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波茨坦广场的建设始末----解析新城市中心的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德国柏林波茨坦区聚集了这些管理中心。

波茨坦区在满足管理中心的需求同时,管理中心的需求决定了波茨坦区的布局、功能、结构。

在今天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能否维持和能维持多大规模的CBD直接反映了城市在所在区域乃至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0.2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O.2.1目的借鉴波茨坦广场规划设计过程中的诸多经验、教训,如何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趋势的巨大压力之下,辨证地处理地方性与全球性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深入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正视跨国公司、个人、企业集团力量的日益强大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掌握其运作规律,有效利用资金。

最后总结新都市中心设计的启示,并分析对比陆家嘴和波茨坦的得失,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O.2.2内容波茨坦广场的规划建设很好地反映了现代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过程。

有关城市空间物质形蒙的城市设计贯穿规划的全过程:由城市设计总体规划至区块规划.并指导最后的建筑设计。

并通过了解波茨坦广场的设计建设过程来深入了解新城市中心设计的启示与教训。

O.2.3论文构成波茨坦广场历史一一总体设计一一区块设计一一建筑设计一一波茨坦广场启示录一一陆家嘴和波茨坦的得失
【1】
【2】
【3】。

P.4
【4】《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赵民、陶小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P246《全国注册规划师职业考试应试指南》,沈恬、张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P10《当代全球性城市城市中央商务区规划理论初探》,李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城市规划汇刊》2001,421世纪广州市中心商务区探索,袁奇峰P.31
—————————二主_业盟墅逝盟红二=堕塑正!邋型第一章昨天留给我们什么一~波茨坦广场的历史
上海浦东和柏林波茨坦广场被称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城市建设工地。

谈及波茨坦广场德国人总是对其有着复杂而特殊的情感一一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国家分裂的代表。

在重建它时,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它的历史呢?那让我们先看看历史在我们记忆留下了些什么。

1.1多立克式的城门楼
波茨坦广场与莱比锡广场(Leipziger—platz)一起作为一对姊妹广场,历史上是柏林的文化与生活中心。

起初,波茨坦广场不过是一个相当嘈杂的地方,位于通往波茨坦的大路开端,在优雅的八角形莱比锡广场外面(这可是柏林十八世纪以来连通泰尔加登(TierEarten)和西边郊外的三个巴洛克式广场之一)。

在19世纪中期,宫廷委派辛克尔(SchinkeI)把波茨坦托(PotsdamerTor)外零碎发展起来的地方做成一个合适的广场。

他于是提出个很雄伟的规划,但皇室的钱用完了,他所能做的只是在波茨坦广场与莱比锡广场之间建了几个多立克式的城门楼…。

1.2飞速发展时代的象征
1838年在波茨坦和柏林之间通了火车,这儿成为普鲁士境内的第一个终点站。

作为一个大的交通枢纽,波茨坦广场开始有了比较重要的地位,
整整一个世纪它都是越来越繁忙。

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围绕着广场的建筑之间的花园被新的房子填满了,有了一个新的铁路中转站,西门子电气灯和电车也使用了。

在第一次大战和通货膨胀带来的失败之后,波茨坦广场成为城市新飞速发展的二十世纪20年代的象征。

成群的娼妓、骗子和小偷在广场和周围的街道上或昂首阔步或烂醉如泥。

到处是旅店、娱乐场所、酒肥和餐绾。

当时的人们为这儿的活力感到欣喜若狂,尤其是其交通的密集和速度。

有~首1929年的诗典型地描绘出这种兴奋:
“伟大的城市仿佛在呜咽,
就像有人在打它的屁股。

房舍灯亮,轨道火车长啸。

““’
在爵士乐风行的年代(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早期),柏林终于不再是封建领主韵领地,也不再是一个边疆地区,它成了一个繁荣发展中的现代大。

‘∥畿?妒
奇r1%:“
,々i§+t:1罐:“j
^f;?年的拜1林蜕荆(仁兜搿设计19¥f}印的跋菠蜘靳蝎
13
势.现代资本主义的力量已经冲破了皇室权威的束缚。

广场中心需要的是
一盏交通信号灯,据说在欧洲是第一个,直接从美国拷贝过来的。

这就是
“柏林一一纽约时代广场”最现代、最狂放、最贪婪、最令人激动,也最
有激情的时候。

波茨坦广场成为中央地带和自然形成的交通枢纽的交汇点。

是二十世纪
二十和三十年代欧洲交通最繁忙的地段,也是现代大城市生活的象征。


于现代建筑设计师,它也是引起现代建筑和大城市规划争论的焦点之一。

1930年建成了门德尔松(ErichMendesohn)的哥伦布大楼(CoIumbus
Haus),是欧洲最现代化的办公楼之一。

1.3二战留存下来的废墟
1945年后波茨坦广场遭到毁坏。

虽然广场自身的精神特质与纳粹没
什么关系,但它在客观的地理环境上与那个集团的许多重要建筑紧紧相邻:
斯皮尔(Speer)和希特勒(Hilter)的总理府,许多主要的部门大楼,另
外还有一个燃料库,它必须被摧毁,因为唯一畿保证纳粹政府最后灭亡的
方法是让英国轰炸机和苏联炮火把柏林的中心夷为平地。

不过废墟留存了
下来,人们清理出一些地方使用下去,直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东德的骚
乱,当时残存下来的唯一重要建筑门德尔松的哥伦布大楼在暴乱中被烧毁
了。

波茨坦广场作为东西方之间最繁忙的交叉路口在蹒跚前进(英俄两区的
分界线正穿过它的中心,遵循老城墙和波茨坦多的位置连线)一。

1.4柏林墙
1961年当柏林墙建起来之后,这个交叉路口就是第一个要封闭起来的
地方。

留下来的遗迹和建筑,无论是波茨坦广场还是莱比锡广场,被都掀
翻了,在这个死亡区中,仅仅留下它们的平面的痕迹。

柏林墙将波茨坦广
场切为两部分,紧靠东柏林一侧,长达半个世纪一直是野兔出没和遍地地
雷的废地。

冷战结束之后,这里的咖啡店和民间设旋,成为艺术家往来聚
会的热点“1。

扪林墙+
14
——————』三主』塑业丝丝虹丛丝荭垦业地第二章保守与创新的大较量一城市设计总体方案阶段
2.1“明日之柏林”(BerlinMorgen)设计竞赛
21.1魔幻的纪念日
在德国的历史上,11月9日是一个魔幻似的日期,屡屡发生重大事
件:1918年11月9日,德意志帝国终结.德国开始走上共和之路:1923
年11月9日,希特勒在幕尼黑发动政变失败:1938年11月9日,纳粹党
徒一手策划了“帝国水晶之夜”,疯狂迫害犹太人。

似乎历史的巧合执意要
延续下去,1989年11月9日,当时的民主德国被迫宣布开放边界,横亘
于两个柏林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时代的象征——柏林墙轰然“倒塌”,东西
柏林合而为一。

翌年,东西德国重新统一,柏林再次成为德国的首都。

2.1.2明日之柏林一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什么新的城市形式
德国刚剐重新统一后不久,位于法兰克福的德意志建筑博物馆与作为
德国最有影响报刊之一的《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A|IgemeiRe
Zeitung)联手邀请一批世界知名建筑师参加题为“明日之柏林”的设计竞
赛。

称它为设计竞赛也许并不恰当,因为它并不打算也没有对所有的方案
来一个名次排列。

毋宁说这是一次纯概念性的设计活动,参加者各抒己见,
对柏林统一后的未来提出设想。

共有17位建筑师应邀参加了该次活动。


的来说,“参赛”方案水平并不高。

也许是纯概念性的原因,有些方案显得
非常租糙,几乎是作者们自己建筑风格的放大(关于这次活动的方案,有兴
趣的读者可参阅英国《建筑设计》ArchitecturaIDesign杂志1991年7
/8合刊上的刊登)。

虽然是一次概念性的活动,来自外部的“明日之柏林”
却在柏林激起了不小的反晌,其中以一批东、西柏林建筑师和历史学家组
成的12月19日小组(Grope19thDecember)的反响最为强烈。

他们认为这
些方案所勾画的“明日之柏林”与原有的柏林(指战前的柏林)相差太大。

对于统一后的柏林之发展方向,该组发言人、历史学家迪特·霍夫曼~阿
克塞尔姆(DieterHo什mnn—AxtheIm)的话一言以蔽之:“没有必要再去寻
找什么新的城市形式“”。

换而言之,应该按战前城市的模式。

当然,霍氏
强调,这并不意昧着将历史上的某个时代复原,而是辩证地处理传统与现
有条件和需求的关系。

2.t.3“批判性重建”到“历史性复原”
霍氏的观点令人想起1987柏林国际建展“批判性重建”的口号。

事实
上,所谓“批判性重建”(crlticalReconstruction)也正是于1991年走
17
一一一——————J堕L笪组盟继盟选二蜘堕监生丝堑
马上任负责建筑问题的官员汉斯·施迪曼(HansStimfflann)制定的城市建
设原则。

概括地说,该原则有如下的几个主要方面:柏林历史上形成的道
路格届和限定街道空间的立面应该得到尊重并尽可能重建,建筑形象以所
谓古典的“柏林式建筑”(Bet¨nArchitecture)为主,其檐El线脚的高度
为22m,屋顶高度不超过30m,规整的窗洞和简化的装饰,立面材料以抹灰
和石头为主,建筑用地以区块为单位,凡是报批的规划方案都必须显示其
中住宅占用地的20%0以上等等”1:鉴于柏林统~后蜂拥而来的建筑和规划
项目之多,人们也许不难理解某种简单扼要的规划设计准则的必要性。


外.为保持柏林城区的多功能性,强调住宅在规划中的比例显然也是必要
的。

然而,在城市建设中规定如此具体的建筑风格和形象,恐怕连我们这
些昕惯“长官意志”的中国建筑师也不能不为之昨舌。

可以说,与1987国际建展相比,施迪曼“批判性重建”原则中重建的
成分更多而批判的成分更少。

它的最终追求是一种理想化的欧洲城市模式,
整齐划一的区块和建筑高度。

外加柏林式建筑立面。

它意欲重新恢复旧日
柏林如石一般浑厚凝重的城市风貌。

就此而言,施迪曼的原则与其说是“批
判性重建”不如说是“历史性复原”(HistorcaIReconstructon)更确切
磐。

2.2柏林:对思想的大屠杀?一波茨坦广场地区的城市
设计竞赛
2.2.1设计现状及背景
1990年初举行的关于波茨坦广场地区的城市设计竞赛可以说是一次
施迪曼原则的大较量。

该竞赛也是柏林统一后举行的首次大型设计邀请赛,
16位德国和欧美建筑师应邀参赛。

在战前的柏林,波茨坦广场地区曾经是
最为辉煌繁荣的城市区域和交通枢纽之一。

二战中被战火夷为平地,战后
归东柏林管辖,因为紧挨柏林墙而一童是一片无人接近的城市废地。

冷战
时期西柏林政府建造的拥有夏隆设计的柏林交响乐厅和国立图书馆等著名
建筑的文化广场(CuItureforum)就在离它不远的地方。

东西柏林统一后,
还没有人们回过神来。

当时的柏林政府就将波茨坦广场地区的土地卖给了
戴姆勒一奔驰(DaimlerChrys}er)、索尼(Sony)、阿西亚一布朗一玻威利
(AseaBrownBoreri)等国际性大公司。

波茨坦广场地区的设计竞赛就是针
对这块地的。

2·2·2传统城市中标
艘汁糖{f|f的笫.靠^察(。

Ⅵ.J(侪所一一职以如一≯厶分一一18
一一一——————按上笠强世丝选盘丛趣盟继型唑设计竞赛的第一轮方案评选开始后,施迪曼与竞赛组委会主席托马
斯.西福兹(Thomassieverts)一起多方施加影晌而刷掉了所有含有高层建
筑的方案,而将慕尼黑建筑师希尔默和萨特勒(Hi]mer+Sattler)合作的方
案选定为一等奖方案。

这一方案恢复了早先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莱比锡广
场的八角形状,并且采用了整齐划一的传统街块形式,但是为满足开发商
对建筑密度的要求不得不将建筑高度提高到35m这个并非与古典柏林建筑
相称的高度(后来降低到28m)。

他们以方块建筑和街道发展了传统城市紧
凑结构。

他们不赞成高楼,但却极大地满足了实用要求,即地面建筑为五
层(容积率5.0).他们以小的方块建筑为城市建设基本单元。

每个方块大
小均为50x50米。

这样就可以合理分割,满足居民住房、商场、酒店、公
司集团驻地以及音乐厅,剧院的多层次需要。

短而窄的街道将方块隔开。

这些街道通向城市的四面八方,通向波茨坦大街、通向老火车站的空地、还通向动物园的绿色三角地”1。

这项草案遭到投资单位和部分专业人士的反对,引起了长达数周的激烈争论,各个方面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欧洲城市的样板就是;方块建筑,街道、大小广场和公共场所构成的传统城市,一等奖的设计就是一例与高楼林立的现代美国城市模式形成鲜明对照,大型建筑群和新城结构,这种结构将城市生活从外部公共场所引入居民的住房之中。

2.2.3欧洲独一无二的城市资源的断送?
然而,一等奖方案却遭到购买土地的大公司们的反对,称之为“小城市昧儿过浓”。

不过,最激烈的批评还是来自作为竞赛评委成员之一的荷兰建筑师伦姆·库哈斯。

竞赛第一轮过后,库哈斯在1991年10月16日的《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了一封题为“柏林:对思想的大屠杀”(Berlirl:TheMassacreOfIdeas)的公开信,对以施迪曼为首的评委会的做法和立场提出了猛烈的抨击。

库哈斯写道:“简单地将许多参赛的方案拒斥为‘愚蠢、不现实、孩子气’,他(指施迪曼——引者注)将评委会的工作转化为这样一种法庭审理:在那里检察官既是公诉人又是陪审团成员,既是起诉人又是裁决者。

在‘具有代表性’的或者“普通”柏林人的名义之下,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被人嗤之以鼻……它向人们显示掌握柏林城市未来生杀大权的人正用最狭隘,最幼稚的专业眼光看待柏林的新中心,而把其他所有构成~个真实城市的因素统统抛在了脑后。

”在库哈斯看来,“柏林再次成为德国乃至欧洲的首都,却恰恰是在它无论从政治、意识形态还是艺术上来说都最无能的时刻担当起这一角色的。

竞赛结果以及获胜方案产生的方式都鲍艚没扑山禁M埯赦计疗案伞罪州阿一
19
一————————些L盟丝剑塑丝垃丛丛韭盟
说明这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陈腐反动的城市。

它无视现实,平庸而又狭隘,
肆意断送了一个对20世纪的欧洲来说独一无二的城市资源。

”对库哈斯来
说,“素来对现代都市的潜在可能性抱有特殊感情而叉不得不参与这一可
笑的把戏,实在是自己职业生涯中最为痛苦的经历。

…”于是,他愤然退出
了评委会。

库哈斯的观点也许是过于偏激了,但是如果我们已经熟悉库哈斯对柏
林作为一个现代都市之丰富现实和历史的一贯立场,以及他将柏林作为20
世纪欧洲现代都市最具潜能的未经粉饰的代表所寄托的深厚希望,他的反
应的强烈程度也许就不难理解。

不过,库哈斯的偏激性使他孤掌难鸣。


实上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尽管中选方案看上去颇为僵硬,缺少生气,但它
的潜能并不一定很糟。

因此希尔默一萨特勒方案最终还是被定为后面几轮
分区设计竞赛的基础。

他们提出一套街道分划.界定出齐整的街区,控制
建筑在一个高度,只在老波茨坦广场四周有标志它的粗矮塔楼。

用韦林
(HeinrichWefjng)的评论来说,这个优胜方案竭尽全力维护“欧洲城市
简洁而复杂的空间”的思想,而并非那种“美国的摩天大楼概念”。

这和“批
评性再建设”的思想十分接近。

希望从18世纪的柏林城中汲取城市特征。

为21世纪新柏林的标志。

希尔默和萨特勒设计了大量的50*50*35米的体
块,这个方案实现了柏林城市主管建筑的施迪曼和主管环境的内格
(WoIfgangNaegeI)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的概念:选择性重建,其核
心概念为:“借助于保留大部分原轴网,以期体现1940年前规划的空间构
成元素…”。

2.2.4投资者的参与
对该规划的保守性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争论,又由于土地所有权的问
题而突出。

在统一前,奔驰公司在波茨坦获得允许,以许多人认为是极低
的价钱买下大片的公共土地。

对这些新的土地所有者来说,希尔默和萨特
勒提出的发展计划太乏味了…。

于是在获奖方案宣布仅1周后,商业集团
又委托英国的罗杰斯(RjchardRogers)事务所于1991年10月做出了另
一方案。

与获奖方案相比,罗杰斯的方案为跨国商业集团提供了在各自地
块中的弹性使用,使他们有可能被赋予动态的选择。

从许多方面来说,这
是批判性再改建所能产生的一个进步。

波茨坦广场将成为一个大大的成行
树木围成的新月型广场,中间有一塔楼,新的街区将从广场中向西发敖出
去,最终达到统一的,适于人生活的面貌,实现辛克尔一个半世纪前提出
的构想”’。

由于与总体设计原则相悖,罗杰颠的方案被参议院毫不留情地索/8”I毫岛稚州
拒绝了,遭到了柏林市政府否决。

希尔默和萨特勒的规划仍将执行下去。

但是政府还是要求希尔默和萨特勒总体规划设计中融入罗杰斯的想法,特
别是在自然通风和建筑物的采光方面给予新的考虑。

《建筑师》2000,6
重返柏林(下)王群P.101《世界建筑》2001,8波茨坦广场竞赛方案P44
《世界建筑》,1999、10,周卫华,联邦政府和波茨坦广场P.26
《建筑科技市场》
2001年第7期第2版李毅,给波茨坦广场评审团的一封信《国外城市规划》2000,4茨坦广场的设计过程述评杨小迪P
40PotsdamerPIatzMichaeIRobinsonnishenP.29
《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理查德·罗杰斯P.118圈片来自PotsdamerPlatzMichaeIRobinsonnishen
《世界建筑》,1999、10,周卫华,联邦政府和波茨坦广场
支文军教授拍自德国波茨坦广场,
(do.us}1999,2重建波茨坦广场格尔文·佐伦
wwcityscope.de/pp/
ww.potsdamer·-pIatz.net/
wvm.sonycenter.de/
洲imx—berIin.de/berIinl.btmde/infopool/jsp/d_b一026-potsdamer’-pI
atzjsp
….arpIus.CO.uk/archive/piano/plan02.html一13k
w州.infobox.de/2l
““∞“n“

一——————————J睦上_型£塑噬二幽塑丝幽
第三章“梦之队”的表现一城市设计区块方案阶段
在波茨坦广场城市设计总体方案
确定后,根据各开发商的用地划分,
进行了区块的城市设计方案招标,在
竞赛安排建筑师选择方面,柏林市政
府建设局旋加了很大影响最后,奔驰一
克菜斯勒财团拥有的区块的中标方案
出自罗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
索尼公司拥有的区块由赫尔穆特·杨
(HeImateJahn)设计.而^昭和特伦诺
(Terreno)公司拥有的区块由戈拉西
(G;orgi0Grassi)中标”1。

3.1奔驰一克莱斯勒
(DaimJorChrysIer)区块
3.1.1设计明星来捧场
奔驰公司是驰名世界的跨国公
司。

在德国的大型公司中排名第一,
财力雄厚,投资柏林新中心区自然也
少不了它的份.德比斯(Debis)投资
管理公司是奔驰公司的子公司,具体
负责波茨坦广场的建设与管理。

柏林人似乎很喜欢热闹,柏林的
许多街区都曾邀请了世界知名的建筑
师来主持设计,波茨坦广场也不例外。

由罗伦佐·皮亚诺率领的半打世界级
“职业”选手几乎是建筑界的“梦之
队”:日本的矾椅新c^rataIsozaki)、
西班牙的奠内欧(JoseRafaeI
№)、英国的罗杰撕(Richard
Rogers)、德国的考贝克(Christoph
KohIbecker)等等.奔驰聘请这些设计
彝纛曩麓■早面一彝囊冀茂早甄一
明星来捧场,无疑也是为了抬高坡茨坦广场的知名度,为其商业利益服务
【2l
3.1.2脱颖而出的皮亚诺
在这个区块的招标过程中,皮亚诺的方案在15家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它与新波茨坦大街对面的索尼城的风格决然不同,皮亚诺遵循了希尔默和萨特勒的总体方案,并且与地块西南角的现状建筑——国家图书馆形成了良好的对话。

这个方案不仅延续了原有的波茨坦大街,新老步行街把地块分为几个部分,并在老波茨坦大街的尽头形成了一个广场。

皮亚诺创造的设计原则不但延续了被战争摧毁的波茨坦历史,而且通过街道把开放的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了新的混合体。

正如他说的:“必须记住,30年代的美是一种综合的美,不仅取决于它的纪念性,还取决于住在那里的居民.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波茨坦的样子,那是个非常混合的地方,柏林和波茨坦就是欧洲的中心。

在鄹里,不仅要有办公楼和旅馆还要重建住宅,让普通人居住,他坚信这儿将重新富有活力,
成为东西德统一后的中心“1。

皮亚诺与考贝克合作一起负责整个区域的详细规划工作。

他们的设计思想是汲取城市的历史并与时代相联接,在规划方案的中心设剧院广场,
由于基地旁已有的国立图书馆、新建的音乐剧场和赌场嗣合而成,把原有的波茨坦大街从死胡向中解放了出浮一拶一髫一燕蘸簿一拱一燕

来。

在剧院广场北面和南面是大面积的水池,以改善整个小区的生态环境。

整个区域的街道划分基本上是尊重原有的城市脉络及地形条件,19座建筑物大都按柏林传统的围合街坊布局来组织平面,具体指标是:区城占地约6.8hmt,建筑面积55万盯,其中地上34万m1,包恬20%的住宅,50%的办公用房,30%的混合用房。

波茨坦广场中心的建筑层数基本在9屡左右,只有角上的两座建筑物与德比斯大厦超过18层,其中德比斯大厦由皮弧诺亲自设计.是整个区域的标志性建筑物。

对区域内原有的文物保护性建筑,皮亚诺采取了保留外貌,更新内部的处理方式加以利用。

新、旧建筑紧密地并列在一起,形式上没有呼应与妥协,只有在总平面图上才能感到新、113建筑之间的配合关系“1。

3.2索尼(Sony)区块3.2.1独立设计的索尼区块
虽然总体方案规定了该地块未来发展的空间形态,但由于作为该区块唯一发展商的察尼公司强大和迅速的资金注入,这一区块允许建造最高的建筑物。

索尼公司欧洲中心原来设在科隆,德国迁都后,索尼公司联合贝野公司(TishmanPeyer)和卡加马公司(Kajima)一起兴建邻近波茨坦广场的索尼中心.与德国人的策略不同,密尼公司只邀请了美国建筑师赫尔穆特·杨来设计这个巨大的建筑群体,
io薛:
”。

0嘉,’t警饕
攫聆七垃蹙示意IW爹。

、=叠琴
髫_髫
一霉一
3.2.2杨的设计构想
同皮亚诺一样,杨在整个区域的总体处理上试图在柏林传统的街坊式的城市结构与现代的科技化图景之间建立平衡。

不过与波茨坦广场相对比,两者有许多不同之处:索尼中心建筑群体紧凑,特色鲜明,强调整体建筑形象.富于现代感与技术感;波茨坦广场则是形体松散,更加着重单体之间的对话关系,试图将城市秩序引人群体之中,各建筑形象的处理注重材料及工艺,从尺度到色彩上更人性化一些。

索尼中心与波茨坦广场一样也右一个内部广场,但这个广场非常内向。

波茨坦广场群体中的剧院广场与城市建立关系并向外开放,而索尼中心的内部广场是封闭的。

广场上空的悬挂屋顶,按杨的意思是避开周瞎城市环境的喧嚣,为人们提供一片安静的绿洲。

虽然索尼中心的占地面积只有2.65hml,不到波茨坦广场的一半,但是两者在设计手法上的显著差别,还是能反映出欧美对待城市与建筑关系的不同态度。

建设中的索尼中心总建筑面积达到1325万时,包括办公楼、电影媒体中心、休闲设施、宾馆以及索尼欧洲中心等,位于三角形基地尖角地段
的办公塔楼高103m(26层),是整个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