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私家藏书火厄问题考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私家藏书火厄问题考述
邹桂香
【摘要】文献典籍由于遭受火灾而导致的散亡佚失,是历代书厄的重要类型和原因.明清时期私家藏书遭受火灾的情况屡有发生,清代私家藏书蒙受火灾次数最多,且主
要集中于江浙地区;兵燹战火、管理不善和文祸之火为主要原因.火厄造成不少孤本
典籍不复见于人间,藏书家的藏书观念受到影响,注重对藏书防火经验进行理论总结,防火实践也有新突破.
【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2018(000)003
【总页数】6页(P38-43)
【关键词】私家藏书;图书灾害;火厄;文献保护
【作者】邹桂香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8.83
历代文献典籍在生产、收藏、传播过程中,会随时面临着政权鼎革、兵燹战乱、水火鼠虫等种种劫难。
但是正如英国学者戚廉·布列地斯所言:“书的敌人虽然为数
不少,始终以火厄最为严重”[1],火灾被认为是古今图书收藏及传播的头号杀手。
我国私家藏书自萌生以来,火灾问题便如影随形,明清两代尤为频繁。
在图书灾害
史的研究中,学界多把“书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审视,历代书厄的专门研究有待进一步展开。
据笔者目力所及,对文献典籍火厄问题的关注,仅见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曹之《中国古代图书史》及若干古代文献保护的相关著述中对私家藏书火灾情况的整理,惜对明清两代遗漏较多。
本文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依据郑伟章的《文献家通考》及相关资料,爬梳明清时期私家藏书的火灾情况,分析其原因特点,进而探讨火厄对藏书家的藏书观念、防火理论总结及实践方面的影响,以期给当前的藏书机构及个人警醒与启示。
1 明清私家藏书火厄概况
明清以来,私家藏书事业全面兴盛,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中共载录历代藏书家1175人,明代427人,清代497人[2]。
明代是我国藏书史上的重要时期,私家藏书规模甚至超过官府藏书,清前中期私家藏书数量达到极度繁荣,藏书家更是灿若繁星,火灾也在这个时期频发。
据笔者目力所及,有明一代,有文献记载的私家藏书遭火19次,清代私家藏书遭火80次,如下表所示(根据同一地域私家藏书遭火次数的多少为序):
明清时期私家藏书火厄简表时代藏书家籍贯今属文献记载情况出处明郑罽浦江浙江藏书八万卷,然不久毁于火《人海记》卷下明丰坊鄞县浙江其后又遭大火,所存无几《天一阁藏书记》明王文禄海盐浙江缥缃万轴,贮一楼,俄失火《嘉兴府志》卷五十七明沈德符秀水浙江同里有祝融之厄,书籍版片,无得觅者《秀水藏书家集录》明祝以豳海宁浙江藏书厄于火《人海记》卷下明过庭训嵊县浙江藏书遭倭寇焚掠,继又毁于火《直省分郡人物考·自序》明徐与参兰溪浙江岁壬申,遗火不戒,焚其藏书且尽《金华诗录》卷四十明祁承山阴浙江载羽堂书,丁酉冬夕,小奴不戒于火《澹生堂藏书约》明刘元亮章丘山东书藏徳州城某寺,不幸遭于火《玉轩新编古今书目·题记》明边贡历城山东蓄书数万卷,一夕火儿烬,遂发病卒《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明刘为霖济宁山东藏书甚富,崇祯十六年毁于火《文献家通考·刘为霖》明穆文熙东明山
东购书十余万卷,疾笃,尽举所积焚之《枣林杂俎》圣集明崔朝益都山东筑曝书楼以储书,崇祯甲申楼毁于火《青州明诗钞》卷二明毕自严淄川山东后人以书助炊,雨后铺路《山东藏书家史略》明史鉴吴县江苏吴江史鉴家被焚《史鉴家乘》卷四十明孙桢丹阳江苏孙氏园林崧靖中倭寇蹂躏,一夕毁于火《丹阳县志》明张翊上元江苏坊火,毁书万卷,遂得疾卒《金陵诗征》卷十七明朱谋玮南昌江西郁仪之书,亦遭火劫《征刻唐宋秘本书例》明唐尧臣不详不详万卷藏书,中叶式微,悉付于火《湖录》清黄宗羲余姚浙江身后一火,失去大半《二老阁藏书记》清万经鄞县浙江家大火,遗书悉焚,逾年卒《清史稿·儒林二》卷四百八十清严沆余杭浙江康熙中同日被火,图书遗籍,遂无孑遗《武林藏书录》卷下清毛西河萧山浙江西河出,(夫人)竞付之一炬《惠风録随笔》卷一清朱彝尊秀水浙江家人恐惧,争将藏书焚弃《曝书亭集》卷三十五清丁敬钱塘浙江邻人不慎,灾及其庐,收藏顷刻皆尽《文献家通考·丁敬》清吴颖芳仁和浙江后遭火灾,藏书化为灰烬《文献家通考·吴颖芳》清郑大节慈溪浙江乾隆五十一年,书被火《文献家通考·郑大节》清郑勋慈溪浙江后烬于火《文献家通考·郑勋》清李诚黄岩浙江后将图书散鬻他人,付火者所在多有《两浙藏书家史略》清郑性慈溪浙江二老阁乾隆丙午被焚,存者仅矣《赠郑简香征君序》清庄仲芳秀水浙江其藏书毁于兵火《文献家通考·庄仲芳》清程文荣嘉善浙江死后,其藏书悉毁于火《文献家通考·程文荣》清丁英钱塘浙江八千卷楼藏书,后毁于太平天国兵火《文献家通考·丁英》清汪鸣銮杭州浙江光绪二十四年不慎失火,藏书烬去数十箧《文献家通考·汪鸣銮》清郑观海慈溪浙江两次火厄,所剩无几《文献家通考·郑观海》清蒋光煦海宁浙江庚午八月,寇焚硖石,生沐之居烬焉《澉山检书图文》清王斯恩孝丰浙江其书毁于咸丰十年兵火《文献家通考·王斯恩》清郑竺慈溪浙江藏书毁于火《慈溪县志》卷四十四清俞牲余杭浙江所藏书毁于火《余杭县志》清陆嘉淑海宁浙江楼后被焚,载籍俱载《云自在龛随笔》卷四清陈敬璋海宁浙江见异书辄手抄,后焚于火《海宁州志稿》卷二十九清宋世荦临海浙江1916年7月6日不戒于火,遗书俱付灰烬
《台州藏书家传略》清洪颐煊临海浙江同治初里人乘夜带火入内烛之,藏书被焚《浙江藏书家考略》清丁桂吴兴浙江先世藏书,道光中毁于邻火《欧余山房记》清龚自珍杭州浙江道光二年不戒于火,书烬者十八九《定盦年谱》清汪曰桢湖州浙江家藏已尽为灰烬《关于四声切韵表补正·自叙》清徐时栋鄞县浙江同治二年遭大火,四万卷藏书付之一炬《烟屿楼笔记》清潘日初临海浙江斋毁于火,书尽化灰烬《浙江藏书家考略》清朱鉽鄞县浙江遭大火,所藏图书、法书烧为灰烬《中国藏书家辞典》清徐与参兰溪浙江岁壬申,遗火不戒,焚其藏书且尽《金华诗录》卷四十清钱谦益常熟江苏庚寅不戒于火,绛云楼与书俱烬《绛云楼书目·题词》清徐乾学昆山江苏(传是楼)不戒于火,书籍悉遭焚毁乾隆三十八年《高晋奏折》清张海鹏常熟江苏书籍板片、字画、古玩,凡珍贵之物皆在焉《文献家通考·张海鹏》清秦恩复江都江苏道光二十一年春毁于火《文献家通考·秦恩复》清阮元仪征江苏道光二十三年夏火灾,藏书多所焚毁《文献家通考·阮元》清黄濬太平江苏藏书十万余卷,烬于火《文献家通考·姚仰云》清贝墉吴县江苏千墨庵藏书尽付兵燹,并石刻化为灰烬《文献家通考·贝墉》清张景焘山阴江苏咸丰十一年毁于兵火《文献家通考·张景焘》清平步青山阴江苏土寇乡民续拉杂摧烧之《文献家通考·平步青》清甘煦江宁江苏其藏书毁于咸丰三年兵火《文献家通考·甘煦》清姚仰云山阴江苏先公好聚古册,向时所藏半毁兵燹《文献家通考·姚仰云》清蒋维培吴兴江苏藏书大半毁于咸丰十年兵燹《文献家通考·蒋维培》清张星鉴昆山江苏其藏书毁于太平天国兵火《文献家通考·张星鉴》清何栻江阴江苏藏书四万卷,后毁于兵火《文献家通考·何栻》清潘祖荫吴县江苏其书一度毁于火,后所存者烬余耳《近代藏书三十家》清江标元和江苏光绪二十五年,其藏书毁于火《文献家通考·江标》清张朝绩常熟江苏照旷阁嘉庆二十五年毁于火《中国藏书家考略》清石韫玉吴县江苏凡遇得罪名教之书,拉杂摧烧之《槐底载笔》卷十四清潘曾沂吴县江苏藏书数栋,咸丰九年焚于火《近代藏书三十家》清季锡畴太仓江苏遗书被战火所焚《中国藏书家辞典》清杜金锡高密山东书舍不戒于
火,故籍荡然《(民国)高密县志》卷十四清韩应陛松江上海其书于咸丰间毁于兵火《文献家通考·韩应陛》清钱煕辅上海上海咸丰末,遭兵火,藏书煨烬《文献家通考·钱煕辅》清周厚堉娄县上海粤寇至,则尽付一炬,惟存匾额而已《清稗类钞·鉴赏类》清时铭嘉定上海藏书数千卷,书烬于火《文献家通考·时铭》清顾秉源南汇上海后毁于兵火《文献家通考·顾秉源》清沈树镛南汇上海中年遽逝,大夫人悲伤不已,尽焚其书《文献家通考·沈树镛》清鲍廷博歙县安徽乾隆五十六年大火,藏书多所焚毁《文献家通考·鲍廷博》清吴之淳休宁安徽死后,其书毁于火《文献家通考·吴之淳》清王以宽黟县安徽书毁于咸丰九年三月山火《文献家通考·王以宽》清方国泰歙县安徽好聚书,乾隆中毁于火《两浙輏轩录》卷二十五清潘锡恩泾县安徽家失火,《史籀考》清写本与藏书同归一炬《中国目录学史稿》清王士禛新城山东先世藏书,乱后尽毁兵火《居易录》卷十四清杨绍和聊城山东自分珍藏图籍必已尽付劫灰《文献家通考·杨绍和》清许瀚日照山东咸丰十一年毁于兵火《文献家通考·许瀚》清张贞安邱山东宝墨藏书楼,火自中起,书籍尽付丙丁《山东藏书家史略》清程鸣岐宁阳山东书屋厄于火,遗编煨烬《(光绪)宁阳县志》卷十三清马淳齐河山东家有五车书楼,嘉庆初不戒于火《(民国)齐河县志》卷三十四清吴重不详山东同治八年遭于火,所藏颇多损失《山东藏书家史略》清郑汝霖永泰县福建藏书晚年俱毁于火《闽藏书家考略》清林春图不详福建岁辛卯不戒于火,楼书尽毁《福建藏书家考略》清郭名昌候官福建岁丙戍大火,楼及藏书焚烬《闽藏书家考略》清李调元锦江四川嘉庆十年万卷楼全部毁于火《李调元和他的万卷楼》清潘清荫巴县四川民国十七年重庆大火,楼及藏书焚毁一尽《清代四川藏书家述略》清周亮工祥符河南尽取书版并藏书百箧焚之《赖古堂集·出版说明》清周星诒祥符河南辛酉之变,所藏悉为劫灰《文献家通考·周星诒》清李恕九江江西木犀轩藏书毁于太平天国兵火《文献家通考·李恕》清汪琼不详广东三代藏书,一厄于火,再厄于兵《广东藏书纪事诗》清刘康宁乡湖南藏书处为红豆山房,后毁于大火《文献家通考·刘康》
资料来源: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郑伟章:《文献家通考》,中华书局,1999;曹之:《中国古代图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李玉安,陈传艺:《中国藏书家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2 私家藏书火厄的原因
2.1 兵燹战乱之火
明清时期私家藏书由战火引起的火灾居首位。
明朝战争相对较少,倭寇的骚扰对个别私家藏书造成一定影响,如过庭训及孙桢的藏书即毁于倭寇。
明清易代之际的战乱,清中后期的太平天国运动,使私家藏书因战火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无法估算。
我国历代王朝的更替,以农民起义为主要方式,战争双方均以纵火焚掠为主要的破坏手段,文献典籍及书版最易遭到焚毁。
陈登原认为:“一方则主者奔命之不暇,无暇计及典守;一方则将帅员卒,大抵多不学之徒,无心念及典藏之可贵。
于是嫏嬛插架,一霎间化为灰烬。
”[3]确为精辟之论。
太平天国运动对江浙一带私家藏
书的破坏惨重,曾有学者对此期图书文献的散亡情况进行了整理研究。
[4]太平军
曾下令:“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
”[5]但主要是因战乱所致的对典籍的间接破坏,江苏学政鲍
源琛曾云:“近年各省,因经兵燹,书多散佚。
……,民间藏书之家,卷帙悉成灰烬。
”[6]陈登原也指出:“清师奠定中国之后,唯一一次大兵燹,当推洪杨之乱。
”捻军对山东海源阁的典籍亦有焚毁,由于战乱趁火打劫导致私家藏书散佚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此外,清晚期外国侵略者多次入侵,对公私藏书的焚掠破坏自不待言。
2.2 管理上的不戒于火
由于古代典籍的载体、雕刻板片均为易燃品,藏书建筑也多为木质结构,日常用火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楼书俱焚,因“不戒于火”而遭厄成为第二大主因。
绛云楼火灾是清初私家藏书史上最惨痛的案例,钱谦益“其幼女夜与乳媪嬉楼上,剪烛灺,误
落纸堆中,……,遂燃,俄顷,楼与书俱尽。
”[7]实为管理的重大疏漏。
徐乾学、龚自珍、汪鸣銮等的藏书多因管理不慎而遭火厄,众多藏书规模较小者,或由于家人、邻人等用火不慎造成的火灾更是不胜枚举。
还有个别藏书家或因家人不能理解而书被家人所焚,如清代毛西河“西河出,(夫人)竞付之一炬”,实属不该。
典籍文献的收藏需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不少人囿于经济条件所限,无力承造独立的藏书楼,生活起居之所与藏书处合二为一,虽然便于阅读和利用,但由于无法严格禁火而存在不少隐患。
因邻家失火而殃及自家藏书的情况亦不鲜见,如丁敬藏书由于“邻人不戒,灾及其庐”,阮元藏书亦曾“为邻火所焚”。
这些教训已为当世及后来的藏书者警醒,并提出要严格藏书管理制度,并在藏书建筑的选址方面也有了相关的经验积累。
2.3 政治上的文祸之火
文献典籍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诸多文化和社会意义,当政者常通过文字狱和禁书政策,对民间藏书予以限制,焚书为惯用伎俩,明清两季概莫能外。
清初文字狱起,不少藏书者自行焚毁藏书,如朱彝尊“文字狱起,家人恐慎,争将藏书焚弃”,周亮工亦曾“尽取书版并藏书百箧焚之”。
乾隆时期借修《四库全书》之名,通过全毁和抽毁的方式,对私家藏书中有“违碍”和“悖逆”的书籍和书版加以销毁,主要方式为焚烧,前后持续近20年,遭劫的藏书达71万卷[8]。
当时江浙藏书家进呈图书为数众多,故遭受焚毁的文献数量可观,但又不便明确记载。
郑樵曾分析政治独夫焚书的心态:“曰愧,曰畏。
愧,则愧其议己也;畏,则畏其害己也”[9],见解颇为允当。
此外,由于藏书者多受儒学正统教育,对有碍名教正统
的文献,则深恶痛绝,如吴县石韫玉“凡遇得罪名教之书,拉杂摧烧之”,成为清理文献、保持文献“纯洁”的助推手和卫道士。
3 私家藏书火厄的影响
3.1 部分孤本文献的亡佚
对于遭受火灾的藏书者而言,多年心血化为乌有,不仅对文献的阅读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从文献传播的角度而言,更重要的是私家藏书遭厄,可能意味着不少孤本、善本就此灰飞烟灭,不复见于人间。
尤其对于在藏书界有重要地位的藏书家而言,更是如此。
如绛云楼火灾被称为“江左书史图籍之一小厄”,足见其对文献收藏和流传的影响。
被焚毁的不仅有书籍,还有不少书版,书画及古玩收藏,如常熟著名藏书家张海鹏所藏“书籍板片、字画、古玩,凡珍贵之物皆在焉。
火发,尽其中所有,一举而空之。
”令人扼腕。
兵燹战火与禁书文祸对明清的刻本流传的影响不容忽视。
黄裳认为,康乾时期的文字狱与销毁禁书造成明清之际出版物的大量毁灭,太平天国战争使不少雕版中心地区在战火中遭到损失,造成清初刻本与某些道咸刻本较为罕见。
此外,火厄对藏书家的精神创伤也是致命的,如明代边贡、张翊,清代万经等在藏书被焚后不久即含恨离世,虽仍有人坚持聚书,但数量规模已大不如前,李调元曾慨叹:“烧书犹烧我,我存书不在。
譬如良友没,一恸百事
废。
”[10]实为众多藏书家劫后心态的真实写照。
3.2 文献互通观念的提倡
绛云楼火灾给当时收藏界很大震撼,秘不示人的藏书理念弊端突显,促成藏书观念的转变,明末清初的藏书家曹溶、乾隆时期的周永年等,均提出藏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流通的倡议。
曹溶在《绛云楼书目题辞》中明确指出:“仅有单行之本,烬后不复见于人间。
予深以为鉴。
”并在《流通古书约》中对当时藏书家坚守自闭的行为予以批评:“故入常人手犹有传观之望,一归藏书家无不绨锦为衣、旃檀作室,扃钥以为常。
有问焉,则答无有。
举世曾不得离目,虽使人致疑于散佚,不足怪矣。
”鉴于收藏者担心水火之虞而拒借,因此他建议:“彼此藏书家各就观目录,标出所缺者,……约定有无相易。
则主人自命门下之役,精工缮写,校对无误,一两月间,各资所钞互换。
”虽然只是在少数藏书家之间的小范围流通,但在观念上已有重大进步。
周永年在其《儒藏说》中提出,应该把文献“分藏天下学宫、书院、
名山、古刹,又设为经久之法,即偶有残阙,而彼此可以互备,斯为上策。
”以期将典籍藏于天下,并扩大藏书的流通范围。
并在《儒藏条约三则》中呼吁制定《儒藏未定目录》以互相传抄,使“奇文秘籍,渐次流通”,客观上为预防文献水火之厄、减少亡佚提供了新的路径。
3.3 防范火灾的理论与实践
明清时期藏书家对防火措施进行了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总结。
在藏书建筑实践上,明代天一阁的防火措施堪称完备,除了蕴含“天一生水”的设计外,又在楼前掘“天一池”以防火。
清初孙从添在其《藏书记要》中指出:“古有石仓,藏书最好,可无火患,而且坚久。
今亦鲜能为之。
惟造书楼藏书,四围石砌风墙,照徽州库楼式乃善。
不能如此,须另置一宅。
”徽州库楼式藏书楼的建筑特点是四围石砌风墙,可以在人烟密集地带起到隔离火种的作用,能够有效阻止邻舍火灾的殃及。
多抄录副本,分开收藏也是一种防护图书灾害的办法。
即孙从添所谓“将书分新旧钞刻各置一室封锁,匙钥归一经营。
”即有此意,他特别指出:“若来往多门,旷野之所,或近城市又无空地接连内室厨衙署之地,则不可藏书。
”实际上指出了因不能远离火源而导致火灾的教训。
周永年也认为“藏书宜择山林闲旷之地,或附近有寺观有佛藏、道藏,亦可互相卫护”,另外应借鉴寺观的藏经石室,以远火厄。
在管理方面,清末藏书家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告诫世人:“灯烛字篓,引火之物,不可相近。
绛云楼之炬,武英殿之灾,此太平时至可痛心之事也。
”明确指出要严格执行禁火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文献收藏界还流行一种极具神秘色彩的防火措施,即利用避火图(春宫画)和血经以避火。
如叶德辉收藏图书,每册书里总要夹着一两张春宫图,以防止火烧。
他曾直言因不愿做钱牧斋第二,所以就用这些粗俗的画片以制服火神。
孙从添在《藏书记要》中亦曾言“供血经于中以辟火”,血经指用血抄写的经书。
这些方法虽然毫无科学道理,但也反映了藏书家们防火敬火的的复杂心态。
4 结语
火灾不仅给典籍文献带来了毁灭性的摧毁,也给藏书家造成致命的打击和伤害。
对于历代典籍遭受火厄的原因,陈登原先生归因于“人工之火”[11],张舜徽先生也认为,人是历史上一切书厄的主要制造者[12],道破了个中真正原因。
因此,在新时代背境下总结历代典籍火厄的教训,整理发掘有益的文献保护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对存世典籍文献的保护,研发新的文献保护技术,力图避免各种人为的火厄,保护和修复存世的各类文献典籍免遭劫难,值得当政者、文献收藏机构、传统文献修复部门乃至每个人深思,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英]戚廉·布列地斯著.书的敌人[M].叶灵凤,译.台北:扬智文化出版社,2002:77
〔2〕 (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1,358
〔4〕曹之,申利.太平天国时期图书之厄[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3):98-101
〔5〕太平天国诗文钞[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304 〔6〕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373
〔7〕 (清)钱谦益撰,陈景云注.绛云楼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5:4
〔8〕胡奇光.中国文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2,221
〔9〕 (宋)郑樵.通志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72
〔10〕郑伟章.文献家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9:384-386
〔11〕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1,358
〔12〕张舜徽.广校雠略[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