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网络整体成为一个理想的公共领域还有很多障碍,但网络的某些局部 还是具有成为理想的公共领域的可能。即使不借用“公共领域”这一特定 的概念,网络也是一种公共话语空间。作为一个公共话语空间,网络是一 个允许个体进行意见表达的公开场所,个体在这样一种空间的话语表达, 有可能被他人听到。但这样的空间赋予个人的更多的是一种说话的“权利” 而不是“权力”。一个人的话能否被人听到,能被多少人听到,取决于他 的话题是否为众人所关注,他说话的方式能否为人所接受,他的观点能否 引起共鸣或争鸣。
二、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网络传播的连通性 网络结构的连通性 网络信息的连通性 传播者与受众的连通性 受众之间的连通性
网络结构的连通性:
目前的互联网采用的是分布式的网络结构。因此,网络的技术结构本身具 有连通性的特点,从理论上来说,网络上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连通都是 可能的。 网络结构的连通性,也对信息传播的控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信息传播 路径四通八达的情况下,简单封锁某一个站点或者某一路径,很难完全控 制某些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在这种意义上,对网络媒介进行宏观控制的能 力是受到削弱的。
第二章
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导言
网络传播的复杂性,源于网络并存的多重属性和相互交织的多种传播形态。 了解网络的属性与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是认识网络传播特点的重要基础。
CONTENTS
1 网络的多重属性 2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1 网络的多重属性
一、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网络,都是一种技术平台。技术上的变革,是媒介发 展的根本动因之一。长期以来,人们都把15世纪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 刷机看作媒介史上最重大的一个进步。而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被称为古登 堡之后另一个里程碑。 与以往的媒介技术相比,网络及相关技术的覆盖面要广得多,网络的作用, 也远远超出了传播的范畴。
三、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数据经济:网络经济的未来方向 在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数据专家涂子沛在其演讲中指出,未来经济 是数据经济。所谓的新经济就是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能经济为先导 与核心的经济。而信息、知识、智能和数据的关系是,信息是有背景的数 据,知识是有规律的信息,智能是机器获得大量数据之后为人类自动地提 供服务产生的智能。所以说数据是一切的基础,也是未来新经济的基础, 未来的新经济也可以称为数据经济。
二、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 网络承载的传播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网络兼具“公共话语空间”与“私 人话语空间”的性质。
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他指出,公 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 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 它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公共领域。 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其 他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它既可以整合和表达民间的要求,又能使 公共权力接受来自民间的约束。
网络信息的连通性:
网络中的信息的连通,表现为时间维度上的连通,也表现为空间维度上的 连通。信息的连通性使互联网构成了真正的信息网络,人们在网络中的活 动往往基于这个信息网络的架构。信息间的联系,构成了人们获取更多信 息、拓展视野与交往范围的桥梁。
传播者与受众的连通性:
传统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不是直接连通的。但是,在网络中, 大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直接连通成为可能,这也就带来了网络传播的“互 动性”。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方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反馈与交流,而是一种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协作。从这个意义上看,对网络的互动性的研 究不应简单地停留在传受双方交流方式与效果方面,而应该提升到整体传 播结构与效果方面。也许用“共动性”这个词更能准确表达出传播者与受众 之间连通之后对于信息传播的作用与意义。
三、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共享经济:网络经济的再升级 “共享经济”,不只关心消费者之间的协同和共享,还关心促成这种协同和 共享的平台和机制。在美国,对于“共享经济”的一种界定是,利用移动互 联网将闲置或未充分使用的资源(包括时间、空间、物体)等就近向需求 者提供及时服务,互联网平台对供需进行资源组织和调度管理,形成事实 上的产品品牌。平台上的服务供应方以独立承包商身份向需求方提供服务 ,平台收取服务佣金。
二、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传播功能的多重性:网络承担的传播功能是复杂的。在不同层面,其功能 侧重点有所不同。 (3)组织层面:组织的工作平台、组织内的信息沟通、组织文化的形成 与维系、组织外的信息传播、组织的对外公关等。 (4)社会层面:社会信息的传播、社会舆论的形成、社会环境的监测、 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社会服务等。
一、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相较以往的传媒技术,网络技术的特点是:它与很多技术相互关联,例如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因此,其发展脉络更复杂。它不仅是大众传播 的手段,也是人与人沟通的手段,来自用户方面的驱动力,对于技术发展 起着明显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种传媒技术,更涉及社会生产 与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它的发展动力更为多元、强劲。
二、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网络传播的复合性 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从传播形式来看,网相互连接、渗透,形成了立体的传 播网络。 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多媒体融合,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主要特征。 多媒体融合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网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 信息;二是指在有关某一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手 段。第一章所提到的融合性新闻,正是网络多媒体特性的体现。
网络群体形成的基础:社区
网络中出现的社区也被称为虚拟社区。虚拟社区虽然依赖于网络这样一种 虚拟空间,地域上的共同性已不是其主要特征,但是,意识、行为及利益 的共同性仍然是虚拟社区的重要特点,因此,它仍然是一种社区。 网络社区的传播可以涵盖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 个方面。在很多社区中,成员间的互动都可以被看作群体传播。很多社区 有点对点通信功能,可以进行人际传播,而有些社区则是大众传播、组织 传播的重要渠道。但是,群体传播是社区中最常见、使用最频繁的传播方 式。
一、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当我们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时,不能忽视技术在它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更要时刻关注技术对于未来传媒业走向可能起到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陷入“ 技术近视”的沼泽。例如,在早期关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前途的论争中, 有人认为,报纸最大的优点之一是其便携性,而这也正是网络媒体的弱点 。但是,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当时的电脑与网络。随着无线上网技术的发 展以及轻便的网络终端设备的出现,便携性、移动性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 优势。
三、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体验经济:网络经济的增值方向 体验经济的特性包括游戏化娱乐性、人性化互动参与性。而网络平台恰恰 在实现这些特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虽然网络经济并不全部等于体验经济,但从体验角度去认识和挖掘网络服 务,可以给网络经济带来价值的提升。
二、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传播功能的多重性:网络承担的传播功能是复杂的。在不同层面,其功能 侧重点有所不同。 (1)个人层面:人际交流、个人情绪的调节、“人脉”资源的积累、自 我形象的塑造、个人生活平台、个人学习平台、个人工作平台等。 (2)群体层面:已有群体的维系、新群体的发展、群体文化的形成与维 系、群体间的互动等。
传播过程的开放性:
网络传播开放性的微观表现,是传播过程的开放性。 从时间上看,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可以全天候地处于信息发布的状态, 对于突发事件或动态发展的事件,可以做到即时发布、全过程跟踪、不间 断报道。这种开放性与受到出版周期、播出时段等限制的传统媒体形成鲜 明对比。 此外,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与环节,都处于开放状态。特别是 信息发布之后的多级传播过程,是很难受到初级传播者的控制的。
二、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网络传播的网状化
三、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传统经济:网络经济的基础 网络经济虽然是一种新兴的经济,但是,它是传统经济的一种延伸,这体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网络经营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经营的轨道。从企业自身的经营、 运作与管理上看,网络企业还要从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获得基本的 营养,并且按照其基本规律运行。 另一方面,网络经营平台并非空中楼阁,它实际上还是以各种传统产业为 支撑的。它并没有颠覆传统的经营平台,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利用网络这 一新平台开展传统的经营。
二、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网络传播的开放性 传播格局的开放性 传播过程的开放性
传播格局的开放性:
网络传播开放性的宏观表现,是传播格局的开放性。在网络平台的大众传 播中这种开放性的影响更为突出。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传媒机构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垄断地位已被打破。网 络传播的参与者可以是任何有条件利用网络的人或组织。这种开放性,使 网络传播的格局变得更加多元与复杂。
四、网络的社会形态属性
作为虚拟社会的网络 与现实社会日益交融的网络 从卡斯特的“网络社会”到互联网社会 网络空间:从赛博空间到第五大空间
2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人类传播主要有五种基本形态,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 织传播及大众传播。除了人内传播外,其他传播形态都存在于网络中,它 们也构成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二、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网络传播的多级性 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则提出了“N级传播”的模式。他认为,大众传播过 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 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而后者则 是“多级”的。 传统传播存在“多级”传播,网络传播更是如此。而且多级传播不仅出现 在“影响流”中,也出现在“信息流”的传播过程中。多级传播的作用范 围越来越大,程度也越来越深。
受众之间的连通性:
其一,受众间的相互影响可以超越时空,影响程度也往往是较大的。 其二,这意味着信息流或意见流流动的四通八达,并由此带来控制的困难 。 其三,这种连通性也意味着一种高度的聚合性,它能使分散的、隐藏的个 人选择外化为一种集体的选择,使弱小的个人意见集成为一种强大的集体 声音。但这种集体的选择或声音并等同于民意,它们也并非总是理性的, 并非总是带来积极的效果。
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当互联网开始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的生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 人际传播”。直到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人们对网络人 际传播的需求,甚至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
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与动力:
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动因是社会支持,也就是获得他人在情感上或行动上 的帮助,或者获取有利于其发展的社会资本。但传统人际传播一般受到各 种因素的限制,相对来说,交流的范围是有限的,社会支持的资源也就受 到限制。而网络则使人们可以不断地变换交流的对象,交流对象的来源也 更加广泛。它使不同空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传播的可 能性大大增加。这为人们带来了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网络群体的深化方向:网络社群
“社群”与“社区”都来自英文“Community”,看上去它们似乎只是同一英文概 念的不同译法,但今天盛行“社群”这一提法,还是有其原因的。今天人们 关注的社群更接近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也就是其成员更具有群体意识 、群体归属感,也更具有一致的行动能力。而与群体这个概念相比,今天 研究者和从业者所关注的社群,往往与创造、生产等行为相关联,它不仅 是滕尼斯所说的一种“生活共同体”,还是一种“生产共同体”。
网络人际传播中的“表演”与“印象整饰”:
网络人际互动中的表演,往往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其一,在熟人关系互动中,打造有利于获得情感支持、社会信任与社会资 本的个人形象。 其二,在陌生关系互动中,塑造一种自己希望扮演的角色。
二、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网络中的群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现实世界已经存在的,它通过网络来 发展群体成员间的关系。早期的同学录、现在的微信群等,都是典型的线 下群体关系向线上的延伸。 另一种则是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如一些兴趣社团。网络群体形成的途 径很广泛,BBS、电子邮件、博客、网络游戏、SNS、微博、微信等,都 可能成为孕育群体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