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重点知识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简介作者。
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
2.了解背景。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3.理解古诗中的重点知识:
(一)、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诗题。
①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时间是在秋天。
(“秋”)
②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时间是在秋天夜晚即将结束黎明即将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
(“秋夜将晓”)
③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迸发写作灵感的地点是在篱笆门外。
(“出篱门”)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感受。
(“有感”)
⑤当时的陆游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这样一位老人在天刚亮的时候走出自家的篱笆小院,他要去做什么呢?(“迎凉”)。
⑥联系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说说那么高龄的作者为什么那么早要“出篱门迎凉”?(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
⑦说说题目的意思?(秋天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人不能安睡,夜晚天刚刚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外,以解除烦热和心头怅触,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
)
(3)“感”字的意思有感想、感触、感受、感动等,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出门乘凉时的感想、感触、感受。
题目中的“凉”的意思是清凉、凄凉、悲凉等。
二.、到底是什么让作者感到悲凉又凄凉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阅读和理解诗句。
(一)学习古诗的前两句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三万里河]指黃河。
“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1)(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
(2)拓展:我国有哪些大河?(最出名的还是这十条河流分别是长江、珠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汉江。
)
2. [五千仞岳]指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1)(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
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
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华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
“中国黄河50景”之一。
)
(2)知识拓展:我国有哪些“岳”?(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
3.理解:“三万里”和“五千仞”。
(1)通过看注释我们了解到“三万里”和“五千仞”分别指什么?
①“三万里”形容黄河很长。
②“五千仞”形容华山很高。
“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一仞大约是2.3 米-2.7米之间。
(2)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写法吗?
①“危楼高百尺”形容楼很高。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形容瀑布很长。
③“白发三千丈”形容头发很长。
夸张能创造意象美,这种意象具有超常变异性。
它以变形的手法,改变事物原有的人们熟悉的面貌,创造出一种陌生的全新意象,这一意是读者未经历和感受过的,因而能够给人种愉悦的新奇感受 ,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我们读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注伦送我情”这类诗句后,对庐山瀑布的壮观、对朋友的情谊都会产生从未有过的新奇独特的感受,从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当我们读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象,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
夸张是诗歌创作主要修辞手法之,因为夸张能够充分表现情感美。
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喜成雪”。
那种人生苦短的悲哀,那种狂放深沉的愁绪,如排山倒海而来,让人震惊,让人叹服,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夸张的手法是产生壮美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为把描写的对象放大,把情感表现得更热烈,从而创造出比外部世界更加博大的天地,更加强劲的气势,从而把人带进崇高的境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把西北边塞的苍茫、粗犷、奇特;成守将士们的英勇、慷慨和悲壮的献身精神宣泄得热烈而又充分,让读者在新奇的感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产生种崇高的美感。
4.理解“摩”。
[摩天]碰到天。
(写出了华山之高。
)
前两句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理解。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
5.小结:一河一山代表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充分表现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黄河在悲泣,华山在哭诉。
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吗? (悲愤、气愤、痛心……)
6.宋朝的壮美河山被金人占领了,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百姓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二)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1.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1)从“遗民”一词,你感受到宋朝是怎样对待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的?(这些百姓是宋朝遗留在金人统治区的,他们已经被遗弃了,被遗忘了。
)
(2)从“遗民”一词,你感受到什么?(感觉到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痛苦;也感受到作者对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担
忧。
)
2.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1)从“胡尘”一词,你感受到什么?(感觉到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悲惨生活;也感受到作者对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担忧。
)
3.[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理解“泪尽”。
(1)“泪尽”的意思是什么?(泪尽指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2)结合全诗和自己阅读的有关资料,说说对“泪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吗?(“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
)(3)从“泪尽”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作者和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一样,年年盼望宋朝军队收复失地,有年年失望。
)
4.通过“望”和“又”字来感受人们的心情。
(1)你觉得这里的“望”有几层含义?
①看。
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年年岁岁希望能亲眼看到南宋的军队出师北伐。
②盼望。
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的军队出师北伐。
③从“又”字你感受到什么?(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年年失望。
)
④你知道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失望了多少年吗?(65年。
)你是怎么知道的?(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
⑤在这65年里宋朝统治者都在做什么?(在唱歌,在跳舞,在喝酒……在寻欢作乐,在醉生梦死,在忘乎所以……)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宋朝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中知道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6.小结:中原广大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经受历程长久的折磨,期望恢复
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
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而南宋统治者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
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三、主题概括: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及沦陷区百姓疾苦,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的(悲愤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