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PPT教学电子课件说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赏析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 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 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激励他立 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 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 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 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 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 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 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 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 情充溢,感人至深。
感 谢 聆 听
第六单元 责任与担当
22 出师表
22 出师表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
文常信息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 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 他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留心世事,被称
22 出师表
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 建立了蜀汉政权。建兴元年(223)刘禅继位, 他被封为武乡侯。建兴十二年(234)死于军中, 终年54岁。有《诸葛亮集》。
3.【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是 以 先 帝 简 拔 以 遗 陛 下 (2)受 任 于 败 军 之 际,奉 命 于 危 难 之 间 (3)此 臣 所 以 报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职 分 也
[答案]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第二章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
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 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 表文,阐述了对后主刘禅治国 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 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这篇 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 抒情。
背景介绍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 和《后出师表》,通常 所说的《出师表》一般 指《前出师表》。出师 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 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 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 现兴旺景象。
22 出师表
梳理篇
通假字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2 出师表
古今异义
(1)开张古今义义::扩商大店。等例设句立:后诚开宜始营开.业张.。圣听。 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例句:未尝不叹
(2)痛恨今义息:痛.极恨.端于憎桓恨、或灵悔也恨。。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例句:
22 出师表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 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 “还于旧都”等。 B.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对先帝的感 激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
22 出师表
C.在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中,反复强调的是“广开言 路(即‘开张圣听’)”。
基础积累
积累篇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臧.否.( zāng ) 费祎.( yī ) 裨.补( bì)
郭攸.之( yō ) 桓.帝(
u
涕.零( ) 侍.卫(
) 猥.(ěi w ) ) 行.阵( )
22 出师表
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z陟






咨zōu( 诹 ) 斟z


22 出师表
22 出师表
古义:感奋激发。例句:由是感.激.,遂许 先帝以驱驰。
(4)感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
生谢意。
(5)涕古今义义::眼鼻泪涕。。例句:临表涕.零。
22 出师表
一词多义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1)以以先.光帝先不帝以.遗臣德卑(鄙连(词介,词表,目因的为,)来、用来)
D.文中分析天下形势,目的是让刘禅认清蜀国处于“危 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从而警策他发愤图强,修明政治。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大事” 指“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B项,诸葛亮写
22 出师表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合作交流 6.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其 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1)以光.先帝遗德(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2)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3)此皆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4)攘除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5)志虑.忠纯(动词用作名词,思虑) (6)优劣得所(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背景介绍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 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 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 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 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 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 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第三章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 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 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 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 亡。
整体感知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 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 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 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 先帝之业。
整体感知
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把握本文中所描 述的作者所抒发 的情感
了解文中的文言 文结构及有关知 识
指导学生掌握鉴 赏文言文方法, 训练学生的鉴赏 能力。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全文总结
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
望。诸葛 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
全文总结
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 “北定中原”“恢复汉 室”的根据地, 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 使作者感到十分痛 惜,肩上的托付的 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 为,继承先辈遗志。
22 出师表
诸葛亮准备完成“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宏愿。因此他 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写下了这篇表文,陈述自己的政治 主张,表明伐魏的决心和临行前的心情。
22 出师表
文体知识 表
“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 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 的《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 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
内容赏析
《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地解剖了这 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 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 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 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 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 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 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 正气歌》中所 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 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 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
22 出师表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不求闻达于诸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求于诸侯 闻达”)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败军之际
22 出师表
整体感知
4.文中着重回顾了刘备的哪两件大事?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解析] 概括有关刘备的事件,需要仔细阅读六、七两段, 找出作者自叙经历的句子进行分析归纳。体会作者的感情, 要联系全文及事件背景。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2)效愿不效陛下,托则臣治以臣讨之贼罪兴(复奏之效效,.(成功功效))
22 出师表
(4)无若事无无..兴大德小之,言悉(以没咨有之)(不论) 然后施行.(实施)
(5)行必性能行.使淑行均.阵(和品睦德(,行品列行)) 有所广益.(好处)
22 出师表
词类活用
作者简介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 待时。建安十二年十月,刘备三顾茅 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 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 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建安十三年 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建立 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后主刘 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主持朝政。 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 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 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武侯 集》。
内容赏析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 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 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 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 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 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 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 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 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出 师 表
目录
第 一 部
作 者
分简

第 二 部
背 景
分介

第 三 部
整 体
分感

第 四 部
内 容
分赏

第 五 部
全 文
分总

第一章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 10月8日),字孔明,号 卧龙(也作伏龙),徐州 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 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 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 书法家、发明家。
22 出师表
追溯背景
公元222年,刘备伐吴,被吴国大将陆逊打败,丢了 荆州。公元223年,刘备卒,其子刘禅继位。刘备在临死时, 急从成都召回诸葛亮,把儿子刘禅托付给他,嘱以后事,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 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亮涕泣曰:“臣敢 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诸葛
22 出师表
7.细读课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 方面。
[解析]作为人臣,“忠陛下”之“忠”表现在积极献言、积极荐贤;作为蜀国的执政者,“忠陛下” 之“忠”还表现在努力去实现先帝的遗愿,兴复汉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四章
内容赏析
内容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 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 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 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内容赏析
三国时期,曹魏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 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时,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 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 积极准备北伐曹魏。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 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其原因是北定中原、兴 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 诸葛亮还要竭忠辅佐他,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 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 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 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
22 出师表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 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 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 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 “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 死罪”之类的话。
22 出师表
[解析] 解答此题既可结合内容来分析,也可从本文的写作背景方面来 分析。从内容上看,作者写第三条建议用了三个文段,先是荐贤,然
22 出师表
[答案] “亲贤远佞”是主要的。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 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 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 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全文总结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 泊的生活, 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 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 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 感激之情。最后概括 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 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 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 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 原”,正是为了完成 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22 出师表
主持政事,用了五年的时间做伐魏的准备。在此期间,他 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与吴国通好,免除了“东”顾之 忧;二是加强内政建设,制定“汉科”,做到“科教严明, 赏罚必信”,国有法度,社会风气好转;三是平定南方叛 乱,公元225年,率军南征,直到滇池,使夷汉关系得到改 善。到公元227年,蜀汉的整体状况已初步恢复。在战略后 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