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

方法采用烟台冰轮大型空
气加压氧舱,对22例气管切开伴颅脑损伤,心肺复苏缺血缺氧性脑病,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

在高压氧治疗中,全程医护人员陪护,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结果治疗后,12例患者神志逐渐恢复至完全清醒,8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例因肺部
感染而中断治疗。

结论高压氧治疗中,观察病情变化及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气管切开患者护理
的关键。

做好各阶段的护理,大大提高了高压氧治疗的成功率,使患者能顺利完成高压氧这
一特殊治疗。

[关键词] 气管切开高压氧护理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4.30.34
作者单位:461000,河南省许昌市,河南省许昌市人民医院高压氧科
[作者简介]司群英(1977—),女,护理本科,河南省许昌市人民医院高压氧科主管护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意外因素导致脑外伤、缺血缺氧性脑病等患者逐年增多,高压氧
治疗在此类患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日渐体现,这些患者在起病初期多需气管切开以保证心、
脑及其他重要器官的氧供。

而气管切开患者多伴有昏迷及呼吸功能障碍,当病情稳定后,为
有效增加脑复苏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致残率,促进患者早醒,提高生存质量,应早期进
行高压氧治疗[1]。

如何对气管切开患者在高压氧(HBO)治疗中进行有效护理,保证治疗安
全性和有效性。

我科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对22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高压氧(HBO)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便利抽样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我科接受高压氧治疗的2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1~62岁,平均(34±6.5)岁。

22例患者中,重型颅脑损伤10例,心肺复苏缺血缺氧性脑病4例,脑出血术后5例,重度一氧化碳
中毒3例。

这些患者均为气管切开患者,进舱前全部排除高压氧治疗禁忌症。

1.2方法所有患者高压氧治疗采用烟台冰轮大型空气加压舱,治疗压力为0.2MPa
(2ATA),压缩空气匀速加压20分钟,稳压2次,30分钟/次,中间间隔5分钟,匀速减压
20分钟出舱。

吸氧时采用一级吸氧装置,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供氧流量(转子流量计通常设
置在800L/min)。

本组患者治疗9~68次,平均(26±4.5)次。

此外患者还辅以输液治疗,以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促醒、抗感染等治疗,患者病情稳定时还给予针灸、功能锻炼。

1.3 结果治疗后,本组22例患者中,12例患者神志逐渐恢复至完全清醒,8例患者临
床症状明显好转,2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而中断治疗。

2 护理
2.1舱室准备:氧舱必须严格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每次治疗后用新鲜空气通风,并用
含氯消毒剂托地和擦拭舱内座椅、舱壁及附属设备,然后用紫外线照射30min进行空气消毒;吸氧套管每人一套,单独使用。

做好进舱前准备工作,使用前对氧舱各项设备进行一次
全面检查,确保安全。

检查舱内负压吸引装置,以备吸痰用,昏迷患者暂时失去语言表达能
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高压氧治疗时,应有一名家属或医护人员陪舱,进行特别护理。

根据患
者病情,准备好简易呼吸器,吸痰用物,抢救药品,为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保留静脉通路,
以方便用药。

2.2进舱治疗前患者的护理
2.2.1 安全护理了解患者的诊断、病情,观察记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协助医生做好进
舱前的检查和治疗。

确定其有无高压氧治疗禁忌症,如未经处理的气胸、活动性内出血等,
伴上述症状患者绝对不能进舱治疗。

气管切开后24h内不能进舱,防止局部渗血和出血,防
止发生皮下血肿。

对进舱人员进行全面检查,取下患者及家属身上的违禁品,如手机、手表、打火机、火柴、电子钥匙等,严禁将火种、易燃、易爆及不耐压的物品带入舱内,确保治疗
及治疗环境的安全性。

2.2.2 心理护理向陪舱家属讲解高压氧治疗的有关知识、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从而消
除恐惧心理,同时介绍高压氧舱的相关设施,熟悉治疗环境,指导家属掌握运用咽鼓管调压
的各种方法,如捏鼻鼓气、做咀嚼吞咽动作等,必要时在进舱前对患者作预防性鼓膜穿刺,
以防中耳气压伤。

检查患者身上引流管,保持其固定通畅,尤其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2.2.3 体位护理因患者昏迷且气管切开,应避免过多刺激及不必要的搬动,防止气管出血,保持气管套管在正中位置。

患者通常采用平卧位,这样既能使其舒适,也便于陪护人员
操作。

给患者翻身时,必须使其平卧或侧卧,头、颈、躯干保持同一直线。

躁动者可用约束
带适当固定四肢。

2.2.4 管道护理气管切开患者气管套管的气囊内必须注入生理盐水4-5mL,使气管外套
管与周围组织间无缝隙,避免使用空气气囊,因为加压时气囊容积缩小,致使气管外套管与
组织间漏气,导致通气不畅;减压时气囊内的气体膨胀,特别是小儿易导致气管破裂[2]。


吸道是否通畅是高压氧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高浓度的氧对呼吸道及肺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可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在患者出病房之前30-60min由护师做气管套管内吸痰,尽可能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保证有效氧疗。

鼻饲患者进舱前1-2h避免注入食物,以防因食物反流入气管而增加在舱内窒息的危险和吸痰次数,影响吸氧效果。

检查患
者身上各种引流管,保持其固定通畅。

需要在舱内输液者,采用软包装规格的塑料瓶或塑料
袋液体替代玻璃瓶液体,以减少因舱内压力变化而发生意外,提高输液的安全性。

2.3高压氧治疗中患者的护理昏迷患者应有一名家属陪舱,以配合护士做好特别护理。

治疗期间出现中枢性高热(38.5摄氏度以上)、血压偏高者必须暂停治疗。

在舱内通常使用
舱内负压吸引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但舱内负压是利用舱内外产生压差而达到吸引目的,
需要舱内压力达到0.03MPa以上方可使用。

治疗中要关注内外套管的固定情况和呼吸次数,避免套管活动造成刺激或套管滑脱而发生呼吸困难。

陪舱人员必须手扶吸氧管并与气管套管
紧密连接,力度要适中,尽可能减少氧气的溢出,这是舱内护士最关键的工作之一。

最近2
年笔者尝试用Y管直接与气管套管相连接的吸氧方法,使氧气的溢出明显减少,氧浓度可控,尤其是用在塑料气管套管时效果更佳,采用直接供氧(一级供氧),要注意氧压力的变化对
气管黏膜的影响[3]。

但此种吸氧方法对气道黏膜的刺激程度有待进一步探索。

高浓度氧对气
道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在吸氧期间患者出现咳嗽、咳痰时,应立即停止供氧,及时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动作要轻柔,吸痰导管不宜插入过深,以避免气道黏膜受损,待咳嗽停
止后再继续供氧。

必要时可肌肉注射盐酸阿托品0.5mg,防止呼吸道分泌物过多,保证足量
氧的吸入。

随着舱内压力变化,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加压时夹闭各种引流管,减压时开放
各种引流管,保持其引流通畅。

特别是带气囊的气管套管或气管插管,减压前应该将气囊的
气进行排气,以免减压时气囊膨胀,压迫气管黏膜引起缺血坏死。

舱内输液患者均采用软包
装塑料袋及精密输液器,缓解压力对输液器的影响,提高输液安全,随治疗压力改变,注意
调节输液患者莫非氏管内的液面及输液速度。

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等,并详细记录;观察患者面部表情,有无抽搐、出冷汗等氧中毒
症状,一旦出现立即停止吸氧,并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减压出舱。

2.4出舱后的护理
2.4.1患者的护理患者治疗结束出舱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护送患者进病房
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班。

2.4.2其他将使用过的引流瓶清洗干净并消毒,同时进行舱内的清洁及消毒工作,以防
交叉感染。

3小结
高压氧能有效地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增加血氧含量,减少中枢神经的缺氧性损伤,促
进患者苏醒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有文献[4]报道,由各种原因导致的
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中,较早开始高压氧治疗的促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心肺复苏的最终目
的是脑复苏,脑复苏应在心肺复苏的同时进行,有条件者要尽早行高压氧治疗[5]。

对于气管
切开患者要想达到高压氧的治疗效果,正确的吸氧方式、充分的进舱前准备、全面周到的舱
内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是高压氧治疗的护理关键,关系到患者能否顺利
完成治疗,只有精心做好高压氧治疗各阶段的护理,遵循气管切开护理常规操作,保持气管
套管通畅,气道湿润,才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温仁,倪国坛.高压氧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1-244.
[2]王宏隽,杨晶,翁其彪等.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26.227.
[3]吴国建,高压氧综合治疗颅脑损伤1687例体会[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1,11(2):111-112.
[4]高春华,侯岚,武兰萍等.高压氧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50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3):184-185.
[5]叶达华,吴晓华.心肺脑复苏及复苏后处理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3):183-1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