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偶发事件为契机 为习作引来源头活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偶发事件为契机为习作引来源头活水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

”但
就是这“跟说话完全一个样”的作文,却让学生“无话可说”,习作教学也成了语文教学中亟待
攻克的难关。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在习作教学中,过于强化了“怎样写”的问题,而忽视了“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

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广开言路”下功夫。

而把学习、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引入习作教学,则能为学生畅所欲言独辟
蹊径。

一、通过对生命个体的关注,促进表达
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习作要展现儿童的内心世界。

学生通过习作可以抒发内心感受、表达梦幻和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张扬个性,获得成就感、新鲜感。

作为教师,就要具有比较
敏锐的课程意识,通过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注,从一些偶发事件中捕捉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加以利用、开掘,使这些信息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平台和习作练笔的宝贵素材。

1、在表达中积淀人生感悟
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一些始料未及的事件需要他们去独自面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
的教育教学中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思想变化,进行及时的点拨、疏导,并且进行适时的练笔。

这样则不仅能使学生积淀人生感悟,还能在这一偶发事件中体验到习作的乐趣。

2、在表达中铭刻记忆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渴望被关心。

这就要求教
师以朋友的身份面对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以民主、平等激活主体的积极和热情。


要时,可作相应的练笔,让学生通过对一些重要事件的练笔,让其铭刻记忆、促进表达。


其是对于一些后进生,更需如此。

二、通过对群体意识的关注,促进表达
对群体意识的关注,就是要通过舆论导向对学生的影响,因势利导,使一些在群体中的偶发
事件成为习作训练的良机。

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敏感的人,敏于社会热点问题,敏于天气变化,敏于学生的兴趣点,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事、景、物,进行即兴练笔。

1、就地取材,引导观察、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习作,在偶发事件中捕捉习作训练的落脚点,引
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积累习作素材,从而激发表达的兴趣。

比如,原本打算上阅读课的
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被窗外突然而至的瑞雪所吸引,她没有因此而懊恼,而是和孩子们一
起看雪、赏雪、品雪:“你们瞧,现在的雪花像什么?雪越下越大了,又像什么?” “像白砂糖!”“像梨花瓣!”“像柳絮!”……而后,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堆雪人、打雪仗。

在随后的小练笔中,孩子们尽情地释放着生命的激情:“今天玩得真开心!没想到早上第一节课就能在操场上玩,是老天爷开眼,还是老师开恩呢?”
2、因势利导,启迪、丰富思想
在教学中,还应抓住那些对全体学生心灵有所触动的事件,因势利导,把自己对事件的思考
进行充分的表达。

比如,在春季运动会中,班级没有取得骄人的成绩,全班同学哭作一团。

一位教师趁机开了一次班会,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失利的原因,并鼓励大家不要气馁。

在当
天的家庭作业中,老师要求将这个事件写下来。

学生在《失败的运动会》一文中真情流露,
集体主义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美好的愿望等都是这个难忘的班级事件带给学生的思考。

有教师还把一些学生熟视无睹的气候现象也纳入到习作的范畴,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练
笔。

在沙尘肆虐的春季,教师要求学生留心天气的变化,通过系列活动,如查资料、访谈,
进一步了解沙尘天气的成因。

这样的练笔不仅提高了习作能力,还唤起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
关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事情,就是鼓励
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感到习作不难,乐于去写。

而师生间
真诚的交流和对话往往能唤起学生真情的流露,一些偶发事件正是为师生的互动提供了良机。

在实践中,如果教师能够作一个有心人,准确把握时机,捕捉孩子心灵跃动的那一瞬,将这
些珍贵的资源引到作文教学中来,就能使学生明白,习作因生活需要而写,是一种很自然的
情感表达。

这样,减少了习作的束缚,为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
阔空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偶发事件为契机,定能为习作引来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张化万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