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浸润心灵,阅读点亮人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香浸润心灵,阅读点亮人生
作者:邢丽
来源:《新智慧·下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俗话说:有怎样的阅读,就会有怎样的生活。

目前,师生共读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的课堂和校园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师生共读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让师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也让师生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师生共读;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句名言:“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是语文教师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如何让学生爱上书籍、爱上阅读呢?当和学生一同走上“师生共读”之路,你会发现自己不但和学生拉近了距离,而且还产生了话题,这可谓同品读书乐,两方共双赢。

而且,读书不但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下面,笔者就师生共读这一活动,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落实师生共读中的阅读
“师生共读”中“读”是关键,学生在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往往把目录看一下就开始读,认为读完能将书里的大概内容讲出来即可,其实这就是在应付教师安排的任务,并没有真正掌握如何读一本书的方法,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一本书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最为关键,在读书之前,先了解这本书的相关信息,关注作者、背景、目录等,可以通过快速地阅读序言或内容梗概,来了解这本书的主要信息。

如在读《骆驼祥子》前,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了书的作者、初步感受“骆驼祥子”这一名字的内涵,然后再向学生介绍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两相交织,单纯中略有错综。

由此,学生会对这本书的情节产生一系列的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样,他们就会边读边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顺水推舟,他们的个性解读也就展现出来。

其次,再来介绍一下阅读的“两读法”。

一是吸收性阅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圈点勾画、边摘录。

二是细品性阅读。

针对一些语言优美的读物,可要求学生细细品味,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语感。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满足,也是一种生活的感悟。

读书应该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师生共读交流就成为三者之间的对
话,此时在交流中,教师可调动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引领学生进行深入解读。

二、优化共同阅读中的环境
首先,阅读环境很重要,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学校,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

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

因此,我们在进行师生共读交流活动的时候,各班先要准备海报来邀请其他教师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学生也会很认真的对待。

其次,师生共读课堂的展开形式对交流的效果影响很大。

比如:刚开始进行这个交流活动的时候,我们会提前和学生沟通:本书从哪个角度来解读交流。

课下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在交流的时候,每位同学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拿出来读,这样整个课堂就会有序进行。

其实这样的交流会显得很死板,也许是孩子们提前抄写一段,应付差事,根本就没有自己读书的独特见解,这样的交流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

或者,有的教师把读书课上成了语文课,都是在赏析经典句子、抓重点语句分析人物形象等,那么,我们的课外阅读也就失去了意义,只能让学生肤浅地停留在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上。

如果,教師在交流前能找到书本的一个切入点,设计几个能引发议论的问题,让学生不知不觉就能将自己的读书认识说出来,这样就能营造理想的交流氛围。

那么,共读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在对学生作评价时,尽量多肯定学生,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强加给学生,同时鼓励每一位学生起来交流,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

最后,在师生共读交流活动中,教师可借此机会与一些学生结成书友,利用课余时间或定期交流阅读情况,从而对师生双方的阅读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

在交流活动中,教师要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把自己看作是和学生一样的读者,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意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能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

久而久之,学生在解读文本方面的能力会得到提升。

同时,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现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

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教学的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晶晶,杨君.师生共读,快乐无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4(04).
[2]林秀琴.“师生共读一本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2014(07):52~53.
[3]陈爽.搭建阅读桥梁提升语文素养——“师生共读整本书”的实践与思考[J].好家长,2017(48).
[4]陈书标.让书香沁润学生的心田——师生共读的实践和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