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主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验主义图示然而,上述的争议虽然从未中断过,但它们之间的冲突却时而激烈,时而缓和。作为一个认识 论的概念,经验一词主要指与理性认识相区别的一个认识阶段、认识形式,即感性认识。理性主义者将人们对有 关事物的见解区分为一般的、易犯错误的信念和永久的、已被证实了的真理性知识,并在其中划出一条深深的鸿 沟。他们声称,感觉经验只能产生关于表象世界的意见,由于表象可能使人受到蒙蔽,所以这种得之于观察的经 验是不可靠的,无法被确认为知识。鉴于此,理性主义者主张全面放弃感觉,而专注于从理性中寻觅真正的知识。 还有一些理性主义者认为,许多知识是生而具有的;学习的实质,就在于通过理性能力对内部潜在的内容作出重 新发现。他们指出,在这样一个先验的知识概念系统中,短促和随机的临时性经验必然找不到它的位置。
关系
经验主义一词原本意指古希腊医生的经验,拒绝一味接受当代的宗教教条,而是依照所观察到的现象为分析 依据。经验主义首先在十七世纪由英国人洛克系统性的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原本是空白的表格,而是经验注 记其上。这种主义否定了人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既有经验就可以获得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经验主义并 不主张人们可以从实务中自动地取得知识。根据经验主义者的观点,经由感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归纳或演 绎,才能铸成知识。在哲学发展上,经验主义一直和理性主义作为对比。理性主义认为大部分的知识是归咎于感 觉上的独立思考。无论如何,这种对比已被视为过于简单化,因为近代的欧陆理性学者也倡导利用科学方法去取 得实际经验;而洛克也认为超自然的知识(如宗教神学)必须单独既有直觉或推理才能取得。
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
《经验主义问题》作者费耶阿本德大卫·休谟、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
1、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苏格兰哲学家,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学过法律, 并从事过商业活动。1734年,休谟第一次到法国,在法国他开始研究哲学,并从事著述活动。1763年,休谟又去 法国,担任英国驻法国使馆的秘书,代理过公使。1752年至1761年,休谟曾进行过英国史的编撰工作。休谟的主 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年)、《人类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 然史》(1757)等。
方法论
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否定先天道德范畴的先验性。意即通过 事物现象的直观性对人的感受作用而归纳它的本质,通过感官实践来获得外界知识的方法。
谢谢观看
经验主义是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的前身。经验主义的方法还在影响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研究方 法的基础。而自然科学方法则是传统观念的发展。然而近几十年来,一些新的理论学说,例如量子力学,构成主 义,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已经开始对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上的地位产生了轻微的冲击。另 一方面,诸如量子力学的一些理论证明了经验主义的不可靠性:经验主义不具有发现违反直觉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以及对理论进行更改以适合这些规律的能力。
2、约翰·洛克,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是全面 系统地阐述宪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
地位
对于心理学而言,学者们更倾向于接受经验主义而不是理性主义。这在英、美等国已成为一种逐渐强化的趋 势。在这些国家里,经验主义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根据现代的趋势,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将为天性论与 经验论,或者本性与教养这类人们更为熟悉的辩论所替代。然而,在经验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中也并非没有例外。 例如,N.乔姆斯基就力图陈述人类语言的句式中有许多属于先天具备的观点,并向行为主义式的经验论发出了挑 战。乔姆斯基依据笛卡尔的语言学观点,将语言的基础置于直觉而非待业,并把语言视作一种相对来说未受其他 刺激控制影响的逻辑系统。与此相似,J.皮亚杰也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是由逻辑性的方式得以展开,而不是导源 于环境的形式,尽管皮亚杰本身并非一个天性论者。总之,个体获得知识的问题还有待于同个体精神领域的全部 内容的发生相联系,如此方能完整地揭示其深刻的关系。经验主义对此作出了努力,但是很明显,它的理论不是 全部的谜底。
学说简介
经验主义(Empiricism)是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经验主义 诞生于古希腊。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期间,它不断地与另外两种学说发生争议:
一种学说为天赋论,主张知识属于与生俱来的本性之观念;
另一种学说为理性主义,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
一方面,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仅仅存在于一个独立世界之中。我们感觉到的世界,只是对于知识世界所隐 约透露的神秘影像的复制,这种复制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所以感性认识处在不确定的状态之中,其认识的成果 也只是一些摇曳的幻影而已。另一方面,理性主义者也往往轻视实践,贬低科学的价值。
历史沿革
纵观经验主义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类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认为,所 有的意识观念均来源于知觉,但同时也承认意识的机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功能)是内在的能力。相比之 下,后者的观点则更为激进,公开宣称不仅意念的内容,而且意念的整个过程都不可能存在内部能力,而只能是 习得的。
经验主义
一种认识论学说
01 学说简介
03 地位 05 方法论
目录
02 历史沿一种认识论学说。与“理性主义”相对。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来源,一切知识 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验证。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前者如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 克,他否定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认为心 灵就像白板,心灵中的一切知识来自对事物进行观察而获得的感性经验,而心灵也具有一种对感觉印象进行区分、 比较和概括的官能。
关系
经验主义一词原本意指古希腊医生的经验,拒绝一味接受当代的宗教教条,而是依照所观察到的现象为分析 依据。经验主义首先在十七世纪由英国人洛克系统性的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原本是空白的表格,而是经验注 记其上。这种主义否定了人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既有经验就可以获得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经验主义并 不主张人们可以从实务中自动地取得知识。根据经验主义者的观点,经由感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归纳或演 绎,才能铸成知识。在哲学发展上,经验主义一直和理性主义作为对比。理性主义认为大部分的知识是归咎于感 觉上的独立思考。无论如何,这种对比已被视为过于简单化,因为近代的欧陆理性学者也倡导利用科学方法去取 得实际经验;而洛克也认为超自然的知识(如宗教神学)必须单独既有直觉或推理才能取得。
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
《经验主义问题》作者费耶阿本德大卫·休谟、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
1、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苏格兰哲学家,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学过法律, 并从事过商业活动。1734年,休谟第一次到法国,在法国他开始研究哲学,并从事著述活动。1763年,休谟又去 法国,担任英国驻法国使馆的秘书,代理过公使。1752年至1761年,休谟曾进行过英国史的编撰工作。休谟的主 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年)、《人类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 然史》(1757)等。
方法论
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否定先天道德范畴的先验性。意即通过 事物现象的直观性对人的感受作用而归纳它的本质,通过感官实践来获得外界知识的方法。
谢谢观看
经验主义是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的前身。经验主义的方法还在影响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研究方 法的基础。而自然科学方法则是传统观念的发展。然而近几十年来,一些新的理论学说,例如量子力学,构成主 义,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已经开始对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上的地位产生了轻微的冲击。另 一方面,诸如量子力学的一些理论证明了经验主义的不可靠性:经验主义不具有发现违反直觉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以及对理论进行更改以适合这些规律的能力。
2、约翰·洛克,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是全面 系统地阐述宪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
地位
对于心理学而言,学者们更倾向于接受经验主义而不是理性主义。这在英、美等国已成为一种逐渐强化的趋 势。在这些国家里,经验主义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根据现代的趋势,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将为天性论与 经验论,或者本性与教养这类人们更为熟悉的辩论所替代。然而,在经验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中也并非没有例外。 例如,N.乔姆斯基就力图陈述人类语言的句式中有许多属于先天具备的观点,并向行为主义式的经验论发出了挑 战。乔姆斯基依据笛卡尔的语言学观点,将语言的基础置于直觉而非待业,并把语言视作一种相对来说未受其他 刺激控制影响的逻辑系统。与此相似,J.皮亚杰也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是由逻辑性的方式得以展开,而不是导源 于环境的形式,尽管皮亚杰本身并非一个天性论者。总之,个体获得知识的问题还有待于同个体精神领域的全部 内容的发生相联系,如此方能完整地揭示其深刻的关系。经验主义对此作出了努力,但是很明显,它的理论不是 全部的谜底。
学说简介
经验主义(Empiricism)是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经验主义 诞生于古希腊。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期间,它不断地与另外两种学说发生争议:
一种学说为天赋论,主张知识属于与生俱来的本性之观念;
另一种学说为理性主义,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
一方面,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仅仅存在于一个独立世界之中。我们感觉到的世界,只是对于知识世界所隐 约透露的神秘影像的复制,这种复制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所以感性认识处在不确定的状态之中,其认识的成果 也只是一些摇曳的幻影而已。另一方面,理性主义者也往往轻视实践,贬低科学的价值。
历史沿革
纵观经验主义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类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认为,所 有的意识观念均来源于知觉,但同时也承认意识的机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功能)是内在的能力。相比之 下,后者的观点则更为激进,公开宣称不仅意念的内容,而且意念的整个过程都不可能存在内部能力,而只能是 习得的。
经验主义
一种认识论学说
01 学说简介
03 地位 05 方法论
目录
02 历史沿一种认识论学说。与“理性主义”相对。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来源,一切知识 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验证。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前者如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 克,他否定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认为心 灵就像白板,心灵中的一切知识来自对事物进行观察而获得的感性经验,而心灵也具有一种对感觉印象进行区分、 比较和概括的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