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因素与护理干预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因素与护理干预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與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所选研究者展开心理问题测评,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研究组抑郁(3.11±1.54)分、焦虑(2.88±1.35)分及强迫(2.19±0.72)分相较于对照组的(1.34±0.48)、(1.26±1.01)、(1.55±0.79)分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抑郁值和焦虑值分别为(51.2±10.8)、(49.8±11.3)分,对照组抑郁值和焦虑值分别为(22.4±1.8)、(23.6±2.1)分,研究组抑郁值、焦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受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影响,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积极改善患者体征症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升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因素;护理干预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临床中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一类常见、多发的胃肠功能性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腹胀、上腹隐痛及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1]。

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特殊心理因素影响,往往会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本院接收诊治的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初步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因素,并采取针对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提高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护理能力,现将探讨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接收诊治的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34.8±11.9)岁。

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35.1±11.2)岁。

两组受检人员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结合两组研究对象心理特征、动态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测评。

测评采用自行填写表格方法,选用表格内容包括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心理因素指标分别有抑郁、焦虑、恐惧、偏执、敌对及依赖等[2]。

若患者出现疼痛、文化水平不足等情况无法自行填写,则有医务人员协助填写。

心理状态分析表质量控制由专人进行负责,并与心理状态分析表完成后,展开研究、整理工作。

1. 3 观察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经心理状态测评后,对其SCL-90、抑郁值及焦虑值评分进行观察对比。

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平量表(SAS)分别
包括20个自评内容,可根据患者抑郁、焦虑情况相应的临床症状判定患者抑郁、焦虑与否。

判定标准[3],SDS、SAS分别为20项,总分均为100分,将50分作为界限,分成50~59分(轻度抑郁、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抑郁、中度焦虑),≥70分(重度抑郁、重度焦虑)。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研究对象SCL-90评分对比研究组抑郁(
3.11±1.54)分、焦虑(2.88±1.35)分及强迫(2.19±0.72)分相较于对照组的(1.34±0.48)、(1.26±1.01)、(1.55±0.79)分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两组研究对象抑郁值、焦虑值对比研究组抑郁值和焦虑值分别为(51.2±10.8)、(49.8±11.3)分,对照组抑郁值和焦虑值分别为(22.4±1.8)、(2
3.6±2.1)分,研究组抑郁值、焦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对患者身心造成强烈折磨,由于临床治疗周期长,患者无法耐受经济、精神压力及生活质量下降,从而形成抑郁、焦虑及强迫等负面心理情绪[4]。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作者认为,结合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际心理状态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体征症状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包括:①心理护理。

使患者清楚认识到负面情绪对疾病恢复有着不利的影响,经了解掌握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动态特征,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构建患者应对应激、心理调整的方法,例如倾诉法、转移情绪法等。

②健康教育。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向患者讲述疾病相关知识:发病原因和复发诱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疾病常识等,说明自行换药、停药、不遵医嘱行为的不利影响。

③功能恢复训练。

指引患者进行积极的户外锻炼,如慢跑、散步及广场舞等,经锻炼转移患者对疾病过分的注意力;同时应当注意劳逸结合,防止锻炼疲劳,加强腹式呼吸及腹肌锻炼从而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改善腹胀、嗳气症状[5]。

总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受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影响,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积极改善患者体征症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升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俏,赵毅,刘伟,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研究(下月版),2012,26(11):3077-3079.
[2] 张新军,孙振华,孟伟,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精神心理因素测评与心理干预治疗的研究.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2):1582.
[3] 施朝明,陈黎明. 文拉法辛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理状态及疗效的影响.海峡药学,2012,24(11):222-223.
[4] 雷玉娥.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评估及护理干预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0):50-52.
[5] 韩虹. 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I临床心理干预及其效果.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综合版),2010,33(4):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