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余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列括号里的成语与划线的熟语不能替换的一项是()
A . 学外语要细水长流,如果像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肯定是学不好的。
(一曝十寒)
B . 我不喜欢这样做,也做不好,你凭什么牛不喝水强按头?(强人所难)
C .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巴以问题闹成这样,主要的责任方是以色列,但巴勒斯坦就没有责任了吗?(孤掌难鸣)
D . 台独分裂势力不顾全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在台湾搞所谓的“公投”,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取其咎)
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莫斯科时间2月7日20点14分,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俄罗斯度假胜地索契市举行,美轮美奂的开幕式演出吸引了全球约30亿的电视观众。
B . 联合国特别协调员卡洛,兴致勃勃地访问正在塞浦路斯利马索尔港补给的中国海军盐城舰,高度赞扬中国政府为政治解决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所做的努力。
C . 截至1月26日,中国公安会同亚非有关国际组织倾巢出动,开展代号为“眼镜蛇”的联合行动,在全球范围内打击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D . 春节长假期间,《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爸爸去哪儿》在各大影院的放映排名指数等量齐观,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几部影片,真可谓贺岁片市场喷发的引擎。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缓解地铁线路载客,近日,武汉地铁2号线拟再增新车上线运营,并向南延长至高新六路。
B . 联合国安理会能否主持公道,能否及时阻止他国干扰叙利亚内政,这对叙利亚国内局势的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
C . 国防科工局昨天正式宣布,12日下午,“玉兔”号月球车受光照成功自主唤醒;此前,嫦娥三号着陆器于11日实现自主唤醒,进入第三个月昼工作期。
D . 千龙网讯(通讯员刘辰)20余家来自西城区的老字号企业参展,其中最受人瞩目的就是庆丰包子,很多高雄居民慕名而来,早早就在摊位前排起了长龙。
4. (2分)(2017·烟台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坚信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在接下来的5到10年里会有非常明显的改善。
B . 珍藏于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馆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长达618米,由数十个著名寺庙的画师集体创作而成,堪称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C . 2017年国际自行车赛于本月6日在云南昆明开赛,来自中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千余名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参加了比赛。
D . 部分地方政府尝试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家,采用查阅资料和现场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过程评估和成效评估相结合,对政治协商工作进行考核。
5. (2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几个大苇坑)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之势。
②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有留恋,有惋惜。
③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A . 浩渺惆怅如果/即使
B . 浩渺徘徊因为/虽然
C . 渺茫惆怅因为/虽然
D . 渺茫徘徊如果/即使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6. (6分) (2019高一下·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
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
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
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
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
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
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
如《孔乙己》。
《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
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
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
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
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 . 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 . 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D . 《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 . 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C . 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D . 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 . 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C . 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D . 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9分)
7. (13分)(2017·湖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倚歌而和之和:应和
B .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正:整理
C . 羡长江之无穷穷:困窘
D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于是饮酒乐甚寄蜉蝣于天地
B . 扣舷而歌之与山间之明月
C . 客有吹洞箫者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D . 侣鱼虾而友麋鹿而卒莫消长也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徘徊于斗牛之间
B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 . 望美人兮天一方
D . 哀吾生之须臾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B .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这一段是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写“乐”,启下写“悲”。
C .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社会人生观点和虚无主义思想,也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D . 第四段写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所以说是科学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8. (10分)(2017·荣县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佶①
裁剪冰绡② ,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③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④梦也新来不做。
【注】①赵佶:宋徽宗,因荒淫失国,在公元1127年与其子钦宗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囚禁至死。
在北行途中,忽见如火的杏花,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词。
②冰绡:洁白的绸。
③凭寄:凭谁传递。
④和:连。
(1)上片描写杏花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2)下片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词人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9. (6分) (2019高二下·潮州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世外桃源中老人和孩童快乐自足的精神状态。
(2)杜甫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又暗含时光易逝之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从侧面写出萧声的魅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共1题;共6分)
10. (6分)(2019·郴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审美内涵,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凝练为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精美绝伦,令世人。
这幅长卷诞生于宋代,流传近千年,叫作《千里江山图》。
中国文人重道而轻器,与西方追本求源的实证精神,也使得至今人们一谈起中国画,多数人脑海里反应的是黑白水墨画,而的壁画、经典雅致的青绿山水很少被想起。
其实,从考古以及历史遗存中可以判断,东西方色彩的装饰功能均先于再现功能出现,(),其粗犷、古朴的记录方式留下了当时人类视觉感知下的自然现象以及游戏等生活内容。
如果我们不能从技法和材料的视角领悟古人,就难以理解《千里江山图》内在的美学意蕴与独特的表达技巧。
唯有,造就我们自身的传统,突出本民族人文艺术精神的尊严得以彰显,才具备与西方人文艺术对话,确立中国人文艺术在世界中的位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叹为观止背道而驰富丽堂皇追本溯源
B . 叹为观止南辕北辙雍容华贵顺藤摸瓜
C . 目不暇接背道而驰雍容华贵追本溯源
D . 目不暇接南辕北辙富丽堂皇顺藤摸瓜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岩壁上涂绘天然的矿物质,而且最早使用颜料的情况基本相同
B . 而且最早使用颜料的情况基本相同,天然的矿物质涂绘在岩壁上
C . 都是利用天然的矿物质在岩壁上涂绘,而且最早使用颜料的情况基本相同
D . 而且最早使用颜料的情况基本相同,都是利用天然的矿物质在岩壁上涂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发掘我们自身的传统,突出本民族人文艺术精神的尊严,才具备与西方人文艺术对话,确立中国人文艺术在世界中的位置。
B . 继承我们自身的传统,彰显本民族人文艺术精神的尊严,才具备与西方人文艺术对话的资格,确立中国人文艺术在世界中的位置。
C . 传承我们自身的传统,突出本民族人文艺术精神的尊严彰显,才能与西方人文艺术进行对话,确立中国人文艺术在世界中的位置。
D . 打造我们自身的传统,使本民族人文艺术精神的尊严彰显,才能与西方人文艺术进行对话,确立中国人文艺术在世界中的位置。
五、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7高三下·张家港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犹太人有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
你对这句谚语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记叙文或议论文;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6-1、
6-2、
6-3、
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9分)
7-1、
7-2、
7-3、
7-4、
7-5、
8-1、
8-2、
9-1、
9-2、
9-3、
四、语言表达 (共1题;共6分)
10-1、
10-2、
10-3、
五、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
第11 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