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答香港刘福注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理第五辑
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
----答香港刘福注先生
J
■
王文楚
谭其礒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八 册,于一九七四年起,用中华地图学社名义,
先后出版内部试行本,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 高度重视,不少专家利读者,对这部图集存在
的缺点和错误,提出了诚恳批评和宝贵意见。
香港读者刘福注先生在阅读第二册图后,发 现西汉图一百三郡国中有十二个郡国治所,
与《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郡国下
首县不符,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严耕望先生在一九五四年所撰《汉书地志县
I
□
首书者即郡国治所辨》一文(刊载于台湾《中
■I
央研究院院刊》人认为《汉志》首县皆为郡国
■
I- ■
治所,遂于一九七九年八月1日亍写信给中
♦ ■
L V
f
华地图学社,对此提出异议,并附有严文影 印件,“希再加考证取舍,待再版时将地图
修正/对刘先生如此关切这部图集,深表・ • ♦ ♦
感谢鼻西汉图十二郡国治所,原据清代阎若
I
■・・.・・・ ■ b
琛《潜邱劄记》、王鸣盛《于七史商榷沢 王先
• 、 -
谦《汉书补注》及近人李子魁•《汉百三郡国守 相治所考》(载《禹贡》筠六卷第六期)诸说。
一
J
「九八O 年修正第二册西汉图时,拜读了严先 生的大作。
严先生论述《汉志》乃据西汉平帝
:元始一时之版籍,其首列之县即为西汉末各 :郡国治所,论证有据,分析透彻,总的说来,
论说令人信服•故据严先生的考证,改正了
县, 然乜 县, 说,其中确是错误的几处,但严说《汉志》首列之
都是郡国治所,“绝无例外”,恐未必尽 因《汉志》有错简,亦有少数虽是首列之 而不是郡国治所,故修订时并未菜用严
仍从原图o 第二册修订本已于一九八二年公开出版,因地图不能作解释,兹受谭其 麋先生委托,另撰此文,作为答覆,尚请严、刘.
二位先生不吝赐正。
“ •
<1)汝南郡。
《汉志》首列平舆县。
阎若
瑾曰:“汝南郡先书平舆县P 却不为治,治上蔡
县,以《翟方进传》知之。
其传首叙次与《贾谊
传》正同。
《元和志》谓治平舆者非。
《汝水注》 于上蔡县云汉高祖四年置汝南郡,■又于•平舆■
县云东衣汝南郡治,是《元和志》误以东汉为 西汉也/王先谦、李子魁从此说,内部本即据「*
此,将汝南郡治定在上蔡县吐杨守敬《前汉地
L -
理图》(以下简称杨图〉仍以声县平舆为郡治。
严先生辨之曰t “检《方进爲首云F '汝南上蔡
人也。
……父翟公好学,为郡文学。
方进年十 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
'云 云。
汉制,郡属諸县之人皆可为郡吏,此段文 字何足为郡治上蔡之证?至于《汝水注》,则
云*又东过汝南上蔡县西口汝南郡,楚之别,汉
高帝四年置。
'此虽可证汝南治上蔡,然高帝
时事不足以概哀.平。
且高帝四年,天下尚未
—146
—
之尽之严 二其刘
若蔡
舆为 据 地
蔡 十 云文则.汉帝 ;未定,仓猝间所建之郡其四境郡治,势难与二百
余年后哀、平世班志之版籍相一致,而班志与
百余年后之《续志》(指所据之版籍言,非指成
书时代言。
)县数全同(均三十七城),县名四
境变动亦极微,吾人与其相信郡治迁徙在东
汉初年,不如相信在西汉末年哀、平以前也。
且
昭、宣之世,上蔡置长,不置令(《召信臣传》),
非大县;又于班志汝南三十七县中地位偏在
西北(参杨图)。
汝南乃中掠大郡,多大县(汝
南三十七县,四十六万余户,平均每县万户以
上,必令多而长少;而上蔡为长,不及万户,可
见在诸县中地位甚低),以理推之,不宜以地
位偏僻而人口稀少之上蔡县为郡治。
而平舆
滨临鸿却陂,地饶民富(参看《汉书・翟方进
传》、《后汉书•许扬传》及畅图、《淮水注》),
必为大县,又地处一郡之中心,其为郡治之条
件远优于上蔡。
则高帝仓猝建郡虽治上蔡,其
后迁治平舆,殆可断言。
阎氏拘泥高帝四年事
以驳班志,谬矣。
”按严说甚是。
又《水经・汝
水注》记汝水迳平舆县,“本汝南郡治”,当指
两汉事。
阎氏谓郦注“平舆县云东汉汝南郡
治”,不及西汉,乃疏误。
《元和志》啓十蔡州:
“汉立汝南郡,领二十七县,理平舆。
;正与《汉
志》首列平舆相符,则平舆县应是汝南郡治,
内部本误,修订本改画于平舆。
(2)梁国。
《汉志》曽列肠县。
阎若琥曰:.
"梁国不治砺县而治睢阳,以《梁孝王武传》知
之。
吴、楚七国反,梁王城守睢阳,后广睢阳城
七十里,大治宫室。
王国以内史治其民,而梁内
史韩安国从王于睢阳,非以睢阳为治而何?”.
王鸣盛曰:“贾谊请徙代王都睢阳,代王即孝
王武,后果徙王梁如谊策,睢阳为梁都甚
明。
”王先谦曰:“据《睢水注》,梁国治睢阳
杨图从之,李子魁说同。
内部本据此定梁国
治睢阳。
严说:“考《获水注》:'获水又东迳肠
县故城北。
应劭已县有畅山,山在东,出文石,
秦立肠郡盖取山之名也。
山有梁孝王墓,其冢
堑作郭,穿石为藏,行一里到藏。
'又《续志》惠
氏《补注》引《曹瞒别传》云:'引兵入砺,发孝三
冢,破棺收金宝万勵。
'是砺不但为大县,为彖:
砺郡所治,且亦为梁国始祖宗庙所在也。
又检-
《孝王传》,梁分为五后,一传至王襄,有罪削,
五县,尚有八县,又五传至王立,仍都睢阳,然
屡削户数。
至成帝元延中,复削立五县,只得
三县矣。
至平帝元始中废为庶人。
后二年,又
立孝王玄孙之曾孙音为梁王。
盖还后削五县,
故《地志》仍为八县也。
据畅图,梁国地形,东
西两头广大,中间狭仄(中为沛郡之祁乡县所
扼儿如药葫芦形,西部五县,睢阳其一.东部
三县,肠县其一,砺与睢阳之间有下邑、虞
*蒙
三县,则主立末年仅有三县时必不能兼有砺
及睢阳也。
然肠县为梁之始祖墓冢所在,既
与立国•似不宜割隶他郡•盖即其时尽削西部
五县,徙都肠县,以就祖墓宗庙欤i且立甚刚
戾,其得重罪,始于永始中'对外家(王氏)怨
望有恶言S故元延中削五县,有三县苗至元
始中为王莽所奏废,亦'坐与平帝外家中山卫
氏交通'之故。
故自始即以不满王氏擅权而得
罪,其他罪名皆莫须有也。
睢阳为关东有数之
大城,军事之重镇,王氏窃权,自不乐为刚戾不:
驯且素不满王氏者所居,故以东就孝王冢墓
为名,徙都肠县,而收睢阳以益邻郡耳。
故据
《孝王传》,虽成帝时梁国仍都睢阳,仍不能以
概平帝元始时之版籍也/按《水经•荻水注)云
云,郦道元仅说秦肠郡得名于砺山,未尝谓肠
郡治砺县杠又《水经•睢水注》/£又东南迳睢阳
县故城南,……秦始皇二十二年以为肠郡,汉
高祖尝以沛公为砺郡长。
天下既定,五年为梁
国。
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为梁王,太后之爱
子,景帝宠弟也。
是以警卫貂侍,饰同天子,藏
珍积宝,多拟京师,招延豪杰,士咸归之,长卿
之徒,免官来游。
广睢阳城七十里/可见秦
—147—
汤郡、汉梁国并治于睢阳。
《曹瞒别传》只说 肠县孝王冢有金宝万飭,未谓梁国宗庙在此, 说梁国始祖宗庙在肠,峽乏根据,漿孝王冢在 肠山上,亦不足以证畅县为梁国治。
又《史 记•梁孝王世家》载:汉景帝时,分梁为五国,
•汉武帝元朔中,削梁五城,“梁余尚十城。
”而 •《汉书•文三王传》记载:削梁王五县,“梁余
尚有八城。
”所记尚有八城,即《汉志》梁国所 辖八县,指的是元延末年的情况,而不是元朔 中事,《汉书•文三王传》是以汉末情况務叙
于前。
此后屡次削户与封王子为侯国,多是 乡聚之地,并不大为减少梁国所辖县数,故尚
余八县。
《汉书・文三王传》』元延中梁王) 立复以公事怨相掾及睢阳丞,使奴杀之,杀奴
以灭口。
凡杀三人,伤五人,手敲郎吏二十余 入。
上书不拜奏。
谋篡死罪囚。
有司请诛,上 不忍,削立五县。
”据此可知,元延中,梁国仍 都睢阳,因有罪削五县,仅右三县。
《汉志》所载
郡國智目为平帝元始二年之制,但其辖县则
有一部分系-成帝元延末的情况,而元延末之 前后的情况也会出现,因此《汉志》篥国八县 就是元延中未削五县以前的辖县数,国都睢
阳d 至绥和以后,梁国仅存三县(详见周振鹤
■
《西汉诸侯王国封域变迁考》上,载《中华文史
论丛》,1982年第3期人严说*
平帝元始中以
箔二年,“立孝王玄孙之曾孙音为梁王,盖还
启削五县,故《地志》仍为八县也/是缺乏根
L
揺的。
又谓岸王莽既与立国舅徙都畅宾,也光 资料依据,故修改本仍从原说
■I
(3)武陵郡。
《汉志》首列索县。
阎若據
曰「《元和志》書汉改秦黔中为武陵郡典移理义 陵。
”杨图从之,李子魁说同。
内部本据此定
武陵郡治所于义陵。
严说:"《地志》武陵郡
首书索县,其为郡治无旁证。
然阎说仅据《元 和志》此文,时代不明,亦不足以证明班志首
列索县之必非郡治/严说无确证,未敢遽信。
且《元和志》言之确凿,故仍原说。
(4) 零陵郡。
《汉志》首列零陵县"王先
谦曰:“《湘水注》,郡治泉陵。
”李子魁说同。
内
部本据此定零陵郡治于泉陵。
杨图仍治零陵。
X
严说曰:%地志》泉陵乃侯国夕当不为郡治。
考
《五帝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4
I
南九疑,是为零陵。
'是零陵之名极早。
又《艺 文志》纵横家有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相李 斯。
是秦有零陵县,且大县也。
而《地志》零陵
郡'武帝元鼎六年置'。
是零陵大县,且为郡所 受名,则郡之始置必治零陵县。
《湘水注》叙事
至泉陵县,以其为东汉郡治,故因带及置郡之 始,王氏因据以为西汉郡治耳。
或者西汉始 治零陵,徙泉陵,复迁故治欤r 总之,郦注治’
泉陵只可信当有其事,不能据以否认平帝时
郡治零陵也矗"按《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 年表》: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刘贤为泉陵 侯。
《汉书•王子侯表》:众陵侯刘贤,“王莽
篡位绝/“众”为“泉”字之误。
则泉陵乃侯国,
非大邑,不足以当郡治,故从严说,修改本改 郡治于零陵。
(5) 哈浦郡。
《汉志》首列徐闻县。
王先
谦曰:“《温水注》,合浦郡治合浦。
”杨图从之, 李子魁说同。
内部本据此定合浦郡治定于合 浦。
严说:“《温水注》云:'又东迳高要县,牢 水注;£,水南出交州合浦郡,治合浦县,汉武
F
帝元鼎六年平越所置也/此王氏所据者O 考
L
《地志沪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又后叙 云「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 p .■ .
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脩耳-珠屋郡</
• I
则合浦与脩耳、朱屋同时所置,合浦仅有今广 东西南隅南尽雷州半岛之地,其时合浦县既 当郡之中央,又与郡同名,自为郡治无疑。
然
肥帝罢憎耳郡,元帝罢朱屋郡,而《地志》合浦 郡有朱卢县,都尉治0《续志》作朱崖。
吴卓
信云* '盖即改故珠崖郡所置,是今之琼州1
一 148
一
r 艺
歼艺
治'甘昔愛
b 攻
合庁Hi 府为汉朱卢一县也/王先谦同。
(杨图朱卢
在今博白县北,盖误J其说甚的。
是西汉末
年合浦兼有今海南岛之地,其时徐闻地当雷
州半岛之顶端
*地控海岛与大陆之要冲。
又
据《地志九其地为海上交通之起点,而《元和
志》云:闻县,本汉县名,……县南七里与
崖州澄迈县对岸,相去约百里,汉暨左右候
官,在此屯积货物,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故
谚云欲拔贫,诣徐闻《补志》引原文)是在
汉世徐闻尤为海上交通之枢纽,吾人可以想
象储耳、朱崖两郡既罢为朱卢县,属合浦,则
一郡甲心为徐闻县,非合浦县,即就交通及
军事控制言,徐闻亦远优汙合浦,徙治徐
闻,亦理势然也。
郦注叙事至合浦县亦带叙
郡事,故不及徙治,不足据以驳平帝时郡治
徐闻也/按《汉书•贾捐之传》「元封元年
立僭耳、珠宦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广袤可
千里,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
其民暴恶,自
以阻绝,数犯吏禁,吏亦酷之,率数年一反,杀
r
吏,汉辄发兵击定之。
自初为郡至昭帝始元元
年,二十余年间,凡六反叛。
至其五年,罢檐f
耳郡并属珠崖。
至宣帝神爵三年,珠屋三县
复反。
反后七年,甘露元年,九县反,辄发兵
击定之。
元帝初元元年,珠屋又反,发兵击之O
诸县更叛,连年不定。
”元帝遂接受贾捐之建
议,弃珠崖郡o吴卓信以朱卢县为改珠崖郡
所置,乃是误解,与《汉书•贾捐之传》记载显
相违背。
严说既罢懈耳'朱崖两郡为朱卢县,
属合浦郡,郡治徙治海上交通枢纽的徐闻,更
不可信,故修改本仍持原说。
<6)日南郡。
《汉志》首列朱吾县。
王先
谦曰(据《温水注》,郡治西捲/杨图从之,李
子魁亦同。
内部本据此定日南郡治于西捲。
严
说「《温水注》「应劭《地理风俗记》曰當日南
故秦象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开日南郡,治西
捲县/此明引应劭说,当指东汉事•与《续志》
治西捲合!前人均据此以为西汉治西捲P以诋
班志首朱吾为无义例,谬矣/按郦注引应劭
说,明指元鼎时设日南郡,治西捲县,何谓东1
汉事?《续汉书•郡国志》郡仍治西捲,可知直
至东汉永和时未迁,故修改本仍旧不改b
*(7)广汉郡。
《汉志》首列梓潼县。
王先
谦曰「《江水注》,高帝分巴、蜀置广汉郡于乘
乡。
又云,雒县有沈乡,去江七里*《华阳国志九
广汉郡本治绳乡,后汉安帝时移治涪,后治雒
城,乘、沈、绳音同字变。
”杨图从之。
内部本据
此定广汉郡治于绳乡(今金堂县东儿严说M
“始置广汉郡当治广汉,盖可推知;《江水注》
当本东汉为说也.考《梓潼水注〉'梓潼水出
其县北界,西南入于涪,故广汉郡也,公孙述;
改为梓潼郡,……莽曰子同矣。
‘基明官王莽
时且自西汉末年广汉治梓潼,即《汉志》首县
也。
王氏遗此,而引《江水注》东汉事,谬矣。
盖
高帝始分巴、蜀置广汉郡,尽有今川北川中迄
今叙府之地(故《华阳志》谓分广汉置犍为郡人
广汉县地当南北之中,故治之,且以郡名名县.
逮分南部置犍为郡,广汉县于郡已为南鄙•故
徙治梓潼耳?公孙述因以县名名郡•东汉始
徙治涪县,终治雒耳。
”按《奧地纪胜》卷一八
六梓潼县:“《汉地理志》,汉高祖置广汉郡,治
梓潼。
”严说甚是,修改本改广汉郡治梓潼.
(8)武威郡。
《汉志》首列姑咸县。
王先
谦曰「《禹贡山水泽地篇注》,郡治武威。
《续
志》,后汉治姑臧/杨图从之,李子魁说同;内
部本据此定武威郡治于武威。
严说「%水经
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篇》云】”又东北迳武
威县故城东,汉武帝太初四年,匈奴浑邪王杀
休屠王,以其众置武威县,武威郡治/据此.
初置武威郡治武威县,是也。
然不足以概哀.
平之llh考武帝始置武威郡时f兼有《地志2
张掖郡之地,其时武威县地当一郡中心,故
为郡治,且以郡名名县。
逮分郡之西北部为
一149—
张掖郡,武威县於武威郡已为西北鄙,而姑臧
既为郡之中心,且当通西域孔道争其为郡治之 条件已远优于武威。
且前汉武威郡之疆域变
化甚大,而《地志》与《续志》之县城相差甚微, 《续志》既治姑臧.吾人与其相信郡治之徙在
.班志版籍以后,不如信其徙治在班志之前也。
又緘志》,休屠城,北部都尉治。
其地在姑臧
•之北,而在武威县之南甚远,若郡治仍在武 :威'则北部都尉决不当治此,是西汉末郡治不
在武威而在姑臧必矣0 ”按武威郡置于宣帝地
I
节二、三年间,非置于武帝时;武威郡乃分张
掖郡东部置(详见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下
篇)。
严认为初置武威郡,治于武威,至汉 末徙治姑减,则可信,正如所说,《汉志》休屠, 北部都尉治,正在姑臧之北,若郡治武威,休
屠在其南’与《汉志》不合,故修改本改郡治于 姑臧弁
(9)西河郡。
《汉志》首列富昌县。
王先
谦曰:“《后汉书•'顺帝纪》李注,西河本理平
定县,永和五年徙离石。
《元和志》云理富昌,
非。
”杨图从之,李子魁说同。
内部本据此定 西河郡治于平定:严说r 西河治富昌,除《地
〕志》外虽无他证° (《元和志》十三汾州J 汉武 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领县三十六,理富昌
县,是也;后汉徙离石。
”观县数,当即据《地
志》而言整以首县为肅治也丿然永和去西汉末 哀、平世已一百三四十年,王氏据李注谓西汉
即治平定;亦非的证。
"按据《后汉书•孝顺帝 纪》及李注,东汉永和五年徙郡治离石,此前 治平定■参考《汉志沢《元和志》,当是初置郡
时治富昌翦后迁平定.至东汉永和又徙离石。
L
严说无确证,故仍原换。
<10)朔方郡。
《汉志》首列三封县。
阎若
玻曰:“武帝置朔方郡,筑朔方城,则朔方郡治 朔方县矣。
三封乃元狩三年城也。
《元和志》
以为治三封,误/王先谦曰雷^阎说是,《河水
代郡治代县城,亦即在汉广昌县北,即今蔚县
注》可证/杨图从之,李子魁说同。
严说/郡 治三封,除《地志》外虽无他证。
(《元和志》四
丰州:拆武帝元朔二年,使卫青逐去匈奴,开置朔方郡,领县十,理三封J 观县数,当即据《地
志》而言,以首县为郡治也J 然阎、王氏持之证 据,只足证明武帝始置郡时前朔方县,不能明 其直至哀、平均未迁徙也/按《水经•河水
注》:“东南迳朔方县故城东北,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建
筑朔方城,即此城也/可证朔方郡治朔方县。
又《汉志》载2东部都尉治渠搜,中部都尉治广 牧,西部都尉治赢浑。
三都尉所治之县•恰在
朔方郡治朔方县之东、中、西部,若郡治三封,
三都尉无一不在郡之东部,显与《汉志》记载 〃相违档《元和志》载朔方郡理三封,即沿袭《汉 志》首县而误,故修改本仍持原说。
(11)代郡。
《汉志》首列桑乾县。
王先谦
曰:“据爛水注片郡治高柳/李子魁曰门漂水
注沢雁门水东南流蜃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
治。
此东汉郡治也,西汉高柳为西部都尉治,不得复为郡治/所论极是,西汉代郡不治高柳。
李氏又云r 《元和志》十四蔚州,赵襄子杀代王
有其地,秦为代郡,汉三年韩信斩陈余置代郡, 领县十八。
按蔚州,汉代县,是代郡治代。
”内部
本即据此定代郡治于代县。
杨图仍治桑乾。
严 说』其始即治代县,当无问题,然不能概西汉 二百年事/又说/代郡治桑乾.除《地志》外虽无他证,然持首县非必郡治之说者,其证据
亦不足以证明西汉末年不治桑乾也/考《括地志》卷二:M 蔚州飞狐县北百五十里有秦汉故代郡城/又:“代郡城,北狄代国,秦汉代县
城也'在蔚州飞狐县北百五十里/阎若琥据此曰r 飞狐,汉广昌县地.则汉代郡治广昌县J 按唐飞狐县即今洙源县,汉广昌在今滦 源县北七里,则唐飞狐县北百五十里为秦汉
i 150
—
东北代王城•正与《元和志》卷一四蔚州(治今蔚县〉记载之秦汉代郡相合,故李氏所说甚 是,汉代郡治代县无疑,阎氏说治广昌,误, 《汉志》首县桑乾,亦误住
「
<12)辽西郡。
《汉志》首列且虑县。
王先
谦曰:气〈濡水注》&地理风俗记》云,阳乐故燕
地,辽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
则是自秦
至汉以阳乐为郡治,不独后汉治阳乐也J 杨 图治阳乐。
李子魁说严阳乐后汉亦为郡治,前
汉当同J 内部本即据此。
严说J 《地志》首书 且虑县。
本注云:'有高庙。
'考《韦玄成传》「高
祖时令诸侯王都立太上皇庙J 又《惠帝纪》,
宜可证平帝世亦治且虑也。
郦注引应劭说不 亦述东汉治所,惟带述置郡之始耳。
王氏据之 以为自秦以来即治阳乐未尝迁徙,疏矣/谭
其釀先生说:据《韦玄成传》,景帝时,“行所尝
幸郡国各立太祖、太宗庙/宣帝时/复尊孝 武庙为世宗庙,行所巡狩亦立焉。
凡祖宗庙
在郡国六十八,合百六十七所/可见百余郡中,惟六十八郡国有祖宗庙,非必每郡皆有,且六十八郡国共有百六十七所,则一郡国
往往不止一所P 又可见非必郡治方有,盖凡行
幸所至之处皆可有之。
散且虑有高庙,不足为且虑为郡治之证。
若谓凡郡治皆有高庙,则
帝初即位「令郡诸侯王立高庙「必亦在郡治所也”据《郊祀志》及《韦玄成传》,至元帝时 始废毁。
且虑之高庙独存,盖有特殊之因缘.
何以百二郡国皆不书,独书于辽西之郡治乎?
天下郡县之有祖宗庙者多至百六十七所,《汉志》之所以独著此庙,当别有他故,或以建筑高庙所在,至少可证元帝时郡治且虑矣席自元宏伟,岂樽据此便谓郡治在且虑?故鄙意郡帝至哀■平不过四十年,且东北边境无大变动,
治应仍从《水经•濡水注》治阳乐。
— 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