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10

息化与大数据技术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
式,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大批量上线唤起了人们对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目前以“慕课”为主要形式的“翻转课堂”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手段。

与慕课不同,视频公开课只是对实际教学活动的视频呈现,实现课堂翻转,需要依靠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接。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的通识课“语文高级素养”于2013年12月底入选教育部第五批“精品视频公开课”。

自2014年3月起,学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语文高级素养网络课堂”,作为全校通识课的唯一试点尝试视频公开课的翻转课堂改革,截至2016年3月,设定的第一阶段目标已完成。

现将慕课时代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实践与反思总结如下,以供大方之家参考。

一、翻转课堂:实践与成效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课堂的教授内容、教学过程虽有相同之处,但教学方法、作业形式与考核手段都有较大变化。

第一,改革了授课方法。

选修网络课程的学生,无须按照传统课堂要求每周按固定时间到教室听讲,他们可以自主安排时间,观看“爱课程”网视频。

主讲教师定期面授,集中答疑解惑,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二,作业形式与以往不同。

无论面授与否,作业均每周布置一次,要求学生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完成(本课程先后使用过清华大学的“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和北京理工大学自主开发的“乐学”平台)。

第三,学生关注的考核手段更为多元化。

本课程的考核项目由以下几类累加而成:观看视频(即传统课堂的听课环节)占10分,平时作业(即每周网络提交的作业)占60分,结课总结(即传统课堂的期末考试)占20分。

此外,在
线学习时长、论坛活跃度和阅读线上材料的频次等学习习惯也在考核之列,占10分。

就已获得的数据可知,与传统课程相比,“语文高级素养网络课堂”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1.频道转换
频道转换,指学生由中学阶段的既有学习习惯向大学自主学习习惯的转换。

通识选修课,主要面对大学低年级学生,网络课堂可以帮助他们加快学习习惯“换频”的步伐。

例如,传统课堂由教师当面宣布的通知,在网络课堂则往往由教学平台发布,这种信息发布途径的变化促使学生练就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又如,传统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求助方式一般为课上或课下当面问教师,但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必须学会使用论坛等不同求助方式,而问题的解决也多有赖同学的互相启发,而非指向教师一人。

4
DOI:10.16412/ki.1001-8476.2017.29.002
ywjszxk@
2.写作能力
因“教与学”的双方在网络课程环境下主要通过书面文字的形式交流,课程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学生需要通过文字表达他们在听课过程中的收获,通过文字向教师提问,通过文字与同学探讨。

网络教学平台为文档传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得以及时收到所写文字的反馈,沟通效率远高于传统课堂。

因为普通文体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课程的旨归,所以总体看来,网络课堂更有助于完成此教学目标。

3.考试公平
网络课堂在提高考试公平度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因为对学习过程的考查被纳入考核系统,通识选修课“成绩区分度过低”的痼疾得以改善。

学生每一讲的听课情况、阅读文本频次、论坛发言活跃度、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甚至几次作业的进步或退步曲线都历历在案,结课成绩不仅在统计上比传统课程更方便,也更能准确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面貌。

二、慕课时代:反思与构想从视频公开课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做出全方位的改变,我们在变化中探索,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也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做了及时反思。

具体地说,教学模式的转型须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网络学习时间与质量的保证从传统课堂的“面对面”到网络课堂的“屏对屏”,师生都面临新的挑战。

从学生角度言之,须自由安排听课时间、学习进度,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彼此了解、课堂讨论都需要在网络上完成。

从教师角度言之,帮助学生安排学习进度,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均需借助网络完成。

因此,为保证教学质量,课程改革应该对通过网络完成的每个“教与学”环节加以细化处理。

2.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型教学改革实践显示,学生在网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暴露出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巨大、复杂。

以2014年秋季学期前三次网络作业的提交率为例,第一次仅为49%。

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若教师未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和引导帮助,导致其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

可见,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需要逐渐适应。

因此,我们增设了“论坛讨论”“作业截止时间分钟制”等环节,从学习观念、学习习惯等方面给予学生特别的指导。

事实证明,这些做法颇为有效,第二次作业提交率为80%,第三次已达到99%。

3.教师网络教学素养的提升翻转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频次更高。

如2014春季学期,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
需投入大量时间批改作业(每周80份作业,每份作业3个题目,均须打分、写评语、指出行文的问题),工作量巨大。

我校教务处为网络课堂配备助教,缓解了教师压力。

因有助教支持,每周的每份作业都能实现查重,此举大大减少了学生抄袭的现象,后半学期作业的原创性有明显提高。

当然,如何培训助教,使其与修课学生达到有效交流,了解应何时为学生提供帮助,何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仍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此外,翻转课堂的改革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例如,如何满足学生对“面对面”师生互动的需求,教师投入的线上时间如何量化。

具体到“语文高级素养”课程,如何最大限度地杜绝抄袭(目前采取的办法是由助教一一比对,但耗时耗力),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都值得深入思考,尽管这些未必是网络课程特有的问题。

慕课存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较为单一、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而高校拥有比较完备的教学资源以及学历认可的资质,因此,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改革资源,使之与慕课紧密结合,创造适合慕课的教学模式,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视频公开课等既有资源,构建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无疑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教学模式。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