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二地理人口再生产教学简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高二地理人口再生产教学简案【教学目标】
1.目的:了解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化;了解人口繁殖类型的区域分布。
2.目标:能够阅读、分析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统计图表、,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
3.情感目标:树立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的科学人口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
[解说]在不同的阶段,人口再生产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
发展的基本内容,但并不等于人口发展;人口发展的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质量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教师讲述〗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而由
出生率、死亡率及二者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正是人口再生产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活动】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及其原因
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再生产转变的原因人口增长的变化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率原始
型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战争频繁,人口死亡率高,人口数量速度十分缓慢极
高极高极低传统型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
高高较低过渡型生存
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导致死亡率以较快速度下降
高中物理
,但出生率没有同步下降,而是相对滞后。
高低高现代型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经济、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生率持续下降。
低低低〖学生讨论〗人口再生产类型
的转变首先开始于出生率还是死亡率?为什么?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变化始于死亡率。
死亡率的下降隐含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当死
亡率下降趋势稳定时,人类生育观念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自发或
有意识地发生变化。
)经济水平,然后改变出生率。
)
〖学生讨论〗导致人口死亡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读图练习】阅读教科书图1.1,分析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以及
各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学生活动〗读课本表1.1(芬兰1785—1976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分析芬兰人口再生产的变化情况及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5页表1.4,绘制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简要分析中国人口再生产方式的转变。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划分依据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
就数量而言,自然人口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实际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最
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二)人口再生产的转变
种群繁殖类型的变化始于死亡率的下降
从人口发展的历史来看,各个阶段死亡率始终低于出生率。
人口再生产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
到改善,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基本原因。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区域分布
〖学生活动〗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各大洲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布
[教师总结]
国家类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类型发展中国家低低低现代型发达国家高
低高过渡型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因此世界人口再生产
类型也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人
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不同步。
尽管许多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但这并不表明这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都处于同一水平。
【学生活动】根据教科书第5页的表1.3,分析和讨论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再生产类
型的差异
〖学生作业〗课本23页综合练习1
[黑板设计]
1.1人口再生产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1.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依据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