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吴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唐书·吴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1、《新唐书·吴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吴兢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吴兢,汴州浚仪人。
少厉志,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惟与魏元忠、朱敬则游。
二人者当路,荐兢才堪论撰,诏直史馆,修国史。
迁右拾遗内供奉。
神龙中,节闵太子难,奸臣诬构安国相王与谋,朝廷大恐。
兢上言:“相王仁孝,遭荼苦哀毁,以陛下为命,而自托于手足。
若信邪佞,委之于法,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天下幸甚!”累迁起居郎。
寻以母丧去官。
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
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
睿宗崩,实录留东都,诏兢驰驿取进梓宫。
以父丧解,宰相张说用赵冬曦代之。
始,兢在长安、景龙间任史事,时武三思、张易之等监领,阿贵朋佞,酿泽浮辞,事多不实。
兢不得志,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
至是,丐官笔札,冀得成书。
诏兢就集贤院论次。
时张说罢宰相,在家修史。
大臣奏国史不容在外,诏兢等赴馆撰录。
进封长垣县男。
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以史草自随。
萧嵩领国史,奏遣使者就兢取书,得六十余篇。
累迁洪州刺史,坐累下除舒州。
天宝
初,入为恒王傅。
虽年老衰偻甚,意犹愿还史职。
李林甫嫌其衰,不用。
卒,年八十。
初与刘子玄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璟等邀励苦切,故转祸为忠,不然,皇嗣且殆。
”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从容谬谓曰:“刘生书魏齐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曰:“子玄已亡,不可受诬地下。
兢实书之,其草故在。
”闻者叹其直。
说屡以情蕲改,辞曰:“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
世谓今董狐云。
(节选自《新唐书·吴兢传》)
译文:
吴兢是汴州浚仪县人。
从小很有抱负,同时精通经学和史学,他的正直很少有人比得上。
他只和魏元忠、朱敬则交朋友,这两人当了宰相,推荐吴兢的才华能写国史,朝廷命令他在史馆任职,写国史。
后升任右拾遗内供奉。
神龙年间,节闵太子之乱,奸臣诬陷安国相王参与了阴谋,朝廷大惊。
吴兢上奏说:“相王仁慈孝顺,遭受苦难悲伤,和皇上相依为命,认为自己和皇上情同手足。
如相信奸臣,把他杀死,会有损皇上的仁德,使天下人失望。
历来杀死骨肉,任用不同姓的人,没有不灭亡的。
儿子兄弟就是国家的树根和河源,怎能杀死他们呢?希望皇上能保全兄弟情谊,安慰被谗言诬陷的弟弟,这是国家的万幸!“他多次升官后任起居郎。
不久他因给母亲守丧离职。
守丧期满,吴兢自称写史书有了头绪,家穷不能备办纸和笔,请求给一点俸禄来完成剩余
的工作。
皇帝下诏封为谏议大夫,又写国史。
唐睿宗去世了,皇帝实录留在洛阳,有诏命吴兢乘驿车取回放进灵柩中去。
他又因父亲去世离职,宰相张说任命赵冬曦取代他。
当初,吴兢在长安、景龙年间任史官,当时武三思、张易之等人主管修史,史官多阿谀权贵讨好佞臣,编造吹捧,记事多不真实。
吴兢不满意,私下撰写《唐书》、《唐春秋》,没写完。
到这时,求官职领俸禄买纸笔,想能把书写成。
有诏命吴兢等到史馆里去写。
升任长垣县男爵。
一段时间以后,因被判记事不恰当,贬任荆州司马,他将史书草稿带着赴任。
萧嵩主管编史书后,上奏派使者到吴兢那里去拿书槁,得到了六十多篇。
他多次升官后任洪州刺史,因受牵连贬为舒州刺史。
天宝初年,进京任恒王傅。
虽然年老体衰背驼得厉害,心里还想再任史官。
李林甫嫌他衰老,不任用他。
后去世了,享年八十岁。
他最初和刘子玄编撰《武后实录》,记载张昌宗引诱张说为魏元忠事作伪证,写道“张说已同意了,靠宋璟等人拦着苦劝,才改变主意进忠言,不这样,皇族就危险了“。
后来张说任宰相,看了这话,心里不高兴,知道是吴兢写的,就乘便假装对他说“:刘子玄记魏齐公的事,一点不顾我的面子,怎么办呢?“吴兢说:“刘子玄已去世了,不能在土里受冤枉。
那是我写的,草稿还在。
”听说的人都赞叹他的耿直。
张说多次凭感情请求他改写,他推辞说:“照顾您的私情,那叫什么实录呢?”终于没改。
当时人称他为当代的董狐。
《新唐书·吴兢传》
2、《新唐书·契苾何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契苾何力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契苾何力,九岁而孤。
贞观六年,与母率众千余诣沙州内属,太宗处其部于甘、凉二州,擢何力左领军将军。
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
七八何力驰壮骑,冒围奋击,虏披靡去。
是时吐谷浑王伏允在突沦川,何力欲袭之,万均惩前败,以为不可。
何力曰:“贼无城郭,逐荐草美水以为生,不乘其不虞,正恐鸟惊鱼骇,后无以窥其巢穴。
”乃阅精骑千余,直捣其牙,斩首数千级,获橐驼、马、牛、羊二十余万,俘其妻子,伏允挺身免。
有诏劳军于大斗拔谷。
万均耻名出其下,乃排何力,引功自名。
何力不胜愤,挺刀起,将杀之,诸将劝止。
及还,帝责谓其故,何力具言万均败状。
帝怒,将解其官授何力。
何力顿首曰:“以臣而解万均官,恐四夷闻者,谓陛下重夷轻汉,则诬告益多。
又夷狄无知,谓汉将皆然,非示远之义。
”帝重其言,乃止。
帝征高丽,诏何力为前军总管。
次白崖城,中贼槊,创甚,帝自为傅药。
城拔,得刺何力者高突勃,驺使自杀之,辞曰:“彼为其主,冒白刃以刺臣,此义士也。
犬马犹报其养,况于人乎?”卒舍之。
俄以昆丘道总管平龟兹。
帝崩,欲以身殉,高宗谕止。
总章、仪凤间,吐蕃灭吐谷浑,势益张,入寇鄯、廓、河、坊等州,诏周王为洮州道、相王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何力等讨之。
二王不行,会何力卒。
赠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毅。
始,龙朔中,司稼少卿梁修仁新作大明宫,植白杨于庭,示何力曰:“此木易成,不数年可庇。
”何力不
答,但诵“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之句,修仁惊悟,更植以桐。
(节选自《新唐书·诸夷蕃将列传》)
译文:
契苾何力九岁时父亲去世。
贞观六年,何力和母亲率领本部落一千多人到沙州归顺唐朝,唐太宗将他的部落安置在甘、凉二州,提拔何力为左领军将军。
贞观九年,契苾何力与薛万彻、薛万均到赤水川征讨吐谷浑。
薛万均率领骑兵先行,被贼军包围,兄弟二人都受伤落马,徒步作战,士兵战死者十有七八。
何力骑骏马奔驰,奋力冲进重围,敌兵纷纷后退。
这时吐谷浑王伏允在突沦川,何力想要袭击他,薛万均鉴于前番兵败,认为不行。
何力说:“贼寇没有城郭,追逐水草丰美之地为生,不趁他们没有防备时袭击,只怕会鱼惊鸟散,以后就无法找到他们的巢穴了。
”于是挑选精锐骑兵一千多人,直捣伏允王庭,斩杀数千人,抓获骆驼、马、牛、羊二十多万头,俘虏伏允的妻子儿女,伏允脱身幸免。
皇帝下诏在大斗拔谷慰劳军队。
薛万均为自己名列何力之下感到羞耻,就排挤何力,把功劳归到自己头上。
何力忍不住气愤,拔刀而起,想要杀掉薛万均,被众将劝阻了。
等到军队返回,皇帝责问事情的缘故,何力详细陈述了薛万均兵败的情况。
皇帝发怒,要罢免薛万均的官职授给何力。
何力磕头说:“因我而免去薛万均的官职,恐怕四夷听说后,会说陛下重夷轻汉,那么诬告就会更多。
再说夷狄无知,会认为汉将都像薛万均一样,这不合宣示远方的道理。
”皇帝看重他的话,于是作罢。
皇帝征讨高丽,诏令何力任前军总管。
何力驻军在白崖城(外),被贼寇用长矛刺中,伤势很重,
皇帝亲自为他敷药。
城被攻克以后,抓获刺伤何力的高突勃,命何力亲自处死他,何力推辞说:“他为他的君主,冒着白刃来刺杀我,他是个义士。
犬马尚知道报答养育之恩,何况人呢?”最终放了他。
不久任昆丘道总管平定龟兹。
太宗死后,他打算以身相殉,高宗下令阻止了他。
总章、仪凤年间,吐蕃消灭吐谷浑,势力更加强大,入侵鄯、廓、河、坊等州,诏令周王任洮州道、相王任凉州道行军元帅,率领何力等人讨伐吐蕃。
二王还没有出行,正碰上何力在这时去世。
朝廷追赠何力为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号为毅。
当初,龙朔年间,司稼少卿梁修仁新建大明宫,在庭中种植白杨树,让何力来看并说道:“这种树容易成材,不到几年就可以遮荫。
”何力不答话,只诵“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诗句,梁修仁猛然醒悟,改种桐树。
《新唐书·契苾何力传》
3、《新唐书·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武元衡,字伯苍。
曾祖载德,则天皇后之族弟。
元衡举进士,累为华原令。
畿辅镇军督将,皆骄横挠政,元衡称疾去。
德宗钦其才,召拜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以详整任职。
擢为御史中丞。
尝对延英①,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
顺宗立,王叔文使人诱以为党,拒不纳。
监察御史刘禹锡求为判官,元衡不与,叔文滋不悦。
会册皇太子,元衡赞相,太子识之。
及即位,是为宪宗。
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同手书门下平章事,兼
判户部事。
帝素知元衡坚正有守,故眷礼信任异它相。
浙西李锜求入觐,既又称疾,欲赊其期。
帝问宰相郑絪,锜请听之,元衡曰:“不可,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而复不至,是可否在锜。
陛下新即位,天下属耳目,若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去矣。
”帝然之,遽追锜。
而锜计穷,果反。
是时,蜀新定,高崇文为节度,不知吏治,帝难其代。
诏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繇萧县伯封临淮郡公,帝御安福门慰遣之。
崇文去成都,尽以金帛、帟幕、伎乐、工巧行,蜀几为空。
元衡至,绥靖约束,俭己宽民,比三年,上下完实,蛮夷怀归。
雅性庄重,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选。
八年,召还秉政。
李吉甫、李绛数争事帝前,不叶②,元衡独持正无所违附,帝称其长者。
吉甫卒,淮、蔡用兵,帝悉以机政委之。
王承宗上疏请赦吴元济,使人白中书,悖慢不恭,元衡叱去。
承宗怨,数上章诬诋。
未几入朝,出靖安里第,夜漏未尽,贼射元衡中肩,复击其左股,徒御格斗不胜,皆骇走,遂害元衡。
逻司传噪盗杀宰相,连十余里,达朝堂,百官恂惧,未知主名。
少顷马逸还第中外乃审知有司以闻帝震惊罢朝坐延英见宰相哀恸为再不食赠司徒谥曰
忠愍。
(选自《新唐书•武元衡传》)
[注]①延英:唐代长安宫殿名,在延英门内。
②叶(__é):和洽,相合。
译文:
武元衡,字伯苍。
他的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皇后的隔堂弟
弟。
武元衡中进士后,逐步升任为华原县令。
当时京城附近地区的镇军将军,多恃功骄横,侵害吏民,武元衡管理不了称病离职。
德宗钦佩他的才干,征召为比部(刑部四司之一)员外郎,一年内三次升迁到右司郎中,处世周详完善,很称职。
被提拔为御史中丞。
曾经被召对延英殿,皇帝在目送他离开时曾夸赞说“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
顺宗登基后,王叔文派人诱使武元衡结为同党,但武元衡拒不接受。
监察御史刘禹锡请求武元衡给自己做判官,武元衡没有答应,王叔文更加不高兴。
恰逢册立皇太子,武元衡辅佐他,因此太子了解他。
等到太子即位,即为宪宗。
元和二年,拜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
宪宗皇帝一直知道武元衡坚持正义,胸怀操守,所以对他礼遇有加,特别信任,与其他宰相不同。
浙西李锜请求朝见皇帝,随后又推称有病,想要拖延朝见的日期。
皇帝问宰相郑絪,郑絪请求批准李锜的要求,武元衡说:“不行,李锜自己请求朝见,皇帝已经下诏书同意召见他了,可他却又不来,这样一来好像朝见不朝见都由李锜说了算。
陛下刚即位,天下人都耸着耳朵,睁亮眼睛注意您,若有奸臣能为所欲为,那么皇上的威严与诏令就全都没了。
”宪宗认为他讲的话是正确的,就下诏书敦促李錡入朝。
李錡的诡计败露后,果真公开反叛。
这个时候,蜀地刚刚平定,高崇文为节度使,不懂吏治,皇帝难以找到替代他的人。
就下诏命武元衡为剑南西川节度使,皇帝亲自到安福门慰问他,为他送行。
高崇文离开成都时,几乎把金帛、帟幕、伎乐、工巧都带走了,蜀地几乎被洗劫一空。
武元衡到了之后,安抚平定,严肃政纪,自身节俭,宽厚待民。
三年后上
下和谐,百姓富裕,蛮夷之人思归朝廷。
武元衡品性沉着稳重,虽然不喜欢交际,但府署选置的僚属都是当时的才俊。
元和八年,武元衡被召回京城操持政务。
李吉甫、李绛在皇帝面前为一些事情争执不休,不和谐,只有武元衡正道直行,不违附任何一方。
皇帝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
李吉甫死后,淮蔡战争,皇帝把国家枢机政务都交给武元衡办理。
王承宗上疏朝廷,请求赦免吴元济(不予讨伐),派人告知中书令,态度傲慢不恭敬,武衡呵斥来人,赶走了他。
王承宗怨恨他,多次上奏章诬陷诋毁武元衡。
不久武元衡上朝,刚出靖安里的府第,夜还未尽,遇到歹徒射中他的肩膀,又砍他的左腿,驾驭马车的随从与歹徒格斗,打不过,都惊慌的逃跑了,于是歹徒杀害了武元衡。
官府巡逻的人(发现后)大声喊“盗贼杀了宰相”,连续十余里,一直传到朝堂上。
上朝的百官惶恐不安,也不知道哪个宰相遇害。
不久,他的马跑回府第后,朝廷内外才知道是武元衡。
相关官员上报给皇帝,皇帝感到震惊,不上朝。
在延英殿里召见宰相,十分悲痛,曾有两顿饭没有吃下去。
后来追封武元衡为司徒,赐他谥号“忠愍”。
《新唐书·武元衡传》
4、《新唐书·岑文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岑文本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
祖善方,后梁吏部尚书。
父之象,仕隋为邯郸令,坐为人讼,不得申。
文本年十四,诣司隶理冤,
辨对哀畅无所诎。
合台嗟赏,遂得直。
性沈敏,有姿仪,善文辞,多所贯综。
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太宗既藉田,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
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
时颜师古为侍郎,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
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
乃授文本侍郎,专典机要,封江陵县子。
逾年为令,从伐辽东,事一委倚,至粮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由是神用顿耗,容止不常。
帝忧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同返矣!”至幽州暴病,帝临视流涕。
卒,年五十一。
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陪葬昭陵。
始,文本贵,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
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
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
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
晋王为皇太子,大臣多兼宫官,帝欲文本兼摄,辞曰:“臣守一职,犹惧其盈,不愿希恩东宫,请一以事陛下。
”帝乃止。
始为中书令,有忧色,母问之,答曰:“非勋非旧,责重位高,所以忧也。
”有来庆者,辄曰:“今日受吊不受贺。
”或劝其营产业,文本叹曰:“吾汉南一布衣,徒步入关,所望不过秘书郎、县令耳。
今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奉稍已重,尚何殖产业邪?”既任职久,赉锡丰饶,皆令弟文昭主之。
文昭任校书郎,多交轻薄,帝不悦,谓文本曰:“卿弟多过,恐累卿,朕将出之。
”文本曰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
帝愍其意,召文昭让敕,卒无过。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有删减)
译文: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
祖父岑善方,在后梁任吏部尚书。
父亲岑之象,在隋做官,任邯郸令,因事被人告了一状,无法申冤。
岑文本当时十四岁,到司隶官处替父亲申理冤屈,辩论和对答的言辞悲伤流利而又无可辩驳,整个官署的人都感叹赞赏他,他父亲的冤屈也得以洗雪。
岑文本性情沉稳聪敏,仪表美好,擅长写文章,见多识广且融会贯通。
贞观元年,岑文本被授官为秘书郎,同时在中书省任职。
太宗在举行完藉田礼之后,又在元日召见群臣,岑文本奏上《藉田》、《三元颂》两篇,辞藻华丽情致丰富。
李靖又向太宗推荐他,于是太宗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当时颜师古担任侍郎,自从武德年以来,诏书文诰或大事决议都由颜师古起草制定。
等到岑文本任职后,大家都评说他称职,而且反应敏捷超过了颜师古。
于是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专门掌管朝中的机密文件。
封江陵县子。
过了一年岑文本任中书令,跟随太宗征伐辽东,太宗把事情全部交付给他,粮食运输的目次、兵器甲胄的总目、物资配给的次序等事都要办理,文本筹算不离手,因而心力交瘁,形貌举止不同于平常。
皇上担忧地说:“岑文本如今和我一同出征,恐怕不能和我一同返回了!”文本到幽州突然发病,皇上亲自去看望,流下了眼泪。
不久病死,终年五十一岁。
追赠他为侍中、广州都督,谥号宪,陪葬昭陵。
当初,岑文本地位尊贵的时候,住所低矮简陋,室内连褥垫、
帐幔之类的装饰也没有。
他侍奉母亲以孝著称,抚养弟侄很有恩义。
平生的故人,即使是漂泊贫贱也一定以礼平等相待。
皇上常常称赞他忠诚谨慎,并说:“我喜欢和信任他”。
晋王为皇太子,大臣多兼任太子的属官,太宗想让文本也兼任太子的属官。
文本推辞说:“我只担任这一个官职,还担心不能胜任,不想希求太子的恩泽,请您允许我一心侍奉您。
”太宗于是放弃了让文本兼任太子属官的想法。
刚被授予中书令的时候,面带忧色,他的母亲问他原因,文本回答说:“我既非元勋又非先王旧臣,责任重、官职高,因此忧惧。
”亲戚朋友有来庆贺的,文本说:“现在只接受哀悼,不接受庆贺。
”又有人劝他置办产业,文本叹息说:“我本是汉南的一个平民百姓,空手进京,当初的愿望,不过做个秘书郎、县令而已。
如今没有什么功劳,仅仅凭着写文章官至宰相,俸禄已经日渐丰厚,为什么还要再置产业呢?”
任职久了之后,皇帝给他的赏赐越来越多,他都让他的弟弟岑文昭管理。
文昭当时任秘书郎,结交了一些品行不端的人,唐太宗听说了很不高兴,对文本说:“你的弟弟有很多过错,恐怕会连累你,我要把他调离京城。
”岑文本回答说:“臣幼年丧父,老母亲最疼爱的就是弟弟,不想让他离开身边。
如果让他离开京城,母亲必定忧愁,倘若没有这个弟弟,也就没有老母亲了。
”他边说边流泪哭泣。
太宗同情他的爱母之心,只召见岑文昭严厉训诫,没有把他调出京城。
岑文昭最终再无过失。
《旧唐书·岑文本传》《新唐书·岑文本传》
5、《旧唐书·吴少诚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吴少诚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
原文:
吴少诚,幽州潞县人。
父为魏博节度都虞候。
少诚以父勋授一子官,释褐王府户曹。
后至荆南,节度使庾准奇人,留为衙门将。
准入觐从至襄汉见梁崇义不遵宪度知有异志少诚密计有成擒之略将自
陈于阙下。
属李希烈初授节制,锐意立功,见少诚计虑,乃以少诚所见录奏,有诏慰饬,不次封通义郡王。
未几,崇义违命,希烈受制专征,以少诚为前锋。
崇义平,赐实封五千户。
后希烈叛,少诚颇为其用。
希烈死,少诚等初推陈仙奇统戎事,朝廷已命仙奇,寻为少诚所杀,众推少诚知留务。
朝廷遂授以申光蔡等州节度观察兵马留后①,寻正授节度。
少诚善为治,勤俭无私,日事完聚,不奉朝廷。
贞元三年,判官郑常及大将杨冀谋逐少诚以听命于朝,试校书郎刘涉假为手诏数十,潜致于大将,欲因少诚之出,闭城门以拒之。
属少诚将出饯中使,常、冀等遂谋举事,临发,为人所告,常、冀先遇害。
其将李嘉节等各持假诏请罪,少诚悉宥之。
其大将宋炅、曹齐奔归京师。
十五年,陈许节度曲环卒,少诚擅出兵攻掠临颍县,节度留后上官况遣兵赴救,临颖镇使韦清与少诚通,救兵三千余人,悉擒缚而去。
九月,遂围许州。
寻下诏削夺少诚官爵,分遣十六道兵马进讨。
十二月,官军败衄于小溵河。
明年七月,韩全义顿军于五楼行营,为贼所乘,大溃。
全义与都监军使贾秀英、贾国良等夜遁,遂城守溵水。
汴宋、徐泗、淄青兵马直趣陈州,列营四面。
少诚兵逼溵水五六里下
营。
韩全义诸军又退保陈州。
少诚寻引兵退归蔡州。
顺宗即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和初,迁检校司空,依前平章事。
元和四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废朝三日,赠司徒。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五》,有删节)
译文:
吴少诚,幽州潞县人。
他的父亲担任魏博节度都虞候。
吴少诚因父亲立有战功可以授任儿子一个官职,出任王府户曹。
后来来到荆南,节度使庾准很赏识他,留下任衙门将。
庾准进京朝见,他跟随到襄汉,见梁崇义不遵守纲纪,知道他有异心,吴少诚秘密谋划捉拿他的计策,准备亲自上奏朝廷。
恰逢李希烈刚被授任节度使,一心想着立功,见到吴少诚的计策,就将吴少诚的见识记述下来上奏了皇上,皇上下诏书予以慰劳,破格封他为通义郡王。
没多久,梁崇义违抗命令,李希烈受命专门征讨梁崇义,让吴少诚为先锋。
梁崇义被平定以后,(朝廷)给吴少诚赐实封五千户。
后来李希烈反叛,吴少诚特别受到重用。
李希烈死后,吴少诚等人起初推举陈仙奇统管军务。
朝廷任命陈仙奇以后,不久又被吴少诚杀害,众人推举吴少诚主管留后事务。
朝廷于是又授任他为申光蔡等州节度观察兵马留后,不久正式授任他为节度使。
吴少诚擅长治理军政事务,勤俭无私,终日只是修葺城郭积聚粮食,不听从朝廷命令。
贞元三年,判官郑常以及大将杨冀密谋赶走吴少诚来听命朝廷,试校书郎刘涉伪造数十份手诏,暗中发给大将,打算借吴少诚外出的机会,关闭城门来抵抗他。
当吴少诚准备出城为
宦官使者饯行时,郑常、杨冀等人谋划着准备行动,临近起事,被人告发,郑常、杨冀首先遇害。
手下将领李嘉节等人各带假诏书请求处罚,吴少诚全部宽免了他们。
他们的手下大将宋炅、曹齐逃回京城。
十五年,陈许节度使曲环死了,吴少诚擅自出兵进攻抢掠临颍县,节度使留后上官况派兵前去救援,临颍镇节度使韦清与吴少诚相互勾结,(上官况派去的)救兵三千余人,全部被他们生擒捆绑而去。
九月,又围困了许州。
不久皇上发下诏命削除吴少诚的官爵,分派十六道兵马进击讨伐。
十二月,官军在小溵河战败。
第二年七月,韩全义在五楼行营驻军,被叛军偷袭,大败。
韩全义与都监军使贾秀英、贾国良等人连夜逃跑,退驻到溵水筑城守备。
汴宋、徐泗、淄青的兵马直趋陈州,在四面布列营寨。
吴少诚军队在逼近溵水五六里处扎下营寨。
韩全义等军队又退守陈州。
吴少诚不久率军退回蔡州。
顺宗即位后,加授吴少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元和初年,升任检校司空,依旧做平章事。
元和四年十一月去世,时年六十岁,朝廷为他停止朝会三天,追赠司徒。
《旧唐书·吴少诚传》
6、《新唐书·列传·穆宁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列传·穆宁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
原文:
穆宁,怀州河内人。
父元休,有名开元间,献书天子,擢偃师丞,世以儒闻。
宁刚正,气节自任。
以明经调盐山尉。
安禄山反,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
史思明略境,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