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佐·皮亚诺:建筑师不能全听业主的,要懂得反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佐·皮亚诺:建筑师不能全听业主的,要懂得反抗
来源:建筑vs艺术vs音乐(ArchArtMusic)
81岁高龄的伦佐·皮亚诺在TED演讲(2018年)
场所精神
——建筑师有清楚的社会职责,也永远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有些人负责打猎,有些人负责盖出遮风挡雨之处。
建筑师从过去至今,都像是鲁滨逊……必须取得一个地点、理解气候、气氛与场所精神。
你必须掌握场所精神,才能在那里建构出漂亮、实用的房子。
——建筑位于边缘,介于艺术与人类学之间,社会与科学之间,科技与历史之间。
有时,记忆也在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
建筑关乎幻想与象征、语意及说故事的艺术。
建筑是这一切的有趣组合,有时是人性的,有时是物质的。
代表建筑
纽约时报大厦,美国纽约,2008
贝耶勒博物馆,瑞士巴塞尔,1998
关西国际机场,日本大阪,1994
梅尼尔收藏博物馆,美国德州休斯敦,1987
IBM巡回展,在欧洲20个地点展出,1984-1986
蓬皮杜中心,法国巴黎,1977
1
纽约时报大楼
NEW YORK TIMES BUILDING
美国纽约,2008
纽约是我所知最有气氛的城市
纽约是个非常复杂的城市,文化层次丰富,虽然垃圾很多。
纽约是我所知最有气氛的城市,光线变化快速,原因在于它是位于海中央的半岛,有大量的风、阳光和雨水。
往上发展的城市能获得来自四面八方的光,而到了夜晚,所有建筑物转变为红色,纽约时报大楼也是如此;这栋大楼运用了365,000根小陶瓷棒,反映光线的能力很好。
在日落时分,纽约红通通的,但下雨天则变成蓝色;纽约有时冷,有时热,这是个有心情的城市,建筑物会随着天气变化。
曼哈顿风很大,因此天空晴朗,光线令人惊讶。
然而下雨后,一切变得灰扑扑,如果云很低,那么大楼就和阳光一样不见了。
在纽约,尤其是笔直的大道旁,你会觉得身处封闭的环境,因为你的视线角度被缩小了。
你视线最远之处,就是望向天空。
纽约最棒的景象就是室内场景,天空就在天花板的位置……
纽约时报大楼的皮层能在环境中呼吸,这不仅是种比喻,更传达出有力的论据,因为我们采用低含铅量的玻璃,透明度更高。
另外这个皮层可以挡风,调节室内温度。
当然,这是技术性细节,却也形成一种语汇、一种语言的文法。
这是轻盈的诗意,是与环境的互动、对话。
这和砖石、大理石的建筑正好相反,后者通常是建筑师设计出来的物体。
皮亚诺认为,这栋建筑物的透明特质,正好隐喻新闻的透明度。
为美国建立都市性
会找我做案子的美国,是寻求都市性的美国;都市性是我们欧洲人在建筑物与城市关系中所寻求的特殊态度。
美国令我们喜爱且佩服,它明白欧洲的城市文化比较有人性、较有深度。
在纽约,你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建筑物,但是它出现在地球上的方式,却是占有一块土地,很少与这座城市沟通。
或许让我出现在美国的正当理由,是让建筑物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寻求建筑内部与外在的关系。
这张草图虽然简单,但能立刻传达出皮亚诺对这栋大楼的概念
都市论的手法与真实的城市
广场是城市的主要图像之一。
我梦想中的城市非常轻盈透明,不仅到处有水、绿地与树木,也随处可见广场、桥梁与街道。
广场是大家会面、消除差异、让恐惧消失的地方。
没错,恐惧会消失,因为这是聚会的地方。
纽约时报大楼模型
纽约时报大楼首层平面图
有些建筑师会梦想着完美的建筑物,里头干净的烟灰缸一定要放回某个红点上不可。
这不是我的风格。
我认为我们在设计城市时,应该引进自由的价值观,更有异质性,才能使城市更真实、更活泼。
一栋建筑物是否受到喜爱,需要经过时间验证
建筑:最物质的行业
我还是年轻建筑师的时候,会致力于开发物品。
我深受物质性(Physicality)吸引,渐进式的手法对我很重要。
之后,我理解光这样并不够。
建筑不是把东西放在一起就行,它讲究的是有机、想象、记忆感与结构手法。
纽约时报大楼外立面陶瓷棒安装
纽约时报大楼外立面陶瓷棒(纽约时报名字用黑色陶瓷棒拼成)
虽然我必须承认,我还是喜欢把各个部分集合在一起。
我喜欢从整体出发往细节观察,再从细节发展成整体。
这是双重的过程。
在思考存在于城市的建筑物时,不能不去思考材料特性,而当你开始思考材料特性,你就开始思考细部了。
纽约时报大楼立面图
纽约时报大楼剖面图
纽约时报大楼塔冠三维模型
设计是你可以具体做出东西的行业,不必把自己限制在设计。
你可以建造、观看、操纵,像是在钢琴前写一首曲子,如果你不喜欢,你也看得见,可以操纵并重作。
一旦建筑物兴建之后,就没有犹豫的余地;而工业设计则能让你无限次复制创造过程。
轻盈与透明
关于轻盈与透明,严格来说,我不认为它们是物理特质,而是精神、心灵与空间的特性。
建筑是最物质的行业,但在这一行,无形元素极为重要。
光与透明并非摸得到的东西,却十分关键。
气氛不是仅靠着把墙盖起来就能营造,它还得仰赖光以及光的变化与波动才有办法创造。
光线有绝妙的能力,为建筑赋予象征性!
纽约时报大楼结构模型(局部)
轻盈表示尽量以极少的材料,打造出最多的东西。
创造透明感,几乎可以说是让人们的行为更具人性。
其实建筑是一种创造场所的艺术,让人在这些场所中,行为更具人性……至于透明度,若以穿透性来解释的话,那么透明度就是街道与建筑物之间的关联。
纽约时报大楼中央庭院剖面图
建筑是复杂的,因为反映了生活。
建筑像是在两个世界之间移动:
庞大与轻盈的世界、不透明与透明的世界。
建筑当然是诗与艺术,但更重要的是,建筑取得材料,使之转化,进而掌握世界并改变世界。
如果你每天早上做面包,而且大家喜欢你的面包,那是美事一桩,建筑也应该如此,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谦虚、平凡,没有关于形式、表现与艺术的大话。
我并非表示建筑不是艺术;建筑是伟大的艺术,但不必说,做就是了。
纽约时报大楼中央庭院
2
IBM巡回展览馆
IBM TRAVELING PAVILLION 欧洲,1984-1986
伦佐·皮亚诺建筑工坊(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的IBM 巡回展览馆,是一座可拆式的展览结构,在三年期间,于14个欧洲城市的20余座都会公园间运送与搭建。
展览馆是透明拱形空间,含有68组立体桁架,每一组都由6个聚碳酸酯角锥体组成,并以集成材支架与铸铝接头固定。
IBM展览馆并非花费很低的建筑物,但却是具有某种象征特质,可供日后的建筑物参考:它代表温室与建筑物之间的界限。
这个结构体像是会消失在环境之中。
IBM展览馆当然非常有机,因为如果你致力于达到最佳化、轻盈与完美,一切都会变得有机。
3
关西国际机场
KANSAI INTERNATIONAL AIRPORT
日本大阪,1994
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要打造轻盈的建筑,而轻盈是日本很普遍的特性。
我第一次为这件案子前往日本时,是和冈部宪明(注:伦佐·皮亚诺建筑工坊创办合伙人)与彼得·莱斯(Peter Rice,注:经常与皮亚诺合作的工程顾问)一同搭船去基地,那时根本没有岛,只是空荡荡的一片。
当然,那时我们已经知道这栋建筑物必须轻盈。
有这个想法不光是因为我们搭船漂浮在水上,也因为我们很清楚日本讲究的就是“轻盈”,也讲究“暂时性”。
关西国际机场剖面图
这栋建筑物的造型深受气流运动的影响,因此这座机场从来就不是只着眼于造型,反而注重特殊的构造系统。
即便是金属皮层,也是很早就提出的概念。
依据经验,在规划时,最好一开始就把一切纳入考量,不只顾及大的概念,细节也应包括在内。
如此强调这座机场的兴建,是日本社会承认建筑重要性的方式。
每回有重要大人物表示建筑很重要时,我会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也相信建筑很重要。
他们决定让这座机场不要只是个盒子,反而要像一种表现方式,一种能呈现日本文化的表现方式。
虽然气流等因素影响了关西国际机场的造型,但是皮亚诺认为,机场的设计是要传达出“一种能反应日本文化的表现方式”。
皮亚诺表示,他最初不只有建筑物的整体概念,连使用金属皮层等细节也很
快浮现。
4
梅尼尔收藏博物馆
THE MENIL COLLECTION
美国德州休斯敦,1987
博物馆是一个供人沉思的地方
这栋建筑物的诗意,与“光”的主题有关。
同样地,这里除了讲究活力,也思考如何将建筑物所在的实体环境,用诗意的方式来更新。
现在每一个案子都会回归到这方面的考量,就像副歌一样,我相
信这代表趋势的改变。
情感与沉思:美术馆应该是宁静的地方
我喜欢建造博物馆,那是神奇的场所,你可以保存艺术、享受艺术,一切变得稳定持久。
仿佛有一层共同感受的无形丝网围绕着博物馆……。
当今博物馆的成功,在某方面来说相当危险。
群众可能扼杀了博物馆存在的理由。
享受艺术是件非常私密的事,关乎你和艺术之间。
美术馆应该是宁静地地方。
约翰与多米尼克·德·梅尼尔
约翰与多米尼克·德·梅尼尔收集了超过15,000件艺术品,并委托皮亚诺设计展览馆。
展览空间的屋顶由一连串“叶片”构成。
建筑除了可持续性与智慧,还必须是情感的制造者,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这一点。
光线能以微妙的方式促进沉思,更确切地说,光就是让空间有效用的因素。
我认为建筑师不能把自己的风格或想法强加于展览空间,必须要慎重运用智慧与技法。
我和艺术品展示的关系,起自1982年设计考尔德展(Calder exhibition,注:于意大利都灵举办的亚历山大·考尔德雕塑回顾展),在梅尼尔收藏博物馆(1987)、布朗库西工作室(Brancusi Studio,1995)、图温布里基金会(Twombly Foundation,1995)成型,最后终于来到贝耶勒基金会(1998)。
这些案件的关联是自然光和一个观念:在博物馆里,沉思的情感必须优于任何概念。
设计规划的主要元素包括自然照明及不受妨碍的空间,让参观者能好好观赏所有艺术品。
屋顶由薄薄的钢丝网水泥叶片组成,解决了采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