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课件——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课件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地球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发育规律
2.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①内外营⼒
②地质构造和岩性
地质构造是塑造地貌形态的⾻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形成多类构造地貌,如褶皱、断层等。
岩性不同,地貌形态也会千差万别。
③内外⼒作⽤时间
内外⼒作⽤时间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
例如:⾼原外⼒⼭区外⼒丘陵
⼆.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1.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
①西周:《诗经》“岗”(丘陵)、“塬”(平原)、“湿”(湿地)
②战国:《禹贡》九州⼭川⼤势、⼟壤类型
③北魏:《⽔经注》黄河、长江及西江等⼤河及其沿岸地形、⽓候等特征。
④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溪⽔侵蚀、搬运与堆积三者作⽤关系的描述。
⑤明代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对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成因及区域特征的记载。
⑥清初孙兰《柳庭舆地偶说》触及内外⼒作⽤并指出⼈为作⽤。
2.近代地貌学的发展
①(美)戴维斯:
观点:a.创⽴了“地理循环”学说
b.认为地貌发育的要素有三:构造、营⼒、时间
缺点:思想⽅法上基于简单的推理和演绎,忽视了地貌演化过程中受多种要素变化⽽使循环⽅向发⽣变化的复杂性。
②(德)彭克《地形分析》
a认为地貌是内外⼒同时相互作⽤的产物
b研究地貌学的⽬的是通过分析地貌形态去了解内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
c地貌分析的⽅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3.地貌学的现状
①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进⼊了⼀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定性描述转⼊数量分析和定量研究
②我国地貌学的研究对河道整治,⽔⼟保持等⽅⾯起到了良好的作⽤。
③产⽣了构造地貌学、⽓候地貌学和动⼒地貌学等新的分⽀学科。
三.地貌学在实践中的应⽤
1.在农业⽅⾯:运⽤地貌学可以对⽔⼟保持、防风固沙、围海造⽥等农业⽣产活动进⾏必要的评价,并提供利⽤和改造⾃然的
依据。
2.在⼯程建设⽅⾯:⽔利⼯程中有关⽔库及坝址的选择,交通运输线的选择等⽅⾯均必须运⽤地貌知识。
3.在找资源⽅⾯:沉积沙矿如⾦、⾦刚⽯、铂等常见于古今河床和滨岸特定部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构造。
作业1:举例说明地貌学在实践中的应⽤。
第⼆章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的概念和等级类型
1.概念:由岩⽯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称之构造地貌,⼜称之内营⼒地貌
③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易形成⽕⼭、地震等地质灾害。
构造地貌(⼆)
⼀、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
1.⼤洋中脊及特点
①长达8万km,宽达1000km,平均海深2000-3000m
②洋脊两侧坡度平缓,与⼤洋盆地没有明显界线。
③洋脊通常位于⼤洋中部,但与太平洋脊侧为于东侧;
④洋脊顶部为洋脊裂界,是⽞武岩浆喷发活动带,并伴有浅源地震。
⑤洋脊裂界并⾮完全连续的,⽽是被转换断层错开呈不连续段落。
⑥离洋脊裂⾕愈远,洋壳和上覆的深海沉积层也愈⽼。
⑦洋脊上缺乏深海沉积物,没有了原始地形。
2.⼤洋盆地及组成
①海岭:按成因 a.⽕⼭海岭 b.断裂海岭 c.陆壳海岭
②海沟:地球表⾯最低地⽅,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
③深海平原:⼜称海盆。
⼆.⼤陆边缘构造地貌的类型
1.稳定的⼤陆边缘及分布地区
五.三⼤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1.断层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①断层崖:断层⼀侧地盘抬升后,受风化侵蚀沿断层发育的陡崖。
②断层线崖:断层线两侧岩⽯抗风化侵蚀能⼒差别,使得⼀侧为⾕,另⼀侧为⼭
③断层⾕:断层带受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发育成⾕地。
④掀斜⼭:断层上升盘翘起⽽成⼭体。
2.褶皱地貌:
⑴单斜地貌成因及类型
①成因:褶皱使岩层呈倾斜状,发育在褶曲⼀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
②类型:a.单斜⼭ b.单倾⾕ c.单⾯⼭ d.猪背⼭
⑵背斜和向斜地貌类型
①顺地形:背斜成⼭、向斜成⾕
②逆地形:背斜成⾕、向斜成⼭
⑶穹窿⼭地地貌:见图2-23
3.⽕⼭与熔岩地貌
①⽕⼭地貌:a.⽕⼭⼝ b.⽕⼭锥
②.熔岩地貌:a.熔丘岩 b.熔岩垄岗c.熔岩台地或⾼原 d.熔光隧道e.熔岩堰塞湖
作业:简述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第三章风化作⽤与坡地重⼒地貌(⼀)
⼀.风化作⽤的概念及类型
1.风化作⽤的概念:
引起岩⽯发⽣物理和化学变化作⽤称为风化作⽤,其实质是岩⽯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环境⽽必然发⽣的⼀种变化过程。
2.类型
①物理风化作⽤②化学风化作⽤③⽣物风化作⽤此三种风化作⽤是彼此相关连的。
⼆.物理风化作⽤的概念及引起变化作⽤的因素
1.岩⽯发⽣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过程,⼀般不会引起化学成分的改变的风化作⽤称之物理风化作⽤。
2.引起物理风化作⽤的原因
①因岩⽯卸荷释重⽽引起的剥离作⽤:最常见于花岗岩矿带地区。
②外来晶体在岩⽯裂缝中的伸胀作⽤(冰楔作⽤):最常见亚寒带潮湿地区或⾼⼭顶部雪线附近。
③因温度变化⽽引起岩⽯体积发⽣膨胀与收缩作⽤:最常见于⼲旱、半⼲旱沙漠地区。
④⽣物活动对光的机械作⽤的影响(根劈作⽤)。
三.化学风化作⽤的概念、影响因素及类型
1.化学风化作⽤的概念
地表岩⽯在⽔、⼤⽓、⽣物的相互作⽤下发⽣氧化、溶解、⽔解、⽔化等⼀系列化学反应,因⽽改变了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使岩⽯变化上层,此作⽤称为化学风化作⽤。
2.影响化学风化的因素:⽔、⼤⽓和温度
3.化学风化作⽤的类型
①溶解作⽤:⽔对矿物的直接溶解。
②⽔解作⽤:矿物与⽔发⽣反映⽽分解的作⽤。
如长⽯的⽔解反应:
K2OAl2O3?6SiO2+3H2O Al2O3?SiO2?2H2O+2KOH+4SiO2
③⽔化作⽤:⽔与⼀些不含⽔的矿物相化合,形成新的矿物。
如硬⽯膏的⽔化:
CaSO4+2H2O CaSO4?2H2O
④碳酸盐化作⽤:碳酸与岩⽯中的⾦属离⼦发⽣反应形成碳酸盐,如CaCO3的碳酸盐化:CaCO3 +H2O+CO2
Ca(HCO3)2
⑤氧化作⽤:如
2FeS2+7O2+2H2O 2FeSO4+2H2SO4
⑥⽣物化学风化作⽤:⽣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出多种酸性化学物,对岩⽯起着强烈的腐蚀作⽤。
如:4FeCO3 +O2
+6H2O 铁细菌作⽤4Fe(OH)3+4CO2
四.风化光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被风化了的岩⽯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光。
2.特征:①厚度上的差异性,如寒冷地区厚度薄;
②平⾯形态上的多样性,如⾯状、线状;③分布上的地带性
a.垂直地带性:上⽽下分为六带
⼟壤层(熟风化带)风化⼟层(全风化带)风化碎⽯带(强风化带)风化块⽯带(弱风化带)风化裂隙带(微风化带)原岩(⽆风化)b.⽔平地带性
⾼⼭寒冷⽓候区碎屑型风化壳
温带森林⽓候区硅铅—粘⼟型风化壳
温带草原⽓候区硅铝—碳酸盐风化壳
温带⼲旱与半⼲旱区硅铝—氧化物—碳酸盐型风化壳
热带、亚热带湿热⽓候区铁铝—红壤型风化壳
五.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影响发育的因素
1.风化壳发育的阶段(以岩浆岩为例)
①物理风化为住的阶段:物理风化作⽤为住,化学风化作⽤微弱,光迁移少,形成岩屑型风化壳
②化学风化为住的阶段:
a.早期阶段:风化壳⼟质呈黄—灰黄⾊,形成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和硅铝—碳酸性风化壳。
b.中期阶段:风化壳富含腐蚀质,⼤多呈灰⾊,形成硅铝粘⼟型风化壳、风化壳或⾼岭⼟型风化壳
c.晚期阶段:风化壳呈红⾊,形成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
2.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①⽓候条件:最普遍最主要的因素
②地貌条件:⼭区和地形地试地区有利于发育,⽽平原、鞍部以及平坦地区有利于风化壳发育。
③岩性和时间
作业:简述风化壳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发育的因素
风化作⽤与坡地重⼒地貌(⼆)
第⼆节坡地重⼒地貌
⼀.坡地重⼒地貌的概念及引发营⼒
1.概念:坡⾯上的风化碎屑物、⼟体、岩体在重⼒和⽔分的作⽤下,以单个落⽯、碎屑流或整块⼟体、岩体沿坡⾯向下运动所形成的地貌。
2.引发动⼒:重⼒、⽔分、风、⽣物、冰川、地震和⼈类活动等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重⼒和⽔分。
⼆.块体运动的⼒学分析
1.坡地表⾯上⼟粒岩屑或⽯块的运动受⼒分析
2.块体运动的整体位移受⼒分析
当①K=1时,块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②K<1时,块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③K>1时,块体处于稳定状态。
⼯程建设⼀般利⽤的安全系数:K=2-3
三.坡地重⼒地貌的类型
1.蠕动
⑴概念:坡⾯上的风化碎屑物、⼟体、岩体在重⼒的作⽤下,顺坡⾯向下发⽣⼗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⑵触发因素
①疏松碎屑物移动的触发因素
a较强的⼲湿和温差变化的触作⽤;
b⼀定的粘⼟含量:粘⼟含量越多,蠕动越明显;
c⼀定的坡度:25—30
作业:简述倒⽯堆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发育阶段
第四章流⽔地貌(⼀)
⼀.流⽔地貌的概念和地表流⽔的类型
1.概念: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所形成的地貌,称之流⽔地貌。
2.地表流⽔的类型
①⾯状⽔流,即坡⾯径流
②线性⽔流,即河⾕(河槽)⽔流
⼆.坡⾯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1.坡⾯径流形成的条件
①蒸发量太⼩②降⽔或融⽔强度③⼟壤渗透率④地形条件
2.特征
①⽔层薄②流路⼴③流程短④作⽤时间短
3.作⽤⽅式
①冲刷②搬运③堆积
4.形成的地貌
①不明显冲刷带:浅凹地(坡地上部)
②冲刷带:纹沟(斜坡中部)
③淤积带:坡积裙(坡麓地带)
三.沟⾕⽔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1.发育的三个阶段:①切沟②冲沟③坳沟
2.沟⾕⽔流形成的地貌
①集⽔盆:沟⾕上游②沟⾕主⼲:沟⾕中游
③洪积扇:沟⾕出⼝处(⼭麓地带)
四.泥⽯流及其形成的地貌
1.泥⽯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①⼤量松散的固体物质②暴⾬和洪⽔
③陡峻的沟⾕④较差的植被覆盖状况
2.形成的地貌
①槽⾕:沟⾕上游;②峡⾕:沟⾕中游;
③砾⽯垄岗:沟⾕下游。
五.河道⽔流的运动形式
1.紊流:⽔质点的涡体的形式是不规则运动。
2.环流:如图
①表层⽔流从凸岸流向凹岸②底层⽔流从凹岸流向凸岸
以北半球为为例:
在地转偏向⼒作⽤下:
①凹岸遭侵蚀②凸岸遭堆积
3.旋涡流
在不规则河道附近及河床起伏⼤河道,⽔质点以群的形式围绕⼀个公共轴运动,称为旋涡流
六.河流侵蚀作⽤和搬运作⽤
1.侵蚀类型
①下蚀:加深河床和河⾕
②侧蚀:拓宽河床和河⾕
③溯源侵蚀:伸长河床
2.搬运⽅式
①推移②悬移③溶解质搬运
七.⽔系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条⼲流及各⽀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
2.类型
①树枝状(最常见)②平形状③格⽀状④长⽅状
⑤放射状⑥环状⑦分散洼地状⑧扭曲状
附4作业:
简述坡⾯径流形成的条件、特征和所形成的地貌类型。
流⽔地貌(⼆)
⼀.河⾕的基本形态和引起的对称分布的因素
1.基本形态
2.引起河⾕的对称分布的因素
①地形总倾斜⽅向的影响:顺地形与逆地形的坡⾯因集⽔⾯积⼤⼩和河流的冲刷作⽤强弱不同⽽导致两侧⾕坡不对称分布。
②地质构造和岩性影响:向斜两翼岩层倾⾓不对称,因⽽河⾕也不对称,硬岩常形成,⽽软岩常形成缓岸。
③构造运动影响:升降运动的作⽤使靠近缓坡⼀侧河床沉积岩厚度⼤于靠近陡坡⼀侧。
④地球转向⼒的影响:东西向和南北向河流由于所受地转偏向⼒的不同、两岸冲刷不同。
⑤⼩⽓候影响:如植被良好的⼀侧,⾕坡所受冲刷作⽤⼩。
⼆.河床纵剖⾯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从河源到河⼝,沿河床最低点所作的剖⾯称为河床纵剖⾯。
2.特点:
①从总体上看河床纵剖⾯是凹形
②河流的上游段或⼭地⽯质河床的纵剖⾯坡度较陡,中下游段或平原冲积河床的坡度较缓。
三.冲积河床的平⾯形态
1.顺直微弯型:
剖⾯特点:①横断⾯上边滩与深漕并列②纵剖⾯上深漕与浅滩相同
2.弯曲型:最常见的河型:
剖⾯特点:①横断⾯不对称,深漕与边滩呈圆弧形②纵剖⾯具阶梯状
3.分汊型:横断⾯为复式断⾯
4.散乱型:严重淤积型河床
四.河床地貌
1.平原河床地貌
⑴沙波:
①迎⽔坡缓⽽长,背⽔坡陡⽽短,迎⽔坡遭冲刷,背⽔坡堆积,沙波缓慢下移
②狭窄河床:沙波是平⾏带状排列
③宽浅河床:沙坡④缓流向段:形成沙坑,急流河段,形成逆⾏沙波
⑵浅滩和深漕
①浅滩:河床上多种泥河堆积体,其形态有:a.边滩 b.⼼滩 c.江⼼滩 d.河埂
②深漕,如图
2.⼭区河床地貌
①⽯质浅滩:由基岩或乱⽯组成
②⽯质深槽:如三⽃坪
③岩槛:横亘于河床的坚硬基岩处,下游段形成瀑布
④壶⽳:基岩河床中被⽔流冲磨的深⽳
五.河漫滩的形成和沉积结构、类型
1.形成:由于⽔流对凹岸的掏蚀,在凸岸堆积,加之流速变缓,流量减少,使浅滩不断拓宽加⾼,以⾄于平⽔期露⽔⾯⽽成。
2.沉积结构:⼆元结构;上复细粒沉积物,下复粗粒沉积物。
3.类型:
①河曲型河漫滩,如图4-17
②汊道型河漫滩,如图4-19
③堰堤式河漫滩
流⽔地貌(三)
教学⽬的:
⼀.河流阶地
1.河流阶地的构成要素:如图
2.河流阶地的成因
⑴具备宽⼴的⾕底
⑵河流的下蚀作⽤:
①构造运动:上升区形成阶地,下降区发⽣堆积⼀般不形成阶地或形成埋藏阶地
②⽓候变化:引起河流中⽔量和含沙量变化,形成⽓候阶地
③侵蚀基准⾯下降:河⼝附近出现裂点,加速河流下切,出现阶地
3.河流阶地的类型
⑴侵蚀阶地,如图
⑵堆积阶地
①上叠阶地②内叠阶地③基座阶地④埋藏阶地
⼆.河⼝分段和河⼝⽔动⼒特征
1.河⼝分段:
①近⼝段:潮区界到潮流界
②河⼝段:潮流界到⼝门
③⼝外海滨段:⼝门带三⾓洲前缘坡
2.河⼝⽔动⼒特征
①等密度流:形成轴向射流
径流和潮流相结合⽽形成的双向⽔流②低密度流:形成平⾯射流
③⾼密度流:形成平⾯射流
三.三⾓洲
1.三⾓洲形成的条件
①丰富的泥沙来源
②海洋的侵蚀搬运能⼒较⼩
③⼝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深较浅
2.三⾓洲的发育过程
①河⼝地区⽔流流速变缓,流量变⼩,造成⼤量泥沙堆积,形成河⼝河坝,⽽河⼝两侧则形成⽔下天然堤
②河⼝河坝的出现和发展,逼使河流分流,形成汊道,汊道⼜产⽣新的河⼝河坝,如此类推
③河⼝河坝不断接受沉积,逐步堆⾼,形成河⼝沙岛,与天然堤、湖泊、沼泽等共同组合形成三⾓洲平原
3.三⾓洲的沉积结构
⑴依地貌部位的不同,⾃陆向海:
①顶积层②前积层③底积层
⑵从沉积相⾓度分类,⾃陆向海:
①三⾓洲平原相②三⾓洲前缘相③前三⾓洲相
4.三⾓洲的分类
⑴依三⾓洲发育因素分类
①⾼度建设性三⾓洲:呈长形或扇形,如密西西⽐河三⾓洲,黄河三⾓洲
②⾼度破坏性三⾓洲:呈⽅形、尖头形、直线形,如尼罗河三⾓洲,塞内加尔三⾓洲等
⑵依径流和潮流作⽤分类
①河流类:呈鸟⾜状,如密洲,⾆形或扇形,如黄河三⾓洲,伏尔加河三⾓洲
②波浪型:呈⽅形,鸟喙形或尖头形,如德伯河三⾓洲,罗纳河三⾓洲
③潮汐型:以潮流作⽤为主,如恒河,⼀布拉马善特拉河三⾓洲,伊洛⽡底江三⾓洲。
作业:
试述三⾓洲形成的条件和发育过程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及分布
1.名称的由来:Karit地貌起源于南斯拉夫西北部的⽯灰岩⾼原,由司威次提出,我国称之岩溶地貌。
《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全⾯叙述喀斯特地貌的伟⼤著作。
2.分布:我国两⼴、云贵、越南北部、南斯拉夫西北部、阿尔卑斯⼭区、法国中央⾼原、乌拉尔⼭区、澳⼤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州和印地安纳州、西印度洋群岛等地,如图5-1
3.实⽤价值:
①以矿砂为主的矿产资源
②旅游资源
③科学价值:埋藏古⽣物和古⼈类化⽯
⼆.喀斯特作⽤
1.喀斯特作⽤的化学过程
①CO2+H2O H2CO3
②H2CO3 H+HCO3 ¯
③H﹢+CaCO3 HCO3 ¯+Ca ﹢﹢
综合反应式:CaCO3 + CO2 +H2O HCO3 ¯+Ca ﹢﹢
2.喀斯特作⽤的基本条件
⑴岩⽯的可溶性:①碳酸盐类岩⽯②硫酸盐类岩⽯③卤盐类岩⽯
⑵岩⽯的透⽔性,取决于岩⽯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⑶⽔的溶蚀⼒:⽔中CO2对碳酸盐岩⽯的溶解
⑷⽔的流动性:增加溶蚀⼒的作⽤
三.喀斯特⽔的运动状况
四.地表喀斯特地貌
1.⽯芽与溶沟
②地质构造
a.溶洞是沿各种构造裂隙溶蚀、侵蚀⽽成的,在纵剖⾯上具有阶段状升降特点
b.岩层的构造形态:如褶曲、倾斜或⽔平差对溶洞的发育也有明显影响
③地壳运动
地壳上升或潜⽔⾯下降,发育于⽔平流动带上的溶洞便抬升⾄垂直渗透带,形成多层次的⾼位溶洞,当⾼位溶洞穿过⼭体时,就成了穿洞。
3.溶洞地貌
①溶蚀地貌:发育于⽔平流动带和季节变动带,形成⽔平溶洞为主的地貌。
②堆积地貌
a.⽯钟乳:溶洞顶部渗⼊的地下⽔对⽯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成,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呈倒锥状。
b.⽯笋:从⽯钟乳上下落的地下⽔对洞底⽯灰岩溶蚀作⽤,产⽣碳酸钙堆积,⽅向与⽯钟乳相反,呈锥状、塔状或盘状等
c.⽯柱:⽯钟乳和⽯笋相对增长,直⾄两者连接成柱状体。
d.⽯幔:⽔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产⽣⽚状或层状的碳酸钙堆积
e.边⽯提:洞底两边的堤状堆积物
⼆.地下河道
成因:河⾕前⽅被陡崖所挡,河⽔从陡崖处沿落⽔洞潜⼊地下,变地下河
三.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1.早期阶段:⽯灰岩上的⾮溶性岩⽯被剥除,⽯灰岩体露出地⾯后,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形成⽯芽、溶沟、溶⽃和落⽔洞等漏陷地貌。
2.中期阶段:地下喀斯特作⽤加强,发育了溶蚀洼地、⾕地、⼲⾕、育⾕、地下河、溶洞、峰丛和峰林等地貌
3.晚期阶段:发育着⼴阔的溶蚀平原和残积孤峰与残丘
四.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喀斯特地貌发育受⽓候条件影响很⼤,在不同的⽓候带内发育着不同的地貌类型,⼤致可分为五类:
1.热带及亚热带季风型
⑴地貌发育特点:
①峰丛发育得最好,呈锥状和塔状,这是热带喀斯特地貌最突出的形态。
②⽯芽、溶沟、溶⽃、落⽔洞、溶蚀洼地、⾕地发育。
③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达,形成⼴⼤的洞⽳系统。
⑵分布:马来群岛、中南半岛、我国两⼴地区
2.地中海型
⑴地貌发育特点:
①⾼原上以溶⽃、落⽔洞、溶蚀洼地、⾕地、⼲⾕和盲⾕等地貌为主。
②地下河崩塌地段形成峡⾕。
⑵分布:地中海沿岸和⿊海沿岸。
3.温带型
⑴地貌发育特点:
①地表喀斯特以⼲⾕为主
②地下喀斯特以溶隙、溶孔及⼩型溶洞为主
⑵分布:北美密西西⽐河、乌拉尔⼭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我国东北、华北等地。
4.寒带及⾼⼭型
⑴地貌发育特点:
①地表形成少数的圆洼地和⼩型溶⽃,地下有地下河道和⼩溶洞。
②⾼⼭地区发育着⼩型的峰林地貌
⑵分布:南北两极和⾼⼭⾼原地区
5.⼲燥型
⑴地貌发育特点:
①地表没有显露的喀斯特地貌
②地下地下仍有溶洞出现
⑵分布:南北回归线附近⼤陆的西岸和内部。
作业:
简述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地地貌(⼀)
⼀.风成地貌集中分布⼲旱和半⼲旱地区的原因
1.⽓候因素:①⽓温:昼夜温差⼤,物理风化盛⾏
②降⽔:降⽔少,变率⼤且集中,蒸发强
③多⼤风且频繁
2.下垫⾯因素:①植被稀少且矮⼩,多沙质⼟
②地表径流贫乏,流⽔作⽤弱
⼆.风沙流的形成条件和制约条件
1.形成条件:风的动压⼒所产⽣的⼒矩⼤于沙的重量⼒所产⽣的⼒矩。
2.制约条件:①风速的⼤⼩
②沙粒的粒径
③地表性质
④沙⼦含⽔率
3.风沙流运动的形式:
①悬移:粒径<0.05mm
②跃移:粒径>0.05mm
③蠕移:粒径>0.05mm
三.风蚀地貌的形态类型及形成
1.⽯窝:由于风蚀作⽤,在陡峭的迎风岩壁上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型的⼩洞⽳和凹地。
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①风蚀蘑菇:发育在⽔平节理和裂隙上的岩⽯,由于风蚀作⽤形成上⼤下⼩,形如蘑菇的岩⽯。
②风蚀柱:发育在垂直节理和裂隙上的孤⽴岩⽯,由于风蚀作⽤形成如柱⼦状的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