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上海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一、默写
1.默写填空
(1),谣诼谓余以善淫。

(《离骚》)
(2)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3)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提醒统治者,细小的、所爱好的事物常会带来危机的两句是“,”。

二、非选择类
2.解释加点字
(1)而不录言曲突者( )《曲突徙薪》
(2)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 )《及之而后知》
(3)先生疑其薛先生也,具刺谒之( )《袁先生传》
(4)使高达斩其首以徇( )《宋史·孟珙》
(5)简伉健数事( )《明史·胡松传》
三、小阅读-课内
3.四位同学学习了《伶官传序》后,各自写了几句评点,你认为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柳:文章以“呜呼”发端,寓含深沉的历史感慨,奠定了叹惋的基调,读之发人深省。

B.小昂:本文以平实晓畅之语叙述事例,阐发道理,议论简明扼要,全文言简义丰。

C.小方:全文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优伶亡国灭身的史事,委婉地提醒统治者,要有高雅的爱好,提高自我的修养。

D.小郭:本文语言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

四、选择类
4.小刘同学打算编选一本文集,《伶官传序》最有可能选入以下哪本集子中()A.《赠序名篇》 B.《骈赋菁华》 C.《醉翁琴趣外编》 D.《六一居士论文萃》
五、名著阅读
5.以下四个概念,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未涉及到的一项是()
A.塔西佗陷阱 B.亚普罗式 C.名实的分离 D.时势权力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比较文化的研究,是人们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和各自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其中,关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双边文化关系或多边文化关系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通过揭示异质文化之间复杂而生动的关系,进一步来解明各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并有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本质特性。

②文化与文学的双边与多边关系研究包含三个层次。

③第一层次,在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文化与文学样式中,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

这一研究属于“关系研究”的表层形态。

它对于深入地探讨双边关系的内在机制具有引领作用。

目前,中日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大体上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由于未能作进一步的推进,读者对“何其相似乃尔”已经感到厌倦。

④第二层次,探讨和揭示异文化融入的传递轨迹,包括传递中的分解形态,以及中间媒体的作用与意义。

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形成“关系”,一定存在着传递的渠道,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

在传递的过程中,诚如法国文艺学家布吕纳提埃尔所说:“文学类型也像生物的种族一样,也会分解和合成。


例如,在早期中国诗向日本传递,并参与成为和歌“三十一音数律”形成和因素方面,我相信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中国诗被“分解”并和“三十一音数”相“合成”的若干传递轨迹。

⑤这一层次的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第三层次,探讨与揭示在异文化浸润中本土文化与文学的变异,特别是本土文化因子与异文化因子相互组合的模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本土文化与文学的新样式。

这些新样式,它们应当是属于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的新的形式。

⑦这一层次的研究,就双边(与多边)文化的关系来说,具有“定位”的意义。

实际上,当我们要对“异质文化关系”作学术界定时,其概念的意义最后将落实在这一层次。

到底什么是比较文化意义上的“文化关系”?并不是说两个文本有相似之处,则它们就有了某种“关系”。

它指的是在一个独立完整的文本中,确实内含着异质文化的因子——这些异质文化因子,程度不同地已经被“变异”而融汇于文本之中,只是研究者采用实证的手段使它得以还原。

摘编自严绍鎏《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
材料二:
①“平行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对没有事实关系的跨文化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时所运用的一种方法。

②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一种功能,是使文学现象“连类比物”、“相类相从”,从而为总结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基本规律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同或相通的文学事实。

一般地说,寻找和发现类同和同类,既是人们的一般心理需求,也是科学研究的最初的起点。

我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经常是以已有的阅读经验、阅读积累为背景的。

我们在阅读中读到“何其相似乃尔”的文学现象时,常常就会有一种“发现”的喜悦,并试图探讨其中的原因。

现有的“连类比物”、“相类相从”式的类同的平行比较,已经揭示了古今中外文学中许多普遍现象。

然而,一旦要使这种类同的文学现象进入研究状态,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人类精神现象来说,所谓“同”不是绝对的。

平行研究要搞明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同的;这种类同是表面性的,还是实质性的;是“不言而喻”的东西,还是尚未被充分认知的东西;这种类同的比较是否有助于研究者探讨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③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二种功能,是使比较的对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并由此形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比照式的平行比较模式。

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时空关系和逻辑关系中,平行比较有助于被比较的两种或多种事物的特性、价值得到映衬和凸显。

比照式平行研究的对象,不必是类同的东西,也不是相反的、对立的东西。

他们的关系彼此有别,又相互依存、相互关联。

在比较文学中,这种比照式的平行研究,主要不是为了求同,也不是为了辨异,而是要在比照之下使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④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三种功能,是使研究对象处在“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的关系中。

有些文学现象虽然没有事实上的关系,但它们却有着“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的关系,也只有通过平行比较来揭示这种关系。

反比式的比较研究,仿佛在一个画面上将黑白两种相反的颜色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突出它们的对立,使黑者愈见其黑,白者愈见其白。

摘编自王向远《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
6.材料一第⑤段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①此处的所谓“中间媒体”,是为了解明异质文化传递中复杂的变异而特别确认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
②还特别注意到“中间媒体”的形态与作用。

③一种由文人运用汉文或准汉文创作的,类似于中国古传奇的文体。

④它是指在本土文化消融异质文化的相关因子、尚未最后完成变异时,异质文化因子所呈现的若干状态。

⑤例如,从日本神话、传说等向物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相信我们也已经找到了它们的中间媒体——
A.②①④⑤③ B.②⑤④①③ C.④①②⑤③ D.②⑤③①④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土文学在异文化影响下发生变异而产生的新样式,仍属于民族文学。

B.严绍鎏着重研究有事实关系的“关系研究”,王向远关注无事实关系的“平行研究”。

C.材料一、二皆提及“何其相似乃尔”,但针对的现象与论述的目的都不相同。

D.“平行研究”符合人类一般心理需求,即求同存异,在类同中发现文化的异质性。

8.请指出材料一比较文化研究诸层次的结构关系,并概括其论述思路。

9.请根据作者在材料二第②、④段中的观点,简要阐述《红楼梦》与《玩偶之家》的可比性。

七、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第一幕(节选)
老舍
二德子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你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马五爷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

李三,这儿的茶钱我付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你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

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
[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
王利发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秦仲义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作生意不会!
王利发唉,一边作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

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

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

我按照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秦仲义我不喝!也不坐着!
王利发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秦仲义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
王利发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
秦仲义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
秦仲义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买热茶去!
秦仲义你等着瞧吧!
[乡妇拉着个十来岁的小妞进来。

小妞的头上插着一根草标。

李三本想不许她们往前走,可是心中一难过,没管。

她们俩慢慢地往里走。

茶客们忽然都停止说笑,看着她们。

]
小妞(走到屋子中间,立住)妈,我饿!我饿!
[乡妇呆视着小妞,忽然腿一软,坐在地上,掩面低泣。

]
秦仲义(对王利发)轰出去!
王利发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乡妇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常四爷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李三是啦!(过去对乡妇)起来,门口等着去,我给你们端面来!
……
王利发快着点吧!
[乡妇、小妞走出去。

李三随后端出两碗面去。

]
王利发(过来)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对秦仲义)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
常四爷(对松二爷)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秦仲义(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

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
王利发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开工厂?
秦仲义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

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在耍无赖,不长房钱!
王利发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秦仲义用不着,我愿意溜达溜达!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
[小牛儿搀着庞太监走进来。

小牛儿提着水烟袋。

]
庞太监哟!秦二爷!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
庞太监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作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庞太监(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问王利发)刘麻子在这儿哪?
王利发总管,您里边歇着吧!
[刘麻子早已看见庞太监,但不敢靠近,怕打搅了庞太监、秦仲义的谈话。

]
刘麻子喝,我的老爷子!您吉祥!我等您好大半天了!(搀庞太监往里面走)
[宋恩子、吴祥子过来请安,庞太监对他们耳语。

]
[众茶客静默一阵之后,开始议论纷纷。

]
茶客甲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好象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
茶客丙这两三个月了,有些作官的,念书的,乱折腾乱闹,咱们怎能知道他们捣的什么鬼呀!
茶客丁得!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姓谭的,还有那个康有为,不是说叫旗兵不关钱粮,去自谋生计吗?心眼多毒!
茶客丙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咱们也不好过!
茶客丁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去自己谋生,非死不可!
王利发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10.下列哪一部剧作是老舍的作品?()
A.《屈原》 B.《龙须沟》 C.《北京人》 D.《四世同堂》
11.以下对剧本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仲义先后和王利发、常四爷、庞太监产生冲突,但这些冲突是散点式的,并没有一个情节发展的主线。

B.马五爷并没有把常四爷放在眼里,而马五爷不理常四爷,抬身离开茶馆,正是表明了他对常四爷说洋人不好的不满。

C.“老气横秋”意为老练而自负,这个舞台说明体现了秦仲义对常四爷施给难民小恩小惠不屑一顾的态度。

D.“茶客丁”的“铁杆庄稼”指的是他为了自谋生计而种的庄稼,这些庄稼的收成不会因为维新变法而受到影响。

12.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做生意的信条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请结合划横线的台词,分析他是如何实践这一信条的。

13.潜台词是指人物没有直接说出来,观众根据戏剧情境可以心领神会的言外之意或间接语言。

请揣摩划波浪线语句的潜台词并进行赏析。

八、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晓行巴峡
[唐]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①树杪:树梢。

14.从体裁上来看,本诗属于()
A.乐府 B.律诗 C.绝句 D.古体诗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九、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

荣本齐桓公后。

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焉。

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

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

桓荣勤学,讲论不息。

桓荣拜议郎,入侍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卿几晚。

”《欧阳尚书》博士缺,上欲用桓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

”帝曰:“俞,往,汝谐。

”因拜荣为博士,引闳为议郎。

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

建武二十八年,以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

荣大会诸生,陈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初,桓荣遭仓卒困厄时,尝与族人桓元卿俱据拾,投闲辄诵《诗》。

元卿谓荣曰:“卿但尽气尔,当安复施册时乎?”荣笑而不应。

后荣为太常,元卿来候荣,荣诸弟子谓曰:“平生笑君尽气,今何如?”元卿曰:“我农民,安能预知此。


显宗即位,尊桓荣以师礼。

常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

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

”即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如此。

永平二年,辟雍初成,拜荣为五更。

每大射养老礼毕,上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

明帝诏曰:“五更沛国桓荣,以《尚书》辅朕十有余年,《诗》云:‘日就月将,示我显德行。

’其赐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帝称善( ) (2)引闳为议郎( )
18.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

19.桓荣的成就与他勤学紧密相关,请分条概括桓荣的学习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游乌龙潭记
[明]谭元春
①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

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园林。

后五日,献孺召□。

止生①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

潭上者,有灵应,观之。

②冈合陂陀②,木杪之水坠于潭。

清凉一带③,丛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④入浚潭中,冬夏一深。

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住水轩。

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

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

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

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

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

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③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

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⑤。

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

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

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⑥,柳丝垂垂拜月。

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

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

或曰:“此渔灯也。


注释:①止生:茅元仪,字止生。

②陂陀:倾斜。

③清凉:山名,又称石头山。

④檐溜:屋檐下滴水。

沟勺:沟水勺水。

⑤頳:赤色。

⑥电影:指再游时所见雷电的景象。

20.第①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虚词依次是()
A.于;焉 B.而;之 C.以;矣 D.诸;哉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几位友人“兵分三路”,从不同地方动身,于乌龙潭会合,共赏美景。

B.本文写潭景远近结合,笔触细腻,先从潭边景观落笔,次将笔触移到潭中,再写周围景致。

C.傍晚霞光映射下的乌龙潭一改此前的幽静深翠,作者行笔至此,笔法突变,将残阳冷月写得十分热烈,令人震撼。

D.前两次游玩都遇上了风雨雷电,不能尽兴,唯独此次能遍观乌龙潭景色,因而众文士流连忘返,不舍归去。

22.请分析第②段是如何展现乌龙潭的“空杳”之美的。

十、材料作文
23.“看看我”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心理,从孩子们在人前出怪相到人们追求身后名声莫不如此。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嫉”“蛾”“犹”“溺”。

2.录:采纳,引申指邀请。

披:披览,翻阅。

刺:名片,名帖。

徇:示众。

简:挑选、选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录:采纳,引申指邀请。

句意: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

(2)披:披览,翻阅。

句意:翻阅画有五岳的图,就认为是了解了山。

(3)刺:名片,名帖。

句意:先生怀疑他就是薛先生,准备了名帖去拜访他。

(4)徇:示众。

句意:让高达砍掉梁栋的首级来示众。

(5)简:挑选、选拔。

句意:选拔健卒的数件事。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写作特点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要有高雅的爱好,提高自我的修养”理解错误,全文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后宠幸优伶亡国灭身的史事,阐明了国家兴衰取决于人事,委婉地提醒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

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故这篇文章最有可能选入《六一居士论文萃》。

故选D。

5.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A.塔西佗陷阱指的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遭到民众和舆论的质疑。

此概念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未涉及到。

B.《乡土中国》第七章“男女有别”中涉及了亚普罗式的社会结构关系。

亚普罗式文化是西方的古典精神,认为宇宙是由秩序和规范所创造的,这个秩序是超越人的,人只是被动地接受它,维持他。

C.《乡土中国》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讲述了社会结构与权力结构、时势权力、权利与反对、长老权力下的名实分离。

D.《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中提到时势权力,时势权力是种外来力量,由时势变化而造成,乡土社会必须在它的影响下,改变现有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

故选A。

6.A 7.D 8.①结构关系:是层进式,先表层形态,然后是传递轨迹,最后是变异形成新样式;
②思路:第一层次,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属于表层形态。

第二层次,探讨和揭示异文化融入的传递轨迹,包括传递中的分解形态,以及中间媒体的作用与意义。

第三层次,探讨与揭示在异文化浸润中本土文化与文学的变异,特别是相互组合的模式,以及新样式。

9.①类同点都围绕女性来叙述,关注女性问题,但是又有所不同,可以比较两部作品中对于女性的问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同的;这种类同是表面性的,还是实质性的;是“不言而喻”的东西,还是尚未被充分认知的东西。

②两部作品的作家创作风格、作品创作时代以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心理都不同,存在差异。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上文“第二层次,探讨和揭示异文化融入的传递轨迹,包括传递中的分解形态,以及中间媒体的作用与意义”可知,这一层次的研究是关于“传递轨迹,包括传递中的分解形态,以及中间媒体的作用与意义”,所以紧接着应该是讲“中间媒体”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②放在最前面,与前文联系紧密,②后面是①,接着讲“中间媒体”,①讲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指的是④,接下来是举例说明⑤③。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即求同存异,在类同中发现文化的异质性”错误。

由原文“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一种功能,是使文学现象‘连类比物’、‘相类相从’,从而为总结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基本规律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同或相通的文学事实。

一般地说,寻找和发现类同和同类,既是人们的一般心理需求,也是科学研究的最初的起点”可知,原文说的是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一种功能“寻找和发现类同和同类”符合人类一般心理需求,而不是“求同存异,在类同中发现文化的异质性”。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构关系:是层进式,材料一第③段先讲表层形态,然后是第④⑤段讲传递轨迹,最后是第⑥⑦段讲变异形成新样式,层层递进。

思路:结合材料材料一第③段关键句“第一层次,在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文化与文学样式中,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

这一研究属于‘关系研究’的表层形态”可知,第一层次,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属于表层形态。

结合第④段关键句“第二层次,探讨和揭示异文化融入的传递轨迹,包括传递中的分解形态,以及中间媒体的作用与意义。

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形成‘关系’,一定存在着传递的渠道,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知,第二层次,探讨和揭示异文化融入的传递轨迹,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