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古诗三首》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古诗三首》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

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

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
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之情。

《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

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

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

弄清古诗的意思,并在头脑中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然
后根据“结构图解”的提示进行背诵。

背诵的时候,要把握古诗的节奏,背出韵律。

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重点理解“开”“回”“出“”来“这几个字,默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断”“楚“孤”这几个字的写法。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答案:
第一组: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水天相接的远方驶来。

第二组:洞庭湖的水光与月色互相辉映,显得非常和谐;湖面平静无风,如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

同步练习+答案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
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参考答案
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
3.中断开流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三年级语文的学习方法
(一)多积累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

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

这种积累不一定是在书本上,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片段,听到他人说的一些好词,都可以作为学生积累的素材。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

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二)多记忆
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

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

如果还没睡着可以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多回忆几次。

由于刚上完课,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回忆完了。

如果回到家,书一合,对所讲的内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复习时,对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望题兴叹”。

急来抱佛脚不如睡前多回忆来得好。

(三)多动笔
学习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许多学生在看书时只是看个热闹,即使有问题也不会做笔记,就这样将问题“读”过去。

当再次学习时,在同一个地方还是会有问题,并且不清楚自己当时有没有解决。

所以,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动笔,将自己的问题、收获一一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时间,还会加深自己学习的记忆。

(四)多思考
学生做习题时,不要急于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师讲的例题是什么意思或先看书,把所讲的内容全部弄懂后,再做习题。

这样就会感到轻松自如。

做练习是为了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些图快、图省事欲走捷径的学生,似懂非懂,一味地为做习题而做,常常会到处碰壁,走进死胡同。

返回头再看书,事倍功半。

为了使书本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教会学生遇到问题独立思考。

平时读书时也要多思考,打开自己的思维,不要僵化在老师和家长告诉的道理中,凭着自己的认知和学习到的知识去重新思考问题,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多背诵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

适当背诵一些有价值的材料,犹如常做体操增强体力一样,可增强记忆力。

据生理学家研究,重复的刺激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

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背下来,对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

同时,还要在大脑之外建立知识的仓库。

这种知识的仓库,可以是书本、笔记、日记、摘抄本、电脑,平时经常翻看检阅,就可以把外部记忆变为内部记忆,加深背诵的效果,把知识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

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