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联合组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联合组织
联合组织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原组织或变化组 织),按各种不同的方法联合而成的新组织。构成联合组 织的方法多种多样,可能是两种组织的简单合并,也可能 是两种组织纱线的交互排列,或者在某一组织上按另一组 织的规律增加或减少组织点等等。按照各种不同的联合方 法,可获得多种不同的联合组织,其中应用较广泛且具有 特定外观效应的有如下几种:
方格组织格子的大小可以相等的,也可以是不相等的,甚 至可以由大小方格的模纹绘制大型方格组织。 除上述方格组织以外,还有成格形间配置(处于对角位置) 而成的组织,也称为方格组织。
(二)格子组织 格子组织是由纵条纹组织及横条纹组织联合构成的方格花 纹。
第二节 绉组织 由于织物组织中不同长度的经纬浮长线,在纵横方向错综排列,使织 物表面形成分散且规律不明显的细小颗粒状外观效应,这种使织物呈 现绉效应的组织称为绉组织。它所形成的织物表面反光柔和,手感柔 软,有弹性。 织物起绉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对织物进行后处 理,使织物表面形成纵横向或不同花型的绉效应;利用织造时不同的 经纱张力织缩率不同,使织物表面形成纵向泡泡外观;利用捻向不同 的强捻纱相间排列,再经过后整理,织表面形成凹凸的起绉感;利用 高收缩涤纶长丝与普通纱相间隔排列,织物可形成纵向、横向或格形 泡绉效果;利用织物组织——绉组织使织物表面形成绉效应。
(2)每根经纱的交织次数应尽量一致。 (3)每根经纱上的经组织点数与纬组织点数尽量相等。
(4)画穿综图:可首先把组织循环经纱数分为若干组,每 一组的经纱数等于综页数。如图中,组织循环经纱数为60, 综页数为6,所以可分成十组,每组6根经纱。然后第一组 按6页综顺穿法穿综,其他九组按6页综的不同顺序穿综, 如每二组的穿综顺序为3、1、5、2、6、4,第三组为3、 5、2、6、1、4……直至穿完。在确定穿综顺序时,应注 意每根纬纱上连续的纬(或经)组织点数不要过多,一般 最多不要超过3个组织点,同一页综必须最少间隔3根经纱。
图(3)所示,缎条部分的经密比平纹条的经密大得多。 有时也采用变化织前准备工序中经纱张力的办法,以解决 经纱松紧不一致的问题。在织前准备工序中,对交错次数 较少的那部分经纱,给予较大的张力使其预伸长;对交错 次数较多的那部分经纱,给予较小的张力,以此均衡经纱
的需要量,而获得良好的纵条纹织物。
纵条纹组织的组织循环经纱数是各纵条中经纱数之和。而 每一纵条纹中的经纱数,随条纹的宽度、经纱密度及所采 用的组织而定。确定条纹经纱数时,首先以每一纵条纹的 经纱密度乘以每一纵条纹的宽度,初步得出每一纵条纹的 经纱数,然后再加以修正(尽量把每个纵条纹的经纱数修 正为各纵条纹组织循环经纱数的整数倍)。最后确定每一 纵条纹的经纱数,这时应一起考虑条纹的界限分明。
五、省综设计法
由上述各种方法绘制的绉组织,因受到综页数的限制,组 织图都不可能太大,因此在织物表面,经纬纱的交织情况 必须还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以致影响织物的外观。目 前,在实际生产中,为了获得起绉效果较好的织物,采用 一种扩大组织循环的省综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可按下面作 图原则及方法设计。
1.确定所需采用的综页数。综页数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来确定, 为了生产能顺利进行,一般综页数不要太多,如图2-49所示为6 页综。
在设计纵条纹织物时,必须注意所采用的各种组织的交错 次数不要差异太大,否则将造成经缩的显著不同,而使织 物表面松紧程度不一致。如遇这种情况,可采用两个经轴 织造,但采用此法会增加上机的复杂性,同时也受设备的 限制,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应尽量避免。如采用下述方法可 以顺利进行织造时,则可不采用两个经轴织造。即用调整 经纱密度的方法,使交错次数较少的那部分经纱具有较大 的经密,交错次数较多的那部分经纱具有较小的经密,如
三、调整同一种组织的纱线次序构成绉组织 用这种方法绘制绉组织时,一般是以变化组织为基础组织, 然后变更基础组织的经(纬)纱排列次序而成。
四、旋转法
以一种组织为基础经旋转合并而成,其构成方法如图2-48 所示。图2-48(1)为确定的基础组织,将其依次逆时针 旋转,分别得到组织图2-48(2)、图2-48(3)、图2-48 (4),再将这四个组织按照图2-48(5)的顺序排列,得 到绉组织。
2.确定组织循环图的范围。一般组织循环经纱数最好是综页数的 整数倍,组织循环纬纱数不要与组织循环经纱数相差太多。如图 2-49所示组织循环经纱数Rj=6×10=60,组织循环纬纱数Rw=40。
3.确定每次提升的综页数。一般采用每织一纬提升3页,即从6 页综框中,每次开口提升3页。经过组合:,即共有20种提综方 案,由此可以得到纹板图的提综方案图,不同交织规律的经纱 根数有6根,而不同交织规律的纬纱根数有20根,如图2-50所 示。 4.确定每页综的提升规律,即纹板图。在确定纹板提综图时应 注意: (1)每根经纱上的连续经(或纬)组织点不要太多。一般以不超 过两个组织点为佳。
2.在一个组织循环内,每根经纱与纬纱的交织次数应尽量一致, 相差不要过大,以使每根经纱的缩率趋于一致。否则将影响梭口 的清晰度及织物外观。
3.在组织图上,经(或纬)浮线不宜过长,不应有大群相同的组 织点(经或纬组织点)集中在一起,以免影响起绉效果。
现将常用的构成绉组织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增点法 以原组织或变化组织为基础,然后按另一种组织的规律增 加组织点构成绉组织。
二、以一种组织纱线移绘到另一种组织纱线间构成绉组织
采用此法绘制绉组织时,是将一种组织的经(或纬)纱移 绘到另一种组织的经(或纬)纱之间。在移绘时,两种组 织的经纱可采用1:1的排列比,也可采用其他排列比。采 用此法绘制的绉组织,当经纱排列比为1:1时,其组织循 环经纱数为两种基础组织的组织循环经纱数的最小公倍数 乘以2,组织循环纬纱数等于两种基础组织的组织循环纬 纱数的最小公倍数。
长线处,没交织点,织物较厚。在平纹组织处,其织物表 面是凸起还是凹下,可分两种情况来谈。在组织图上,甲 部分,在平纹组织以甲为中心的上面和下面是经浮长线, 而在其左面和右面是纬浮长线,因组成此处平纹的经纬纱 均是浮在织物表面的浮长线,所以把平纹带起而形成织物 表面凸起的部分。另一种情况正相反,乙为中心的上面和 下面是纬浮长线(即在织物背面是经浮长线),在其左面 和右面是经浮长线(即在织物背面是纬浮长线),因此把 平纹在织物反面带起,而在织物表面凹下。另外因经纬浮 线是由浮长线逐渐过渡到平纹组织的,所以织物表面的凹 凸程度是逐渐过渡的,由此形成蜂巢形外观。
在绘制穿综图时,有些绉组织,不一定完全按照上述方法, 但必须注意在一个穿综循环中,每页综穿入的经纱数应尽 量相同,并且在一个穿综循环中,穿入每页综的经纱应尽 量分散开,不要过于集中。
绉组织在各种织物中都有应用。在棉织品的色织物中用得 较多,在毛织物、化纤织物、化纤混纺织物及丝织物中都 有应用。
第三节 透孔组织 透孔组织织成的织物,其表面具有均匀分布的小孔。由于 这类织物的外观与复杂组织中由经纱相互扭绞而形成孔隙 的纱罗织物类似,因此又称为假纱组织或模纱组织,但是 织物外观孔眼的稳定性不如纱罗组织。
二、简单蜂巢组织的作图 绘制简单的蜂巢组织时,以单独组织点的菱形斜纹为基础 (常采用的是以 斜纹或斜纹为基础组织的菱形斜纹)。 菱形斜纹的斜纹线把整个组织分为四个部分,然后在其相 对的两个三角形内(上和下两部分或左和右两部分)填绘 经组织点,在填绘时,必须与原来的菱形斜纹之间空一个 组织点,这样就构成了简单蜂巢组织。 简单蜂巢组织组织循环纱线数的计算方法与菱形斜纹相同,
纵条纹组织的组织循环纬纱数,是各纵条纹所采用的组织 循环纬纱数的最小公倍数。 在制织纵条纹织物时,可采用间断穿综法,或用照图穿法。 纵条纹组织在棉、毛、丝织物中应用较广泛。横条纹组织 较少单独应用,其作图原则及方法均与纵条纹相似,只是 以不同组织横向配置而已。

二、方格组织 方格组织有两种情况:
(一)方格组织 方格组织是利用经面组织和纬面组织两种组织沿经向和纬向成格 形间跳配置而成。其特点是:处于对角位置的两部分,配置相同 的组织。 在绘制这类组织时,也应注意分界处界线分明,即分界处相邻两 根纱线上的经纬组织点必须相反。因此作图时,一般可把组织图 分为四个部分,先在左下角Ⅰ部分填绘基础组织,其他三个部分 可按“底片翻转法”绘制,且使位于对角的两相同组织的起始点 一样,这样,可使位于对角线的两相同的组织点可以连续,其织 物外观整齐美观。
置。
构成“十”字、“井”字、“田”字形。
这种组织浮长线的长度对孔眼大小有很大的影响,浮长线 越长,织物表面形成的孔眼越大。但是浮长线太长,织物 将过于松软,会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同时织物表面过于 粗糙。因此,服用面料的浮长线一般小于5个组织点。 在制织透孔组织时,密度不宜太大,否则透孔效果不明显。 为了增加孔眼效果,在穿筘时应将每组经纱穿入同一筘齿 内,甚至在每组经纱之间空出1~2个筘齿。纬向可采用间 歇卷取的方法,使每纬纱间有空隙。简单透孔组织一般采 用四页综的间断穿法。
要使位于对角位置的相同组织的组织点连续,则可按下列 方法决定绘制组织的起始点位置:即观察基础组织的经纱, 从中找出两根相邻经纱的单独组织点(一般用纬面组织求 作)与上、下边缘距离相等的两根纱线,来作为组织循环 最靠左边和右边的两根经纱的组织点配置。同样也可以观 察基础组织的纬纱,从中找出两根相邻纬纱的单独组织点 与左、右边缘距离相等的两根纱线,作为组织循环最靠上 边和下边的两根纬纱的组织点配置。
为了形成效果较好的绉组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织物表面的经纬组织,不能有明显的斜纹、条子或其他规律出 现。不同长度的经纬浮线配置得越复杂,越能掩盖其规律性,那 么织物表面起绉的效果就越好。因此,组织循环大些,效果就会 较好,但应注意尽量减少生产中的复杂程度,如综页不宜过多, 每页综的载荷应尽量相近。
第四节 蜂巢组织 从简单蜂巢组织织物的外观可以看出,其表面具有规则的 边高中低的四方形凹凸花纹,状如蜂巢,故称为蜂巢组织。 一、织物外观形成的原因 此类组织的织物之所以能形成边部高中间凹的蜂巢形外观, 其原因是由于在它的一个组织循环内,有紧组织(交织点 多)和松组织(交织点多),二者逐渐过渡相间配置。在 平纹组织处,因交织点最多,所以较薄;在经纬浮
织物外观孔隙形成的原因
第3与第4根经纱及第6与第1根经纱都是按平纹组织和纬纱 相交织,其经纬组织点相反,因此第3与第4根经纱及第6 与第1根经纱就不易互相靠拢。另外,在第二与第五根纬 纱浮长线的作用下,使第1、第2、第3根经纱向一起靠拢, 第4、第5、第6根经纱也向一起靠拢,因此在第3与第4根 经纱之间及第6与第1根经纱之间,形成纵向的缝隙。同理, 在第三与第四根纬纱之间及第六与第一根纬纱之间形成横 向横隙。这样就织物表面出现了孔眼,如图,○处为孔位
(1)条格组织; (2)绉组织; (3)透孔组织; (4)蜂巢组织; (5)凸条组织; (6)网目组织;
(7)平纹地小提花组织。
第一节 条格组织
条格组织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并列配置而获得的。 由于各种不同的组织,其织物外观不同,因此在织物表面 呈现了清晰的条或格的外观。条格组织广泛应用于各种不 同的织物,如服装用织物、被单、手帕、头巾等。在条格 组织中,以纵条格组织的应用最为广泛。
一、纵条纹组织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左右并列时,各个不同的组织各自形成 纵条纹,称为纵条纹组织。
纵条纹组织在两条纹的分界处,要求界限分明。因此在确定纵条 纹组织时,在分界处的相邻两根经纱的组织点应尽量配置成“底 片翻转法”的关系。即应使其经纬组织点相反。这就要求在确定 每一个纵条纹的经纱数时,必须注意交界处相邻两根经纱交织点 的配置关系,右边的纵条纹为方平组织用6根经纱,左边的纵条 纹,经纱数如采用8根,就不能满足此要求,只能采用9根或5根 经纱才能使交界处配合好。有时,由于选用的组织不能达到这个 要求,则可在交界处添加一根另一组织或另一颜色的纱线,但应 注意,以不增加上机的复杂性为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