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食用色素的生产工艺—生化制药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天然食用色素的主要用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以作为各种食品的着 色剂,如果酱、果汁、 果冻、果酒、汽水、 饮料、糕点等
第二节 天然色素分类
一、天然色素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
(1)植物色素 如蔬菜的绿色(叶绿素)、 胡萝卜橙红色(类胡萝卜素)草莓的红色 (花青素)等。 • (2)动物色素 如猪肉的红色色素(血红 素)、及虾、蟹的虾青素、虾红素等。 • (3)微生物色素 红曲色素、β-胡萝卜素
*光解:加工储藏中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其中所含的 叶绿素很易受光作用而分解褪色。
3、护绿技术
中和酸而护绿:中和酸的重点是绿色植物内部不 断产生的酸性物质,所以要长期保持体系中pH接 近中性,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缓慢释放的 碱等。 高温瞬时杀菌 绿色再生:绿色再生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叶 绿素中的镁置换为铜、锌等。 其它方法
• • •
• •
•
发色团 在紫外或可见光区(200~800nm)具有 吸收峰的基团被称为发色团,发色团均具有双 键。 如:-N=N-, -N=O, C=S, C=C , C=O等. 助色团 有些基团的吸收波段在紫外区,不可能 发色,但当它们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整个 分子对光的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这类基团 被称为助色团。 如:-OH, -OR, -NH2, -NHR, -NR2, -SR, -Cl, -Br 等。
(二)血红素
1、结构、物理性质
种类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血红素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为血红蛋白,在肌肉 中的存在形式为肌红蛋白;肌红蛋白是一个由153个氨 基酸残基形成的蛋白质分子,血红素处于分子中的疏 水空腔内。 在肉品的加工贮藏中肌红蛋白会转化为多种衍生 物,从而会呈现不同的色泽。
2、肉色在贮藏加工中的变化 肉中还原态的肌红蛋白向两个不 同的方向转变,一部分发生氧合 反应生成鲜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 一部分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棕褐色 的高铁肌红蛋白。
二、β-胡萝卜素用途
一、医药用途 目前认为β-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 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如对艾滋病患者可提高 免疫力。 二、食品添加剂 β-胡萝卜素具有防止衰老和增强免 疫力等作用,也是重要的色素,是联合国粮农组织 (Food and Agricultr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食品添加剂联 合专家委员会认定的A类优秀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 (food additives)。全世界已有52个国家、地区批 准使用,国际上需求量在1000吨以上,年增长率达 10~15%
2、叶绿素在加工储藏中的变化
*酶促变化:脂酶、蛋白酶、果胶酶等通过作用于 相应的底物(非叶绿素),间接使叶绿素发生与蛋白 或自身分解,降低稳定性。叶绿素酶可直接使叶绿素 脱镁脱植。
*酸和热的作用:加热使叶绿素脱镁、脱植,也可 发生异构化反应,使颜色向褐色转变。pH影响叶绿素 的分解速度,pH9.0时最稳定,3.0时最不稳定。
三、四吡咯衍生物——叶绿素与血红素
(一)叶绿素
1、结构、物理性质及应用 食品中的叶绿素,常为脱镁、脱 植醇后的产物与铜、锌或铁离子结合 形成,性质稳定,水溶性较好。 天然叶绿素由a、b两种物质组成, a为青绿色,b为黄绿色。均不溶于水, 溶于丙酮、乙酸乙酯等有机剂。
加工中,叶绿素变化后会产生几种重要的衍生物。
二、食用色素按颜色分:
按色泽的不同,可分为: 绿色色素(如叶绿素); 橙红色色素(如胡萝卜素); 红色色素(如番茄红素)等;
• 三、按色素的溶解性质可分为 • (1)水溶性色素 花青素、黄酮类化 合物。 • (2)脂溶性色素 叶绿素、类胡萝卜 素。
•四、按色素化学结构的特征可分为 •(1)四吡咯衍生物 •(2)异戊二烯衍生物 虾红素 叶绿素、血红素。 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
2、花色苷的变化 花青素、花色苷稳定性差,其主要原因是其结 构中的环氧正离子结构及多个羟基的存在。 自身结构的影响:结构中自由酚羟基越多越不 稳定,花青素不如花色苷稳定,花色苷中糖基不 同稳定性亦不同。
*pH影响:溶液pH不同时花青素的结构不同,颜 色亦有所不同。pH<7,呈红色;pH为8.5左右呈紫 色,pH为11则显蓝色。 *温度的影响:加热影响花色苷溶液平衡,使其 向形成查尔酮方向移动。 *加热也可使花色苷分解:一般按照三种途径进 行第一种分解途径可以看作加热水解;第二种分 解途径可看作醚键水解断裂;
褐色 沉淀物
(二)花黄素(黄酮类色素)——水溶性色素 1、结构、性质及类型 是由苯并吡喃酮与苯环组成,广泛分布于 植物的花、果实、茎、叶中。 在水中溶解度较大,属水溶性色素。
2、加工与贮藏时的变化
** 类黄酮与Al3+、Fe2+、Fe3+、Sn2+等金属离 子可以形成络合物,而使颜色变深而发生变化。 **加工条件中使pH上升,无色的黄烷酮或黄烷酮 醇可变为有色的查耳酮类。 **发生酶促褐变的中间生成物可氧化类黄酮而产生 褐色物质。
二、多酚类衍生物——花青色素与花黄色素
(一)花青色素——水溶性色素 1、结构及物理性质 花青素是由苯并吡喃环与酚组成, 随着酚环上含有的羟基数目的不同而呈 现不同的颜色。
属水溶性色素,构成植物花、茎、叶、果实等的 美丽颜色, 花青素易受氧化剂、温度等影响而变色
花青色素基本结构
随着不同花青素结构中所带基团种类和数量 的不同,其颜色有所不同。其原因是不同基团及 数量不同的基团其助色效果不同,基本结构上所 带给电子基团越多,颜色越深。
(一)胡萝卜素
1、结构及性质
胡萝卜素类目前指四种物质:α -胡萝卜 素、β -胡萝卜素、γ -胡萝卜素、番茄红素。 它们都是含40个碳的多烯四萜,由异戊二烯 经头尾或尾尾相连而构成。
胡萝卜素类为典型的脂溶性色素,易溶 于石油醚、乙 醚 难 溶 于 甲 醇 和 乙 醇 。
2、在加工中的变化 胡萝卜素类其颜色在多数加工和贮藏 条件下点相当稳定的变化只是轻微的, 但 在有些加工条件下,使得其容易发生异构化 和氧化降解反应,严重影响胡萝卜素在食 品中的色感。
此外,鲜肉加热时会迅速变色。
四、酮类衍生物——红曲色素
来源于微生物,是红曲霉的菌 丝所分泌的色素。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用于着色。
从不同菌种得到的红曲色素, 其组成是有区别的。
红曲色素对pH稳定,耐热性、 耐光性强,几乎不受金属离子、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影响。
五、醌类衍生物——虫胶色素
此类色素有苯醌、萘醌、 蒽醌、菲醌等类型。
*光照的影响:光照可以加速花色苷的分解, 多羟基黄酮、异黄酮和噢哢的磺酸酯对光 分解有抗性。 *抗坏血酸的影响:花色苷受抗坏血酸的影响 是抗坏血酸可以将氧分子转化为过氧化氢, 而过氧化氢可以进攻花色苷的2-C,导致红 色苷的分解。
花色苷 + H2O2 抗坏血酸
O2
酯+香豆素衍生物 (无色)
降解或聚合
( 二)叶黄素类
1、结构及性质 叶黄素类是胡萝卜素类的含氧衍生物, 随着含氧量的增加,它们的脂溶性下降 , 因此叶黄素在甲醇和乙醇中很好溶解,而 难溶于乙醚、石油醚。 叶黄素类的颜色为黄色或橙黄色,少 数为红色,如与蛋白质相结合,颜色可能 发生改变。
2、在加工中的变化 叶黄素类在加工中遇到光照、氧化、 中性或酸性条件下加热,会发生异构化和氧 化降解反应,缓慢地使食品发生退色或褐变。
• • • • • •
综上,根据其来源分类 1、植物色素 2、动物色素 3、微生物色素 4、矿物色素 天然色素安全上优于合成色素并可使用 于所有食品种类。因此认为,为了给食 品添加色素,最好选用天然色素,即使 成本提高,消费者还是乐意接受的。
思考?
• 1.天然色素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 2.水溶性色素有哪几种?脂溶性色素有哪几种? • 3.天然红色食品着色剂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第四节 胡萝卜素的提取
一、介绍
胡萝卜素是最早发现于胡萝卜肉质根中 的红橙色色素,属多烯色素。
广泛分布于生物界,颜色从黄、橙、红 以至于紫色都有。
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溶剂。
• β-胡萝卜素在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新 西兰、瑞典、瑞士、英国、美国和我国作为 保健品使用。 • 0.6μg的β-胡萝卜素相当于1国际单位(IU) 的维生素A • -胡萝卜素结构与VitaminA相似,在人体内 可转化为VA,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清除 体内氧自由基,有防癌作用。
4)解毒作用:叶绿素是最好的天然解毒剂,可以中和 各种垃圾食品中含有的防腐剂、添加剂和香精等在体内积 存的毒素,并将其排出体外起到净化血液的作用。 5)消炎作用:叶绿素还能预防感染,防止炎症的扩 散,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对于很多炎症特别是皮肤发炎、 外伤、久治不愈的胃溃疡、肠炎等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6)脱臭作用:叶绿素的又一重要作用就是脱臭,原 因在于它可以抑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硫化物。只要每天适 量的饮用青汁,就能使口腔、鼻腔、身体散发出的口臭、 汗味、尿味、粪便味等异味消失。 7)抗病强身:叶绿素在改善体质,祛病强身方面也 有很多作用。如能增强机体的耐受力;还有抗衰老、抗癌、 防止基因突变等功能,是人体健康的卫士。 8)纤维素丰富:因为纤维在植物的叶子中与叶绿素 一同存在,所以摄取叶绿素就等于同时摄取了纤维素。
叶绿素的作用
1)造血作用:叶绿素中富含微量元素铁,是 天然的造血原料,没有叶绿素,就不能源源不断 地制造血液,人体就会发生贫血。 2)提供维生素:叶绿素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C与无机盐,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还可以保持体液的弱碱性,有利于健康。 3)维持酶的活性:酵素也称“酶”,是人体 内化学变化的催化剂,负责各种化学物质的合成 和分解工作。若酵素不足,一些化学物质得不到 充分的分解与合成,就会形成过氧化物质自由基, 它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而叶绿素可以维持酵素的活性,使其发挥出极强 的抗氧化作用,抵抗自由基,延缓衰老。
•(3)多酚类衍生物
•(4)酮类生衍物
花青素、黄酮类、单宁。
红曲色素、姜黄素。
•(5)醌类生衍物
虫胶色素、胭脂虫红等。
第三节
色素存在的形式
一、异戌二烯衍生物——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又称多烯色素,广泛 分布于红色、黄色和橙色的水果 及绿色的水果蔬菜中。 类胡萝卜素为具有多个共轭 双键的分子,现已发了500多种, 按其结构中是否含有C、H元素组 成的官能团而将 类胡萝卜素分为 两大类: 一类为纯碳氢化物被称为胡萝卜 素; 另一类的结构中含有含氧基团, 称为叶黄素类。 类胡萝卜素为脂溶性色素。
2、作用:
a. 食品色泽是决定食 品品质和可接受性的 重要因素。 b. 食品的色泽能诱导 人的食欲和提高食品 的商品价值。
二、食用色素按来源分: 1. 天然食用色素 如:辣椒红色素、叶绿素、姜黄、胡萝卜 素等 对光、热、酶等敏感,易褪色或变色。
2. 人工合成食用色素 a. 以苯、甲苯、萘等为 原料, b. 色彩鲜艳,着色力强, 性质稳定 c. 有不少合成色素具有 致毒、致癌、致畸作 用。
颜色与分子中带有的酚 性羟基似乎有一定的关 系。
• 天然食品色素
• 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色素如 叶绿素、血红素、花青素等可能受加工贮藏条件的 影响,发生褪色或变色。为了保持食品外观质量, 有必要添加某些色素弥补颜色的缺陷。生物技术的 进展也提供一些微生物色素,常见的天然食品着色 剂有甜菜红、姜黄、紫胶红、叶绿素铜钠盐、辣椒 红和β-胡萝卜素多种。
天然食用色素的生产工艺
第一节 概述
• 能使人的视觉产生各种色感的物质,称 为色素。 • 人肉眼观察到的颜色是由于物质吸收了 可见光区(400~800nm)的某些波长的光 后,透过光所呈现出的颜色。即人们看到 的颜色是被吸收光的互补色。
不同波长的颜色及其互补色
• • • • • • • • • • • • • 不同波长光的颜色及其互补色 物质吸收的光 波长(nm) 400 425 450 490 510 530 550 590 640 730 透过光(互补色) 相应的颜色 紫 蓝青 青 青绿 绿 黄绿 黄 橙黄 红 紫 黄绿 黄 橙黄 红 紫 紫 蓝青 青 青绿 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