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青海宁夏2019届高三5月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青宁2019届高三5月联考
文综历史试题
1.春秋初年,会盟的主持者、参与者多为各诸侯国国君。

诸侯之间的会盟不再经过周王的批准;没有周王主持或参加的盟会几乎连年不断。

这表明,此时
A. 诸侯联合助推统一趋势加强
B. 宗法分封制体系走向崩溃
C. 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完全丧失
D. 贵族统治新秩序亟待构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为春秋初年诸侯王会盟不再经过周王批准或者周王不主持,可知周天子权威丧失,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通过会盟构建一种新的统治秩序,选项D正确;诸侯会盟不等于诸侯联合,选项A偷换概念,排除;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尚未走向崩溃,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尚未完全丧失,选项B、C排除。

【点睛】抓住题干时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强大,出现会盟,最高统治集团周天子权威受到冲击,体现了社会转型期旧制度逐渐崩坏,新制度亟待建立的特征。

2.“循吏”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

西汉循吏者,属“奉职循理,何必威严”之官吏。

循吏能“养之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故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

“循吏”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 儒学影响扩大
B. 私学发展迅速
C. 监察制度缺失
D. 社会秩序混乱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来描述政府官员——循吏的管理手段,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汉代影响不断扩大,选项A正确;循吏属于政府官员,与私学教育无关,选项B 排除;循吏主要通过儒家思想管理百姓,以实现“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与监察制度无关,选项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秩序情况,选项D排除。

3.《唐律疏议》载:“诸于山陵兆域内失火者,徒二年;延烧林木者,流二千里……其在外失火而延烧者,各减一等。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

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

”由此可知,唐代
A. 司法判决轻罪重罚
B. 官方禁绝开发山林
C. 政府重视生态保护
D. 底层民众生存艰难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为唐代法律规定对于失火造成林木焚毁或者盗伐林木者给予惩处,可以看出当时政府重视生态保护,选项C正确;唐律根据不同情节给予惩处,如“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

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未体现轻罪重罚,选项A排除;选项B 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状况,选项D排除。

4.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

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

这说明明朝
A. 北方边患问题严重
B. 国家的凝聚力较强
C.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 民间慈善活动活跃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明朝百姓与官军共同抵御强敌,可见百姓对政府合法性认可,体现了国家凝聚力较强,选项B正确;北方边患问题严重出现于明朝中后期,而非整个明朝,选项A排除;官民同心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选项C排除;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不属于慈善,选项D排除。

5.甲午战争后短短的几年间,洋务派不但把战前已有的洋务厂矿、铁路轮船运输等企事业与新式学堂,几乎全都扩充和增新;而且全然新建了为数可观的各类企事业、新式学堂和新军等“从未有如此之速”、如此之广泛,为时人所称道。

这些史实说明甲午战争后
A.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加速
B. 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D. 中国向西方学习发生质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甲午战后洋务派对战前厂矿企业和新式学堂进行扩充,同时新建各类企事业、学堂、新军。

洋务派此举极大推动中国近代化,选项A正确;材料未反映民族危急,选项B排除;洋务派是地主阶级,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选项C排除;从洋务派所进行的事业来看依然停留在向西方学习器物阶段,未发生质变,选项D排除。

【点睛】此题要把握住洋务运动的性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制度而采取的自强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6.著名学者傅斯年认为,“五四运动可以说是社会责任心的新发明”。

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五四运动
A. 使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 激发了民众参与爱国运动
C. 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向
D. 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
决心,因此傅斯年认为五四运动是社会责任心的新发明,选项B 正确;甲午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初步觉醒,选项A 排除;五四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但与材料主旨不符,选项C 、D 排除;
7.下面为1941年12月美国政府印发的一幅宣传画“中国抗战是在帮助我们美国,赶紧援助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B. 西方国家认可中国大国地位
C. 美国利用中国进行反苏反共
D. 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宣传画表达了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认可,可见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力日渐扩大,选项D 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A 排除;美国宣传画体现的是美国认为中国抗战于美国有利,因此提出要帮助中国,而非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认可,选项B 排除;二战期间美苏合作对抗法西斯,选项C 排除。

8.社队企业又称社办企业,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早期分工的积极成果,20世纪80年代前期,社队企业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

出现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B. 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C. 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D.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社队企业在80年代发展势头较好,可见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结合材料时间可知当时正是国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选项A正确;材料针对农村而非城市,选项B排除;材料主题是改革而非开放,选项C排除;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要抓住题干时间80年代,同时联系所学知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会出现社队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的现象。

9.在雅典帝国时代,为了和斯巴达一决雌雄,伯里克利经常派出军队侦察或打击伯罗奔尼撒同盟,这部分军人出席公民大会的机会就要减少;雅典向同盟国大量派驻屯田兵,镇守同盟国这部分屯田兵也不能经常出席公民大会。

这表明雅典民主
A. 仅是少数公民的民主
B. 导致雅典帝国的衰落
C. 在实践中具有局限性
D. 使民众权利受到损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为战争导致雅典部分公民不能经常参加公民大会,使其不能正常履行公民权,可见在实践中雅典民主具有局限性,选项C正确;雅典的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没有公民权,因此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材料中未涉及此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选项A 与题无关,排除;雅典帝国衰落的原因是雅典民主不适应雅典社会的发展导致的结果,与部
分人不经常参加公民大会无关,选项B排除;部分公民不参加公民大会不影响雅典民主政治的运行,不会造成民众权利受损,选项D排除。

10.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

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
A. 促进了人文精神
的萌发B. 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C.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D.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 【解析】【详解】材料主旨为14世纪西欧城市建设的变化,教堂地位下降,而私人府邸、市政机关、
行会大厦等代表市民阶层的新建筑逐渐占据中心,可见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选项D正确;人文精神萌发于古希腊,选项A排除;宗教改革出现于16世纪德意志,而非14世纪,选项B排除;西方民主政治构建出现于17世纪,选项C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人文主义兴起的背景,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逐渐形成的资产阶级冲击天主教会权威。

11.1933年,在联共(布)十七大报告中,斯大林说,“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值中占首要地位”,“工业中的资本主义已经消灭,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现在是我国工业中唯一的垄断的体系”。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 延续新经济政策某些做法
B. 斯大林模式已经得以确立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D. 加速推动农业集体化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为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在工业中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
系,选项C正确;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存在多种所有制,而根据材料,当时的苏联工业中只有单一的公有制,显然不属于新经济政策内容,选项A排除;斯大林模式确立于1936年,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内容围绕工业,没涉及农业,选项D排除。

12.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

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 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 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D. 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期间,美苏主导下的多国参与的政治斗争,因此冷战是多种因素推动下形成的,选项B正确;根据所学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选项A排除;根据徐蓝的观点,冷战是美苏双向互动的结果,美苏对峙与此观点相左,选项C排除;选项D与材料无关。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规则,向祖先寻求智慧,不失为解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的
一种有效措施。

材料一 《礼记》中有“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的说法,是指狩猎也应当遵从时节,对于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

《唐律》中还依据封建社会礼治而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间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特殊规定,对于将有毒食品给尊长食用意欲谋害尊长的,按谋杀罪论处;给卑幼食用致其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宋代规定从事商业活动者必须加入行会并入册登记,以便监督检查,行会对其成员所出售商品的质量、物价等都有监督义务。

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两代的行会一直承担着监管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

在食品安全领城,法律的规定寥寥无几,而实践中食品安全件却时有发生,这时候主要是民间法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摘编自董妍《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
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然而,美国政府却依然以“守夜人”自居,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严重脱节。

这一时期,美国大部分州都已制定有关规制食品掺假的法律。

但由于各州食品法皆从各自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且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

而同期的大多数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是普遍做法,这也要求联邦政府有所作为。

伴随铁路的延伸和统一大市场联系的日渐紧密,州际贸易日渐频繁,食品商业秩序越来越难以维持,这严重威胁到许多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出于安全的考虑,他们纷纷要求国家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制定一部全国性的食品法。

在美国社会的转型期间,洛厄尔的《论政府》、威尔逊的《国家论》等著作相继问世,西奥多·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后,开始践行国家干预思想。

——摘编自吴强等《以1906年(联邦食品与药品法)的颁布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特征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联邦层面的食品立法呼声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

【答案】(1)特征:体现了顺天应时、敬天法地的法制观念;在监管规范中体现了“礼”的思想;成文法与民间法相结合,且民间法起重要作用;民间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预防。

影响: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丰富和完善了古代律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
(2)历史背景:受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在食品立法调节方面处于滞后状态;以州食品法为核心的法律规制存在巨大差异;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生产分工日益全国化;其他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的示范;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兴起。

(3)认识:要加强并完善立法规范;应强化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管理的职能;必须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

【解析】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中“狩猎应当遵从时节,没有按照时节捕杀的猎物,禁止在市场上交易”可见当时食品监管顺应天时、尊重自然的法制观念;法律依据封建礼治对尊卑长幼这种特定身份的犯罪进行特殊规定,体现了礼治思想对食品监管的影响;古代有具体的成文法涉及食品安全,但专门的法律却寥寥无几,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是民间法起作用,体现了成文法与民间法相结合的特征;根据材料可知在古代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民间行会组织起着重要作用;纵观古代的食品安全监管,重视严刑峻法而疏于防范。

影响:古代食品安全监管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成文法和习惯法相结合丰富和完善了古代律法;不注重防范,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当时美国政府以“守夜人”自居,可见其受到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影响,导致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严重脱节;材料中提及各州已经制定“已制定有关规制食品掺假的法律”,但规定不一,无法用于跨州食品贸易;“伴随铁路的延伸和统一大市场联系的日渐紧密”,食品生产分工日益全国化,要求联邦立法;根据彩材料“同期的大多数国家,中央政府监管食品是普遍做法,这也要求联邦政府有所作为”可见其他国家中央政府对食品的监管对美国联邦立法起到了示范作用;联邦立法干预监管食品属于政府干预行为,随着美国社会转型,洛厄尔、威尔逊、西奥多·罗斯福等主张对国家进行干预的思潮兴起并付诸了实践。

(3)认识:此题为开放性试题。

食品监管首先要加强并完善立法规范;政府应当承担起监管责任,强化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管理的职能;必须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阿甘正传》是由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于1986年创作的小说,小说描绘的是先天智障的小镇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强不息,最终“傻人有傻福”地得到上天眷顾,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

该书中许多情节反映了美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小说梗
20世纪50年代初,童年的阿甘邂逅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猫王还根据阿甘特殊的腿部动作设计出了扭臀舞。

1957年,阿甘亲眼看见种族主义者奥维尔·福布斯(支持用暴力阻止黑人入白人学校)参选美国总统被人枪杀,1967年,阿甘参加越南战争,拯救被困战友,被国人视为英雄,回国后他偶然间参加了反对越南战争求停止战争、从越南撤军的示威活动,并与青梅竹马的恋人珍妮重逢,其间,阿甘从电视上看到阿姆斯特朗登月后说的“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1971年,阿甘退伍后又加入了全美乒乓球队,并代表美国来华参加中美乒乓球交流活动。

阿甘“轰轰烈烈”的传奇一生,看似荒诞不经,其实正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历史与社会的缩影。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美国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一情节:1971年,阿甘退伍后又加入了全美乒乓球队,并代表美国来华参加中美乒乓球交流活动。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1971年“乒乓外交”改善了中美关系。

概述: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美两国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逐渐结束了敌对关系并走向缓和。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以“乒乓外交”形式,推动两国民间交流。

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了准备。

评价:中美关系正常化结束了两国敌对关系,成为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的关键;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了重大意义。

示例二情节:1967年,阿甘参加越南战争,拯救被困战友,被国人视为英雄,回国后他偶然间参加了反对越南战争、要求停止战争、从越南撤军的示威活动。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概述和评价: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期美国发动的一场历时最长的局部侵略战争。

战争期间,美国耗费大量的军费,加深了美国经济与政治危机,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同时,越南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军事力量,影响了民众心理,美国对外战略被迫从扩张走向收缩。

示例三情节:童年的阿甘邂逅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猫王还根据阿甘特殊的腿部动作设计出了扭臀舞。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

概述和评价:二战结束后,更加通俗的现代音乐越来越受推崇。

新时代大众心理发生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增长,摇滚音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进一步推动摇滚音乐的发展。

猫王大胆创新摇滚音乐风格,影响了一代人的艺术趣味、服装发型、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现代音乐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艺术家们内心的“自我感受”,也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困惑。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情节,据材料“童年的阿甘邂逅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阿甘参加越南战争,拯救被困战友……参加了反对越南战争求停止战争、从越南撤军的示威活动……阿甘退伍后又加入了全美乒乓球队,并代表美国来华参加中美乒乓球交流活动”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即可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例如:阿甘退伍后又加入了全美乒乓球队,并代表美国来华参加中美乒乓球交流活动。

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1971年“乒乓外交”改善中美关系的角度指出它所反映的美国现代重大历史现象。

概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概述该现象。

评价,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评价该历史现象。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

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

庚子惨败使顽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

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

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

第二,制定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

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勤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

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
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交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

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才培训机构——储才馆。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改革的影响。

【答案】(1)主要变化: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变革南被动转向主动;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与新体制的创建。

(2)影响: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

【解析】
【详解】(1)变化:从“仅仅限于局部调整”“ 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可知变革是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从“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可知是变革由被动转向主动;从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成就可知变革是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与新体制的创建。

(2)影响:完成外交礼仪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储才馆的设置有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全国变革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主动变革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4月5日,苏联政府宣布苏日中立条约到期后不再延长。

8月8日晚,苏联政府根据亚尔塔会议精神,忠于同盟国义务,宣布从次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随着苏联的对日宣战,日本人可能要面临在本土与苏美同时作战,决战难度大增。

日军原先估计11月份在南部迎战登陆的美军,而苏军在10天左右就能从北方攻入日本本土。

在日本决策层看来,苏军讲很快并早于美军登陆日本是很要命的,或者说他们宁愿被美国占领,也不愿意被苏联占领,因为苏联人很可能将日本变为“共产主义国家”,这样天皇政体也肯定完蛋。

但如果马上投降,自然能限制苏军占领日本本土。

——摘编自梅然《战争、帝国与国际政治变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