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工作简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6-科学技术创新2019.15
中小河流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工作简析
陈志龙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水利局,安徽铜陵244100)
摘要:重点分析了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意义、主要内容,并就中小河流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过程中的论证范围确定、影响范围预测、入河排污限值提出了相应技术路线,并提出了常用水资源管理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入河排污口;论证;中小河流
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90(2019)15-0116-02
1概述
当前我国水量性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并存,某些区域水质性缺水已经超越水量性缺水的影响,加强水资源保护已刻不容缓。
水资源保护强调手段与目标的协调统一,通过制定流(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水功能区划指导协调全流(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而水资源保护目标、水功能区污染物控制总量的指标最终都必须分解落实到各个入河排污口上。
因此,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是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关键性措施,是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水功能区划实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手段。
2论证主要内容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主要包括可行性与合理性论证。
2」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是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前提。
如果不能满足可行性要求,则不能设置入河排污口。
可行性论证应重点分析以下内容:
a.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产业政策、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和行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b.是否满足达标排放政策要求;
c.是否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政策要求,满足受纳水域污染物控制总量和限排红线要求;
<1.设置位置是否符合城镇发展规划、区域入河排污口布设规划、水源地保护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方面要求。
2.2合理性论证
合理性论证是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基础。
根据影响预测分析计算结果,论证入河排污口设置方案的合理性。
如不能满足合理性要求,则应调整入河排污口设置方案并重新进行论证。
合理性论证重点分析论证以下内容:
a.入河排污口设置是否造成水功能区(水域)水质明显超标,或改变水功能区(水域)的水质类别;
b.对周边水生态是否产生重大影响,以及是否有相应保护措施;
c.是否存在重大水污染事故风险因素,以及是否有相应防范措施;
d.是否与第三方有水事纠纷,以及纠纷是否已处理妥当;
e.入河排污工程方案是否符合入河排污口管理要求、河道管理要求,满足自身的防洪安全要求。
合理性论证过程中,对于有制约因素并可以采取减免措施的,应提出减缓和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并给出有条件的结论。
3论证范围的确定
《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SL532-2011)规定,对地表水的影响论证应以水功能区为基础单元,论证重点区域为入河排污口所在水功能区和可能受到影响的周边水功能区;未划分水功能区的水域,入河排污口排污影响范围内的水域都应为论证范围。
因此,论证范围应当为入河排污口排污影响范围内的水域,包括受纳水域(水功能区)和排污影响的下游水域(水功能区)。
4影响范围预测
4.1影响范围预测模型
选取典型非持久性污染物和持久性污染物分别进行预测。
根据受纳水域的河道、水文特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选择不同计算模型。
4.1.1非持久性污染物
中小型河流由于在很短距离内即可达到全断面混合,一般采用河流一维模型进行影响预测。
C*=C°exp[_K兰
"丿
式中:C。
一初始断面的污染物浓度,mg/L;
C*—流经x距离后的污染物浓度,mg/L;
x-沿河段的纵向距离,m;
u—设计流量下研究河段的平均流速(即,水污染物输移时间示踪试验中确定的重心速度),m/s;
K—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1/s。
设有闸坝受人工控制的中小河流、沟渠,如取用水量较大时,按河流的模型进行预测,如取用水较小时可按狭长形水库进行预测。
c Q V
C,=—-—exp(—------------)
Q h864000,
4.1.2持久性污染物
由于中小河流对持久性污染物的自然衰减作用较弱,因此一般选取零维混合模型进行预测。
计算公式如下:
C=(CpQp+CoQ)/(Qp+Q)
4.2河道水文条件的确定
中小河流枯水期流量较小,河道水质相对较差,因此对于持续排放的入河排污口预测期一般选用枯水期,采用90%保证率下最枯月水文条件。
由于中小河道水文观测站点不全,枯水期流量、水位难以获取,一般采用附近降雨径流条件基本一致的流域数据,根据面积比拟法确定。
河道水位、流速等水文条件根据曼宁公式近似估算。
4.3综合衰减系数的确定
4.3.1两点实测法
选取一个顺直、水流稳定、无支流汇入、无入河(转下页)
2019.15科学技术创新-117-公路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杨涛
(中交二公局第六公路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新时期,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有效的控制混凝土裂缝十分关键,作为施工过程重点部分,为了有效的进行研究,需要掌握混凝土裂缝种类,以此才能运用有效的技术措施以提高混凝土裂缝控制水平。
关键词:公路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
中图分类号:U4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90(2019)15-0117-02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要不断运用有效的技术措施,要加强技术应用的研究,以此才能保证公路工程建设质量,本文基于有效的工作实践,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分析能够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
1常见混凝土裂缝
1」收缩裂缝
混凝土工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便是出现收缩裂缝,此时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水等材料用量、配比不同引起的,若水泥、水量消耗较多时,将大大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反应;若使用的水泥品种不同,将会导致收缩量难以控制,具体收缩量不同。
除此之外,导致混凝土出现收缩裂缝的另一原因便哈斯其内部、外部存在水分蒸发差异,加剧了发生变形的速度。
增加了混凝土的水表流失速率,变形几率大大增加,此时内部水分蒸发较慢,变形率较低,此时混凝土内外侧发生一定的约束力、拉应力对抗,导致裂缝问题岀现。
通常发生混凝土收缩裂缝时,其表面形成细小的、网状的、平行的裂缝,导致其抗渗性降低,进而引发腐蚀、锈蚀等问题,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可承载力、耐受性。
因此,需要在进行施工时,采用相关技术控制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率、变形率。
1.2沉陷裂缝
混凝土工程中,另一常见裂缝问题便是沉陷裂缝,此类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浇筑时,发生模板移动、浇筑后骨料水泥等材料下沉,预埋件等受阻,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拉应力与剪应力对抗,导致沉陷裂缝发生;另一常见原因是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水泥、骨料等材质发生自燃下沉,增加泌水几率,增加结构出现沉降的可能。
通常浇筑完成后的三小时之内便会发生裂缝问题,此类早起裂缝可在沉陷停止时,立即加压磨平,及时处理加速裂缝闭合几率。
通常地表浸水、地基疏松、沉降不均等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沉陷裂缝,在冬季模板缺乏刚度、支撑间距过大的、冻土化冻等都可增加沉降的可能。
因此,需要在公路工程施工时,采用相关技术避免发生沉降。
1.3化学反应及温度裂缝(转下页)
排污口的河段,分别在其上游(A点)和下游(B点)布设监测点,监测污染物浓度和水流流速,按下式计算:
K=工餐
Ax C b
4.3.2经验公式法
根据《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GB425173-2010),利用经验公式计算K:K=10.3严9
式中:Q-----初始断面入流流量,m3/s o
4.3.3分析借用法
可根据《全国地表水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复核要点》中提供的参考范围数值选用。
5入河排污限值确定
对于很多中小河流没有纳入水功能区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未核定纳污能力,或由于入河排污新增流量占河道来水比例较大、直接影响了河道纳污能力,需要按GBfT25173的一维模型和水功能区管理要求核算纳污能力。
M=(C,-C*)(Q+Q”)
入河排污限值以不超过纳污能力为限,在水域纳污能力分析结果基础上,结合入河排污口设置对水功能区水质影响分析、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分析、对第三方用水户影响、对地下水影响分析结果,提岀水污染物限排意见:废污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名称、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及排放总量要求。
6水资源管理措施经分析论证,入河排污口设置基本可行但对于受纳河流的水质影响较大,则需要采取一定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主要包括:
a.中水回用措施,减少入河排污总量,降低入河主要污染物负荷;
b.水生态处理措施,利用人工生态湿地、河流曝气及其他河道生态措施恢复和强化河流自净能力,有效降低排污对受纳水体的影响,消减入河主要污染物负荷;
c.非正常运行和事故工况下的应急措施。
包括风险识别、应急预案、应急处理设施设备准备等。
结束语
由于河道流量小、纳污能力小,水文资料缺乏、水功能区划分难以覆盖,中小河流的入河排污口论证工作十分重要但也存在诸多困难,需要根据相关技术标准、导则,流域状况,河道来泄水实际情况,结合经验判断,选取适当的技术路线,才能较好地完成相关论证工作。
参考文献
[1]侯良泽,张泰,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污水处理站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书[M].安徽扬子江水利勘测设计院,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做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02]145号).
⑶安徽省水利厅.安徽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皖水资源[2017)91号).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贝'J(HJ/T2.1-2.3)[SJ.
⑸入河排污口管理技术导则(SL532-2O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