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 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作业
课后训练
1.有关氨及氨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NH3是10电子分子,具有还原性
B.液氨、氨气、氨水是同一种物质
C.氨气是非电解质,氨水是电解质
D.氨水的主要成分是NH3
2.下图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3.试管中盛有白色晶体,检验它是否是铵盐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A.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B.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酚酞试纸放在试管口
C.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
D.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4.某无色气体可能由O2、CO2、HCl、NH3、NO、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通过图中洗气瓶后气体体积减小,通过干燥管后气体呈红棕色(未与空气接触),则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A.干燥管内固体为碱石灰
B.原气体中只有NO和CO2
C.原气体中不一定有NH3
D.原气体中一定没有HCl、Cl2、O2
5.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
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
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_______原理相似。
8.A、B、C、D、E分别是NH4Cl、Ba(OH)2、KCl、K2SO4、(NH4)2SO4无色溶液中的一种,将它们两两混合时产生的现象是:
①A和B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加热后无明显现象。
②B和C混合也产生白色沉淀,加热后有气体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B和E混合后无沉淀,但加热后也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④D和任何一种溶液混合后,都无明显变化。
根据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E是________。
(2)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B+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9.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答案:A 解析:每个NH 3分子中有10个电子,因N 元素的化合价为-3,所以具有还原性。
氨气、液氨是纯净物,为同一种物质,氨水是混合物,三者不是同一种物质。
氨气是非电解质,NH 3·H 2O 是电解质。
氨水的主要成分是NH 3·H 2O ,氨水是一种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
2. 答案:D 解析: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口内,A 不正确;给试管中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B 不正确;C 中气体的流向错误。
3. 答案:A 解析:铵盐的检验原理是:4NH ++OH -NH 3↑+H 2O ,再用试纸或浓盐酸检验氨气的存在。
A 中固体加热,可能产生其他气体造成干扰。
4. 答案:D
5. 答案:C 解析:假设两个容器的状况均为标准状况,①中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为:
1
mol 122.4 mol L L 22.4V c V -==⋅;②中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
为:
123mol 122.4 mol L 222.4L 3V c V -==⋅,因此C 选项正确。
6. 答案:D 解析:根据4
NH +
+OH -NH 3↑+H 2O ,可知原溶液中n (4NH +
)=2b mol ,
根据Ba 2++24SO -
===BaSO 4↓,可知原溶液中n (24SO -
)=2c mol ,再根据电荷守恒,得n (3
NO -)=(2b -4c ) mol ,故c (3
NO -
)=24b c a - mol·L -1。
7. 解析:(1)图1引发喷泉,只需要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即可。
(2)图2中,能在锥形瓶内反应产生气体,使锥形瓶内压强大于圆底烧瓶内压强方可产生喷泉,故应选NH 4HCO 3和盐酸。
(3)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为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
答案:(1)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 (2)D
(3)减小 增大 2
8. 解析:根据①的现象可知A 、B 为K 2SO 4或Ba(OH)2;根据②的现象可知B 、C 为(NH 4)2SO 4或Ba(OH)2,结合①②的现象可知B 为Ba(OH)2,A 为K 2SO 4,C 为(NH 4)2SO 4;根据现象③可知E 为NH 4Cl ;据现象④知D 为KCl 。
答案:(1)K2SO4Ba(OH)2(NH4)2SO4 KCl NH4Cl(2)Ba2++24SO-===BaSO4↓Ba2++2OH-+24NH++24SO-BaSO4↓+2NH3↑+2H2O
NH++OH-NH3↑+H2O
4
9.答案:(1)固体NH4Cl和Ca(OH)2 2NH4Cl+Ca(OH)22NH3↑+CaCl2+2H2O(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碱石灰(或CaO)除去氨气流中的水蒸气
(3)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2NH3+3CuO N2+3H2O+3Cu
(4)出现无色液体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