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乐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体会秋思;
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与联想,品味意象,评析诗句,解读秋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阅读兴趣,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描绘秋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文本魅力,理解曲中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具体意象,结合作者身世,感悟文本意境。

【设计意图】:三维目标的设定遵循了感受、解读、描绘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达到熟读成诵,不是干巴巴的记忆文本。

同时,在解读中把握文本意境,有利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形成。

教学辅助设备:多媒体设备,音视频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

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旋律荡漾耳畔。

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2.出示课题
3.补充元曲的文化常识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

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

本文是散曲中的一首小令。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这种体裁有初步的了解,了解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二、入文(诵读文本)
1.教师范读(明确:听清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文本(明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情感)
3.指名诵读(教师点评:教师加入韵脚分析,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


4.思考: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应该用怎样的情感读出来?(明确:凄婉、哀伤、悲凉)
5.学生齐读全文(明确: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教师明确朗读要求: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试一试。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无助的生存境遇。

感受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朗读中品味曲中的节奏美、意境美。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与作家对话,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这个环节通过课文范读、指导朗读,整体把握诗意,从文章的感情基调、朗读的语气、节奏、重音等方面,在交流中让学生试读、评析,教师给予朗读的指导,必要作一定示范。

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三、入境(品析意象)
1.师语: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
2.师生讨论:枯藤老树,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明确: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3.师生讨论: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明确: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同时板书)适当介绍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在创作时,总是先有意象,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是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简单来说,意象是具体的对象,意境是一种氛围,情感。

4.学生品析上述10种意象,它们带给我们的感受一样吗?(明确:不一样。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恬静、淡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5.那么,“小桥流水人家”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
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写作手法:衬托(反衬)。

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

人贵直,文贵曲。

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6.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同学们,让我们闭上双眼,
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补充说明:意向不是单纯的叠加,有其内在的秩序。

第一句,从下往上写;第二句,由近及远;第三句,由远及近。

7.学生给这幅图画起个名字(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明确: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秋思图等。

8.体会全曲情感(补充介绍马致远)
马致远也曾想要积极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赏识,可以说,他一生穷困潦倒,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教师强调: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描绘出曲中的意境,锻炼学生将抽象的诗句转化成具体的语言的能力,也让学生在自己总结中提高对古文语言的感受力,慢慢领悟文中的审美境界。

让学生通过这些意象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背景材料,有利于理解作品。

四、入乐(品曲,配乐歌唱,乐曲显得意境深远)
播放视频,播放音频。

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浓烈的思乡之情。

2.老师总结: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
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

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

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

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

【设计意图】:在古代诗歌体系中,诗歌本来就是唱的,这首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

学习这首小令,从中受的应该是各类美的熏陶,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游子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

此时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通过音乐,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五、入画(领悟文本,出示名家书画作品)
1.出示名家书画作品(书画艺术赏析,渗透书法知识,积累鉴赏书画的知识,体会、感悟
中华诗词曲的文字魅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2.出示简笔画(学生结合简笔画,指出画中的景物,再次体会文本中涉及的10意象所表现
出的文字张力。


【设计意图】:古典诗文是我国古代诗人词家经过千锤百炼创作出来的完美的艺术精品,所以采用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完美的对此完美的诠释。

此环节主要是带领学生感受文本的张力和表现力,体会我们学习的不是干瘪的文字,而是在方方面面都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艺术瑰宝,不同时代,可以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位评价,更进一步培养对古诗词的喜爱,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六、入剧(剧情充满诗情画意,比较,创作)
出示视频材料,感悟文本的内涵与外延。

【设计意图】:出示视频材料,感悟文本的内涵与外延。

充分认识我们学习一首诗词,不仅仅停留在常规的对文本的诵读和记忆上,还有的别的艺术形式可以诠释文本。

这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作品丰富的意蕴、魅力的意识。

七、学有所得,小试牛刀
以上,我们从不同侧面领略了《天净沙·秋思》的魅力,它入文,文章尽显高雅深邃;它入境,文本彰显的意境深远幽邃;它入乐,乐曲显得意境深远;它入画,丹青更显清新脱俗;
它入剧,使剧情充满诗情画意。

面对这样的一篇作品,我们难道无动于衷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爱好,来表达一下你们对这首元曲的领悟。

(出示前人的其他作品)
天净沙·畅春
五福山人
碧海蓝天肥鸭,
天桥浪水渔家,
大道东风骏马。

朝阳东爬,
追梦人奔天涯。

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

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吧(100字左右);
2.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用自己的画一画;喜欢书法的同学,可以拿起自己的笔,来书写你对这首曲的解读;
3.喜欢诗歌的同学,请选取10种意象来表达你的忧伤(喜悦)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

(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曲中的秋景及意象,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

这将使曲中的意象美对学生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充分体会文本的语言张力,体会文本的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让学生从中感受各类美的熏陶,并再次强调古典诗文的重要性及作用,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写。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是也是对语文学习的拓展,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八、结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同学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

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

所以,同学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

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

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各类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中华文化之精华,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诗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八、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十种意象
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夕
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
入文
入境表现力
入乐语言张力继承与发扬
入画魅力
入剧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遵循语言简洁,突出重点,且条理分明,醒目规范,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晰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