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1
如饥似渴地读完《不抱怨的世界》后,有种熟悉的感觉,于是想起佛经《感恩歌》中所唱的“莫生气”,一西方、一东方,但二者是殊途同回的,所提倡的都是一种阔达的心境、平和的心态。
“莫生气”道:“人生就像一场戏,由于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轻易,是否更该往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往。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
可见,我们之所以会“气”,只因我们总在“抱怨”。
父母会生气,只因觉得小孩没有按他们的想法发展;领导会生气,只因觉得下属没有执行自己的指示即使也能完成工作;情人会生气,只因觉得男(女)朋友总是任性而为从不体贴自己;自己会生气,只因觉得为何受伤的总是我……
实在,你我皆凡人,哪能不抱怨。
有时候抱怨是一种发泄的途径,重要的是,抱怨之后,我们接下来的行为,是积极地停止抱怨改变心态,还是消极地不停抱怨直至内伤。
有时我们总是很愚笨,总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使自己变得不开心。
与其抱怨别人哪里哪里不好,不如把抱怨的时间用来检视自己是不是哪里哪里可以做得更好,不断地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这是个一举两得、利人利己的美事。
想起一个很简单很老套但却很富哲理的故事,有一个老人家整天愁眉苦脸,一邻居问其原因,只听老人家抱怨道:“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生意不好,下雨的时候小女儿的生意不好,无论天晴天
雨,我总要想到有一个女儿生意不好就会伤心流泪。
”那个邻居开解道:“那您应该感到开心啊,天晴的时候小女儿生意好,下雨天的时候大女儿生意好,无论天晴天雨,总有一个女儿生意好。
”于是,那个老人家天天都笑呵呵的,开心不已。
这便是心态!“不抱怨”就是一种心态,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正面乐观积极地态度往面对生活与工作,往与人相处,则自己开心了,四周的人也会被感染而变得快乐,工作自然也会事半功倍,生活自然也就随着幸福美满了。
“莫生气“,摆正心态,化消极为积极,便是我对《不抱怨的世界》的解读。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2
在家里收拾东西的时候,偶然翻到了一本书籍,书名叫做《不抱怨的世界》。
看到书名,就有了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
这是一本心灵励志类的书籍,作者道格拉斯。
勒尔顿,通过故事与道理相结合的方式,给读者传承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中书中的一个小故事,让我印象难忘。
它讲述的是一个6岁的羞涩小男孩,想得到杂货店里赠送的皮尔斯伯里牌子的宽边帽。
别的小孩都高高兴兴的进去要了这款帽子,但他却为这事犹豫不决,即使他当时是多么迫切地想要得到它。
眼看着帽子只剩一顶了,他走到柜台前,终于还是鼓不起勇气,没拿帽子转过身又默默地走出了杂货店。
最后,结果可想而知,帽子派完了,但这小事却此终盘踞在小男孩心里,成为了一辈子的痛,而这小男孩就是作者格拉斯。
勒尔顿本人。
故事反映了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引发出一个道理,在生活中要敢于争取,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而抱怨本来就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却充斥在我们的周遭。
大家总是在不停地抱怨:工作太忙碌了,物价又上涨了,家庭压力大了,空气质量变差了……抱怨过了,得此宣泄了,但生活还是照旧。
看了书后,突然发现自己也有如此多的抱怨,心中顿然有了许多不安。
正如心理学家所言:“抱怨带来轻松和快感,
犹如乘舟顺流而下,那是因为我们是在顺应自己负面思考的天性,而停止抱怨,改而用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事物美好光荣的一面,却需要意志力。
”抱怨的人是不快乐的,而且这种消极情绪还会影响周围的人,让这种情绪不断蔓延。
消极态度和积极态度一直在玩拔河比赛——消极态度会催促一个人用最容易的方式后退,直到把他的一生都彻底毁了;积极态度则会朝着精神自由的方向往回拉,这是一场艰苦的斗争。
但我们不能退缩,要学会积极地面对问题,消除抱怨。
细想一下,如果把抱怨的精力花在思考解决问题上,岂不更好?
那我们该如何消除抱怨呢?作者建议我们要做一个敢于争取的人,要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东西,要敢于争取,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尽管过程会荆棘满途。
但又有什么比积极作出决定并付诸行动更值得我们一试呢?千万不要让错误阻挡你前进的脚步,当你摔倒了,请站起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走路。
不要对自己的错误耿耿于怀,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争取成功上,抛开抱怨,你会发现,原来世界竟是如此美好!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3
以往年少的我们总认为人生是无忧无虑、多姿多彩,总觉得这么一副纯白的画卷能够由我们任意挥洒。
渐渐地,我们长大了,却不知以往完美幻想已渐离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不如意、各种抱怨、各种悲天悯人的叹息!那么,你愿意被这样的生活所奴役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每个人都想做生活的主人,可是各种无谓的抱怨充斥着你的生活,让你的生活七零八落,又怎能不被奴役?或许,我们能够试一试换一种人生的活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少时的我们肆意享受生活之乐。
而今却识尽愁滋味,也正如此,我们总会抱怨各种不公:“为什么我的生活是这样的,为什么我就不能成为工作上的佼佼者,为什么我总是没有机会”?殊不知,此时的你已被抱怨吞噬了你的头脑。
曾几何时,我也如此。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有时也会抱怨为什么他们班的优生能够这么多,为什么我的工作环境会如此艰苦,为什么偏远乡
村的孩子家长会那么不理解教师?我的“诗和远方”又在哪里?前路漫漫,却不知方向在何方。
而就在此时,我遇到了它——《不抱怨的世界》,一切就都变了!
我一向都未曾想过这么一本外籍作家的书能够给我带来如此脱胎换骨的变化。
美国作家威尔.鲍威的《不抱怨的世界》是与我心灵思想上的撞击,可谓是“行星撞地球”,把我的负面情绪和思想撞击的四分五裂!人的头脑就像是一个花园,你能够仔细呵护培育它,也能够任它自生自灭。
不管你对它是细心呵护还是放任自流,花园里都必须会长点什么东西。
如果不播下有益的种子,那么那些没用的种子就会在花园里生根发芽,并且生长出更多没用的东西!所以,我们要保护、守卫自我的思想!我们要做命运的主人、灵魂的统帅!因为我们有控制自我思想的力量!
这本书里,有一个环节令我印象十分深刻!那就是把书所配备的紫色的橡胶手环戴在手上,抱怨的时候就把手环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上,直到他们能够做到连续二十一天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
如此一来,他们就构成了一个新的习惯!他们逐渐注意自我的言语,并且有意识地改变它们,进而改变了自我的思想,并打造出崭新的人生。
刚开始,我对此半信半疑,但好奇心驱使我进行了下去。
第一天的时候,每当我抱怨时,我就会立刻注意到自我手上手环,并且按要求换到另外一只手上,反反复复,换了二十几次。
紧之后第二天,我开始有意识地控制一下自我的言行,因为自我不想频繁地换手,结果第二天的次数明显降低。
后面的几天,我对自我控制言行的意识越来越强,一向会给自我不要抱怨的心理暗示。
比如学生考试成绩不梦想,按照以前我肯定会大发雷霆,责怪他们不认真学习,但当我一萌发这个想法时,我一看到手环,我就会控制自我并注意言行,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我把怒气消了下去!当我坚持到21天时,我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我会第一时间从自我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找其他问题进行抱怨!
高贵并不在于比其他人优越多少,真正的高贵在于比从前的自我优秀。
牢骚和抱怨是没有灵魂、才智低下者的最明确的症状。
通读此书,我的心态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
此前的我遇到困难挫折第一时间是寻求抱怨,总觉得自我已经做得够好,找不出责怪自我的理由,只知一味地抱怨,可是这样却没有任何效果!抱怨的我只会越来越没有活力,工作的状态也会越来越差!比如当孩子们犯了错误时,我先想到的是把他们责骂一通,抱怨他们不够懂事;当教学任务完成的不够出色的时候,我也是抱怨孩子们学习的不够认真;当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我总觉得自我怎样那么倒霉,命运会如此不公!可是,此刻不一样了,此刻的我遇到问题时,我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思考这件事是不是没做好,是哪里出问题了?我会鼓励自我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我会发现自我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怨气,我是开心的、欢乐的,孩子们也是开心、欢乐的。
这是多么令人享受的过程。
我们往往是生活在枷锁之下,却从不明白钥匙就在我们自我的手中。
拿起钥匙,打开抱怨的枷锁,让我们静静地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魅力。
遇到困难时,拿起我们的勇气和毅力,与之搏斗。
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蜗牛也能爬上诺亚方舟。
生活从不缺乏美丽与精彩,重要的你是否有一颗不抱怨的心。
来吧,让抱怨从我们的脑海中灰飞烟灭,我们要做生活的主人,我们要用自我心中的画笔给自我的人生描绘出最美的旅途!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4
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
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而你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戴上紫手环,接受21天的挑战,为自己创造心想事成的无怨人生!
这是偶尔在《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中看到的,刚看到书名时很不解,我们生存的世界充满抱怨,但我们也讨厌抱怨,“不抱怨的世界”是什么,从来都离
我们很遥远。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
有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们的不满。
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
《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的恰是时候,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
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
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之前我从没想过关于生活中的抱怨的问题,没有仔细思考或想过原因、过程,因为抱怨已成为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理所当然会出现的现象,没有人从不抱怨。
鲍温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抱怨,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
许多抱怨涉及了从他人身上诱发涉及了从他人身上诱发特定的人际互动反应,例如同情或认可。
比如说,人们可能会抱怨自己的身体健康,却不是因为真的觉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让他们取得附带的好处,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开反感的事件。
后来看完了才知道抱怨他人的原因之一,是要让自己在互相较之下,显得更为优秀。
当我指出你的缺点时,就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所以我比你优秀。
说得很有道理啊,抱怨的背后是自夸和吹牛,而没有安全感、质疑自己的重要性、不确定自我价值的人,才会吹牛和抱怨。
我们自觉不配得到想要的东西,缺乏自我肯定,便藉由抱怨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推开。
在我们的抱怨中,我们也对世界传递出自己是受害者的讯息,而这么做,也将会为自己引来更多的加害者。
看了这本书后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慢慢沉浸在书中世界时,才发现,它其实就是一面心灵的镜子。
里面并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是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来告诉我们一种生活的态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在镜子里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洁,我们的脸上是什么表情,是愤怒还是喜悦而这本书就是反照内心的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内心世界,是乐观向上的,还是消极低沉的?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们没有表露,但在言语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产生。
当然,有人认为抱怨是一种宣泄,一种情绪的调节方式。
没有看这本书前我也是如此认为:我们把抱怨俗称“发牢骚”,认为偶尔发发牢骚有助于自己内心平衡的调节,有助于摆脱心灵的阴影,但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抱怨是一种流行病,你的抱怨会唤起他人的共鸣,让抱怨成为一种传递的心灵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还可
能让你因为抱怨的__而升级抱怨的程度,最终又可能导致不可收拾的结果。
书中主人公的狗被车撞了后,就差点让他自己成为了愤怒及抱怨的奴隶,是理智让主人公在抱怨的行为中停了下来,没有让事情更糟糕,而理智就是内心世界对自己行为的理性剖析与理解,而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给予我们做到的。
在书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有如此多抱怨的人,心中多了些不安,可是书中的一句话让我顿然醒悟:“诚实面对情绪,安于自己的不安,对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必惊慌,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该诚实勇敢的面对它;就应该去想办法结束它,也才能最终安于自己的不安”。
书中就是要求我们勇于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于改变自己。
由少说到学会沉默,再到安于不会沉默,再到安于不说的状态,最后就能真正拥有“不抱怨的世界”。
当我们没有了抱怨,我们的心理就只剩下快乐,当人人都抛弃了抱怨,那这个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谐。
人的一生,必然要工作,要发展自己,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但他需要一辈子的奋斗才可能得以实现。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或不尽如人意的事情。
每当这时,有些人便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引发很多牢骚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运、怨同事、怨领导
其实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有的人自认为才华横溢,却得不到提升,他们怀疑环境不好,对工作总是抱怨不休,不认为主动完成工作是自己的责任,而将诉苦和抱怨视为理所当然;还有不少人自命清高、眼高手低,他们动辄感到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展示、领导对自己不重视、单位对自己不公平,因而在思想上
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聪明才智没有用于思考如何尽善尽美做好工作,而是整日抱怨,把大好的光阴和精力,在怠慢的蹉跎中白白浪费掉了。
一个人一旦被抱怨束缚,不尽心尽力,应付工作,在任何单位都是自毁前程。
没有人会因为喋喋不休的抱怨而获得奖励和提升,在10个失业者中至少有9个人抱怨原上级或同事的不是,绝少有人能够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业是失职的后果。
通过读书,我了解到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并努力严格按照计划行事,这样既很充实,又能提高效率,让事情往更好、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根据计划的进展,定期总结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得失,客观看待出现的问题,认识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完善自己以及制定后续计划。
无论我们工作或休息、认真或懒惰、快乐或悲伤,时间都不舍昼夜地逝去,像流入大海。
虽然其他机会还会来,但光阴却一去不复返。
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抓住成功。
人生总是伴随着成功与失败,总是充满了喜悦和悲伤。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不如好好珍惜时间,把握机会,想自己该想的,做自己该做的。
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快乐,收获成功。
现在,我也在尝试着改变自己。
我不会再因为抱怨而失去自己的一份好心情,我会学着把精力专注在必要的地方,踏踏实实地去完成自己计划中的每一个任务。
我相信,一切都来得及,别管那些纷纷扰扰,别让不开心的事停下了我前进的脚步。
我相信自己能掌好舵,让生命之船驶向胜利的彼岸。
我们之所以抱怨,可能是希望抱怨能衍生出一些益处吧。
比如,我们向他人抱怨工作的繁重,可能潜意识里就希望别人多做一些或者帮助自己分担一些;我们抱怨自己最近多么倒霉,可能是希望别人能给自己一些安慰和同情。
但是抱怨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最终只能让我们深陷抱怨的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或者给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恶劣的影响。
我想,没有人愿意和整天抱怨的人生活、工作在一起,因为这样连自己的生活好像也看上去毫无希望。
要想杜绝抱怨,只
有勇于面对自己的困境,遇到矛盾的时候,及时地沟通,解决。
这同样需要勇气。
首先要有勇气承认自己是在抱怨,其次要有勇气去化解矛盾,改变处境,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值得抱怨的事情时,我们也许可以试着不去张口,而是首先理智的思考,然后再去马上行动,改变处境。
我觉得书中一句话说得很对,“我们的想法创造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话语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
”在很多时候,也许就是我们抱怨的话语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我们原本可以轻松、积极、乐观、上进,却可能因为抱怨而变得痛苦、悲观、沉重、无所作为。
这本《不抱怨的世界》为我打开了消除抱怨的美好生活,那么从现在就开始改变吧,相信紫手环的力量,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打败抱怨,创造新世界。
放下抱怨,这并不等于在困境面前不作为,或者放弃对社会不公正的言说权。
带有负面情绪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设性的消极。
而源于生命的热爱,并由此生发的感恩、宽容和同理心,也不容任人以任何名义窃取盗用。
当然我们也希望改变,随着心理的惯性,也不知道如何改变。
不过,改变不如意的现状,也是人类的本性,抱怨带来的消极作用,人们意识到了之后,还是会有改变的欲望自然升起。
当改变之光随着情绪上的抵触被带进了生活,就由“有意识的无能”踏入了“有意识的有能”。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
有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我们的不满。
而且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
《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来的恰是时候,它正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
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
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
从现在起,做一个积极的人,谈论自己想要的事物、而不是抱怨不要的东西。
这样大家都想和你共事或为你工作,而你会缔造更高的成就、得到更多的收获,远胜过自己梦想所及。
给它一点时间,同时仔细观察,这一切就会发生。
最后引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人生是不平等的,去接受它吧。
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
”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笔记5
在2个月前就拿到了这本书,只是一向没有好好阅读,直到最近,我才静下心来认真翻阅了一遍,深感受益匪浅。
事实上,我一向对励志书籍或者成功学书籍抱以不屑的态度,因为它们绝大多数都是“空谈”,资料无非是众多例子+说教,不具有必须的操作性,往往起不到实际效果。
起初以为这本书也是如此,可是真正阅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强过很多励志书籍,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与其他励志书籍相比,我认为这本书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两方面:第一,作者对人们抱怨的原因、行为表现做了十分深刻的诠释,分析十分到位;第二,最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一向在推崇1个叫“紫手环”21天不抱怨活动,说将手环戴在手腕上,发现自我在抱怨、讲闲话或批评时,就把手环移到另一只手,重新开始,坚持下去,到达连续二十一天不换手,不抱怨的目标。
这能够使读者“身体力行”。
能够说整本书都贯穿了科学的心理学思想,无论是作者对抱怨行为的分析还是这套操作方法,尤其是后者,其本质上就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其步骤、方式、时间都蕴含很多的心理学原理在里面。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我读过的最好的励志书籍之一。
下头就自我的一些浅见与朋友们分享:一、关于抱怨行为的心理分析在这本书的作者鲍温看来,很多时候我们抱怨环境、抱怨他人,还可能是因为个体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不确定,在这种心理背景下,我们需要经过抱怨环境来向外界传递自我是受害者的信息,需要经过抱怨他人来表现自我的优秀,需要用抱怨来为自我的缺点、害怕成长和改善找借口。
对此我深有体会,近两年来,应当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