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
人的心理本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心理,是因为人有语言和言语,人不仅会走、会跑,能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而且具有言语交际的能力。

正因为人有语言,人不仅可以接受各种具体刺激物的作用,而且可以接受词的作用,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并且通过内部言语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所以言语活动对于我们人类是非常重要的,言语也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婴儿言语研究很少,只是随着50年代心理语言学的产生,人们才逐渐从言语获得的角度来研究婴儿言语的发生的发展。

目前,心理学界对言语在整个婴儿期的发生发展已有了一个比较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在很多问题上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

但对于某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目前仍存在激烈争论。

一、前言语的发展
(一)前言语阶段的界定
前言语阶段是指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一般地,我们把婴儿从出生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词的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划为前言语阶段。

研究表明,婴儿的第一个词语大约产生于10~14个月之间,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我们取中间值即12个月作为前言语阶段的下限。

(0~12个月)
处于前言语阶段的婴儿其言语知觉能力,发言能力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咿呀学语”(6~10个月),非语言性声音与姿态交流等现象。

例如:母亲在喂婴儿奶时就与婴儿之间有“无词对话”即姿态交流,当婴儿停上吮吸时,母亲就用手摇摇他,当母亲停止摇晃动作时,婴儿又开始吮吸。

再比如:当婴儿感到困倦,饥饿时,母亲则主要
以抚摸、搂抱、拍打、摇晃等动作来安慰婴儿。

这些发生在前言语阶段的与言语发生有密切关系的行为统称为婴儿的“前言语现象”或“前言语行为”。

深入了解这些现象或行为,有助于我们认清婴儿言语发生的全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同时有利于我们研究,探讨言语发生的内在机制这一重大理论问题。

(二)前言语的发展
1.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
言语知觉主要是指对口头言语的语言知觉。

综合近20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婴儿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①妊娠中,后期(5-8个月)
这时期胎儿已有了初步的听觉反应,有了原始的听觉记忆能力,能大致区分出乐音、噪音和语音,并表现出对母亲语音的偏爱。

个别胎儿还表现出对语音的辨别和记忆能力。

如:北京有一胎教儿杨光,生前被父亲起名“杨光”并经常抚摸呼唤,生后第四天就能对父亲的唤名行为做出反应,其他人叫他的名字时则毫无反应。

②新生儿期(0~1个月)
婴儿刚出生就能对声音进行空间定位,能根据声音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速度来辨别各种声音的细微差别,表现出对语音和母亲语音的明显偏爱,并能在出生后一周内经学习而记住自己“名字”,且大多只对母亲的唤名行为作出反应。

另据康登和桑德的著名实验报告,刚出生1-2天的新生儿对成人的言语就有明显的“同步反应”表现为身体部位(如手、胳膊、唇等)随着言语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动作变化等现象。

③发音游戏期(2—3、4个月)
2个月左右婴儿开始理解言语活动中的某些交往信息,如他们听到愤怒和讲话声时,往往会出现躲避行为,对友善的语声则往往报之以微笑,咿咿呀呀“说”个不停。

到了3、4个月时,婴儿就能和成人进行“互相模仿”式的“发音游戏”。

例如:母亲对婴儿哼一声,婴儿也会对母亲哼一声,这时,婴儿已能够鉴别区分并模仿成人所发出的语音,并能够辨别清浊辅音,获得了语音范畴性知觉能力。

④语音修正期(5—8、9个月)
5-6个月时,婴儿学会了辨别几种不同的言语方面的信息,他们已能鉴别言语的节奏和语调特征,并开始根据其周围的言语环境改造、修正自己语言体系,那些母语中没有的语音在这一阶段逐渐被“丢失”。

⑤学话萌芽期(9—12个月)
这时婴儿已能辨别出母语中的各种音素,能把听到的各个语音转换为音素,并认识到这些语音所代表的意义。

这使得他们能够经常、系统地模仿和学习新的语言,为语言的发生作好了准备。

2.婴儿语音的前言语发展
语音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前提。

严格地讲,语音应是语言的声音。

这里,我们取其广义,指婴儿发出的声音,婴儿的语音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前言语阶段和言语阶段。

对于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发展,不同的研究者又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我国吴天敏和许政援的研究,将语音的前言语期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简单发音阶段
哭是婴儿出生后最初的发音,但这时哭声的是未分化的,婴儿一个月内偶尔会吐露[ei][ou]等音。

二个月时会发出[m-ma]声音。

三个月中出现更多的韵母
[a][ai][e][ou][ai-iI][hai-i]等和少量声母辅音,如[m][h]
第二阶段(4-8个月)连续音节阶段。

这一时期发音明显增多并发出连续音节,同时可听到不少近似同语的声音。

例如这一时期婴儿会发出[b][d][g][p][n]等声母,还会发出a-ba-ba-ba,da-da-da,na-na-na等重复的连续性音节。

他们发出的某些近似词语的声音如ba-ba,ma-ma等,常被成人误以为是在呼叫爸爸妈妈,实际上这只是前言语阶段的发音现象。

第三阶段(9-12月)学话萌芽阶段
这时期婴儿语音除继续增多以外,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如,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从同一音节来说,童调也经常变换;能够经常性地、系统的模仿和学习新的语音。

有一些语音开始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语音开始获得了其应有的语义,词语开始真正发生。

关于前言语期语音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我们书上还介绍了卡普兰和我国的朱曼殊、张仁俊的研究结果。

他们的研究结果与吴天敏和许政援的研究非常接近。

从上述各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出,婴儿发音阶段的大部分时间(约从2-3个月至10-11个月)是处于发出单音节和多音节的功能阶段,上承最初萌生的声音;下启“构造”的词语,这个咿呀低等言语阶段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填充婴儿在哭叫和静息之间的极大空间;它给婴儿带来开始发生的第一批词汇的最初“智能”。

它还给婴儿带来趣味。

3.前言语交流的发展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有段,那么在语言产生之前处于前言语阶段的婴儿有无交流能力呢?回答是肯定的。

大量研究表明,婴儿在能够用语言进行的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一些
特别的声音和姿态成了他们用来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这就是“前言语交流”。

它们同样具备了言语的三大基本特性:目的性、约分性、指代性。

既便在言语产生以后的漫长时间里,它们仍然在某些特定情景下发挥着语言替代物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的消失。

为了使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婴儿前言语文交流能力的发展,下面我们分别从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指代性和约定性来对其进行讲解。

(1)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
贝茨及其同事(1975)研究发现:婴儿直到9个月时才能有目的或有计划地进行交流其标志是“原始祈使”和“原始陈述”行为的产生。

原始祈使行为就是指非言语请求行为。

婴儿为了获得某物一物体,其原始祈使行为会发生三个方面的变化:
a交错注视的发生
如果成人和目标物体不在同一视线上,7个月的婴儿就会直接注视着目标物体并伸手去够,而不回头注视成人。

失败后他才喃喃有声地注视母亲以寻求安慰。

9个月的婴儿则不然,他们回来会注视目标物和成人,以此来表达他们请求成人帮助的愿望,这是原始祈使行为的最初形态。

b更正交流失败的信息
如果发出的声音或姿态信息未达到预定目的,则婴儿就会不断重复,修正甚至改换这种非言语信号,直到其目的达到为止。

c 工具性姿态的仪式化
9个月后,婴儿会将某些原本是工具性行为的姿态仪式化,例如够物姿态仪式化,使其
失去原来的功能而只作为该行为的符号或象征,例如:原来一套完整的够物行为,这时会被简约为象征性的抓握动作或者只是手的一开一合动作。

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化表明,9个月的婴儿正能初步理解交流的实质,并能用象征性行为或“信号性行为”进行前言语交流了。

可以看出,上述这种原始祈使行为的目的性,是外在的,是为了获得某一事物,成人只是作为其获得某一事物的手段。

而原始陈述行为则相反,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交流,外在事物,只是作为其引起成人注意和兴趣的手段。

9个月时婴儿获得了最初的原始陈述行为,即“呈示”。

例:婴儿把玩具举起来朝向成人显示,成人微笑或做出其他积极反应后,他才把玩具放下来或继续游戏,二、三星期后,这种呈示行为发展演变为“给予”,此时婴儿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呈示性交流,而是通过给予手段达到和成人相互作用的目的。

(2)前言语交流的指代性
指示动作是前言语交流指代性的典型外在表现,在人际交流过程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有效的指代性功能。

因此,人们围绕着婴儿期这一行为的发生发展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的热点问题。

但是,目前关于指示行为的起源问题,仍存在激烈争论。

传统观点认为,指示动作是够物姿态的一种,是建立在最初的抓握图式基础上、指向远处超出够物范围的物体的动作。

20年后,一些研究者,如贝茨,金斯鲍,伦伯特,认为指示动作可能起源于注意,而不是源于交流,它可能是定向探究反射的衍化物,例如:贝茨等人发现,在房间内没有任何其他人时,婴作仍然会指示远处够不着的物体等。

以上的观点正确与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目前还没有定论。

(3)前言语交流以的约定性
瑟尔认为,9个月时,出现的工具性行为的仪式化现象,实质上是婴作语言交流约定性的最原始的开端。

约定性在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言语活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必然产物。

例如“语言”一词就是在汉语发生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最后由社会群体约定俗成并被广泛接受而固定下来的,现在这一词语,只能指代那种“由词汇接一定语法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而不能是其他事物,这就是语言交流的约定性所在。

婴儿要掌握语言,要进行交流,就必须学习这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约定性。

一般地,婴儿可以通过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过程来掌握社会文化的约定性,即模仿和仪式化。

二、言语的发生
(一)言语发生的年龄阶段
心理学界一般都以第一批词的产生作为婴儿言语发生的标志,但是,对于这“第一批词”的涵义、特征及其判别标准等问题,长期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看法。

因为这关系到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等重要问题,所以近年来心理学界对这“第一批词”的产生过程展开了大量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所以,关于婴儿言语发生时间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欧美心理学家认为,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为9-11个月,其标志为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一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的母语中的词。

我国心理学家则认为,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为11-13个月,其标志为婴儿说出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

在综合多种研究材料之后,我们认为,由于个体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上在10-14个月之间。

(二)第一批词的产生及其生态学分析
婴儿最早可以在9个月时说出第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语,最晚则有可能在第16个月时才能说出。

在对这第一批词产生的环境和情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9-10个月婴儿说出的词语具有很强的场合约定性,即它们只能用来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情景下发生(或出现)的某一特定事物,例如布卢姆报告,某9个月婴儿只有在透过卧室的窗户看到大街上奔驰的汽车时才使用“小汽车”一词而在其他场合下(如坐在小汽车里,看见静止的小车或小车的画片等时)则根本不用,这说明这时婴儿说出的词还不具备概括性意义,只具有原始的指代性和对应式的象征性,就好像是某一特定场合下特定事物的伴随物一样。

但是巴雷特等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婴儿说出的第一批词中,有一些已具备了概括性意义,例如鞋即指图片中的鞋,也指自己的鞋,也指玩具鞋。

这属于我国心理学界所规定的严格意义上的词。

这一发现表明,即便在言语发生的过程中,婴儿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已能说出概括性较强的词,有的则只能说出场合限制性很大的词。

巴雷特的这一发现推翻了有人所持的“第一批词不具备概括性意义”的结论,并将严格意义上的词语发生的时间推进到出生后第10个月。

(三)词语的获得与运用
9-10月时婴儿说出第一个词语,以后则以每月掌握1-3个新词的速度发展。

到15个月时婴儿一般都能说出10个以上的词语了。

10-15个月婴儿词语获得过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继续掌握场合限定性很强的词
✧已掌握的词语开始摆脱场合限制性,获得了初步的概括性意义
✧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名词或非名词性词语
词语的去场合限制性是婴儿掌握词语、获得概念、走向成熟语言的重要途径。

其外在
表现是:原来只用于特定场合特定事物的词语,现在迁移运用到与这一事物有关的不同场合。

纳尔逊和巴雷特用“核心因素说”来解释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

其主要内容是:婴儿将原本产生特定场合限制性词语的特定事件或事物的表象,划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从中找出一个核心因素,并以此作出一个关于该词可以指代的事务范围的“说明书”。

以后,只要与该核心因素相似的事物都用该词来表达。

大量研究表明,婴儿在初步掌握和运用词语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外延扩大、外延缩小和匹配错误等现象。

如有的婴儿所说香蕉是指能吃得真的香蕉,而不是图片上的香蕉,这就是外延缩小现象;有的婴儿用苹果来指代多有的水果,这就是外延扩大;还有的婴儿用“抓住”一词来指代扔东西的动作,这就是匹配错误现象。

婴儿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一现象,巴雷特和鲍尔曼在“核心因素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范型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婴儿期词语的获得与运用是通过以下两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而实现的:第一,婴儿必须为每个词语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标准原型”即“范型”,然后以此范型的表象所包含的内容作为该词的内涵,并与该词的语音等外在特征一起存入有关记忆系统。

第二,婴儿对所确立的范性进行分析,找出并确定其基本特征的过程。

范型论可以解释婴儿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的一些独特现象及其内在机制,也得到了有关实验研究和实际观察结果的有力支持和证明,但是对于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其他问题却不能解答,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三、言语的发展
从1岁左右起,儿童进入正式学习语言的阶段,在短短二三年时间,儿童就能初步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语言。

婴儿言语的发展过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单词句,双词句和完整句。

(一)单词句(1~1.5岁)
一般说,婴儿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单个词,在10~15个月之间,婴儿每个月能掌握
1~3个新词,到15个月时,婴儿就能用这些已掌握的词说出一些“单词句”。

随后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明显增加。

到19个月时婴儿已掌握50个词,此后掌握新词的速度再次加快,25个以上/月,进入词语激增时期。

词语的增长为婴儿语句发展提供了材料。

婴儿从20个月开始进入词的联系和语法生成时期,开始进入双词句阶段。

单词阶段儿童言语的特点:
✧单个字或单音重复:此阶段儿童最易掌握的是他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只有一
个字的词。

例鸡、猫、狗。

对那些包括两个不同发音的词,如汽车他们都自行进行简化,简化为“汽”或“车”对于单音重复的词也较易掌握。

例妈妈、爸爸、狗狗、宝宝。

✧一词多义: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词的理解不准确,说出的词往往代表多种意义,
如儿童最先接触到球,而后对类似的东西,如苹果、土豆甚至扁圆形的铃都叫球。

ma ma 可能表示各种请求。

✧以音代物:对于能发出声音的某些物体,孩子们往往用象声词代表该物体。

如把汽
车叫“笛笛”、把小狗叫“汪汪”、把小猫叫“妙妙”。

✧以词代句:这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个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
如妈妈一词,可以代表多种意思,包括妈妈抱、妈妈来、找妈妈等,听者需借助情境才能理解。

到了15或16个月间,婴儿开始能用两个单词连续或间断的陈述事物的状态表,表达自己的愿望或看法。

例如“要…猫猫”“明明…饿”“飞…鸟”,这个词的间断关系可能是“主--谓”“谓--主”“宾--谓”“谓--宾”。

但是这类语言的数量还不多。

接近1.5岁时,这类语言逐渐增多。

这表明婴儿正在向“双词句”过渡,并始初步获得了基本的句法结构。

在单词句后期,即17个月左右,儿童开始能与成人进行稍长时间的谈话交流。

如在孩子1岁后,家长给孩子买了一本故事书,孩子经常听以后,就可以和成人一起把故事更概讲出来。

讲的过程中,往往给成人补充关键动词,并用动作补充说明。

注意:在单词句阶段及整个婴儿期,儿童对语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常缠着成人给他讲故事,喜爱重复、百听不厌。

成人应注意满足孩子的这一强烈需要,选一本生动有趣,情节简单,画面清楚的画册,经常给孩子讲讲,这对儿童言语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双词句(1.5~2岁)
1 .5岁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提高,说出的词大量增加。

2岁时,可达270个词。

婴儿大约在20个月左右说出第一批双词句:他们学会把两个词放在一起表达明确的思想。

例如:“明明奶”“娃娃掉”“踢球”。

双词组合能更完整更确切地陈述思想,而且使用了简单的语法。

由于婴儿词汇量在20个月以后增长很快,出现了又一个语言激增时期,例如一名男孩19个月时第一批双词句共14句;20个月增加到24句;随后三个月里分别增加到54、89和250句,到24个月猛增到1400句;25个月剧增到2500句。

双词句阶段儿童言语的特点:
✧婴儿讲的双词句已具备了句法的基本成分。

例如,主、谓、宾俱全,但使用中常
被省略,主、谓、宾三部分常被漏掉其中之一部分,因此成为双词句。

✧婴儿讲的双词句有两种组成形式:
一种是“主词句”,即围绕主词展开的句子,在主词(如“更多”“没了”“嘿”等)前或后加上一个动作,一种属性或一种状态的词,“没了牛奶面包水”“更多衣服、鞋、帽、玩具。

”一种是“电报句”,这种主句子不存在主词,像电报语言“吃饭”
“踢球”“上街了”。

✧双词句的生成规则有两种:
中轴开放性规则,即中轴不变,根据需要在其前或其后连接一个关于事物、动作和属性的词。

这种规则常用来生成主词句。

范畴对应式规则,要求生成双词句的前
后两个词来自不同的“范畴”,在种类和性质上完全不同,但是这两个词必须保持
其内在的有实际意义的联系。

(三)简单句及语法掌握(2~3岁)
婴儿到两岁左右终于把那些句法上不完整,不连贯的句子扩展成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完整句子。

而且学会使用一些介词、冠词、助动词、感叹词,他们会说“这是明明的”“猫猫爬在床上睡觉”“咳,小汽车坏了”。

句子特点:
✧句子从混沌一体的逐渐分化。

儿童早期的言语功能有表达情感的、意动的和指物
的三个方面,最初三者紧密结合,而后逐渐分化。

幼儿早期的语词是不分词性的,
而后逐渐分化。

✧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例如“你吃筷子”→“小免子把萝卜放在筐子里”。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扩展灵活。

“呜呜呜”→“爸爸坐火车去北京”。

研究指出,20~30个月是婴儿掌握语言特别是基本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到36个月即3岁时,婴儿已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四、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婴儿为什么能在1---4岁左右的短短几年中,不经过正式的训练而基本上获得社会上通用的语言?他们是怎样获得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这是当代心理学和发展心理语言学中
最尖锐复杂的基本课题之一。

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出现了,四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假说,即:阿尔伯特----模仿说;巴浦洛夫和斯金纳----强化说;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说;皮亚杰----认知学说。

在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争论,其中主要的热点问题有:
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语言是被动的学习还是主动的创造;
认知发展,尤其是思维发展与言语发展的关系。

(一)模仿说
这是心理学界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的一种理论假,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Allpor,1924)t率先提出,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很流行。

其主要观点是婴儿的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很多人反对这一理论,也有人支持这一理论。

在此基础上后人又进行了很多研究,其理论的发展如下:
1、哈理斯和哈赛默对模仿在言语获得中的作用进了比较研究,证实了婴儿言语活动中模仿成份。

2、怀特赫斯特1975年对传统“模仿说”进行了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

其主要观点是:
✧示范者的言语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

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相似,更重
要的还在于在功能上相似。

因而,婴儿对成人的言语不必是一对一的完全临摹,只要功能相似就可以了。

✧选择性模仿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而是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言语获得
方式。

因此,成人与婴儿双方的言语行为,在时间上不是即时的,在形式上也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有所创造选择。

3、对“模仿说”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