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歌词的文学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阅读,又可以谱上音乐供人们演唱,或录制
在各种传播媒体中供人们欣赏。
2019/9/12
11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2019/9/12
可以作为两种艺术形式而存在。如宋代爱国英雄
岳飞的《满江红》一词,一方面作为优秀的古代
歌曲而存在,至今仍然有许多歌唱家在演唱(见第
三章视听鉴赏) ,另一方面又作为优秀的古典文学—
—词,而传诵在人们的口头上,记载在文献里(见
第三章视听鉴赏) 。
今天有许多歌词作品也是如此,一首好的
歌词也一定是一首好诗,它既能发表在刊物上供
2019/9/12
20
歌词与诗,其意象一样需要有新鲜感,有创意。
其不同之处在于,怎样体现这种新鲜感和创意。
诗的意象更推重新奇、独创和陌生感。对于诗,
前人创造的意象,与其说是可以继承的遗产,不如说
是已经申报的专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
始
干”的意象已经属于李商隐了,“我愿意是……只要
我
的爱人是……”这一意象组合方式已经属于裴多菲了,
第三节 歌词的文学性
一、歌词的文学性特征 歌词的文学性,要求歌词必须具有独立的文学形象和
完美的艺术意境。 (一)独立性特征 歌词在文学方面的独立性,是对音乐的依附性而言的。
歌词除了对音乐的依附之外,还应该有独立存在的文学价 值。
2019/9/12
1
在讲到歌词文学方面独立性的时候。我们 会很自然地想到诗,因为今天的歌词与诗,毕 竟同是在民间歌谣和古代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至今,歌词与诗之间仍有极为密切的血 缘关系。人们要求歌词作品有“诗意”,正是 按照诗的特性强调歌词的文学性。这些要求对 加强歌词作品在文学方面的独立性,提高歌词 创作的艺术质量是有益的。
一首歌词作品。
20语言艺术方面的特性,所以比起音乐
艺术来,更具有明确的认识作用。一首歌曲,可以通过歌 词语言的功能,比较明确地表达作品的内涵,这一为点为 听觉艺术所不及。例如,假若来一段我们非常熟悉的某歌 曲的纯旋律,没有歌词,我们很难明确地、具体地讲出这 段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这是由于音乐艺术的特点,是音乐 形象的内涵幅度较大的原因,我们只能从一段音乐旋律中, 感受到它是属于喜、怒、哀、乐中哪一种类型的情感,无 法明确讲出它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12
一首质量高的歌词,应该既有 很强的音乐性,又有鲜明的文学性, 并且尽量做到二者完美统一。使它 在成为一首受人喜爱的优秀歌曲的 同时,又不失为是一首可供阅读欣 赏的、有独立存在价值的文学艺术 作品。
2019/9/12
13
二、歌词与诗歌(文学)的关系
(一)歌词与诗歌同宗同源互为渗透 上古时代,诗乐同源,不曾分立,最初的诗就是民 歌、歌词。相传出于尧舜时代的诗篇《击壤歌》《卿云 歌》原本就是歌,《诗经》《楚辞》当时都是合乐的, 可以歌唱的。之后,汉唐乐府、宋词元曲一脉保持着合 乐歌唱的传统,古体诗、近体诗一脉则与音乐渐行渐远, 成为“徒诗”。当然,二者也相互影响、渗透,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诗中名篇常常入乐为歌,而词到后来渐
2019/9/12
18
例如,闻一多的《玄思》一诗,曾把 他的不合时俗的思想比喻成蝙蝠,一种 “非禽非兽的小怪物”,冯至的《蛇》一 诗,曾把他的相思比喻成一条寂寞的长蛇, 我们却很少在歌中见到类似的取象。歌词 比诗更需要尊重大众的审美习尚,在诗看 来是新奇的意象,在歌词可能就有冷僻怪 诞之嫌。
2019/9/12
2019/9/12
16
(二)歌词与诗歌意象、语言、章法有异
正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具体说,歌词与诗的意象、 语言及章法,形成了一系列的不同的审美规范。譬如,诗 更通画,强调意象的新异;歌更通乐,强调语言的流畅动 听。诗可以有更多的内心独白;歌却需要更多地面对听众, 使倾诉与倾听同步共鸣。词之为诗,其内在品质依然是诗, 较之于诗,其诗质并不允许有多少降低;而诗之为词,则 需要具备更多的乐感,具备可唱性、可听性,如节奏鲜明, 声韵和谐,文辞浅白,格式讲究,上口顺耳。
言近而意远。这讲到的是诗词特性及艺术风格等
方面的问题,也是歌词与诗在创作中需共同遵循
的。
2019/9/12
5
(二)视觉艺术特征
歌词视觉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学形象
上。这种形象性就具有视觉方面的可见性特点。
这里所讲的视觉性,不含有“图案化”的意思。
歌词的视觉艺术特点,决不同于那种直观的,可
以看到实物的“造塑艺术”。歌词的形象是靠语
我有花一朵/长在我心中/ 真情真爱无人懂/ 遍地的 野草已占满了山坡/ 孤芳自赏最心痛/ 女人花/ 摇曳在红 尘中/ 女人花/ 随风轻轻摆动/ 只盼望/ 有一双温柔手/ 能 抚慰/ 我内心的寂寞/ 女人花/ 摇曳在红尘中/ 女人花/ 随 风轻轻摆动/ 若是你/ 闻过了花香浓/ 别问我/ 花儿是为 谁红
2019/9/12
9
有了歌词以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歌词所表 现出来的视觉性形象,明确看出它所表达的 具体内容。当然,由于歌词形象属于“表现 形象”,那么这种形象只能靠欣赏者对生活 体验的联想而获得。
可以说,歌词艺术具有的这种两重性特 征给歌词带来了极大的优越性。
2019/9/12
10
一首好的歌词作品往往具有两重艺术价值,
远取譬更能出人意外,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冲击和艺 术感染。“远取譬”用于歌词,就要掂量掂量是否能 获得大众的认可了。“ 暴雨 —— 狂风的妹妹” 、 “古老的海洋,啊,伟大的单身汉”、“丝绸的目 光”、“冷笑的解剖刀”、“美丽得像自杀”……法 2019/9国/12 诗人洛特雷阿蒙的《马尔多罗之歌》中的这些喻象,26 歌词是不大敢问津的。
爱过知情重/ 醉过知酒浓/ 花开花谢终是空/ 缘份不 停留像春风来又走/ 女人如花花似梦
2019/9/12
23
如果说在人们的审美视野里,诗的意象不
妨遥远,远则奇异、陌生、有震撼力,足以颠
覆人们的思维定式,如山魈海怪乍入目;词的
意象则应该远近适度,更像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月牙泉 ”就是这样一个歌词意象。在人类
后来者套用,就不免有抄袭之嫌。
2019/9/12 用于歌词的意象则有所不同,词中意象需要新
21
鲜,却不宜生僻;需要独创,却不能让人有突兀之感。
如果说意象入诗务求“反俗避熟”;意象入词则
倾向于“俗中生新,熟里见巧”(许自强《歌词创作美
学》),既在听众的意料之外,又在其审美期待之中
。例如,“美女如花”的喻象,诗人肯定是不会再用
2019/9/12
4
诗与词中的疏与密、虚与实、远与近、余与
尽、隐与显等关系,同样是对立统一、互为作用
的关系。如虚与实之间应要互相补充,互相融合,
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比如,诗讲
究虚,但虚中必须有实,有虚无实就会流于空泛;
词讲究实,但实中也必须有虚,否则又会失于直
白。近与远也是如此,词只讲究近是不行的,要
2019/9/12
17
1、意象之异 意象是想象中的具体形象,它是经过作
者加工幻想而成,从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 实的形象。它是纯感观具体化的感觉,是 用以寄托主观情怀的客观物象和事象,即 所谓寓意之象。
歌词与诗,都需要借助意象表达,但歌
词对意象的选择更为挑剔,许多可以入诗 的意象,可能因为它们有违大众的审美经 验,而不能用于歌词。
不过,今天有些歌词已有与诗靠近的倾
向,“远取譬”也可能运用得很得体。梁文福
《 沧桑 》一词里“所有誓言如秋叶飞满天,一
片片”(以形象事物喻抽象事物)的远取譬,
就比“所有誓言如谎言”(以抽象事物喻抽象事
物)或 “寒鸦如秋叶飞满天”(以形象事物喻
形象事物)的近取譬要好 。反观歌剧《洪湖
赤卫队》里“娘的眼泪似水淌”的近取譬,则
心
灵的沙漠里,这最后一弯清澈的、柔弱的、随
时能可能消逝的真情泉水 ,让我们感到如此惊
2019/9/1喜2 ,又如此亲切,一见如故。(见第三章视听鉴赏)
24
就在天的那边 ,很远很远 ,有美丽的月牙泉 。 它是天的镜子 ,沙漠的眼 ,星星沐浴的乐园 。那年 我从月牙泉边走过 ,从此以后魂绕梦牵。
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看那,看那,月牙泉,想那,念那,月牙泉。每当 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 每当驼铃声 声掠过耳边,仿佛又回月牙泉。
成一种诗体。
2019/9/12
14
诗与歌词,在历史上合久而分,
分久而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及至 20 世纪,自由体的新诗崛起,
与音乐天生隔膜,传统诗词边缘化,
现代歌词就只好另起炉灶,自成一
家。歌词与诗,目前大致处于分的
阶段。
2019/9/12
15
歌词与诗同宗同源,所表达的都是情、 理、美,即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情的感动、 理的感悟及美的感受。歌词与诗的不同之 处仅仅在于,诗是用来阅读和朗诵的,歌 词是用来合乐演唱的。
了。第一个用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
才,已经有了定论。歌词却不妨继续沿用,从乔羽的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到李安修的“ 女人花 ”,人 们
只觉亲切,不觉陈旧,在新的语境中,一个熟悉的喻
2019/9象/12,仍不乏新的意蕴和艺术感染力。(见第三章视听鉴赏)
22
我有花一朵/种在我心中/含苞待放意幽幽/朝朝与暮 暮/ 我切切地等候/ 有心的人来入梦/ 女人花/ 摇曳在红 尘中/女人花/ 随风轻轻摆动/只盼望/ 有一双温柔手/ 能 抚慰/ 我内心的寂寞/我有花一朵/ 花香满枝头/ 谁来真 心寻芳踪/ 花开不多时啊/堪折直须折/ 女人如花花似梦
19
词家也会为人生的短暂所苦,为生命的终极悲剧所困, 从而叹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感慨“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却不大会像诗人那样 去写:“如一张写满了的信笺,/躺在一只牛皮纸的信封里,/ 人们把他钉入一具薄棺材;//复如一封信的投入邮筒/人们 把他塞进火葬场的炉门。//……总之,像一封信,/贴了邮票,/ 盖了邮戳,/寄到很远的国度去了。”(纪弦《火葬》)如 果用歌去演唱火葬场的种种景象和感受,会让人听得毛骨 悚然的。歌词的意象需要更加美好、温馨、亲切。
2019/9/12
2
今天的歌词与诗同古代诗词相比较, 歌词更接近于古代的词。词尽管在形式和 体裁方面,已经不适应今天音乐创作的需 要,但在文学特性方面还是很相近的。就 是在形式、体裁和句式等方面,也有许多
值得今天的歌词借鉴之处。
2019/9/12
3
在古代的诗与词之间,形式和体裁 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文学特性、 艺术风格等方面,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 差异。有的人把这种差异归纳为“诗疏 而词密,诗虚而词实,诗远而词近,诗 余而词尽,诗隐而词显。”但是这种归 纳只能是大略和相对而言的,任何事物 都是对立的统一、相辅相成。
不免显得笨拙。
2019/9/12
27
2、语言之异 诗可以反复阅读,逐渐理解;歌词在演唱中却应
该声声入耳,让人即时共鸣。所以,歌词需要深入浅 出,将深意寓于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之中。较之于诗, 歌词语言应该更加浅近直白、流丽自然,更加口语化, 直抵人的心灵。
西东。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
踪”。这些形象化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
幅“海上捕鱼图”,这幅海上捕鱼图就具有
鲜明的视觉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 ) 见第三章视听鉴赏
2019/9/12
7
歌词中那些缺乏视觉形象的
作品,主要是对歌词的文学性
特征认识不足,误认为把一些
抽象概念连接起来,把一些时
兴的名词组织起来,就合成为
我的心里藏着忧郁无限,月牙泉是否依然。 如 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 她是否也换了容颜?看那, 看那,月牙泉,想那,念那,月牙泉。
(杨海潮《 月牙泉 》)
2019/9/12
25
比喻的“远取譬”原则,主要是对诗而言。所谓
“远取譬”原则,是说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宜远不宜近, 宜异不宜同。例:“狗像野兽般嗥叫”就不如“人像 野兽般嗥叫”的异类相比,又不如“大海像野兽般嗥 叫”的更异类相比。我们还不妨更进一步说,“思想 像野兽般嗥叫”、“历史像野兽般嗥叫”。
言为材料表现出来的,也就是以语言形式为手段
反映社会生活。它可以运用语言的手段,形象、
细腻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表现人们复杂的思
想情感,以引起人们某种听觉上或视觉上形象化
的联想。 2019/9/12
6
如安娥的《渔光曲》:“云儿飘在海空,
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
过来大海风。潮儿升,浪儿涌,渔船飘飘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