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通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版⼋年级下册历史教案通⽤
⼈教版⼋年级下册历史教案通⽤
历史是⽂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类⽂明的轨迹。

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下⾯是由店铺编辑为⼤家整理的“⼈教版⼋年级下册历史教案通⽤”,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本⽂。

⼈教版⼋年级下册历史教案通⽤(⼀)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知识与能⼒]
以教材中课⽂出现的基本⼈物、事件、时间和提⽰中对学⽣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法]
1、以多种⾓度来训练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法的初步运⽤能⼒;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头表达能⼒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成就、个⼈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胆发表⾃⼰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活动⽬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第⼀位皇帝,⼀⽣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了重⼤影响。

通过⼩品、讨论的形式,进⼀步认识秦始皇的是⾮功过。

[难点]历史⼈物的作⽤与⼈民是创造历史的动⼒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式与⽅法]以讨论为中⼼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唐朝⼤诗⼈李⽩曾写诗称赞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对迎⾯⽽来的千古⼀帝,你有什么看法?
⼀、找⼀找和议⼀议
⾸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组,各⼤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化等⼩组,分头搜集材料。

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制成⼩卡⽚。

⽅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

再推荐胆⼦⼤、⼝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说⼀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前,施展你的⼝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张同学们亲⼿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组⾯对⾯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主持⼈,由⼩主持⼈主持讨论。

⼤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时间,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分钟。

(3)最后有请⽼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物的⽅法;指出⼤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三、写⼀写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吗?
请你拿起笔来,参照下表,把你对⾃⼰⽣理、⼼理、社会和理想等⽅⾯最感兴趣的话题,以我是……为题,写⼀篇⼩⽂章,向同学介绍⾃⼰,好吗?
⼈教版⼋年级下册历史教案通⽤(⼆)
教学⽬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们⽣活⽔平的不断提⾼和进步,感受到改⾰开放对⼈们⽣活⽅式所产⽣的影响,⽣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

知识与能⼒:
了解新中国成⽴以后,特别是改⾰开放以来,⼈们在⾐、⾷、住、⾏等⽅⾯发⽣的巨⼤变化;掌握改⾰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和完善的情况;培养学⽣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和运⽤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

过程与⽅法:
运⽤漫画、地图、实物引发学⽣学习的兴趣;采⽤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法,加强学⽣间的团结协作;设计课后延伸内容,让学⽣拓展知识,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合理⽅案。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改⾰开放以来,⼈们在⾐、⾷、住、⾏⽅⾯的巨⼤变化。

组织学⽣分四个⼩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2.难点:改⾰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和完善,通过学⽣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教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新课
教师讲授:过去男⼥谈婚论嫁,常以“四⼤件”作为物质基础,随着⼈们⽣活⽔平的提⾼,“旧四⼤件”早就被“新四⼤件”所取代,(课件展⽰新旧“四⼤件”图⽚)。

“四⼤件”的演变,⾜以说明我们的⽣活发⽣了巨⼤变化,为什么会发⽣这么⼤的变化呢?由此导⼊新课。

讲授新课
⾐⾷住⾏的变迁
(⼀)服饰看变迁
1.新中国刚成⽴时,⼈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

城市市民⼀般穿侧⾯开襟扣扣的长袍,妇⼥穿旗袍。

农村男⼦⼀般穿中式的对襟短⾐、长裤,妇⼥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条长裙。

2.六、七⼗年代⼈们的服饰被称为“蓝(灰)⾊的海洋” 这⼀时期⼈们的⾐着不仅⾊彩和样式单调,⽽且数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

3.“⽂⾰”时,青少年喜欢穿绿⾊的军装。

4.改⾰开放以来,服装的花⾊、款式更加多样化,⾯料、质地也发⽣了很⼤的变化。

(⼆)⽇益丰富的饮⾷
“民以⾷为天”,改⾰开放前后⼈们在“吃”的⽅⾯有何变化呢?
1.改⾰开放前,“⼤跃进”、“⼈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们 “吃”的⽔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

有些地⽅有些年份甚⾄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

城镇居民吃粮油要凭票供应,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票、菜票等获取有限的⾷物。

2.改⾰开放后,⼤⽶等精细⼝粮成为⼈们的主⾷,蔬菜种类⽇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品、膳⾷平衡成为百姓饮⾷“主旋律”。

⼈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吃出营养、吃出⽂化、吃出健康。

教师过渡:⼈们常说,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三)⾯貌⼀新的居民住宅
1. ⼈均居住⾯积:改⾰开放前,⼈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均居住⾯积,城镇只有3.6平⽅⽶,农村是8.1平⽅⽶。

改⾰开放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中国的城市⾯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发⽣了极⼤的变化。

到2000年,⼈均居住⾯积,城镇超过了10平⽅⽶,农村超过24平⽅⽶。

提问:你在家⾥有独⽴的房间吗?请说说你家现在的居住条件怎样?
2.配套设施、房屋装修:改⾰开放前随处可见破旧⽊板房,改⾰开放后逐步被外表装饰漂亮的楼房所取代。

城镇居民住上了⾼楼⼤厦,⽽且装饰讲究,宽敞明亮,中国农村的住房变化同样令⼈吃惊。

(四)四通⼋达的交通
改⾰开放前,农村靠畜⼒和步⾏,城市靠公共汽车和⾃⾏车,改⾰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多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出门旅游的⼈越来越多,坐飞机不再是件稀罕事,开私⼈汽车出⾏的⼈也占了⼀定的⽐重,说明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和改⾰前交通⼯具紧张,道路拥挤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

提问:
1、改⾰开放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汽车的发展,随之带来了什么严重的问题?
2、如何缓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
教师过渡:了解完了⾐⾷住⾏状况,我们再来看⼀下与⼈们的⾐⾷住⾏密切相关的两个内容:
就业和社会保障
提问1:改⾰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了哪些变化?
提问2:铁饭碗要不要打破?为什么?
提问3:对于改⾰过程中产⽣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课后⼩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改⾰开放给我们的⽣活带来的巨⼤变化。

正是由于改⾰开放,使我国社会⽣产⼒进⼀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

⼈民的⽣活⽔平才有了⼤幅度提⾼。

课后习题
1、改⾰开放前,⼈们买粮⾷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当时()
A⼈⼝多,耕地少
B 政府控制城镇⼈⼝规模
C 政府提倡节约粮⾷
D 经济发展⽔平低
2、下列符合*时期⼈们服饰特点的是()
A 服装争奇⽃艳
B 时装表演成为风景线
C 穿解放装,千篇⼀律
D 西服⾰履,风度翩翩
3、下列各项就业办法中属于
“铁饭碗”的是()
A 持证上岗
B 毕业分配
C 就业培训
D 公开招聘
⼈教版⼋年级下册历史教案通⽤(三)
《两极世界的形成》
知识与能⼒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各国内部的民主改⾰;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战后社会主义⼒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过程与⽅法问题探究对⽐分析史料研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认识到⼤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

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第⼆次世界⼤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法西斯做出了巨⼤贡献。

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变化。

(多媒体:打出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中的⼀句话)
提问: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导⼊新课。

师:战后美、苏两国的对峙争霸,使世界进⼊了“冷战”时期。

提问:什么叫“冷战”?
⼀、美国的“冷战”政策
师:接下来我们⾸先要了解有关冷战的背景(多媒体播放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图⽚)
提问:⼆战后期,美、英、苏三国⾸脑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了哪些问题?
过渡: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框架。

从此后开始,美苏两国开始在各个领域进⾏争霸活动。

师:(多媒体打出有关战后美、苏两国经济、军事⽅⾯的材料,以及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不同的材料)
提问: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原因何在?
师:(介绍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及其8000字电报)
(叙述)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成为了美国对苏联实⾏“冷战”的导⽕索;
1947年3⽉,杜鲁门发表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师:(多媒体打出问题,思考)
美国的冷战具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何表现?
(多媒体提供有关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残破、-的典型事例)
提问:美国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的原因?
过渡:对西⽅国家进⾏援助,对于东欧各国不愿与美国合作的国家政治上进⾏遏制,经济上的封锁
(多媒体投出“北约海军军事演习”图⽚以及美国建⽴“东南亚军事条约⽹”的相关资料)
提问:北约军事集团的建⽴对世界局势产⽣的影响?
⼆、社会主义⼒量的壮⼤
过渡:随着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以苏联为⾸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加强了相互联系,以打破美国的遏制。

提问:社会主义阵营中主要有哪些国家?重点强调:
1、东欧各国中很多国家是在苏联的直接帮助下建⽴起社会主义国家的,但南斯拉夫有所不同,对苏联⼜很强的依赖性。

2、中国加⼊社会主义阵营对维
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

(2)提问:欧亚国家的社会主义改⾰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过渡: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各国为了进⼀步加强在经济、军事上的合作。

(3)提问:苏联等国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与以美国为⾸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师:处于美苏冷战下,整个世界处于战争的威胁中,虽然从整个世界看,美苏实⼒的均衡,对峙保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从局部地区来说,美苏的冲突却是⾮常激烈,甚⾄是武装冲突。

柏林危机
(多媒体提供相关的柏林墙图⽚,⽂字资料)
朝鲜战争
(讨论:你认为柏林及朝鲜分裂以及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
师:(点评)
1、朝鲜分裂是由于美苏在战后处于政治原因认为的割裂了朝鲜半岛,处于美苏⾃⾝的战略需要,不顾弱⼩国家的利益。

2、美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证其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维护亚洲地区的战略军事。

过渡:美苏除了政治对抗外,在军事上也激烈对抗,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使整个世界处于核战争边缘
(多媒体打出相关的历史图⽚,地图,数据和⽂字资料)
讨论: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解除的内在原因?
(苏联的实⼒要略逊于美国,同时双⽅都保持了克制)
⼈教版⼋年级下册历史教案通⽤(四)
《开创外交新局⾯》
知识与能⼒⽬标: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所取得的重⼤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

过程与⽅法⽬标:
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打开新局⾯的原因及三⼤重⼤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国成⽴后,中华民国丧失了代表中国⼈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根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

(3)国际:⼴⼤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举⾜轻重的⼒量。

2.过程:
1971年10⽉,第26届联合国⼤会恢复了中华⼈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切合法权利,并⽴即把台湾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意义:
(1)它是美国孤⽴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胜利。

(2)进⼀步提⾼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的作⽤。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1)从美国⽅⾯看,是美国孤⽴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2)从中国⽅⾯看,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为了遏制苏联,必须改善同美国的关系。

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双⽅急需改善两国关系。

2.过程:
(1)1971年7⽉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

(2)1972年2⽉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8年中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9年初,邓⼩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对美国的第⼀次访问。

它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全⾯发展阶段。

思考: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分析中美关系⾛上正常化的原因,试析始终左右着两国关系的两个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提⽰:国际形势:⼆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到了20世纪70年代发⽣了重⼤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中美关系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
(1)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变化,由于西欧和⽇本的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强有⼒的挑战,美国不得不调整其与欧洲和
⽇本的关系。

(2)这⼀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实⼒的下滑使其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守势。

(3)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4)社会主义阵营由于苏联推⾏霸权主义政策⽽不复存在,中国受到来⾃苏联的危险⽇益增⼤。

正是这种世界局势的变化才使得中美两国的关系从长期的对抗开始⾛向正常化。

基本因素:⼀是政治制度,另⼀个是共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两国疏远,共同的国家利益使两国接近。

三、中⽇关系的改善
1.原因:
(1)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建交。

(2)⽇本对华友好团体的推动,为两国关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础。

2.过程:
(1)1972年9⽉,⽇本⾸相⽥中⾓荣访问中国,并签订了建⽴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2)1973年初,中⽇两国互派⼤使,中⽇两国建⽴了外交关系。

(3)1978年,中⽇双⽅缔结《中⽇和平友好条约》成为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影响: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三⼗多年来,始终主张各成员国之间不分⼤⼩⼀律平等,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致⼒于推动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量。

⼈教版⼋年级下册历史教案通⽤(五)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教学⽬标:
(⼀)知识与能⼒: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法: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加强学⽣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团结协作的能⼒;通过思路引领,使学⽣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法。

(三)情感价值与价值观:让学⽣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
导⼊: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设问】东欧剧变(1)什么变了? ——社会制度发⽣了根本性的变化
(1)实质:社会制度发⽣了根本性的变化
【设问】(2)这种变化,我们为何⽤“剧变”来形容?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东欧剧变的表现来回答这个问题?
(2)表现:波兰剧变、德国统⼀等
结合图⽚讲解波兰剧变、德国统⼀
东欧剧变的⽅式各有不同,⼤都是通过选举和平⽅式演变的。

例如波兰。

1989年西⽅国家⽀持的波兰团结⼯会在⼤选中获胜,组织政府。

波兰开始实⾏资本主义制度。

另⼀种和平⽅式是通过国家的统⼀来完成的。

例如德国。

⼆战后德国⼀分为⼆,即实⾏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我们称其为东德和实⾏资本主义制度的联邦德国,我们称其为西德。

两者之间以柏林墙间隔。

然⽽在1989年,这道柏林墙已经不能阻隔东德公民⼤量外逃。

1990年,两德统⼀,统⼀后的德国实⾏资本主义制度。

1989年⾄1990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波兰、匈⽛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政权纷纷易⼿,执政四⼗多年的xxx均丧失统治地位,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向。

由此可见,东欧剧变⼀是时间短,⼆是变化⼤。

因此我们⽤东欧剧变来形容。

【设问】(3)东欧剧变的原因?
为什么东欧各国会发⽣剧变?
(3)原因:a内部: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各国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

b外部:苏联⼽尔巴乔夫改⾰的影响;
西⽅和平演变政策
东欧剧变成了两极格局结束的前奏。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
【设问】为何如此⼀泱泱⼤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所谓冰冻三尺⾮⼀⽇之寒,下⾯,我们就先从其解体过程窥探⼀⼆。

苏联在斯⼤林统治期间,建⽴的⾼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此时已经不适应⽣产⼒的发展。

为维持世界⼤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

1985年,⼽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他上台之初,把注意⼒集中在经济改⾰上。

但是困难重重,⽆法打开局⾯。

1988年起,他转⽽进⾏政治改⾰。

⼽尔巴乔夫提出政治多元化观点。

但他的改⾰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民族⽭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也最终催⽣了⼋⼀九事件的发⽣。

这次事变的实质是⼀些⾼级⼲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次失败的努⼒。

在⼋⼀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了变化。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正式宣布成⽴“独⽴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存在。

两级格局也随之⽡解。

【设问】【引导学⽣讨论回答】苏联为何解体?
(2)原因:
内部:1)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本)
2)现实原因:⼽尔巴乔夫上台后推⾏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
外部:西⽅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和平演变”战略。

【问题拓展】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发展社会⽣产⼒,努⼒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民的物质和⽂化⽣活⽔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以解放⽣产⼒。

同时,在改⾰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独⽴⾃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的⾃⾝建设,坚持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我们的综合国⼒,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和平与动荡并存
【设问】那么,导致世界动荡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我们通过⼀个典型案例进⾏分析:
北约轰炸南联盟
两极格局结束后,在冷战阴影掩盖下的民族⽭盾⽇益激化。

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

1992年,塞尔维亚和⿊⼭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个联盟中,塞尔维亚是主体。

然⽽在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恰恰相反,科索沃地区90%是阿尔巴尼亚族⼈。

阿尔巴尼亚族⼈要求脱离塞尔维亚独⽴,从⽽引发了塞、阿两族的冲突,并酿成流⾎事件。

从此科索沃地区⼀直处于动荡之中。

1999年初,科索沃的塞尔维亚警察与当地反政府武装⼜发⽣冲突,这次冲突导致40余⼈死亡。

当时欧洲舆论⼀边倒的指责南联盟政府蓄意对阿尔巴尼亚族进⾏屠杀。

于是以美国为⾸的北约⾼举着“⼈权⾼于主权”的旗号⼲涉南联盟内政。

他们提出了⼀个解决⽅案,即科索沃⾼度⾃治,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派多国部队进驻。

这⼀⽅案显然很难被接受,于是以美国为⾸的北约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乱炸。

造成世界局势动荡的因素有哪些?
A “冷战”结束后,⼀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等⽭盾相继爆发。

B 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C 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我⽐较赞同第三种观点。

经济决定政治。

我们来看⼀看2000年⾄2002年世界各国的国民⽣产总值。

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依旧处于世界地位,超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

但与此同时,⼜有⼀些新的⼒量在崛起。

因此美国极⼒构筑的以⾃⼰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

相反,各种新崛起的⼒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向推进。

1、欧盟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

欧洲⼀体化向纵深发展,⼀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

伴随着经济实⼒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是瞻,⽽是有了⾃⼰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学思之窗】
2、⽇本
⽇本成为经济⼤国后,极⼒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国的地位。

3、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量。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改善。

4、中国
中国作为的发展中国家,致⼒于推动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各国的经济、政治实⼒还处于变化之中,多极化毕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未形成⼀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回顾历史: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