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本智慧广场呈现的是四年级一班同学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

借助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共有几人”,引入对重叠问题的进一步学习。

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智慧广场是以往渗透画直观图方法的延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数学素养,体现数学的价值。

教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小记者活动和参加小交警活动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重叠问题,学生经历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

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本智慧广场的编写有以下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学活经验。

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支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常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表示。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学习重叠问题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想一想、画一画。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

学生从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

例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但是,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而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没有接触过。

这里是初步学习利用直观图帮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学会有序思考。

3.引导学生经历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在“画图”、“重合”、“删去”的过程中,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的过程。

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二)学与教建议
1.充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选取了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素材。

这样的素材学生比较熟悉,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有关参加实践活动的话题人手,引入对重叠问题的学习。

2.注重过程教学,引导学生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

在教学本智慧广场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提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
一共有几人”,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

可能有的学生会直接列算式把两个数相加,也有的学生会发现有4个同学两种活动都参加了,还有的同学把重复的人数用横线画出来。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怎样用直观图表示,让人一看就知道哪是参加小记者活动的,哪是参加小交警活动的,并根据直观图列式解决重叠问题,由此逐步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

3.本智慧广场建议课时数: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