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风险评估与护理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风险评估
与护理对策
居道琴
【摘要】目的评估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风险,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探讨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2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设为对照组,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42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存在明显优势、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ICU进行机械通气呼吸机治疗过程中,采用风险评估结合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通气效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
【年(卷),期】2019(016)006
【总页数】3页(P19-21)
【关键词】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风险评估;效果
【作者】居道琴
【作者单位】225200 扬州市扬州洪泉医院ICU
【正文语种】中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常见危重症,给患者身心造成
严重创伤[1]。
机械通气是ICU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2]。
,但治疗过程中常会发生导管滑脱、堵塞气道、黏膜压力性损伤、患者不配合治疗等情况,影响急
救效果与患者预后。
对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开展风险评估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控制上述风险的发生。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ICU收治的84例COPD合并呼
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COPD诊断标准,经临床确诊为COPD合
并急性呼吸衰竭;动脉分析结果:氧分压(PO2)<60 mmHg,CO2分压
(PCO2) >45 mmHg(1 mmHg=0.133 kPa);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脏、肾脏
或其他严重疾病;存在机械通气治疗的禁忌证。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2例设为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59~78岁,平均(70.74±4.63)岁。
将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42例设为观察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58~79岁,平均(69.70±6.43)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备案。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呼吸机参数,检查呼吸机管路连接有无异常并及时处理。
抬高床头30°~45°,每2 h翻身1次。
抬高下肢,防止增加骶尾部皮肤的剪切力而引起压力性损伤。
保持病房温度22~
24 ℃,湿度40%~60%,采用动态紫外线循环风进行空气消毒,每天3次。
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 min。
定期拍背排痰,由下向上,由外向里,持续5~10 min,频率约100~150次/min。
牢固固定气管内导管,避免因拍背导管滑脱或移位。
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胀、有无皮下气肿及气胸等症状,并及时处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
上实施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
1.2.1 气管内导管相关风险评估内容:(1)气管内插管或切开导管深度、固定情况、气囊压力、导管通畅等,判断有无导管堵塞、移位或滑脱的风险。
(2)评估导管内吸
出分泌物,观察分泌物颜色、性质(是否混合有食物、是否为血性),以判断发生气管
食管瘘或气管黏膜压力性损伤、气管内出血的风险。
(3)评估切口有无炎性渗出及
红肿现象,以判断是否有发生局部感染的风险。
1.2.2 呼吸机相关肺炎风险评估内容:患者安置体位、口腔清洁度、痰液黏度、管饲肠内营养有无反流现象;呼吸机管路连接及清洁程度、集水杯中冷凝水及所处位置等;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中手卫生执行情况。
根据以上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呼吸
机相关肺炎(VAP)的风险。
1.2.3 机械通气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呼吸机治疗模式、氧浓度、潮气量等参数与患者病情是否匹配,以评估有无发生氧中毒、人机对抗、通气过度或不足等风险;评
估动脉血氧分压、CO2分压、pH值等血气分析结果,以判断是否存在酸碱失衡、
电解质紊乱等风险。
1.3 护理对策
1.3.1 基础护理 (1)保持口腔清洁。
根据口腔pH值选择生理盐水或口泰溶液,每
4 ~6 h 1次,必要时可选择冲洗式口腔护理,冲洗的同时进行吸引,防止误吸造成吸
入性肺炎。
(2)环境护理。
床单元及周边物品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1.3.2 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痰液,痰液黏度在Ⅱ度以上则需持续湿化,防止形成痰痂后被呼吸机压向气道深部,造成下呼吸道感染。
监测气囊压力,避免压
力过高造成呼吸道黏膜压力性损伤而引起气管食管瘘,压力宜保持在25 ~30 cm
H2O ( 1 cm H2O =0.098 kPa)。
1.3.3 呼吸机管理 (1)观察呼吸机治疗模式及参数与患者病情是否吻合,及时发现并
处理人机对抗现象、管路连接中出现的漏气现象、气道压力过高等异常情况。
(2)
及时倾倒集水杯中的冷凝水,集水杯位置不可过高,防止出现冷凝水倒流入管路,湿化罐内溶液应不超过警戒线,温度保持在32~35 ℃。
(3)每2 h抽取动脉血标本进行
血气分析1次,结合患者呼吸、循环改善情况,调整呼吸机治疗模式和呼吸机参数。
1.3.4 心理护理治疗过程中,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
信心、信任度、舒适度,减轻其焦虑与恐惧,提高治疗依从性。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正常值:氧分压(PO2)<60 mmHg,CO2
分压(PCO2) >45 mmHg]。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出血、腹胀、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压疮、导管堵塞、导管滑脱等。
比
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满分100分,>85分依从性良好、70~84分依从性一般、
<70分依从性差。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
和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比较组别例数治疗前PO2PCO2治疗后2 hPO2PCO2治疗后6 hPO2PCO2治疗后12 hPO2PCO2治疗后24 hPO2PCO2对照组4249.59±4.1955.38±4.4551.95±4.4556.28±3.5155.71±5.9253.45±2.1256.85±5.0850.19±3.0959.16±5.9745.93±1.72观察组
4249.40±4.8456.11±4.3859.61±2.8352.02±2.1260.33±4.3547.71±3.5761.50±6.6743.71±8.8463.52±4.0342.52±2.50
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
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组别例数出血VAP气道黏膜损伤腹胀DVT压疮导管堵塞导管滑脱或移位发生率对照组422618124226(61.90)观察组421306013115(35.71)χ25.765P0.016
2.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例)组别例数良好一般差对照组42131217观察组4221156 u2.470P0.014
3 讨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采用呼吸机治疗是常用急救手段,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存在气胸、VAP、切口感染、导管滑脱等风险[3],及时进行风险护理至关重要。
呼吸机治疗是有效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功能的有力保证[4]。
风险评估与病情观察是完成治疗的关键,配合相应的护理对策,可明显改善患者呼吸困难、发绀等急性症状[5]。
治疗过程中加强参数运行与患者实际情况的匹配观察,氧浓度设置不超过60%,治疗时间不超过6 h,密切观察有无氧中毒。
潮气量设置在8~10 ml/kg,呼吸频率的参数设置需要结合患者呼吸形态,一般设置为8~12次/min,避免出现人机对抗,从而导致治疗失效或延误病情。
血气分析值反映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是否有效,开始2 h后进行血气分析,根据PO2和PCO2值进行呼吸机的动态调整,当PO2过低时则需要增加通气量,PCO2过高时则降低氧浓度,减少每分种通气量,使PO2逐步增加,PCO2逐步降低。
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气分析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呼吸机治疗期间,常见并发症有腹胀、气压伤、VAP、通气过度或不足、肺不张、导管堵塞或滑脱等,与压力过高或流速过快、气管内痰液未及时吸除、导管固定不良、患者不配合等因素有关[6]。
护理人员除了密切观察患者呼吸、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情况,还应注意评估并发症发生的风险[7]。
对腹胀、气压伤的危险因素进
行评估并密切观察,动态调整呼吸机压力参数,触发敏感度应保持在-0.5~2.0
cmH2O。
PEEP则设为-1.5 cm H2O,因PEEP模式下易发生高气道平台压,增加发生气压伤的风险。
针对过度通气或不足,频率设置在8~12次/min,吸呼比1:2~
1:1.5,吸气时间则维持在0.8~1.2 s,观察管路之间有无漏气导致通气不足。
VAP有较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8],VAP的发生与长时间使用机械通气有关,发病率是未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6倍以上[9]。
因此,评估发生VAP的风险因素,针对因素加强气道
管理,及时吸除痰液,保持气道通畅,及时评估呼吸机撤机指征,减少机械通气时间[10]。
保持口腔清洁,用口泰漱口液进行冲洗式口腔护理,每4~6 h 1次,边冲边吸,以免误
吸入气道引起肺部感染或窒息。
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活动中注意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操作,定期进行患者周围微环境的清洁与消毒[11],呼吸机管路一人一用一更换,有污染时及时更换。
评估导管是否有堵塞及滑脱风险,采用有弹性的宽固定带,避免局部皮肤压力性损伤[12]。
对患者做好宣教和指导,适当约束和镇静,保持舒适体位。
利用患者家属探陪时间,采取协同护理,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气管内导
管非计划拔管。
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ICU进行机械通气呼吸机治疗过程中,采用风险评估结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黄苗苗.呼吸管理团队在COPD伴呼吸衰竭序贯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
究,2017,14(14):14-16.
[2] 彭辉惠.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行人文关怀护理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6,37(6):1511-1513.
[3] 胡桂琼,黄丽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2):42-43.
[4] 周静,肖娜.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干预提高COPD呼吸衰竭患者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7,32(13):9-11.
[5] 陈英,沈芳,李晓梅.集束化护理策略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拔管前后48h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15,35(2):159-160.
[6] 陆瑞珍,张安娜,陈瑞玲.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8):36-38.
[7] 梁淑玲,史红波.COPD并呼吸衰竭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专职护理的作用[J].齐鲁医学杂
志,2016,31(1):85-86+90.
[8] 黄勋,邓子德,倪语星,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感染控制杂
志.2015,1(40):1-3.
[9] 黄妮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与集束化方案新进展[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
志,2017,2(19):194-195.
[10]张莉.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及灌洗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
究,2014,11(10):31-32.
[11]李秀华,小林寅喆,陈炜,等.医务人员手与医院环境物体表面分离多重耐药菌的同源性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1):1285-1290.
[12]张玲.舒适护理在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16,37(8):2080-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