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淄博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淄博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菊花黄菊花
肖复兴
玉生下楼送走“大了”,又仔细看了看楼门对面用帆布扎起的一座临时大棚,棚子里挤满了亲朋好友和单位送来的花圈和花篮。

门右侧贴着的一张门报,白纸黑字,上面写着“申家丧事,恕报不周”八个字。

这一切都是“大了”一手经办的,办得很是仔细,周到。

已经很多年了,这座城市各家办丧事的时候,都要找一位“大了”。

“大了”从头到尾帮助你把丧事料理清爽,包括最后葬礼的司仪主持。

一条龙服务,“大了”的“了”,就是了结一切的意思。

父亲死得突然,多亏了这位老同学“大了”,帮了玉生不少忙。

玉生上楼的时候,没有注意有一位和他年龄相仿的女士,跟着一起上了楼。

玉生的姐姐开的房门,一眼看见了这位女士,叫了声:申姐。

进了屋,这位申姐没有坐,沉着脸,对姐姐说了句:你别忙乎了,我就问你一句话,当初你找我租房的时候,说是就你兄弟一个人住,可没说还有一位老爷子吧?
玉生明白了,是房东。

连续两天了,申姐接到了好几位老街坊的电话,关心地问她家老爷子丧事的情况。

这让她很奇怪,自己的老爷子活得好好的,怎么突如其来来了这样的事?她以为是人家弄错了,或者是谁有意在编排她。

可人家说你家楼门口明明贴着门报,上面写着“申家丧事,恕报不周”呀。

她今天过来一看,还真的是这样。

哪个房东愿意让家里变成灵堂,变得乱糟糟的,散不掉的烧纸、香灰和来苏水味儿?心里充塞着晦气,怒气冲冲上了楼。

你们立马搬家,丧事爱到哪儿办到哪儿办去。

一下子,房间的空气紧张得有些让玉生窒息,只有遗像上的老爷子还在抿着嘴角徽微笑着。

这时候,门敲响了,玉生转身开门,是“大了”。

他不知道房间里刚才发生的事情,进门就对玉生说:我走在半路上忽然想到,你这屋里缺个金山银山,得摆在老爷子遗像两边,等火化那一天,搬到火葬场一起火化,为的是让老爷子到了阴间有钱花。

你买一盆白菊花,一盆黄菊花,就代表金山银山了。

看见玉生点了点头,“大了”转身告辞了。

申姐对姐姐说了句:你们赶紧想法子,我晚上再来,等你回话。

说完,紧跟在“大了”的后面,一起出了客厅,“砰”的一声,使劲甩上了房门。

玉生一晚上都忐忑不安。

第二天,玉生的心小把紧攥着,只要有敲门声,就紧张,生怕一开门见到的是申姐,那可怎么办?
晚饭过后不久,门敲响了。

姐姐在家,玉生装作上厕所没听见敲门声,他不想自己去开门,怕见到申姐。

姐姐开的门,来的人是“大了”,一手抱着一盆菊花,一盆白的,一盆黄的。

姐姐和玉生都不住拍自己的脑门,竟然把“大了”嘱咐的金山银山的事情,忘得一千二净,这一整天,申姐就像魔影一样步步紧随,脑子里光想着申姐了。

玉生连忙向“大了”道谢,“大了”说:你别谢我,这花可不是我给你买的,我可不能掠人之美,是房东送你们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不是要赶我们赶紧搬家吗,怎么想起来送我们菊花呢?玉生和姐姐真的有点儿一头雾水。

“大了”告诉他们,昨天和申姐一起下楼,他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他向申姐说了玉生这些年的生活经历,对老爷子的愧疚,是可想而知的,想为老爷子最后尽孝也是应当应分的事情。

老爷子突然离去,对他的惩罚够大的了,您就高抬贵手,别再给我这个老同学这碗苦汤里添卤了。

人家申姐听完我的话,只说了句,都不容易。

我就知道,你们遇见好人了。

是好人,好人!玉生和姐姐都忍不住连声附和着。

人家申姐刚才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把花给你们送来,她还说:住我的房子,就是缘分,不是亲戚也是朋友,我听你说了,他还缺个祭祀的金山银山,就我送吧。

谁家都会有生老病死,也算我的一份心意。

送“大了”下楼的时候,月亮很亮很圆,难得没有雾霾的好天气。

望着“大了”骑远的背影,玉生转过身看了看门前的花篮,才发现门旁的门报已经换了,上面写着“申玉生家丧事,恕报种种不周”,还是毛笔手写,柳体楷书。

他不知道是“大了”什么时候给换的,心里禁不住打起一个热浪头。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以“白菊花黄菊花”为题,既扣住了申玉生为父亲办丧事这一情节,又设置了悬念,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大了”叮嘱玉生买一盆白菊花,一盆黄菊花,代表金山银山,让老爷子到阴间有钱花,作者借这一情节批判了封建迷信活动。

C. 申姐从前面的让姐弟俩赶快搬家,到后来的主动送两盆菊花给他们,这一逆转让姐弟俩一头雾水,也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D. 小说从门报写起,又以修改后的门报收尾,前应后呼,结构紧凑;“心里禁不住打起一个热浪头”暗含了“他”对“大了”的感激。

2. 作者是如何使“申姐”的形象鲜活起来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 “大了”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想象的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独选择该意象。

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杨柳本来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桓温因杨柳而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何以《闺怨》这首诗的主人公懊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因为“夫婿,,的意象对于“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少妇来说是一种受情感饱和的意象,而杨柳的浓绿又最易惹起春意,所以经它一触动,“夫婿”的意象就立刻浮上她的心头了。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

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所以诗是做不尽的。

有人说,风花雪月等等都已经被前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

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

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含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王昌龄不是“闺中少妇”,何以能感到她们的情感呢?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

他们在描写一个人时,就要钻进那个人的心孔,在雾时间就要变成那个人,亲自享受他的生命,领略他的情感。

所以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觉得它们深中情理。

在这种心灵感通中我们可以见出宇宙生命的联贯。

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

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

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

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

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

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

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几、某一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

人的美往往在眼睛上现出,但是也要全体健旺,眼中精神才饱满,不能把眼睛单拆开来,说这是造化的“警句”。

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

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

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

《诗经》里面的诗大半每篇都有数章,而数章所说的话往往无大差别。

我们可以见出创造如何是平常的意象的不平常的综合、诗如何要论总印象以及情感如何使意象整一种种道理了。

总之,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

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

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的作用是能让作者寻找到可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但不能说明诗人选择某种意象的原因。

B.诗人在诗歌中选择的意象与抒发的情感紧密相连,就是说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C.王昌龄能感到“闺中少妇”她们的情感,是因为他在描写人物时能“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

D.诗人写诗时既要跳出诗外观察,又要钻进诗内体验,情感上由“出于己”而理解“出于人”。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王昌龄《闺怨》中“杨柳”这一意象来说明一种意象照应一种情感,而一种情感又会生成另外一种意象。

B.作者为了说明观点,在立论的同时也批驳了“诗被前人做尽”和“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这两种不当观点。

C.作者围绕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展开论述,并从诗人创作时心灵感通、文艺作品完整性与情感的综合等方面来说明。

D.文章在举例论证中用人的眼睛来说明要把握文学作品的完整性,以《诗经》篇章的特点来突出情感综合的作用。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文学作品,描写的不论是作者自己的经历还是别人的经历,都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情感。

B.作者否定了“诗都被前人做尽、诗是没有未来的”的观点,认为诗歌是写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C.文章否定了一些批评家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客观的做法,作者认为文艺作品的主客观是同时存在的。

D.文艺作品离不开情感的综合,没有情感的综合,意象显得散漫,文艺作品就没有完整性,要拆开来看。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理群:鲁迅是我珍贵的神
“老钱在北大开过不止一次的周氏兄弟专题课。

在北大,中文系老师讲课风格各异,但极少见像他那么感情投入的。

太激动了,眼镜一会儿摘下,一会儿戴上,一会儿拿在手里挥舞,一副眼镜无意间变成了他的道具。

他写板书时,粉笔好像赶不上他的思路,在黑板上踉踉跄跄,免不了会一段一段地折断;他擦黑板时,似乎不愿耽搁太多时间,黑板擦和衣服一起用;即使在冬天,他也能讲得一头大汗,脱了外套还热,再脱毛衣。

特别是讲他所热爱的鲁迅,有时你能看到他眼中闪亮的泪光。

每当这个时刻,上百人的教室里,除了老钱的讲课声,静寂得只能听到呼吸声。


学生昵称的这位“老钱”,正是钱理群。

“你看我像不像这尊弥勒佛?”鹤发秃顶的钱理群,正笑嘻嘻、小心翼翼地托起他家供奉的“四神”之一,对着镜头摆起了pose。

接着,老顽童般要求摄影记者拍下他与其他三神的合影,“喏,左边墙上是钟馗,还有,还有,那件大衣柜侧面挂的关老爷,再就是——”
再就是——他的眼神定格在了书屋的正壁上,那是一幅鲁迅的肖像,“这是我家珍贵的神。


“神”凝视远方,任重道远;钱理群凝视着“神”,近在咫尺。

适才,他还在电话里申明:“对不起,我个人不接受采访,关于鲁迅实无可说……”喉咙沙哑,声音低沉,听不出半点浙江乡音。

“可是,鲁迅先生不是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还是有的?”记者紧追不舍。

电话那边爆发出一阵突兀的爽朗笑声,爆笑过后,慨然应允。

我曾说过,当一个人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时,他与鲁迅是无缘的。

当一个人对生命充满了困惑,在生命中去苦苦寻求……去寻求一种精神支援时,就是他读鲁迅,与鲁迅产生心灵碰撞的最佳时刻。

我是生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

在我的记忆里,那个年代充满了民族、国家、家庭与个人的苦难,正是这“苦难体验与记忆”,成为我观察、理解20世纪中国历史与文学,以至中国的现实与未来的基础。

我曾就读于人民大学新闻系,生平最大爱好就是读书。

毕业后被分至贵州地区任中学教师。

我在那里一呆就是18年,青葱岁月,而立之年……在那里,我曾因为家父是国民党高官,1949年带着两个哥哥去了台湾,而被打成反动官僚出身的黑子弟,屋子被抄得狼藉一片,父亲的照片就在那里被他们抄走了;在那里,我刚刚摘下“走反动路线”的帽子,父亲的照片被送回来了,而我却不敢留下来,在夜里,我哆哆嗦嗦烧掉了它;在那里,我违心地“坦白交待”、胡说一气时,我深爱过的学生,我关心备至的学生也在疏离我,他们甚至在一个黑夜将一件我送给他们的衣服还了回来,在上面狠狠戳了几个大洞,写着:钱理群,我们要戳穿你的假面具……
假面具?鲁迅先生说过,人在白天都是要戴着假面具的,惟有当夜深人静,闭门独处时,他才能卸下伪装,赤裸裸面对自己。

也就在那时,我曾一度与他夜谈,并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文章《我与鲁迅》。

以后,我每篇研究鲁迅的文章后面,都会写下一篇长长的后记,它们,就是我的墓志铭。

1978年,我像个老童生一样考取了北大中文系研究生。

父亲离世的消息从台湾传来了,哥哥又逝于美国,母亲最终葬在了南京。

生不团圆,死各一方。

一个大家族,十多个人,居然没有一张全家福!
国家、民族、个人命运,百感交集。

我在寻问,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未名湖畔,我常常独自徘徊深思;深夜,我伏案向鲁迅先生裸裎心迹,寻求解答。

我痛苦地发现,我们这一代人犯了如此多的错,我们长时间放弃了独立思考,长时间陷入了一种盲目崇拜。

不断对自己提倡的东西进行质疑,直接影响了我日后的思考方式,也必然导致我骨子里的不安分,和不那么讨人喜欢。

我年轻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要回到北大去,给青年人谈谈我的鲁迅观。

在北大,我最得意的事,就是我讲了17年的鲁迅,我成了鲁迅与青年之间的桥梁。

(摘编自彭苏《钱理群:鲁迅是我珍贵的神》)相关链接
钱理群,1939年出生。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

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钱理群原本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但因记者巧妙引用鲁迅名言而慨然应允,还对着镜头摆起了pose,可见他的真性情。

B. 钱理群生长在充满了民族、国家、家庭与个人的苦难的年代,这“苦难体验与记忆”,对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不良影响。

C. 钱理群回忆在贵州地区工作的18年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当年因为害怕,他烧掉了父亲的照片,文中他对此事进行了辩解。

D. 回到北大为青年人解读鲁迅是钱理群年轻时就产生的梦想,他后来不仅如愿以偿,而且因此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引用学生的话,用一系列传神的动词体现钱理群上课时的感情投入,突出钱理群的形象特征。

B. 钱理群讲他所热爱的鲁迅时,教室里“静寂得只能听到呼吸声”。

这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钱理群的课堂感染力。

C. “我每篇研究鲁迅的文章后面,都会写下一篇长长的后记,它们,就是我的墓志铭。

”这些后记是对钱理群真实内心的记录和纪念。

D. 全文采用第一人称,以钱理群自述的方式行文,既给读者增添了亲切感,也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9. 钱理群为什么将鲁迅视为“珍贵的神”?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

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

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

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同县孟氏有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

”鸿闻而聘之。

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

及嫁,始以装饰入门。

七日而鸿不答。

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

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

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

妾自有隐居之服。

”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

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

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

”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因东出关,与妻子居齐鲁之间。

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乃方舍之于家。

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

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

”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梁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

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曾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里,年幼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了,后到太学就读。

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

他拒绝娶有势力的人家的女儿,听说同县孟家的女儿钦慕自己,就向孟家下礼聘娶了孟氏。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

他虽早有隐居之志,但也曾想谋个一官半职,在妻子对他隐居之志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

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敢抬头正视他,而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觉到他不是一般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诗歌鉴赏(共6分,每题3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下列对第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写出了洞庭水的境界宏阔。

B.颔联写景渗透着诗人的胸怀,也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不安。

C.颔联境界极大,颈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包孕着诗人无限感慨。

D.尾联诗人涕泗横流,只因为自己与亲朋音信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

15.下列对第二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本诗承转顿挫,有跌宕之致。

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诗人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声。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对仗工整,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篮球场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有20来年的历史,各种设施设备都太旧了。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打算8月8日开始施工。

施工期间正碰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各位师生不要来施工区域。

望大家配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图为共享经济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下一个定义。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2020年初春,湖北武汉爆发新冠疫情,在抗疫过程中,有许多人和事值得我们思考:
(1)钟南山、李兰娟两位院士逆行前往抗疫一线。

钟南山院士告诫全国民众尽量不要去武汉,然而84岁的他却带上自己的团队,冲向抗疫救援的第一线。

73岁的李兰娟院士在十多天时间里,两次前往武汉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