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当前和今后一
段时期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皖教秘[2014]370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教育厅
【发布日期】2014.09.02
【实施日期】2014.09.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皖教秘〔2014〕370号)
各市、县(区)教育局:
现将《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工作安排》印发给你们,请按照相关要求并结合本地实际,予以积极落实推进。
联系人:省电教馆罗光杰
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工作安排根据《安徽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和《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工作部署和我省试点工作方案,2014-201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是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校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加强教师队伍为保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大力提升我省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任务就是建设好“三通两平台”,即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平台。
一、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
宽带网络校校通,一是基本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的宽带接入条件,二是基本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包括在教室配备能上网的多媒体设备,为教师提供一套基本的软件工具和教学资源,为一定比例的教师配备计算机并且能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备课授课。
“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覆盖所有校舍条件允许的中小学校。
(一)推进学校宽带接入并提升带宽。
接入宽带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校园内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首要任务。
2014年全省中小学校宽带接入率不低于87.9%,2015年不低于97%。
不断提升接入带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保证日常浏览、下载、视频观看等访问达到流畅的效果。
接入带宽基本标准是教学点不低于4M,完全小学、中心学校、初中不低于10M,普通高中不低于30M。
具备光纤接入条件的学校,应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实现光纤到校,以满足“班班通”和“人人通”应用。
其中要保障好教学点宽带接入适应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需求。
(二)加快校园网建设步伐。
将校园网建设作为目前的首要任务来推动,并作为“校校通”建设考核的主要指标。
校园网建设应本着“够用、好用、适用”的原则,与班级多媒体设备配备进度同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覆盖所有教学班、办公室和其他主要教学场所。
2014年全省校园网建有率达到79.5%,2015年达到95.2%。
(三)继续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
优先为班级、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建设一所学校就要覆盖其所有班级,并同步接入校园网络。
对于纳入享受薄改项目建设政策的地区,在设备配备的分配上要做到合理有序,体现三个优先:一是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的学校优先;二是信息化试验区和实验学校(包括在线课堂实验的地区、学校和教学点)优先;三是按照要求所有教室都应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优先为日常教学的班级教室配备设备。
2014年班级多媒体配备学校覆盖率不低于79%,2015年达到95%。
各市宽带接入、校园网、班级多媒体年度建设进度要求(指导性)见附表。
(四)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用机配备。
加强教师用台式或便携式计算机等终端配备,满足学科教师网络条件下备授课需要。
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加大学生用机配备力度,满足学生开课人手一机、互联互通、支持多种信息化资源应用。
教学点根据需要配备适量的计算机。
二、促进优质资源班班通
(一)建立推进学校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政策措施,为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常态化应用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逐步形成普遍用、经常用、人人用的良好氛围。
(二)高质量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农村教学点全面开设专递课堂。
逐步使农村所有学校能够开齐开足课程。
(三)巩固和扩大教学点“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实验。
2014年在完成全省777个教学点建设任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在线课堂应用范围,实施城市学校辐射农村学校、城
市优质学校辐射薄弱学校,中心学校覆盖所有村小的教学实验,以及在本校内有针对性地应用到教师不足的学科教学,建立和形成在线课程的教学常规。
(四)有针对性为教学点制作有关教育教学资源;对暂时没有通网络的地方,统一配发教学光盘或通过中心校配发数字硬盘下载存储资源用于教学。
三、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一)逐年扩大空间规模。
根据我省的建设能力和计划,今年年底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将开通满足200万人使用的空间,使全省具备网络条件的地区所有教师和40%的学生能够享受空间服务。
到2015年底,网络空间将全面开通。
各地要在指导本地教师全面完成注册的前提下,将省教育厅今年分配的200万师生的空间指标,合理分配到各校,学生指标分到班级和人头。
第一批选取的学校和班级,一定要具备较好的信息化基础条件和积极性,以充分发挥空间的平台服务作用,为全省今后各地信息化平台和资源的应用做好示范引领。
(二)探索利用“网络空间”开展常态教学实验。
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协同备课和网络研修,形成共同备课、教学研究、资源共享等一体化协作交流机制,开展教师研修模式、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探索。
鼓励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数字资源、网络作业、网上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开展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学习指导服务、探究式学习支持,帮助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通过网络空间,实现师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动。
四、加快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建设与应用
(一)增强资源平台应用功能设置。
将资源平台功能由过去的侧重课堂教学资源开发转向资源开发和应用并重,增加学校社区、学生社区和教师社区等板块,增加促进学生拓展阅读的电子图书馆和帮助学生自测的试题中心等内容。
(二)创新资源建设模式。
在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维护,学
校购买服务”的要求建设资源的同时,分别通过购买、征集和市场化运营的两种不同方式,丰富平台的基础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创建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互补的服务模式,满足教师的应用需求。
(三)编制《安徽省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制作技术要求与规范》。
制订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微课等资源制作与发布的技术要求与规范,为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为教师、学生查找、评估、获取和使用教育资源等提供支持。
五、完善教育管理平台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
(一)全面完成国家、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
2014年要实现全省中小学学生、教师、教育机构、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全面入库,形成集中统一和数据共享的基础数据库,实现学生、教师、办学条件等主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服务。
(二)制定出台教育基础数据管理办法。
着重推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应用系统功能,做好学生升级、升学、转学、毕业和教师调动等日常管理工作,并通过系统应用实现数据动态更新。
(三)开发若干省级管理监测系统。
2014年在确保完成教育部统一开发的学前教育管理系统、校舍安全管理系统(二期)、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等系统省级部署的同时,重点围绕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管理、全面改薄推进、教师教育培训、规范办学行为、学生综合评价管理、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方面开发若干个管理评估监测系统,为教育的日常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四)统筹上下管理系统开发的衔接。
发布《安徽省教育公共管理平台》数据接口规范,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系统以及资源库的对接提供技术标准。
发布我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清单(3-5年)》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年度部署计划》,避免重复开发建设,保证“两级建设,五级应用”在我省落到实处。
六、全面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
(一)2014年,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级标准,建立省级培训管理与选学平台和测评系统,完成中小学教师总数15%的培训任务(纳入“国培计划”)。
2015年,完善优化省级信息化平台、课程资源、网络测评系统和测评工具等,完成中小学教师总数25%的培训任务。
(二)建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证制度,作为新任教师上岗和下一步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考核内容之一。
(三)各地各校要采取切实措施,组织开展好本地本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重点对肩负信息化领导力的管理队伍、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教师队伍、承担运维管理的技术队伍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等“四支队伍”加快建设步伐。
(四)加大教师培训的经费支出,要以应用为核心,以需求为驱动,改进培训形式和培训方法,务求取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