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_重要名词解释梳理[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重要名词解释梳理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1.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

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2.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3.太康诗风:太康是西晋司马炎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对于太康文学的评价,一般都主要持批评态度。

太康诗风的共同特征:“繁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细致雕琢,缺少胸怀天下的抱负,缺乏现实内容。

4.《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5.志怪小说: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

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等。

对后代具有深刻影响,形成了说狐谈怪的小说流派。

6.《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7.《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8.《搜神记》:是东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作者干宝,今本二十卷。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

(1分)《搜神记》,具有完整的结构,离奇的故事,浪漫的想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注意细节描写以及对话的生动。

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9.“魏晋风度”:乃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10.《典论·论文》:中国文论史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

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11.《后汉书》: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12.宫体诗:宫体诗发端于齐梁之际,萧纲时达到全盛。

今人考证“宫体诗”因萧纲入主东宫而得名。

内容上多写妇女、男女之情,或者咏物游戏、游宴登临。

创作上重声律、求技巧,从咏物走向咏人,刻画精工,细致入微。

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靡丽。

13.《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它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魏晋时期的黑暗社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和荒淫。

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和文学思想,具有史料价值。

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以短小文字突出事件的中心,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

对后世的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4.玄言诗:魏晋玄学风盛。

玄学对文学之影响,产生了玄言诗。

诗人以玄言入诗,诗述玄理。

西晋以玄言入诗者不多,玄言诗的代表诗人为东晋时期的孙绰、许询。

《诗品序》评曰:“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但是玄言诗对后来山水诗的出现也有积极意义,如孙绰的《秋日诗》,借山水抒情,写自己逍遥林野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少玄味。

15.“正始文学”:正始为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

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

因为处于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中,又加上玄风正盛,这些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和建功立业的内容,也没有了建安文学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多表现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正始诗风曲折含浑。

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这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是一致的。

16.“诗赋欲丽”: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此论文乃中国古代文论
中的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

“诗赋欲丽”是对建安文学的创作倾向的基本概括,是文学自觉的本体要求,顺应时代对诗赋提出的总体的审美规则。

17.《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骈文:骈文是南北朝时期出现并流行的一种文体,具有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特点。

裁对,即讲究对偶工整,就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音节数目相同的一对句子,表达一个相对立或相对称的意思,句式上用四字句或六字句;隶事,即用典,表现典雅含蓄;敷藻,即讲究文采,显示作者的语言才华;调声,即注意语言的平仄协调,读起来有韵律美。

19.上官体:因初唐诗人上官仪而名。

上官仪工于五言诗,讲究对仗精工,辞藻华丽、色调音韵之美,人们争相仿效,名噪一时,谓之“上官体”。

“绮错婉媚”是其最主要特征。

20.文章四友:初唐武周时期四位宫廷诗人的合称,具体是指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他们都以律诗见长。

其中,杜审言诗才最高,李峤存诗最多,苏味道与崔融乃文章大手,好诗不多。

21.吴中四士:初唐开元时期吴中的四位作家,即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成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22.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23.初唐四杰:初唐高宗时期四位诗人的合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因年少才高、官小名大被合称“四杰”,王勃成就最高,代表作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或州)》,他们在诗歌内容和形式上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24.《感遇》38首:初唐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汇集诗人一生不同时期部分作品的组诗,大都是感政事而发的篇章,内容丰富,思想感情复杂,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超越同时代的其他诗人。

25.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出现的以山水田园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是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裴迪等。

王维、孟浩然成就最高,因而又称“王孟诗派”,把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推想了高
峰,影响极大。

26.边塞诗派:盛唐时期出现的以边塞景物、边塞战争、边塞生活和诗人的独特感受为描写对象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

高适、岑参成就最高,因而又称“高岑诗派”,把中国文学史上的边塞诗创作推向了高峰,影响极大。

27.沉郁顿挫:对杜甫诗歌风格的概括,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点:忧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情结;雄浑绵邈的意境、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千回百折、曲折跌宕、吞吐含情的表现手段。

总起来是说杜诗用曲折跌宕的表现方法把深沉的文思和忧郁的心情巧妙表现,沉雄浑厚,苍莽悲壮,博大精深。

28.大历十才子:中唐大历时期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十位诗人的合称,首见于姚合《极玄集》李端小传。

钱起、卢纶成就最高。

诗歌内容以酬赠送别、感伤身世、隐逸思归为主。

风格特征是“省净清约”。

29.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元白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

主要作家有:韩愈、孟郊、贾岛、卢仝等,韩、孟成就最高,故名曰“韩孟诗派”。

以不平则鸣为旗帜,奇崛险怪是其主要特征,与元白诗派的浅近通俗相对,对宋诗影响较大。

30.元白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韩孟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

主要作家有: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等,元白成就最高,故名曰“元白诗派”。

用新乐府进行创作,浅近通俗是其主要特征,与“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相对,对晚唐和宋初诗风影响较大。

31.新乐府:即新题乐府,和汉魏乐府相对而言,确切的讲新乐府就是用新题反映时事的乐府诗。

元稹、白居易是其代表。

32.古文:所谓“古文”,即先秦、两汉以来通行的散文,是与讲究声律、辞藻、用典和排偶的骈文相对而言的。

它以散句单行、不拘格式为基本特征。

“古文”作为文体概念是由韩愈最先提出,唐以前无此概念。

33.小李杜:所谓“小李杜”是和“李杜”相区别而言的。

“李杜”指的是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小李杜”则是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二人皆擅长于“咏史诗”的创作。

诗歌形式上杜牧长于七绝,李商隐长于七律,为晚唐诗坛增辉甚多。

34.永州八记:中唐作家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的游记的最著名的一部分,是柳宗元游记的代表作,它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8篇,故名曰“永州八记”。

35.唐传奇:文体名,唐代小说的通称,因晚唐作家裴鉶的小说集名转变而来。

唐传奇指的就是唐代文人创作的以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的描绘为内容的
文言短篇小说。

36.变文:文体名。

它是唐代寺院中僧侣向听众作宣传的有说有唱、散韵结合的俗讲话本,用接近当时口语的通俗文字写成,其内容大致分佛教故事和世俗故事两大类。

作为文体在唐代成就并不突出,但对唐以后的说唱文学影响很大。

37.花间词人: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因《花间集》而得名。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后蜀赵崇祚在其中选录了当时十八位作家的500篇作品。

这些作家大都是蜀人或是流寓入蜀的,温庭筠、韦庄成就最高,他们在词风上大体相近,后世称之为“花间词人”或“花间词派”。

内容多写花间月下、男女之情,相思之愁。

主要风格是香软浓艳绵密。

温庭筠被称作是“花间鼻祖”。

38.南唐词人:指出现于五代时期南唐的一群词人。

他们大都是帝王和大臣,多才多艺,有着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在追求花月歌酒的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外,更有着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

写词以“娱宾遣兴”为宗旨,以“助欢佐乐”为目的,也有不少作品抒发了深广的忧患意识。

主要代表人物是:冯延巳、李璟和李煜父子。

宋元文学
1.西昆体:宋初馆阁文士杨亿、钱惟演、刘筠大倡吟和风习,所吟编为《西昆酬唱集》,因得名。

风格师法李商隐,词采华丽而少实质内容。

因是高官文人,故多影响。

2.晚唐体:宋初寇准、林逋等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得流派。

有清丽、质朴的风韵。

3.香山派:又称“白体诗派”,以五代入宋的李昉、徐铉等人为代表,有闲适风格。

4.江西诗派:指北宋晚期以黄庭坚(江西修水人)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理论宗旨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以学问为诗”。

有“一祖三宗”——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5.豪放派:指宋词中渊源于范仲淹,形成于苏轼,鼎盛于辛弃疾与辛派词人一种的词派。

题材扩大,延伸至史事、家国、建功立业,风格豪纵、旷达、雄奇。

6.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

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7.中兴四大诗人:是进入南宋以后,从江西诗派得氛围中冲决而起,取得重大创作成就得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陆游为代表。

8.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字成斋。

写诗自出机杼,独具风格。

有活脱通透的特点。

9.四灵诗派:指南宋后期温州地区徐照(灵晖)、徐玑(灵渊)、赵师秀(灵秀)、翁卷(灵舒)四人,因均有“灵”,而得名。

是对江西诗派得继承者得反拨。

以清苦、幽深、枯健、小巧取胜。

10.江湖诗人:南宋后期由江湖游士,因刊印《江湖集》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刘克庄、戴复古等。

内容反应底层生活,风格较为多样。

11.散曲:渊源于民间,盛行于元代,别于剧曲的“新诗体”,合乐;有散套与小令两种。

诗、词、散曲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12.词牌:填词用的曲调名。

不同的“词”,以词牌区分,对句,字数,声调有限制。

有些词牌,一调数名;也有同名异调。

13.科范:元杂剧中术语,是对演员作出动作、表现效果的提示语。

14.套数:是散曲中相对于小令一种大型体式,与诸宫调有渊源关系,是由多种曲调连贯而成的整套曲子。

又名“套曲”、“散套”。

15.话本:说话人的底本。

说话是起于隋唐的一种说故事的行当,有类现代的说书。

“话”:故事。

是白话小说的源头。

16.入话:是“话本”与“说话”引入“正话”的部分,大多是相类的小故事,也有诗词等。

17.诗话:中国诗学史上,诗人、文人读诗时评点、分析而发展而来的理论概括。

18.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

流行于宋元南方的相对于北方杂剧的戏曲。

其曲调来自宋人词调与里巷歌谣;篇幅较长,场次结构为“出”;演唱比杂剧灵活,可合唱、对唱、接唱;“科”曰“介”。

后发展为明清传奇。

19.元末四大南戏:柯丹邱《荆钗记》;民间作品《刘知远白兔记》;徐田臣《杀狗记》;施惠《拜月亭》。

20.元曲四大家:指元代最有代表性的四位曲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和马致远。

四大家的说法是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提出来的。

21.套曲: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又称散套、套数,或与小令相对而言而称大令,一般都有尾声。

22.《董西厢》:指的是金代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取材唐元稹《莺莺传》,而结果从始乱终弃到终成眷属,主题人物均有变化,反封建意义更为积极,篇幅亦甚宏大,是演变为王实甫《西厢记》的重大关节。

董解元生平不详。

23.《录鬼簿》:元锺嗣成所著关于元曲的重要史料著作。

24.“张三影”:北宋词人张先,以写景著称,有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等,因此得名。

25.自度曲:自创词调、曲调。

可举例。

明清文学
1.《郁离子》是刘基寓言体散文的代表,内容深奥复杂,风格以讥刺讽喻为主。

徐一夔说:“郁离子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固曰《郁离子》”。

《郁离子》吸收先秦诸子寓言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风格,吸收柳宗元寓言锋利简洁的特点,既短小精悍,活泼犀利,又古朴闳深,余味曲包,在虚实相间里,寓丰富的哲理于形象的描绘之中。

2.台阁体是自洪武后期至正统、景泰年间体现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的一诗文创作风格。

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为代表。

他们的诗文内容上坚持主理合道,风格上追求温柔敦厚,表面有着严重老成的规模、富贵福泽的气象,内里既缺乏深湛切著的内容,又少有纵横驰骤的气度,徒具雍容华贵的形式而已。

3.成化、弘治年间出现的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还有谢铎、张泰、石瑶、邵宝、顾清、罗玘、鲁铎、何孟春等。

针对台阁体的流弊,提出宗唐法杜的复古主张,意在借比兴寄托之旨、雄健浑朴之体改变当时诗坛的颓风衰习。

诗文内容主要是馆阁宫廷生活,在文学评论方面,论诗歌乐、律的重要性,认为诗的艺术魅力得自于它的声韵之美。

4.前七子是指从弘治到隆庆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七人,这七人掀起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以复古的形式表达了当时文人摆脱理学束缚、追求主体自由的历史要求。

在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打破了明前期文坛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他们理论上的失误在于:醉心于古典审美理想,没有意识到古典诗歌的繁盛景象已一去不返,因而不能辩证的评价古典文学领域的种种变化。

5.后七子指嘉靖中期的李攀龙与谢榛、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他们提出了文学复古运动,思想上,七子派尊汉魏、黜宋元,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摈斥中晚唐与宋诗。

6.元末明初,高启与杨基、徐贲、张羽并称“吴中四杰”。

以比拟初唐四杰,高启是吴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

杨基入明以后的诗用怀旧的伤感和自叹身世的悲哀反映了他在当时环境中的坎坷的生活遭际。

袁凯人称“袁白燕”,学杜甫而趋于工丽。

诗的内容多写离情别意、羁思旅愁、忧生畏祸,带有凄婉的悠然余韵,反映出明初士子的心态。

7.明李贽在文学方面提出的观点,他继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王充反虚伪、求事实的传统,提出要求恢复人的自由自觉本性,他在《焚书》卷三《童
心说》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强调作家保持未被假道学熏染过的真见解、真感情和独立人格。

8.嘉靖间出现的一散文流派。

成员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陈束、李开先、罗洪先、赵时春、任翰等。

主要是以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所体现的尊道精神,来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及其模拟之弊。

9.公安派是晚明出现的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称“公安三袁”的一反拟古主义派别,先锋是袁宗道。

反对拟古和求新主变,他们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纲要,正式提出并阐发了性灵说,“性灵”一词指性情、感受、天性、灵性等传统意义,又接受了心学、庄禅之学的影响,伸发了李贽童心说中推重真心本性、反对理法束缚的思想,要求破除从内容到形式的一切清规戒律,最充分最自由地表现个性和真情实感,向文学自身回归。

10.“竟陵派”是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一诗派,他们在理论上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主张“有真情,方有真诗”,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竟陵派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诗派。

《诗归序》是竟陵派诗歌理论的纲领性文章。

钟惺把选《诗归》宗旨概括为 :“引古人之精神 ,以接后人之心目 ,使其心目有些止焉。

”明确地表明要从古代诗人作品中去探索正确的创作精神,以救正当时诗歌创作的偏颇。

古人的精神在钟惺看来 ,即主要表现为幽情单绪。

幽情单绪是钟惺诗歌思想的核心。

11.小品文是指散文中的一种类型,它的基本特性是:一、语言简洁,形式短小;二、以抒发一己的性灵为主,富有情韵;三、在题材范围和体裁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灵活运用序、跋、记、传、铭、赞、尺牍等文体。

晚明小品大致以公安派为显著的开端。

除三袁、钟、谭外,王思任、汤显祖、陈继儒、黄汝亨、李流芳、祁彪佳、张岱等一大批有个性的作家涌现,形成彬彬大盛的局面。

12.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是从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章回小说主要特点是,一是它保持了话本的某些特点,但有所发展。

如有些小说用白话写成,有些正文前有楔子,与话本的入话相近等等。

二是分章标回。

三是设置悬念,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13.四大奇书是指明代的四部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

其题材范围依次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故事、世态人情,这四部小说的形成次序、成书过程、结构特色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这四书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

14.拟话本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

“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

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

15.“三言”的编著者冯梦龙,“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三言”每部四十卷,计一百二十卷,一百五十万字。

“三言”是冯梦龙的编纂之作,只有一部分是自己创作;“三言”每篇的篇名为单句,与“二拍”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

16.“二拍”的编著者凌濛初,“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

“二拍”仿“三言”体例,每卷四十篇。

“二拍”基本上是凌濛初一人创作;“二拍”的篇名为一联,这是凌濛初有意区别于冯梦龙“三言”的地方。

“二拍”的素材,除当时社会流传的故事以外,主要是“因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睹听、佐谈谐者,演而畅之”者。

与“三言”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

17.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体,发源于宋元南戏而带有浓厚的南方戏剧特征,但又融合了北曲声腔和元杂剧精华的艺术形式,伴随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发展起来。

这种戏曲拥有较为庞大的体制与完整有序的结构,描摹生动丰富的人物和瑰丽多彩的画面,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以《牡丹亭》为代表作。

18.是指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

昆山腔是四大声腔中声势最大的一种。

19.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后,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也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剧作家,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戏曲史上称作玉茗堂派或临川派。

这批剧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洪昇、张坚等。

20.汤显祖的四部传奇。

《紫钗记》(由早年所写《紫箫记》改作),《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又称为临川四梦,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得名。

21.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流派。

主要有吕天成、叶宪祖、王骥德、冯梦龙、范文若、袁于令、卜世臣及沈自晋。

他们创作上讲究昆腔格律,各自都留下了杂剧或传奇作品,总体上成就不高。

其中在理论上最有建树的是王骥德。

22.吴伟业的歌行体叙事诗采用长篇叙事的体例,注重使典用事的技巧和平仄协调的声律,语言华美佚丽,结构布局波澜起伏。

这是他在继承中唐元白长庆体体式的基础上,吸收初唐四杰的用典之法和晚唐温李诗的词藻风韵,并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