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中默会知识的传递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院校中默会知识的传递策略
刘丽娜山西省长治卫生学校【摘要】职业教育所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许多为“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

这些默会知识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改革课程模式,重视实践教学,采用师徒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搭建交流平台等策略可以促进职业院校中默会知识的传递。

【关键词】默会知识明言知识师徒制策略一、默会知识的内涵和特点何谓默会知识?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

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

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

”相对于显性知识,默会知识的基本特征表现为:(1)难以规范、零星,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境相互交织。

(2)不能为科学方法所证实和检验。

(3)难以捉摸,不能复现,没有定形。

(4)不能编码和格式化,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

二、职业院校中默会知识的分类和重要作用1.职业院校中默会知识的分类。

董仁忠博士从个体、组织和学校三个维度把职业院校的默会知识主要概括为三类:基于个体技能表现的默会知识;基于组织惯例的默会知识;基于学校文化的默会知识。

这种分析视角有利于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职业院校默会知识的认识和把握,具有相当
程度的可操作性。

本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默会知识的类型,因此进一步引入野中郁次郎对默会知识的分类。

野中郁次郎从隐性知识的个体属性出发,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

他将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技能方面的,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经验、技巧和诀窍等;另一类则是认知方面的,包括信仰、观点、思维模式、感悟、价值观以及组织文化等,这类隐性知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有巨大的影响。

2.默会知识的重要作用。

波兰尼不仅肯定默会知识的存在,而且强调默会知识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明言知识只是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个小尖顶,默会知识却是隐藏在水下的宏大部分。

国内外诸多从事默会知识理论研究的专家也指出,默会知识在知识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远大于明言知识。

就职业院校自身来说,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生的就业趋向不同。

与普通高校相比,职校学生需要掌握的基于“技能”或“行动”方面的默会知识不仅要多的多,而且还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前景。

三、职业院校中默会知识传递的有效策略职业教育领域,对于默会知识的运用和挖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讨在职业院校中默会知识的传递策略,将对职业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1.改革课程模式,重视默会知识在学生职业成长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课程应为学生提供参与职业生活所需的知识和基本经验,其中包括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

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让学生学会做
事。

在实践中获得隐性经验,为学生适应职业生活做好准备。

因此,重视隐性经验学习,应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课程设计沿袭以学科体系为依据的旧习,导致在具体的教学实施领域,教师教的和学生学到的多是些明言知识。

与此同时,现代课程的一些主流模式十分重视默会知识在学生职业成长中的作用,为其传播奠定了基础。

例如,项目课程把理论和实践加以整合,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完成项目任务必须的操作技能,而且内化了技巧和经验类的默会知识,实现了经验层面的能力培养。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力图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发展,关注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关注如何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

这种课程模式从人性的角度更加注重默会知识在人的职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要改革传统课程模式,采取当今主流课程模式,重视默会知识在职业院校中的传递。

2.重视实践教学,为默会知识的传递提供载体。

长期以来,受理性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影响,人们始终把知识狭隘地理解为显性的学科知识,教学形式主要是讲授式教学,重灌输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

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较差。

面对实际问题不知如何着手。

实训和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职业经验的基本途径。

默会知识无法编码和格式化的非语言性决定了其只能在实践中传播。

学生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和领会隐含在具体操作和行为中的默会知识。

实践是默会知识传递的载体,职业院校要开拓实践基地,积极进行实践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缺乏实践基地,无法深入开展实践教学。

有一个方法值得考虑,那就是利用现代多媒体仿真技术,开发虚拟实践基地。

所谓虚拟实践基地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与现实培训基地相似的虚拟环境。

在这个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虚拟实践,同样可以体验到具体的操作过程和实践经验。

3.采用师徒制,保障默会知识的有效传递。

“名师出高徒”。

师徒制在学习非语言传递的默会知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师徒制能够有效地传递默会知识,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解释。

一方面,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师徒制”模式提高了默会知识传递的准确性。

师徒制模式中默会知识的传播途径是:默会知识—默会知识。

知识的传递只有一个环节,这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知识的“损耗”,保证了知识传递的准确率。

另一方面,默会知识高度个体化和难于编码等特点决定了“师徒制”是个不错的选择。

默会知识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展现出来,因此,学习者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去识读教育者的行为或行动,耳濡目染获得一些师傅自身积累的经验,以及一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知识。

“由于缄默知识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表
达的知识,因此不能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

例如科学的理想和信念、某些科学的直觉经验和技巧、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很难通过正规的系统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其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师徒之间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掌握。

”4.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默会知识的学习创造环境。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发生的,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默会知识的学习同样需要一定的情景。

现今世界职业教育可分为三大模式,即学校职业教育模式、企业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模式和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模式。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学校模式。

这种模式的职业教育无法为职业知识的学习提供真实的情景,不利于学生学习与职业生涯直接相关的默会知识;另一方面,默会知识本身的情景性也决定了默会知识的获得是与特定的问题或任务的“情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这种特有的情景,默会知识也就无法获得。

也就是说,学生要想获得职业生涯直接相关的默会知识,就要进入企业,在一线岗位通过观察和积累获得。

校企合作一方面为学生内化默会知识提供“实战场地”,学生参与生产或服务,在实践中获得职业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为学校教学提供一线专家和资深指导教师。

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增长默会知识。

此外,学生还可以习得与岗位相吻合的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及行为规范等。

5.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默会知识的“活学活用”。

开展技术创新是职业院校师生获取职业经验,尤其是隐性经验的有效途径。

教师、学生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技术创新团队,各施其才,各尽其力,为共同目标努力。

团队运作是一个良好的互动过程,教师、学生和企业专家在完成技术创新任务时可以不断地进行交流、示范、演练及讨论等一系列具有互动性质的活动,营造出有利的情境和氛围,使得默会知识在成员间有效地共享。

参考文献:
王帅.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J].高等函授学报,2006(4):23.
董仁忠.职业院校默会知识的分类与传播[J].职业技术教育。

2006(13):13.262高校管理 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