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物联网监测系统设计及应用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物联网监测系统设计及应用探讨
摘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不断深入,低速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基于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卫星物联网,可有效弥补NB-IoT 依赖地面基础设施的不足,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的物联网网络。

本文基于地面物联网与卫星通信紧密结合的设计思路,设计了一种无人值守的卫星物联网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智慧海洋、应急通信、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卫星物联网;NB-IoT;空天地一体化;卫星物联网监测系统
本论文研究工作受国家重大专项项目资助(资助项目编号为:2019YFC1510100)。

一、引言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基础的网络延伸和扩展,其本质是设备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人、机、物之间的智能互联。

通过这种简单的接入,环境监测传感器、智能工业制造、智能家居、智能交通运输等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物联网设备,都可以和物联网网络进行数据交互,为私人用户、企业用户、政府等使用物联网的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
服务。

[1-3]
伴随地面移动网络技术发展,人们生活通信需求已得到基本满足,但地面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有限,对于飞机、船舶等移动目标,沙漠、海洋以及偏远地区等无法建立可靠有效的通信链路。

卫星通信网络突破地形地表限制,网络覆盖拓展到太空、空中、陆地、海洋等自然空间,可提供泛在无线连接和情景感知的智能服务与应用,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
永远在线的通信服务。

随着我国卫星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北斗
卫星导航系统和天通一号卫星通信系统部署运行,
卫星通信与物联网相结合的通信技术迎来重大发展
机遇。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卫星物联网的无人值守
监测系统,并对该系统潜在的各类应用场景进行了
探讨。

二、窄带物联网
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作为长期演进技术
(LTE)的一种衍生,其体系架构比较成熟,具备
较完整的高层结构,与WiFi、ZigBee等传统的物联
网技术相比,具有覆盖范围广、功耗低,以及海量
连接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物流运输
等各个领域。

[4-5]
NB-IoT技术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NB-IoT
终端(UE)、NB-IoT基站(eNodeB)、NB-IoT核心网、
NB-IoT数据平台、应用服务。

NB-IoT终端:支持各行业的NB-IoT设备接
入,通过在相应终端设备插入SIM卡即可使设备接
入NB-IoT网络。

NB-IoT基站:主要指运营商已架设的LTE基
站,也可以架设专网基站。

NB-IoT核心网:核心网实现NB-IoT基站与云
平台的连接,对终端适配和接入、安全认证等进行
管理。

NB-IoT数据平台:完成各类业务处理,包括
应用层协议栈适配、事件订阅管理以及大数据分析
等,为终端设备提供API接口和终端管理,并将处
理过的数据发送给应用服务或NB-IoT终端。

应用服务:获取数据平台发来的NB-IoT业务
数据,也可以完成对NB-IoT
终端的控制。

图1 NB-IoT 技术系统架构
NB-IoT系统因其具有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
高容量、大连接、长续航以及强穿透等技术优势,
广泛适用于各类无人值守的应用场景。

低功耗方面,NB-IoT通过借助省电模式(PSM)
技术,实现对终端射频的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借助
eDRX技术,延长寻呼周期,达到降低能耗的作用。

广覆盖方面,NB-IoT技术中拥有高发射率谱
密度,上下行子载波大小不同,根据不同的网络部
署方案,上下行能够发射更高密度的功率波谱密度。

另外NB-IoT技术的上下行支持多次重传,下行最
高可支持2048次,上行可支持128次,即NB-IoT
利用较低的速率换取高覆盖率,相比于2G、3G、
4G网络,NB-IoT提升了20dB的网络增益。

低成本方面,NB-IoT系统可以复用LTE的射频和天线模块,无需重新组建新的网络,且是单天线和半双工模式,射频成本较低。

系统带宽只有180kHz,基带设备的复杂度低,又可减少设备成本。

系统的采样率较低,对缓存Flash/RAM的要求较小。

高容量方面,NB-IoT信号占用的带宽较窄,将会大大提升信道容量;空口信令简化,频谱效率高;NB-IoT系统的终端上下文信息存储、准入拥塞控制都是独立的,使得系统具有海量的连接能力,如一个扇区能够支持10万个连接。

3GPP已经正式明确了全球性的5GR的标准及规范,增强了机器类型通信(eMTC)技术与窄带物联网间的应用互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在3GPP协议中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与eMTC技术已经被认可为了5G的一个部分,并将与5GR实现共同发展。

[6]
三、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
相比地面物联网,利用通信卫星建立物联网具有如下优势:覆盖面广,可实现全球覆盖,传感器的分布几乎不受空间限制;几乎不受天气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可以全天候工作;具有较强的抗损能力,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仍可正常工作;便于向各种移动目标(飞机、舰船等)提供不间断的网络连接等。

未来的通信网络将依托于地面网络、利用天基网络进行扩展,形成立体分层、融合协作的网络,各轨位卫星(包括高轨、中低轨)、临近空间平台(如热气球、无人机等)和地面节点组成多级网络架构,各级网络相互联通、协作,共同建成一张“全球覆盖、随遇接入、按需服务、安全可信”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体系。

[7-8]
天地一体化的卫星物联网体系架
构如图2
所示。

图2 天地一体化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
该架构中,天基部分主要由天基骨干网与天基
接入网组成,结合地面5G移动通信,低轨卫星物
联网与地面移动通信网共享统一的核心网设施。


基骨干网节点利用GEO骨干节点广覆盖的广播波
束对其覆盖区域内的低轨及地面终端进行控制信息
的高效传输。

天基接入网节点将为服务热点区域及
图3 物联网系统技术架构
暂无骨干网节点覆盖区域传输控制信息。

在终端侧,由于空、海包括偏远陆地区域与地面接入网相对独立,因此部署在上述区域的终端仅能通过天基接入网传输其业务数据;而部署于地基接入网与天基接入网重叠覆盖区域的终端,可通过自身环境感知、业务需求、终端能力等因素,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接入网进行业务传输。

在天地一体化卫星物联网系统中,卫星接入网和地面接入网共存,在两者共同覆盖区,多模式终端既可接入到地面网中,也可接入卫星网中。

此场景中,一般情况下物联网终端优先接入到地面网,然而当并发接入终端数量非常多时,地面网可能无法承载,需要统筹调度地面网和卫星网,提升并发接入物联网终端数量的同时,实现两网间的负载均衡。

此外,考虑到波束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同一波束内还会存在大量的物联网终端,并结合可用时频
资源的不足,拟设置分簇协作传输机制,将业务服务质量(QoS)要求低的终端加入到簇集合内,由簇头节点帮助将簇内终端数据转发给卫星网。

低轨卫星最主要的优势就是低损耗、低时延、广覆盖、大数量级。

现今的全球物联网中,60%是需要广域低功耗窄带技术的终端,需要借助于低轨卫星通信架构的物联网来实现连接。

低轨卫星物联网非常适合短数据、偏远或者远距离移动物体的监测、传感器数据采集等应用场景,能够极大扩展地面物联网的覆盖范围,从而促进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四、卫星物联网监测系统
1.卫星物联网应用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基于卫星物联网设计一种典型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按照物联网架构进行设计,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系统技术架构如图3
所示。

感知层:根据应用需求,通过感传终端进行目标定位、目标测量、目标控制、目标属性识别、目标状态感知、环境态势感知等信息自动采集、融合
和传输。

网络层:物联网的骨干承载网络,实现物联网基站的组网以及接入云平台,实现物联网无线资源
管理与调度、感传终端接入控制、传输控制、QoS 保障、组网协议、组网控制、路由交换等功能。

平台层:将网络资源虚拟化并集中管理,根据上层应用需求动态调度使用;提供满足海量数据处理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实现后台海量数据的计算处理、信息挖掘、信息分发与协同应用。

应用层:按需进行时空统一、目标测量融合、目标属性融合、目标自动控制、目标态势融合、环
境态势融合等,支撑安防警戒、灾害防控、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不同的行业应用,提升应用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

2.卫星物联网监测系统设计
基于上述卫星物联网技术架构,设计一种无人
值守的卫星物联网监测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智慧海洋、应急通信、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领域,系统组成架构如图4所示。

图4 卫星物联网监测系统架构
感知层:传感器采集布放区域的振动信息、温湿度信息、气象水文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等数据信息,通过无线传输将采集数据发送到汇聚节点。

网络层:感知层的传感数据通过窄带无线通信上传至汇聚节点,由汇聚节点进行边缘计算对数据进行清洗、解析,形成数据处理结论,通过卫星物联网回传。

平台层:网络层的数据通过卫星物联网回传至
数据处理服务平台,由平台进行数据存储和管理。

应用层: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设计不同的系统应用程序,提取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作可视化展示,可根据特定场景进行定制化扩展。

感知节点主要由主控单元、无线传输模块、北斗定位模块、高精度传感器以及电池构成,采用低功耗设计,周期性采集传感器数据并进行初
图5 基于卫星物联网的海洋监测系统
步分析,将分析结果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发送至汇聚节点。

汇聚节点由主控单元、NB-IoT 皮站、卫星物联网模块和电源构成,通过NB-IoT 皮站汇聚区域内多个感知节点上传的信息并进行融合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过卫星物联网通信单元发送至数据处理服务平台。

数据处理服务平台由卫星物联网通信单元、数据处理服务器、显示单元构成,通过卫星物联网通信单元接收所有汇聚节点回传的数据信息,在数据处理服务器进行综合处理,在显示单元进行可视化呈现。

五、卫星物联网监测系统的应用
1.海洋监控
基于卫星物联网、海洋探测传感器等与浮标、无人科考船等载体结合,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感知节点、汇聚节点、观测中心、服务端组成,感知节点如监测浮标负责海洋及气象信息采集,通过窄带物联网或自组网将数据汇集到汇聚节点如锚系浮标,通过卫星链路将数据信息回传至观测中心,观测中心依据数据信息生成气象预报等服务产品,发送给各类服务端用户,海上平台、邮轮等海上用户可通过卫星通信形式发送,如图5
所示。

基于卫星物联网构建的深远海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实时获取目标海域海洋、水文、气象信息,提高海洋各类气象灾害预警速度以及准确性,可以提升我国深远海及远洋敏感海
区气象观测与海洋气象预报能力,带动海洋气象服务发展,为全球海洋气象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提供科技支撑。

海洋监测应用场景如图6所示。

图6 海洋监测应用
图7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2.应急通信
发生山体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地面基站等通信设施或电力设施遭到破坏,可依托卫星物联网系统辅助通信保障。

对于一些远离城市的桥梁、隧道、堤坝等重要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在设施周围布设传感器,与卫
星物联网构成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地质信息,结合高精度定位系统,对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塌方、地面凹陷、山体滑坡等灾害进行预警(图7)。

各类传感器与地面通信构成探测节点,对森林、草场等区域进行气象数据采集,在汇聚节点进行初步数据分析,将结果通过卫星回传至指挥中心或数据中心,通过分析对比等,对目标区域可能发生的火灾、干旱、洪水、土地荒漠化、化学危害以及辐射等灾害进行预警。

3.智慧物流
现代物流,需要供应链的实时透明。

当前集装箱供应链由于是开环应用,信息失真和孤岛现象极其严重。

通过在集装箱物流行业部署卫星物联网监测系统,可对集装箱跨境运输、远洋集装箱货运进行跨域跟踪、精确定位,实时获取集装箱运输状态、突发情况等信息,实现大宗、贵重货物的全天候、全过程监管的智能运输管理,实现全球无盲区的物流监管服务覆盖。

4.智慧农业
卫星物联网监测系统感知节点布放在较偏远的山林、田地、牧场等,通过接入各类传感器,可对可能出现的害兽活动进行识别,对包括土壤肥力状况、作物产量、土壤墒情、作物养分状况、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状况、杂草的生长状况以及作物物候等信息进行采集,对林地、田地、牧场等易发生火情的重点区域进行火警监控,通过卫星物联网进行信息回传,并进行历史数据对比,可以有效扩展农业、畜牧业等经营范围,同时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灾害,共同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六、结束语
本文将卫星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无人值守的监测系统,完成了系统设计并探讨了该系统的各类应用场景,可有效提升海洋气象监测能力,提高各类灾害的预警能力,推动海洋产业、工农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宏武,张更新,余金培. 低轨卫星星座通信系统的分析与发
展建议[J]. 卫星应用,2015(7):38-39+42-44.
[2] 王伟峰,韩非,彭超,等.基于NB-I o T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设
计与应用[J].自动化与仪表,2020,35(2):104-108.
[3] 曾涌泉,何浩,赵中军.基于NB-I o T的士兵训练无线终端系统
的设计[J].通信技术,2021,54(1):238-243.
[4] 崔雪伟. 基于NB-I o T的低轨卫星物联网业务流程的研究与设
计[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9.
[5] 邹玉龙,丁晓进,王全全.NB-I o T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J].中
兴通讯技术,2017,23(1):43-46.
[6] 舒松. NB-I OT窄带物联网技术与eMTC技术间的应用互补分析
[J]. 信息通信,2020(11):175-177.
[7] 曲至诚. 天地融合低轨卫星物联网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D].
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20.
[8] 付禹陶. 空天地网络中广域物联数据传输技术研究[D].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2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