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三诊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威海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三诊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市剧院上演了昆曲《牡丹亭》,那精彩地表演,让人叹为观止
....。

B.我们既要相信自己,不妄自菲薄
....;又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不骄傲自大。

C.给他讲了半天的道理,他心中仍然无动于衷
....,没有悔改的表示。

D.盼望已久的书终于买来了,一拿到书,他就迫不及待
....地阅读起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项,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

使用恰当。

B项,妄自菲薄:本意是自暴自弃,后来也引申为过分看轻自己。

使用恰当;C项,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与“心中”重复。

使用不恰当;D项,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

使用恰当。

【点睛】
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词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诃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B.传统的对联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

C.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D.书信和普通文章的区别,主要在体例格式上而不在内容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项表述不正确,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不是苏联作家。

二、名句名篇默写
3.按教材原文填空。

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____________________。

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瀚海阑干百丈冰,
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__________________。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答案】(1)云生结海楼(2)烽火连三月(3)草色入帘青(4)晴川历历汉阳树(5)愁云惨淡万里凝(6)伤心秦汉经行处(7)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

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

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注意“烽、帘、历、凝”字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

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

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

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

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

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而老邻居那一家则是实打实,勾着人的食欲。

但终是相安无事,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
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
..似的。

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

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

你来我往,此起彼伏。

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

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

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

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

原来,端午又到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

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1.“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文章着重描写其中一家的油烟气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分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下面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而老邻居那一家则是实打实,勾着人的食欲。

3.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⑤段中“孱弱”的含义。

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5.文章写了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结尾则将各种生活风格统一了起来,请从这个角度探究结尾划线句的意蕴。

【答案】1.(1)认真的风格:吃的方面有规律、很节制(每顿必烧,从不将就)即使是生病,也是认真对待吃这件事,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2)质朴而实在(实惠)的风格:油烟气味体现出用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2.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咖啡气味的浮华(虚无)和老邻居家油烟气味实用(实惠)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出各路气味各有特色,泾渭分明,决不混淆
3.“孱弱”是瘦小、虚弱的意思,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一缕咖啡的香气)不定时出现,时有时无,并不是为了一日三餐,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4.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体现理解与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主题。

5.①平时的生活会有不同的气味,但到了端午都会有艾草味,说明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

②到了端午都会有艾草味,说明人们认同端午,认同这样的传统文化;③艾草味在弥漫、散开,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说明艾草味能升华,平衡不同的生活状态。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从“每顿必烧,从不将就”“他们没落下过一顿”可以看出这家人的认真和执着;从“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
是小康的生活气息”“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可以看出这家人的实在。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这句话将“温和、光滑”和“实打实,勾着人的食欲”这两种油烟气味进行了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两种生活风格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孱弱”的意思是瘦小虚弱,单薄。

第⑤段中,“孱弱”用来修饰另一家的油烟,作者对此的评价是“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依据这些内容即可解释“孱弱”在语境中的意思,语言要简洁。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

我们要注意文章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以及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

从开头、结尾、中间可以发现,文章处处出现油烟味,所以“气味”是文章的线索。

这篇文章借助油烟的气味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状况和生活风格,体现了“包容”这个主题。

5.此题考查了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句话里的关键词是“艾草味”,联系上文可知,“艾草味”代表的是端午这一传统文化;“只由它弥漫,散开”,说明人们的生活有共同的内容;这句话点明了主题,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全体都震悚
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悚
..起来。

2.文段⑤中画线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案】1.表现了“我”当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2.议论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
3.这四本书是“我”渴慕已久的,最初想得到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所以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解析】
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再要结合语境理解出语境义,“震悚”指震惊惶恐。

“霹雳”指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这是一种强烈的出乎意料的震动,吃惊,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我”当时强烈的感激感情表现出来,极其凝练又极具震撼力。

2.考查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表达方法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此句是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后,“我”的心理感受,属于议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指的是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一事。

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此段主要写买《山海经》一事。

首先,从自己渴慕《山海经》写起,用自己那种“太过于念念不忘”的心情来衬托阿长的关心。

她主动询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而“我”则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淡淡地作了回答,但她默默地记在心里,认真地当一件事去办。

这充分说明阿长的关心是出于真情实意,并非为了讨好主子,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其次,她果真办成了,而且是不声不响地办成功的。

鲁迅用极其凝练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用“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写出被感动之强烈;为了突出他的感激与欢悦,还用“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作陪衬,使庄重的感情仍带着诙谐的色彩,以便在风格上和前面的记叙保持一致。

最后,写出这部“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和影响,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引向深化,变成永久的怀念。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写满字的空间
毕飞宇
①写满字的空间是美丽的。

②我小学就读于一所乡村学校,而我的家就安置在那所学校里头。

父亲被打成“右派”后,学校却成了“囚笼”。

我们全家困在“囚笼”里没有一本书可以阅读,没有一张纸片可以书写。

然而,学校有一块操场,还有三面用土基围成的围墙。

一到寒假和暑假,那块操场和三面围墙就成了我的私人笔记本了。

我的手上整天拿着一只粗大的铁钉,那就是我的笔,我用这支笔把能写字的地方全写满了。

有一次,我用一把大铁锹把我父亲的名字写在了大操场上,我满场飞奔,巨大的操场上只有我父亲的名字。

父亲后来过来了,他从他的姓名上走过的过程中十分茫然地望着我。

我大汗淋漓,心中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兴奋。

残阳夕照的时候,我端详着空荡荡的操场和孤零零的围墙,写满字的空间实在是妙不可言,看上去太美。

我真想说,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像样的作家了。

③现在想来我的那些“作品”当然是狗屁不通的。

但是,再狗屁不通,我依然认为那些日子是我最为
珍贵的“语文课”。

那些日子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的表达欲望,这种欲望至今没有泯灭。

天底下没有比这样的课堂更令人心花怒放和心安理得的了,她自由,充满了表达的无限可能性;她没有功利色彩,一块大地,没有格子,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

④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在学校的围墙上乱涂乱画,把学校的操场弄得坑坑洼洼,绝对是不可以的。

利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也是好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自然不反对,可我不能同意只有在方格子里头才可以写字,只有在作文本子上才可以按部就班地码句子。

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每一个字首先是一个玩具,在孩子们拆开来装上,装上去又拆开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是情趣盎然的,具有召唤力的,像小鸟一样毛茸茸的,啾啾鸣唱的,而在孩子们运用这些文字组成章句的过程中,摞在一起的章句都应该像积木那样散发出童话般的气息。

⑤孩子们为什么想写?当然不是为了考试。

准确地说,是为了交流。

一个人不管多大岁数,从事什么工作,都有表达的愿望。

孩子们喜欢东涂西抹,其实和老人们喜欢喋喋不休、当官的喜欢长篇大论没有本质区别,相对于一个“人”来说,它们的意义是等同的。

我听说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写作文了,这真是不可思议。

这甚至是灾难。

孩子们有天马行空的念头渴望与人分享,他们害怕作文,骨子里是害怕表达的方式不符合别人的要求。

他们芭蕉叶一样舒展和泼洒的心智在害怕面前犹如遭到了当头一棒。

他们有许多话想对别人说,他们还有许多话想在没人的地方说,他们同时还有许多话想古里古怪地说。

交流首先是一种必须、乐趣、热情,然后才是方式、方法。

⑥所以我想提议,所有的小学都应当有一块长长的墙面,这块墙面不是用于张贴三好学生的先进事迹的,而是在语文课的“规定动作”之外,让我们的孩子们有一个地方炫耀他们的“自选动作”。

它的意义并不在于能培养几个靠混稿费吃饭的人,它的意义在于,孩子们可以在这个地方懂得,顺利地交流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是一件让自己的内心多么舒展的事。

在这个地方,他们懂得了什么才叫享受自己。

1.阅读第②段画线句子,说说作者“兴奋”的原因。

2.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述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

3.第⑥段的画线句中“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具体指的是什么?
4.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为什么“写满字的空间是美丽的”?
【答案】1.家中无书可读无纸可写(这是兴奋的前提),但是操场和三面围墙成了我的笔记本,可以自由写作(表达)
2.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念头,因表达方式不符合别人的要求而被约束。

3.规定动作:在方格子里头写字,在作文本子上按部就班地码句子。

自选动作:给孩子们留下空间(墙)让孩子们顺利地交流(自由交流或享受交流)。

4.⑴满足表达的欲望。

⑵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⑶享受交流的过程(顺利交流)。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
作答。

本题依据第2 段中画线句子前的内容进行概括。

其主要原因是:家中无书可读无纸可写,“我”就用“铁钉”和“大铁锹”在三面围墙和操场自由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分析。

根据原文中的前一句“孩子们有天马行空的念头渴望与人分享?他们害怕作文,骨子里是害怕表达的方式不符合别人的要求”可知,“他们芭蕉叶一样舒展和泼洒的心智在害怕面前犹如遭到了当头一棒”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念头,因表达方式不符合别人的要求而被约束或害怕与别人分享。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结合文章第4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自然不反对,可我不能同意只有在方格子里头才可以写字,只有在作文本子上才可以按部就班地码句子”和文章第5段“他们有许多话想对别人说,他们还有许多话想在没人的地方说,他们同时还有许多话想古里古怪地说。

交流首先是一种必须、乐趣、热情,然后才是方式、方法”的这些语句来理解作答。

这里的“规定动作”是指在方格子里头写字,在作文本子上按部就班地码句子;而“自选动作”是指给孩子们留下空间让孩子们自由地交流。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

可采用段意合并法。

本文围绕着“写满字的空间是美丽的”这句话来选择材料,首先文章叙写小时候自己在用“铁钉”和“大铁锹”在三面围墙和操场自由写作来“满足表达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说的“天底下没有比这样的课堂更令人心花怒放和心安理得的了,她自由,充满了表达的无限可能性;她没有功利色彩,一块大地,没有格子,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

文章第4段中的句子“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每一个字首先是一个玩具,在孩子们拆开来装上,装上去又拆开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是情趣盎然的,具有召唤力的,像小鸟一样毛茸茸的,啾啾鸣唱的,而在孩子们运用这些文字组成章句的过程中,摞在一起的章句都应该像积木那样散发出童话般的气息”可以看出留下空间让孩子们表达,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文章5、6段又写出了留下空间让孩子们表达,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地交流。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传(节选)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
..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
..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后以
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
..,久乃信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父洵游学
..四方游学:离家至外地求学
B.慨然太息
..太息:叹气
C.属文
..日数千言属文:写文章
D.闻者始哗不厌
..不厌:不满足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A.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B.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C.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D.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受到了来自母亲的良好教育。

B.苏轼成年后喜欢读贾谊、陆贽和庄子的文章。

C.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没有当时文章中常见的弊病。

D.苏轼才华横溢,欧阳修看了他的信后不得不避其锋芒。

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答案】1.D
2.B
3.D
4.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解析】
1.D错误,应理解为“不信”。

2.根据句意:很惊喜,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还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文章列为第二。

所以B正确: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3.D错误,欧阳修是赞美苏轼,不是“不得不”。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题干要求根据“留、替、调、补、删”的文言文翻译方法,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在翻译时,注意以上这些方法的使用。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授:教授。

辄:就。

语:说出,道出。

【点睛】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

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