D.①③④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4.一辆严重超载货车在急速下坡时轮胎发生燃烧,导致货车起火,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造成货车起火的直接原因是()
A.货车轮胎与空气接触
B.超载货车轮胎与道路摩擦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
C.货车在下坡车速较快
D.制造轮胎的橡胶是可燃物
5.足量的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见图甲),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见图乙)。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有CO2和水蒸气
6.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同点是()
A.组成元素相同B.分子结构相同
C.化学性质相同D.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7.航天科学技术测得,三氧化二碳(C2O3)是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
B.C2O3是氧化物
C.C2O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
D.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下列知识的归纳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A B.B C.C D.D
9.下列有关空气及空气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采用分离空气的方法制取O2,此方法是化学变化
B.N2可做保护气是因为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CO2能灭火,只利用了CO2的化学性质
D.CO和H2均有还原性、可燃性和毒性
10.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①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②通过灼热的CuO 时,固体变成红色;③通过白色CuSO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④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CO、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CO2,一定含有H2和CO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2和CO2,可能含有CO
D.实验过程中一定没有CO2生成
11.根据右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
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12.关于燃料及其利用的相关知识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13.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在灭火过程中,突发“爆炸性燃烧”,造成多名消防官兵栖牲;对于引发“爆炸性燃烧”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采取“以火攻火”的方式,即在火势蔓延的外围控制性的先用火烧出一定面积
B.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
C.在单口山谷、草塘沟等特殊的、较为封闭式的地形中
D.地面植被和林下可燃物因长期堆积后发生腐烂,进而产生大量可燃气体
14.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
15.甲烷和水反应可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B.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D.反应中氢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
16.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17.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7年我国环境保护部确立环境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B.使用填埋法处理不能降解的生活垃圾C.不断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D.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
18.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19.在化学实验室内外一般不会张贴的标志是( )
A.禁止烟火B.当心爆炸
C.剧毒D.禁止拍照
20.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油是纯净物
B.煤、石油、天然气和酒精都是化石燃料
C.煤和石油的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
D.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获得热能
21.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

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22.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A.B.C.D.
23.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

下列做法或说法不合理的是()A.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119
B.扑灭森立大火,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C.只要温度到达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D.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24.2018年11月8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型山火,历时半月才将其基本扑灭。

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用大量沙子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D.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25.已知,甲和乙是家庭常用的两种调料,它们的气味完全不同。

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判断,下列有关两种调料的说法,肯定正确的是
A.构成的原子完全不同B.构成的分子一定不同
C.组成元素完全不同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分析】
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需要瓶内部压强增大,途径有:(1)温度升高、(2)产生气体。

【详解】
①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氢气,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
①正确;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②正确;
③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不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③错误;
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④正确;
综上,①②④能使图中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

答案选B。

【点睛】
注意固体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遇水会放出大量热,硝酸铵、硝酸钾溶于水与吸收热量。

2.C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
故选C.
3.B
【解析】
试题分析: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人和引起火灾.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正误判断的知识。

4.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及燃烧的条件可知,在急速下坡时超载货车轮胎与道路摩擦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故答案选择B
考点:燃烧条件
5.C
【解析】
【分析】
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该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空气的主要成分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A
【解析】
【详解】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组成元素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1个一氧化碳分子比1个二氧化碳分子少一个氧原子,它们分子的结构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中元素均显﹣2价,由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一氧化碳中碳元素显+2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7.D
【解析】
【详解】
A、1个C2O3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则C2O3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3,故选项A正确。

B、C2O3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B正确。

C、由于CO具有可燃性,而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具有可燃性,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故选项C正确。

D、由于CO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三氧化二碳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可判断C2O3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故选项D选项错误。

故选:D。

8.D
【解析】
【分析】
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详解】
A、造成煤气中毒的气体是CO,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SO2、NO2,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故A正确;
B、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B正确;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故形态不同,硫原子和硫离子质子数相同,都属于硫元素,CO、CO2每个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故C正确;
D、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因为温度升高,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汽油洗油污是溶解,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但不是酸性气体,汽油洗油污是溶解,而洗洁精洗去油污是乳化作用。

9.B
【解析】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是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A、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O2,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不正确;
B、N2可做保护气是因为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B正确;
C、CO2能灭火,不仅利用了CO2的化学性质,还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物理性质,故C不正确;
D、CO具有还原性、可燃性和毒性,H2有还原性、可燃性,但是没有毒,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10.B
【解析】
【分析】
赤热的碳会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体积增大一倍;能使氧化铜变红色的气体具有还原性;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各气体的性质进行推导验证.(气体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体积相同,分子数也就相同)。

【详解】
碳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一氧化碳,会使气体体积增大一倍,根据① 可知,混合气通过碳后气体体积不变,可以知道混合气中一定不含二氧化碳;② 通过氧化铜后,固体变成红色,说明混合气中存在还原性气体,③ 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通过氧化铜后生成了水,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有氢气,④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有一氧化碳,所以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中一定没有二氧化碳,一定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故B正确,通过① 的分析可以确定混合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根据④ 的分析可知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利用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差别,设计实验,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现象差异,达到鉴别物质的目的。

11.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现象①白磷与氧气接触,燃烧;②白磷没与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B、现象①白磷燃烧,而水温是80℃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正确;
C、由上分析可知现象③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错误;
D、现象①③中,白磷、红磷都与氧气接触,而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正确;选C。

【点睛】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1、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2.C
【解析】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常表现出热量的变化,正确;
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煤的充分燃烧,正确;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利用水气化吸热使纸箱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的原理,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D、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正确。

故选C。

点睛: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

13.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采取“以火攻火”的方式,即在火势蔓延的外围控制性的先用火烧出一定面积,相当于清除可燃物,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错误;
B、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正确;
C、可燃物在单口山谷、草塘沟等特殊的、较为封闭式的地形中剧烈燃烧,可能发生爆炸,正确;
D、大量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正确。

故选A。

【点睛】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或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会发生爆炸。

14.D
【解析】
【详解】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是正确的表述;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热空气或有毒气体吸入鼻孔;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故答案选择D
15.C
【解析】
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 CO+3H2。

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1:3,错误;
D、反应前的氢元素存于在水和甲烷中,是以化合态存在,反应后的氢元素存在于氢气中,是以游离态存在,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明确每个模型表示的含义,这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16.A
【解析】
【详解】
A. 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
B. 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
C. 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
D. 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A。

17.B
【解析】
【详解】
A.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能够防治环境污染.故A正确;
B.填埋法对不能降解的生活垃圾进行掩埋,不能减小生活垃圾的污染,故B不正确;C.不断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能防止空气污染.故C正确;
D.选择自行车和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空气污染,故D正确。

故选B。

18.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水中不含氧气,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故B正确;
C、烧杯中的热水不仅能提高温度,还可以起隔绝空气的作用,故C不正确;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19.D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室可以拍照,烟火,爆炸,剧毒都是必须注意的。

故D正确。

考点∶考查易燃易爆物质的相关知识。

20.C
【解析】A、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B、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错误;C、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造成空气污染,正确;D、燃烧、摩擦等都可以产生热能,所以说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得到热能是错误的,错误。

故选C。

21.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正确;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正确;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使燃烧物与可燃物隔绝,正确;
D、汽油、酒精着火不能用水灭火,错误。

故选D。

22.C
【解析】
【详解】
A、图标为严禁烟火,故不符合题意;
B、图标为严禁携带烟火,故不符合题意;
C、图标为禁止燃放鞭炮,故符合题意;
D、图标为禁止吸烟,故不符合题意;
23.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为避免烟雾呛鼻和毒气的吸入,所以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故A正确;
B、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的原理,故B正确;
C、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并且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二者缺一不可,故C错误;
D、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有可燃性气体,所以要严禁烟火,故D正确,故选C。

24.D
【解析】
【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

【详解】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B、用大量沙子覆盖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
C、森林火灾时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

故选D。

25.B
【解析】
【详解】
A、不同物质的原子构成可能相同,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决定其化学性质,不同物质的分子构成一定不同,故正确;
C、不同物质的元素组成可能相同,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错误;
D、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相同,如食盐和蔗糖均能溶于水,故错误;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