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论苏轼“和陶诗”与苏氏一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论苏轼“和陶诗”与苏氏一族
原田爱
【摘要】北宋大文豪苏轼晚年崇拜陶渊明,并创作了“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苏轼不但十分崇拜陶渊明诗文、处世方法,而且模仿陶渊明的对子孙的态度,促使苏门子
弟积极参与“和陶诗”活动.其弟苏辙继和了五十二首,而且他们兄弟之间的“和陶诗”创作活动也影响到幼子苏过.本文主要聚焦于苏轼和苏氏一族在“和陶诗”交
流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苏轼“和陶诗”的家训.力图通过上述之考证,勾勒出苏氏一族文学创作之沿承,并以此展现出传统研究之中很少言及到的北宋文学宗族的体系.【期刊名称】《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2)001
【总页数】7页(P6-12)
【关键词】陶渊明;"和陶诗";苏辙;苏过
【作者】原田爱
【作者单位】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日本福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北宋文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晚年崇拜陶渊明,创作了一系列的“和陶诗”。
元祐七年(1092)三月苏轼去扬州赴任后,和韵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借此向苏
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和时任扬州通判的晁补之(字无咎)表白此时的心境。
苏轼
和韵《饮酒二十首》其十四,先咏唱了苏辙的淳朴的品格、温雅的风度,然后又向苏辙提出隐居的希望[1]。
他们兄弟从进入官途时就期待晚年能一起隐居,而苏轼
则认为实现此愿望的时机已经到了。
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序文(《栾城集》卷七)说:“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爲闲居之乐。
”后年苏轼贬到岭南,并完成“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寄赠给他人和陶诗九十九首,其中给苏辙的最多,共达六十五首。
苏轼在寄诗的同时,也请求大家一起参与其和陶诗之唱和活动。
苏辙前后共写作了五十二首的和陶诗,而且在后来编纂《和陶诗集》时还亲自撰写了序文。
苏轼死后,苏辙又继承其遗志而敦促苏门子弟继续这场由苏轼展开的和陶渊明诗活动[2]。
让
苏门子弟参与和陶渊明诗活动乃是苏轼生前的愿望,如上图所示,苏轼送给苏过(字叔党,斜川居士)和其他子孙的十四首的和陶诗,通过这些诗歌对子孙们进行了人格训诲。
苏轼首批《和陶饮酒二十首》中,在其第十五首中就提及到了六个子侄:去乡三十年,风雨荒旧宅。
惟存一束书,寄食无定迹。
每用愧渊明,尚取禾三百。
颀然六男子,粗可传清白。
于吾岂不多,何事复叹息。
(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
其十五,《和陶诗集》卷一)
虽然距离先父苏洵服丧已经过了三十年的岁月,仍未能从官场是非完成全身而退的苏轼,借和陶渊明诗表达了深刻的愧疚和自责。
苏轼有三子:迈、迨、过,苏辙也有三子:迟、适、远(后来改名为逊),无疑,他们都是肩负苏氏一族繁荣的下一代。
《后汉书》卷八十四《杨震传》记载:“(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苏轼希望对“六男子”表示如杨震一样的“清白”的态度,更劝诱苏辙退出是非政界,归山退隐。
正是这样,苏轼借助“和陶诗”表达了很多他对家人以及子孙的愿望。
本文主要聚焦于苏轼“和陶诗”家训功能,并以此作为一个个案,来对北宋宗族体系进行一些考察,见表1。
表1 苏轼和陶诗举例创作时期作品名(《和陶诗集》卷数)被赠送者( 是継和者)地点元祐七年(1092)5月《和陶饮酒二十首》(卷一)苏辙·晁补之扬州绍圣二年(1095)3
月4日《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卷一)释道潜绍圣二年(1095)9月9日《和陶咏贫士七首》(卷二)苏迈·苏迨·苏过·苏迟·苏适·苏远绍圣二年(1095)初冬《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卷二)苏辙绍圣三年(1096)4月《和陶桃花源诗》(卷四)卓契顺绍圣三年(1096)12月25日《和陶岁暮和张常侍》(卷二)吴復古·陆惟忠绍圣四年(1097)2月《和陶答庞参军〔六首〕》(卷二)周彦质绍圣四年(1097)閏2月《和陶时运〔四首〕》(卷三)苏迈·范祖禹绍圣四年(1097)6月《和陶止酒》(卷三)苏辙惠州———————————————↓雷州绍圣四年(1097)8月~9月《和陶劝农〔六首〕》(卷四)苏辙绍圣四年(1097)10月《和陶停云〔四首〕》(卷四)苏辙绍圣四年(1097)11月《和陶赠羊长史》(卷四)郑嘉会绍圣四年(1097)冬《和陶杂诗十一首》(卷三)苏辙绍圣四年(1097)冬《和陶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舎二首》(卷四)黎子云·黎子明·张中元符元年(1098)6月《和陶归去来兮辞》(卷四)苏辙·黄庭坚·秦观元符元年(1098)秋《和陶拟古九首》(卷三)苏辙元符二年(1099)正月5日《和陶游斜川》(卷二)苏过元符二年(1099)6月《和陶与殷晋安别》(卷四)张中元符二年(1099)11
月《和陶于王抚军坐送客》(卷四)张中元符二年(1099)12月《和陶答庞参軍》(卷四)张中元符三年(1100)2月24日《和陶和郭主簿二首》(卷二)苏过儋州——————————————————————————————————↓
一、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苏氏兄弟的联盟
元祐七年(1092)是所谓“元祐更化”的时期。
六月,苏辙升任门下侍郎。
八月,
苏辙继和《饮酒二十首》诗,对于自己当时的心境作了如下之表白:
尺书千里至,辍食手自开。
将卜东南居,故乡非所怀。
勿言湖山美,永与平生乖。
鸿雁秋南来,及春思故栖。
蛟龙乘风云,既雨反其泥。
兄弟通四海,叩门事虽谐。
直道竟三黜,去国终恐迷。
何如自卫反,阙里从参回。
(苏辙《继和陶饮酒二十首》
其九,《和陶诗集》卷一)
身居要职的苏辙由衷希望和苏轼一起隐居,并将之比作曾参、颜回遵从孔子归乡。
在其诗中,苏辙把自己比喻颜回,把晁补之比喻曾参,把苏轼比喻孔子。
但苏辙因为此时还抱有强烈的政治使命感,经过多次犹豫思考之后,终未及时归隐。
元祐八年(1093)九月,太皇太后高氏逝世,在哲宗亲政的同时新法党再握政权,开始疯狂报复旧法党人。
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惠州,苏辙也被贬筠州。
苦境之下,苏轼对陶渊明的共鸣愈加强烈。
绍圣二年(1095)三月四日,苏轼决定将全部的陶渊明诗和韵一遍。
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和陶诗集》卷一)序云:“始余在广陵,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今复为此,要当尽和其诗乃已耳。
”此年初冬,苏轼寄给了苏辙《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在第十三首中如此表明了自己心意:
东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才。
仇池有归路,罗浮岂徒来。
践蛇及茹蛊,心空了无猜。
携手葛与陶,归哉复归哉。
(苏轼《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三,《和陶诗集》卷二[3])
从诗句中可知,自嘲为“畸人”的苏轼希望归去“仇池”而大悟。
被贬“罗浮山” 即惠州的苏轼,终于体会到了一个“空”的心境,希望能效法葛洪、陶渊明归隐。
苏轼此时的倾诉对象无疑就是苏辙,然而对于此诗,苏辙并没有予以直接的继和,而是另赋《子瞻和陶公〈读山海经〉诗,欲同作而未成,梦中得数句,觉而补之》诗,其诗如下:
此心淡无着,与物常欣然。
虚闲偶有见,白云在空间。
爱之欲吐玩,恐为时俗传。
逡巡自失去,云散空长天。
永愧陶彭泽,佳句如珠圆。
(苏辙《子瞻和陶公〈读山海经〉诗,欲同作而未成,梦中得数句,觉而补之》,《栾城后集》卷二 )
苏辙看了陶渊明及苏轼的“佳句”,也体会到了“淡”的心境,看见“白云”。
苏辙想就此情景赋诗,但恐怕笔祸而“逡巡”,其间白云散失了。
苏辙为自己这样
的言行深感惭愧,后悔之念从元祐七年(1092)以来一直存在,因此苏辙不能创作和陶诗。
绍圣四年(1097),苏轼再贬海南岛,苏辙也被贬雷州,五月十一日他们企图共聚于藤州,同道到雷州。
苏轼终日苦于痔疮,所以苏辙朗诵陶渊明《止酒》而劝其戒酒。
苏轼赋《止酒》的和韵诗云:
萧然两别驾,各携一稚子。
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
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
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
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微痾坐盃勺,止酒则瘳矣。
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
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
(苏轼《和陶止酒》,《和陶诗集》卷三)
苏氏兄弟相别大约三年后,终于有机会在岭南“山谷”再次重逢,一个月之间朝夕相处。
当时苏辙十分担忧苏轼的健康体,苏轼却幽默地回答而咏:“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
苏辙继和这句诗歌,就是他的第二句和陶诗,其诗云:
今年各南迁,百事付诸子。
谁言瘴雾中,乃有相逢喜。
连床闻动息,一夜再三起。
泝流俛仰得,此病竟何理。
平生不尤人,未免亦求己。
非酒犹止之,其余真止矣。
飘然从孔公,乘桴南海涘。
路逢安期生,一笑千万祀。
(苏辙《继和陶止酒》,《和陶诗集》卷三)
苏辙看到苏轼因病而睡不着,指出其病因是“不尤人”“亦求己”的性格。
苏轼被贬岭南,然性情却完全不变。
所以苏辙希望苏轼改掉习性,谆谆嘱咐戒酒:认为只要苏轼戒酒,其余的病就能治好。
六月十一日苏轼从雷州动身赴海南岛,不料此次会面竟成了永别。
他们兄弟继续“和陶诗”之交流。
从苏辙《继和陶停云》序文(《和陶诗集》卷四)可知,绍圣四年(1097)十月“海道风雨,儋雷邮传不通”,苏轼创作《和陶停云》而“以致相思之意”,苏辙也创作了继和诗。
总之,苏轼陷于苦境,却乐天知命,还作和陶诗寄给担心自己的苏辙,并鼓励他。
苏辙未能引起共鸣,只是在“逡巡”中挂念苏轼。
苏辙把自己与苏轼的兄弟关系比喻成“孔子与颜回”。
颜回是孔子的高弟,孔子评说颜回:“回也其庶乎”(《论语·先进篇》)。
但是颜回认为师徒之间的才能有天壤之别,不禁慨然兴叹而云:“欲从之(孔子),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篇》)。
其实,苏辙升任门下侍郎之后被虽被贬到岭南,但颜回却是终生没有当官而安于清贫,两者并不一致。
不过,苏辙在《和陶诗集》序文上引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篇》),把孔子的这种风度看作与苏轼仿照陶渊明的态度一样,又云:“辙虽驰骤从之(苏轼),常出其后”,表明自己追随苏轼就如颜回之于孔子一样。
通过和陶诗交流,他们显示出了一种传统兄弟之间的关系:兄教导弟,弟遵从兄。
那么,苏轼与苏辙又是为何要如此不加掩饰地强调长幼有序的兄弟关系呢?原来苏轼创作“和陶诗”后寄给同仁,这是为了跟他们一起归隐好像陶渊明那样获得自由的心境。
所以苏氏兄弟的和陶诗基本上表达他们之间的纽带,当然不能否认他们对于此自然赋诗的可能性,可是我们应该考虑到他们挂念的对象。
绍圣四年(1097),苏轼给苏辙寄信,委托撰写《和陶诗集》的序文。
在苏辙写的
序文中,引用苏轼书信说: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栾城后集》卷二十一[4])
苏轼尊敬陶渊明的处世方法,引用陶渊明《与子俨等疏》(《陶渊明集》卷七[5])一节,其文中陶渊明对五个儿子表明自己的处世方式。
另外,从陶渊明所说的“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来看,可知陶渊明希望处于困境中的子孙们能够相互帮助。
苏
轼也希望子弟们相互提携,苏辙当然知道苏轼的心愿,因为他们有六个子侄。
二、我独遗以安——苏轼对子孙的遗训
如上所述,苏轼寄给儿子们的和陶诗共计一十四首,以在绍圣二年(1095)所作的《和陶咏贫士七首》为开端。
当时,苏轼长子苏迈、次子苏迨留在宜兴,苏辙长子苏迟、苏适留在颍昌府,他们都支援后方,苏轼末子苏过、苏辙之子苏远各自随从父亲而维持流放生活。
于是,苏轼在重阳节寄给六个儿子“和陶诗”而慰劳之,并对苏过要求作继和诗。
苏轼《和陶咏贫士七首》其七如下:
我家六儿子,流落三四州。
辛苦见不识,今与农圃俦。
买田带修竹,筑室依清流。
未能遣一力,分汝薪水忧。
坐念北归日,此劳未易酬。
我独遗以安,鹿门有前修。
(苏轼《和陶咏贫士七首》其七,《和陶诗集》卷二)
他们六个儿子“流落三四州”而为“薪水忧”受苦,这是跟陶渊明对五个儿子说的“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的情况同样。
《南史》卷七十五《隐逸列传上· 陶潜传》云:“(陶渊明)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旦夕之费,
自给为难。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苏轼也希望“遣一力”或“北归”而报答孝子的辛劳,但是没能如愿以偿。
所以苏轼正要仿效东汉的隐遁之人庞公而留下“安”。
《后汉书》卷一百十三《逸民列传· 庞公传》云:“(刘)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
’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
虽所遗不同,未为所遗也。
’”陶渊明、庞公两者时代不同,但都是史书中记明的隐逸之士。
苏轼“和陶诗”不但提到儿子,并兼及孙儿。
苏轼《和陶时运》序文说:“丁丑二月十四日,白鹤峰新居成,自嘉祐寺迁入。
……长子迈与余别三年矣,挈携诸孙,万里远至老朽忧患之余,不能无欣然。
”当时苏轼有五、六个孙儿,也有几个孙女。
绍圣四年(1097)闰二月,苏迈带着诸孙移居惠州,苏轼迎接他们说道:
旦朝丁丁,谁款我庐。
子孙远至,笑语纷如。
翦鰹垂髫,覆此瓠壶。
三年一梦,乃
复见余。
(苏轼《和陶时运》其四,《和陶诗集》卷三)
从上引诗歌中可知,苏轼相别三年后与子孙再会而不胜欢喜。
可是这是瞬间的欢喜,不久苏轼就把惠州的新居交给苏迈,出发到海南岛了。
元符三年(1100)清明节,
苏轼赋《和陶继和郭主簿二首》,其序文说:“清明日,闻过诵书,声节闲美。
感念少时,怅然追怀先君、宮师之遗意。
且念淮、德幼孙,无以自遗,乃和渊明二篇。
随意所寓,无復伦次也。
”其中“淮”是谁不详,可能是孙子,但从苏轼《药师琉璃光佛赞并引》(《苏轼文集》卷二十一[6])中可知,“德”是孙女(苏过的儿女)。
其诗如下:
今日复何日,高槐布初阴。
良辰非虚名,清和盈我襟。
孺子卷书坐,诵诗如鼓琴。
却去四十年,玉颜如汝今。
闭户未尝出,出为闾里钦。
家世事酌古,百史手自斟。
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
淮德入我梦,角羁未胜簪。
孺子笑问我,公何念之深。
(苏轼《和陶继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和陶诗集》卷二)
槐树繁茂的清明节,苏轼听到苏过的朗诵,追念四十年前的祖父苏序、父苏洵。
当年,其“二老人”也为苏轼诵诗而欢喜。
苏轼同时怀念留在惠州的两个幼孙,苏过看到苏轼的样子而玩笑地问问他。
苏轼对子孙们的态度跟陶渊明有共同之点。
陶渊明追慕父祖而向子嗣训诲,在《命子》一诗中写道: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
顾惭华鬓,负影只立。
三千之罪,无后为急。
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陶
渊明《命子》,《陶渊明集》卷一)
陶渊明鉴于父祖的伟业,深感惭愧,向刚生下的长子陶俨训诲而说:“尚想孔伋”。
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就是代先父孔鲤表彰祖父孔子的业绩。
总之,与陶渊明《命子》诗一样,苏轼经常担心苏氏一族的前途,教诲子孙。
其内容就是希望为了一族安宁学陶渊明及其他的先人——杨震、葛洪、庞公不失时机
清白地归隐。
苏轼鉴于“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
难”(这是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所述的苏轼评论,但从费袞《东坡改和陶
集引》(《梁溪漫志》卷四)来看,关于这个地方,苏辙按照苏轼的指示修改了)的
自己的半生及不稳定的政情,唯愿以和陶诗交流中的苏轼、苏辙兄弟为苏氏一族的榜样。
先行研究也指明,一族的子孙中影响最大的是苏过,以《斜川诗》为例。
曾枣庄先生说:“苏过青年时代随父南迁,就深受其父的影响,爱上了陶诗;其后长期间居,沈沦下僚,更使他同陶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7]元符二年(1099)正月五日,苏轼
跟苏过出去河上舟游,和韵陶渊明《游斜川》云:
谪居澹无事,何异老且休。
虽过靖节年,未失斜川游。
春江渌未波,人卧船自流。
我本无所适,汎汎随鸣鸥。
中流遇洑洄,捨舟歩曾丘。
有口可与饮,何必逢我俦。
过子诗似翁,我唱儿辄酬。
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不。
问点尔何如,不与圣同忧。
问翁何所笑,不为由与求。
(苏轼《和陶游斜川正月五日与儿子过出游作》,《和陶诗集》卷二)
苏轼欢喜苏过不但继承其诗才而且还与之酬答诗赋,并对古人陶渊明夸示自己的儿子而说:“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不?”此外,从苏轼模仿《论语·先进篇》中的
孔子与曾皙(名点)的问答来看,可知他们父子的处世想法大致一样,苏轼也以此为满足。
苏过受到了苏轼的夸奖,继和其诗如下:
岁丰田野欢,客子亦少休。
糟床有新注,何事不出游。
春云翳薄日,磻石俯清流。
心目两自间,醉眠不惊鸥。
茅茨谁氏居,鸡鸣隔林丘。
曳杖叩其门,恐是沮溺俦。
但苦鴃舌谈,尔汝不相酬。
筑室当为邻,往来无惮不。
澄江可寓目,长啸忘千忧。
倘遂北海志,余事复何求。
(苏过《次陶渊明正月五日游斜川韵》,《斜川集校注》卷一[8])
苏过希望“遂北海志”,这跟曾皙之望是大致相同的。
“北海”即孔融,《后汉书》
卷一百《孔融传》云:“(孔融)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对于苏过《斜川诗》是特别的诗歌,所以他后年也继和了,还有他以“斜川”为自己的号。
晁说之在为苏过所撰的墓志铭里也大笔特书:(东坡)先生不至永州,稍还仕板,居阳羨,不幸疾不起。
叔党兄弟得吉地于汝州郟城县之小峨眉山以襄事,遂家于颍昌。
叔党偶从湖阴,营水竹可賞者数亩。
则名之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以视终焉之志曰:“吾未即从先大夫于地下,则生也何事为。
”(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嵩山文集》卷二
十[9])
从上引文章中可知,苏过自号为“斜川居士”时,追忆“先大夫”即苏轼。
因此,苏过可能想起来苏轼《和陶游斜川》中所记的遗训,表明了自己是苏轼的继承者。
三、所付子孙者独书耳——苏轼死后的苏氏一族
那么苏过又是如何来具体继承苏轼的呢?苏轼在《和陶咏贫士七首》其七上根据庞公故事而向子侄咏:“我独遗以安”,督促苏过继和。
苏过的《和陶咏贫士七首》现也已散佚,但在《夷门蔡氏藏书目叙》一文中,苏过写道:
予惟古之逸民,未尝以一艺自名于世,不求人知而人自知之,以其所践履者绝乎流俗故也。
庞德公隐于鹿门,妻子躬耕。
或疑其不仕,以为何以遗子孙也。
庞公曰:“我遗子孙以安,不为无所遗也。
”今居士口不谈世之爵禄,身不问家之有无,所付子孙者独书耳。
庞公之意,殆无以过此。
(苏过《夷门蔡氏藏书目叙》,《斜川
集校注》卷九[10])
苏过认为庞公所说的“安”不如蔡氏所藏的“书”,对蔡氏父子的真挚的态度表示敬意。
其实,蔡氏拥有苏轼的遗文,苏过为查阅先人遗著去蔡氏家。
李之仪《仇池翁南浮集后序》(《姑溪居士后集》卷十五)云:“蔡君家世辇毂之下,轩轾无所系,而能以退为进,父子之间,自为知己。
独于(东坡)先生南迁已后,所见于抑扬者,博访兼收所较,他日之得为备。
”从上文来看,我们还是可以推知苏过将其看作苏
轼留下的是“书”。
苏过不但仿照苏轼、陶渊明为一族的安宁隐遁,而且要跟孔门子弟一样传承先人的立言。
对于苏过的编纂活动,有两个重要人物。
宣和三年(1121),苏过再次继和《斜川诗》,其序文云:
盖渊明与予同生于壬子岁也。
畸穷既略相似,而晩景所得又同,所乏者高世之名耳。
感叹兹事,取其诗和之,以遗行甫、信中、巽夫三友请同赋,庶几仿佛当时之游,而掩彼二三邻曲之无闻也。
(苏过《小斜川并引》,《斜川集校注》卷六[11])
在这首《游斜川》诗上,陶渊明咏二、三个知心朋友们,苏轼也描写跟后继者苏过的交流,都是咏同志的,所以“行甫、信中、巽夫”是苏过的同志。
苏过在其诗中吟咏:“亦復辛丑岁,与公更唱酬。
当时二三友,得如我友不。
”苏过的“三友”中,行甫、巽夫不详,可是信中就是范寥的字,范寥(原名祖石)是范镇的族人。
蜀之名士范镇是苏轼、苏辙的后盾,他们也是姻戚。
苏过娶范镇的孙女。
范镇和其一族比苏辙稍早闲居于颍昌府,范氏一族的存在一定是苏辙、苏过以颍昌府为隐居地的理由之一。
孔凡礼先生说:“《墓志铭》亦谓镇晩家居许。
于此知苏辙谋居与定居颍,与范氏有联系。
” 总之,苏过与范寥是诗友,也是姻戚。
于是,我推知范
寥可能是苏过的协助者。
因为正值“元祐党禁”的政治肃清运动,范寥拥有苏轼诗文,《宋史》卷四百六十八《杨戬传》云:
颍昌兵马钤辖范寥不为取竹,诬刊苏轼诗文于石为十恶,朝廷察其捃摭,亦令勒停。
《京口耆旧传》卷五[13]说:
范寥,字信中,家丹阳,本范蜀公镇之族。
……寥后累更职,任为颍昌府兵马钤辖,坐不合“收藏苏轼诗文墨迹,不首毁,追毁。
”出身以来文字,除名勒停,后遇赦叙复。
当时三苏及黄庭坚(字鲁直)等苏门子弟的文集不得及时刊刻乃缘于朝廷禁令。
苏过是苏轼的弟子,范寥是黄庭坚的最后的弟子。
从《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五来看,
他们的师父的文集都是被禁止发行的:
(崇宁二年夏四月)乙亥,诏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马涓文集,范祖禹《唐鉴》、范镇《东斋记事》、刘攽《诗话》、僧文莹《湘山野录》等印板悉行焚毁。
范寥必定同情苏过的遭遇,并主动协助他。
正因此,苏过信得过范寥而寄给他第二首的《斜川诗》。
第二个协助者就是叔父苏辙。
苏辙的孙子苏籀在《栾城先生遗言》中叙述:
东坡病殁于晋陵。
伯达(苏迈)、叔(党,苏过)、仲(豫,苏迨)归许昌,生事萧然。
公(苏辙)笃爱天伦,曩岁别业在浚都,鬻之九千数百缗,悉以助焉,嘱勿轻用。
时公方降三官,谪籍夺俸。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苏轼病故后,苏过和侄子苏符(苏迈次子)在葬地的汝州小峨眉山为其服丧。
崇宁二年(1103)七月服满以后,苏过没有立即仕宦,而是去
了叔父苏辙所居住的颍昌府,一直到政和二年(1112)六月,苏过在颍昌府住了将
近九个年头。
苏辙只有陷于“方降三官,谪籍夺俸” 的苦境,才非常注重对苏氏
一族的团结,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支援苏过。
对于保存苏轼遗稿,苏辙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对于此事,苏辙曾赋诗如下:
少年喜为文,兄弟俱有名。
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
篇章散人间,堕地皆琼英。
凛然自一家,岂与余人争。
多难晚流落,归来分死生。
晨光迫残月,回顾失長庚。
展卷得遗草,流涕湿冠缨。
斯文久衰弊,泾流自为清。
科斗藏壁中,见者空叹惊。
废兴自有时,诗书付西京。
(苏辙《题东坡遗墨卷后》,《栾城三集》卷二[14])
崇宁元年(1102)五月,苏轼等元祐党人事发。
八月,圣上下旨禁止党人子弟任官
京师。
九月,修建了一百一十七位元祐党人姓名的“元祐党籍碑”,以示天下。
元祐党禁之后,苏辙把苏轼的草稿隐藏在家中。
当苏辙次子苏适到西京(洛阳)赴任时,苏辙令苏适将苏轼“诗书”转移至西京保管。
政和二年(1112)十月,苏辙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