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学号:20 姓名:莘建一
一运动疲劳不同层面的概述
参加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和比赛,到必然程度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
早在1880年,莫索(Mosso)就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
尔后,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腕普遍研究疲劳,并前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指出,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进程不能持续其性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一概念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性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同时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发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通过适那时刻休息和调整能够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身体转变综合反映进程。
疲劳时工作能力下降,通过一段时刻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非损害人体的健康。
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讲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可是,若是人常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
若是运动后能采取一些办法,就可以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专门快取得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取得及时的补充乃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运动疲劳的分类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能够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缓、不准确。
躯体性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发的,可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
等类型。
疲劳按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疲劳。
轻度疲劳稍事休息即可恢复,属正常现象;中度疲劳有疲惫、腿痛、心悸的感觉;重度疲劳除疲惫、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胸痛、恶心乃至呕吐等征象,而且这些征象持续时刻较长。
躯体性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中枢疲劳的特点中枢疲劳发生的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
研究表明,人体在稳固状态下运动时,大脑中的生化转变不大,但人体出现疲劳而性能下降时,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出现抑制。
主要表现
(1)ATP浓度下降,脑中某些氧化酶活性出现抑制
(2)血液中色氨酸和支链氨基酸比值下降,会影响到脑中5-羟色氨水平
上升,造成对大脑的抑制
(3)运动时造成体内氨基酸和嘌呤核苷酸循环增强,增加脑中氨含量增加
外周疲劳的特点外周疲劳发生的部位起于神经-肌肉接点,止于骨骼肌收缩蛋白。
(1)神经肌肉接点:对于足球项目来讲,主要存在着长时刻训练后,乙酰胆碱在接点后膜的堆积,致使肌肉缺乏正常的兴奋、舒张交替,造成做功能力下降(2)肌细胞膜:长时刻运动产生的自由基数量增加,自由基解决细胞膜造成细胞膜完整性受到破坏,通透性增加。
(3)肌浆网:长时刻运动造成对钙通道控制能力降低,出现钙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流通紊乱(4)代谢因素:主要指能源物质的耗竭和代谢产物的增加。
足球运动员长时刻训练,不仅使ATP储量下降,肌糖原和肝糖原也大量消耗,乃至会造成血糖水平下降,进一步引发中枢疲劳;代谢产物的堆积主如果指乳酸水平和氨含量的增加。
总之,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疲劳不止是一个部位的问题,也不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而是整个代谢进程出现了紊乱。
对于运动性疲劳的正确熟悉,有利于咱们解决运动员疲劳状态,为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做出更多的尽力。
而反观运动性疲劳,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是紧密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产生疲劳后,一般来讲,轻度疲劳,身体会迅速恢复;中度疲劳则需要较好地调整和休息;重度疲劳要想尽快使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恢复到原水平或要做到超量恢复。
因此,作为一名教练除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运动员之外,主要应把重点放在不同的训练阶段,把训练手腕和恢复手腕结合起来。
尤
其对运动员来讲,疲劳在专门大程度上和心理因素有关。
为此,要按照具体对象的具体情形采用各类不同的恢复手腕,以加速恢复进程,恢复方式是多方面的。
三致使运动疲劳原因
体育运动科研人员对疲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运动性应激的负效应可能是致使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根本原因。
如代谢基质的耗竭,代谢产物的堆积,代谢环境的改变等。
目前,运动生化研究对于运动性疲劳的概念是:机体的生理进程不能维持其性能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同时对于“力竭”概念为: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疲劳时继续运动,直到肌肉和器官不能维持运动。
体育锻炼后身体会产生必然的疲劳感,这主要表此刻三个方面:肌肉疲劳: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放慢,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动作慢、不协调。
神经疲劳:反映迟缓,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
内脏疲劳: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速等。
由于运动量不同,每一个人情形不一样,产生的疲劳也有不同程度之分。
一般将疲劳分成三个层次:轻度、中度和超级疲劳。
运动后产生疲劳感是正常的。
轻度疲劳能够在短时刻内消除;中度疲劳通过采取一系列手腕也专门快能消除,不会影响身体;但如果是重度疲劳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损伤身体。
研究证明,运动员提高体育成绩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腕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性。
四运动性疲劳恢复办法:
A 能源物质
运动时和运动后供能物质量的转变,是消耗和恢复进程维持平衡的结果。
运动时以消耗进程为主,恢复进程跟不上消耗进程,表现为能源物质数量下降;运动后休息期,以恢复进程为主,消耗进程下降,因此,能源物质逐渐恢复,达到或超过原来水准。
(1)供能物质数量转变的规律;
(2)供能物质数量转变与代谢调节、身体性能相适应的转变规律。
按照物质的消耗和恢复进程的规律,训练课中休息间歇的掌握:在训练的中运动员身体的恢复不可能达到完全恢复,如何选择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以保证完成训练任务,又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是训练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目前研究结果以为:
(1)10秒钟全力运动的半时反映时刻为20至30秒,因此,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不该短于30秒;
(2)30秒钟全力运动的半时反映时刻为60秒,因此,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为60秒左右;
(3)一分钟全力运动的半时反映时刻为3至4分钟,因此,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为4至5分钟;
(4)最大乳酸生成的成组练习为4×100米跑后,血乳酸消除的最佳半时反映为15分钟左右,活动性休息有助于乳酸的消除。
B 休息间歇
训练期中休息间歇的掌握:在训练期应按照训练的目的、身体内消耗的主要能源物质、选择最适宜的休息间歇,并在这期间,增加被消耗能源物质的补充或其他有关的办法,以加速恢复进程。
力竭运动后物质的恢复时刻见下表:
1肌肉中磷酸原恢复:最短:2分钟最长:3分钟
2氧合血红蛋白恢复:最短:1分钟最长:2分钟
3长时刻运动后肌糖原恢复:最短:10小时最长:46小时4间歇训练后肌糖原恢复:最短:5小时最长:24小时
5活动性休息时肌肉和血液中乳酸消除:最短:30分钟最长:1小时6静坐休息时肌肉和血液中乳酸消除:最短:1小时最长:2小时
C 消除疲劳
1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增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式。
教练员、运动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猛烈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可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偿还运动时所欠的氧债。
整理活动使肌肉放松,可避免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影响代谢进程。
整理活动应包括慢跑、呼吸体操及各肌群的伸展练习。
运动后作伸展练习可消除肌肉挛经,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消除局部疲劳,对预防运动损伤发生也有良好作用。
2物理疗法,专门是按摩能够增进血液循环,加速疲劳消除及性能的恢复。
按摩是有效的恢复手腕。
负担量最大的部位,应是按摩的重点,肌肉部位以揉捏为主,交替利用按压、抖动、扣打等手法,在肌肉发达的部位可用肘顶、脚踩。
关节部位不仅是运动的着力点,也是运动的枢纽。
应全面进行,以擦摩为主,穿插利用按压、搓和
远拉。
按摩应先全身后局部,全身性按摩一般取俯卧位。
按照专项不同,如某部运动负担过重,需重点按摩,应在全身按摩以后再进行。
在按摩肢体时,先按摩大肌肉群后按摩小肌肉群。
如按摩下肢,先按摩大腿肌肉后按摩小腿肌肉,以提高肌肉韧带的工作能力,加速疲劳时的肌僵硬紧缩和酸胀痛的代谢产物的排除,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脏收缩功能。
3睡眠,睡眠时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好方式。
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进程降低,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进程则相对较高,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
成年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期间,天天应有8~9小时的睡眠。
在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睡眠时刻应适当延长。
青少年运动员的睡眠时刻,应比成年运动员长,必需保证天天有10小时的睡眠。
第一、歇息前尽可能使精神状态趋于安静;第二、避免外界刺激;第三、室内空气维持新鲜;第四、歇息前应洗脚,使大脑得以休息,有助于尽快入眠。
使疲劳能快速消除。
4温水浴,训练后进行温水淋浴室最简单易行的消除疲劳方式。
温水浴可增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调节血流,增强新陈代谢,有利于机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疲劳物质的排除。
水温为42℃左右为宜。
时刻为10~15分钟,勿超过20分钟。
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还可进行冷热水浴。
冷水温为15℃,热水温为40℃。
冷水淋浴1分钟,热水淋浴2分钟,交替3次。
5营养,运动中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量供给不足,运动中各类营养物质消耗增加,运动后及时补充,又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疲劳时,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1,夏日或出汗较多时,应补充盐分与水。
食物应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并尽可能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但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营养。
速度性的项目应含较多易吸收的糖、维生素B1和维生素C较多的蛋白质和磷;耐力性的项目要多供给糖以增加糖元储蓄,同时还要增加维生素B一、维生素C和磷;力量性的项目需要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B2,因此在运动中适时地补充有关营养物质,既能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又能帮忙运动疲劳的消除。
6心理恢复,主如果意念活动,通过必然的套语暗示进行导引,使肌肉放松,心理安静。
从而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性能,然后再运用带有必然愿望的套语进行自我动员。
如暗示性的睡眠休息、肌肉松弛、心理调节训练。
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式能增进身体疲劳的尽快消除,加速身体的恢复进程。
另外,舒适幽雅的环境听音乐等能够减弱田径训练的枯燥单调刺激消除疲劳。
7药物,利用中药,如黄芪、刺五加、参三七等,都是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扩张冠状动脉和补气壮筋的作用,对增进疲劳的消除有较好的效果。
总之在运动中增强医务监督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掌握其疲劳程度对消除疲劳,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