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IP改编剧的困境与出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网络IP改编剧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翁燕
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年第20期
1. 网络IP改编剧的诞生
Ip,即 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译是知识产权。

一般可以引申为“原著”或者“资源”。

因此,网络IP 剧具体来说就是影视制作公司通过购买某个热门网络资源的版权,将其改编后发布的电视剧。

中国电视剧曾经大致是从传统文学作品和编剧原创作品改编而来,期间曾涌现出像金庸“武侠宇宙”这样的超级大IP,像六六的中国家庭关系缩影的ip等。

但随着2010年第一批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热播,如《裸婚时代》、《失恋三十三天》、《杜拉拉升职记》等IP在影视剧领域掀起阵阵狂潮,改编作品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中国至此进入了新的影视创作时代—IP剧时代。

网络IP剧之所以受影视市场青睐,原因有多样化的题材,强大的固有粉丝、高性价比的剧本三个。

1.1 题材多样化提供丰富的制作源泉
网络小说诞生于网络这个开放的双向交流平台,由于边写边更的特性,较传统文学受众的参与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所以网络小说的文学体裁必须丰富多样且适时改变剧情满足受众的期待。

网络小说的题材经过多年的发展大致形成了玄幻修仙、穿越、宫斗、职场竞争、现代偶像等,为曾经被家庭伦理剧、抗战剧同质化的中国影视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改编素材,因此影视制作方能轻而易举地制作出有意思、新颖、迎合市场口味的作品。

1.2 固有的“书粉”让IP剧未播先火。

IP剧大致都改编自热门的网络小说,拥有强大的“书粉”基础,首先能够确保基本的收视率。

其次从影视制作方购买下版权那刻起,利用IP既有的人气进行推广,宣传受众期待就已经在构建,。

这对于影视制作方来说,不仅能省去了大笔的宣传费用,而且“书粉”作为第一批受众在影视剧开拍前就参与到宣传环节直至影视播出,与生俱来的宣传效果是原创剧本难以比拟的。

1.3 高性价比剧本创造出更可观的商业价值。

网络文学作品门槛低,作品繁多且完成度高,一个优秀的IP往往代表着已经成型的故事体系,是已经通过市场检验的作品。

对于影视创作方来说,购买ip的价格相较于购买原创或传统文学文本价格更低廉,往往又采用原创作者作为编剧,改编成剧本的难度也远远低于传统
文学文本。

高性价比的IP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于注重经济效益的影视创作方而言是不可多得好处。

2. IP改编剧的尴尬现状
综合以上原因,大量影视投资商疯狂涌入网络小说市场,网络IP剧从2010年开始进入受众视野。

经历了2011年到2016年的网络IP剧的蜜月期,尤其2015年,网络ip剧以井喷的形式出现,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到2016年计划开拍或播出的网络IP剧超过30部,同时诞生了如《甄嬛传》《步步惊心》《琅琊榜》等多部改编精良的作品。

然而2016年至今,IP剧开始进入了“扑街”时期,数量上虽然有增无减但是基本上没有精品口碑剧再出现,虽然有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样的高收视电视剧,但是由于小说本身陷入抄袭争议连带影视剧被两极分化对待,算不上一部精品。

还有很多原先优质的网络IP文本改编成电视剧后并没有成为爆款,以2019年为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东宫》、《七月与安生》、《九州缥缈录》都没有如预期成为逆天神剧,反而走向了收视的滑铁卢。

纵观现在的网络IP改编剧的市场,网络IP剧陷入了作品空洞注水、成品粗糙且低俗、题材类型化和同质化的泡沫乱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改编的IP剧忽视影视剧作规律
有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书粉群体强大,但是改编而成的IP剧却收获了骂声一片。

造成其强烈反差的根源在于电视剧制作方并没有真正掌握小说与电视剧之间不同媒介的叙事转换,忽视影视剧作的规律。

文学作品通过其详细的叙述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通过文学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文学文本可以有大量的铺垫介绍留白,环境人物的介绍等。

电视剧作品是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视化,通过拍摄和剪辑等电视语言进行创作,电视剧应当是由紧凑的情节、强烈的冲突、完整连贯的剧情构成,而不是两倍速都嫌慢的剧情。

2.2 过分依赖流量,成品粗糙低俗
影视创作方过分迷信流量明星的传播效应,忽视了电视剧本身的质量。

大量启用流量明星意味着高额片酬的支出,这无疑挤压了电视剧的创作成本,压缩前期剧本的投入、服化道和后期的成本,使得成片质量趋于滥制、低俗、粗糙。

于是影视创作方依然疯狂启用流量,忽视成品质量。

使得市场进入死循环,使得IP剧的作品越来越粗糙,格调越来越低俗。

2.3 创意枯竭,题材类型化和同质化严重
原创文学的创作速度慢于IP的销售速度,以前积累的超级大IP已经卖完了,原创文学平台已无优质IP可卖,创意正在枯竭。

在表面看来,网络文学的类型纷繁多样,几乎无所不包,然而,当这些小说真正由文本形式转化为电视剧影像呈现方式的时候,却发现其中可以操
作的类型其实寥寥无几,IP改编剧多以宫斗剧,穿越剧、修仙玄幻、霸道总裁类为主。

首先创意枯竭之后只能跟风模仿、题材重复,导致IP剧的类型化严重,同类型片跟风导致IP剧的模式化、俗套化。

其次,看似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电视剧市场,不同类型片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撇开故事的包装外衣如不同的题材,年代差别、差异很大的人公身份、背景,展现的故事核心都是相似的,基本都是“霸道总裁玛丽苏式”的爱情,标榜的女性崛起大多还是依附男权社会,面对数量众多的同质化电视剧,也许一开始观众还会觉得新鲜,但很快就会产生审美疲劳。

3. 突破困境的策略选择
面对现在网络IP改编剧的泡沫化困境,策略选择迫在眉睫。

首先,应当让专业编剧与原著作者共同参与编剧。

在网络IP改编为电视剧时应当用电视思维创作而不是文学思维,优秀的剧作者应当让主角尽快蜕变成长以完成叙事,使剧情有张力。

专业编剧具备专业的影视知识和影视思维,可以很好地完成不同媒介的叙事转换。

同时小说原创作者对人物更熟悉,能把握的更精准,对人物理解更透彻。

这二者必须共同合作,才能使优质的文学母本向优质的影视剧本转换。

《甄嬛传》与《琅琊榜》都是类似的编剧组合,改编时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舍弃了不必要的支线和情节,最终收获了收视与口碑的双赢。

其次,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必须坚持慢工出细活、内容为王,应当深度了解购入的IP,合理选择演员,注重成片的整个创作流程,匠心应当注入到每一个环节,而不是仅仅依靠流量明星,依靠炒作提高收视率。

最后不能盲目跟风迎合受众的口味,应当做引领者。

不能闭门造车只看到大陆的电视剧文化,应当放眼世界,像优秀的世界影视作品吸取创作灵感,避免同质化和类型化电视剧的出现。

参考文獻:
[1] 范侃:《网络时代的故事新———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现象研究》,《电视研究》2015年7月。

[2] 张辰:《IP改编影视剧的批评性分析——基于影视制作方视角》,《中国报业》2018年8月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