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江铜矿尾矿库闭库报告书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总则
1.1 项目由来
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车江铜矿始建于1960年2月,原隶属于衡南县工业局。
二十世纪60、70年代,企业的管辖权几度发生变化,1982年根据湘政发[1982]06号文,该矿再次划归湖南省冶金厅管辖。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企业连年亏损,1996年10月企业全面停产至今。
由于资源枯竭,2005年4月该矿申请破产。
2005年5月,湖南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办批复同意该矿破产,同年12月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该矿依法关闭破产。
目前,该尾矿库由衡阳市雁峰区车江铜矿社区服务中心代管。
车江铜矿尾矿库由车江铜矿于1960年自行施工建设,同年建成并正式投产使用,至今已堆积尾矿115.34×104m3。
1996年10月企业全面停产后,尾矿库停用至今。
由于车江铜矿当时效益很差,破产前没有对该尾矿库的进行闭库;移交后由于资金及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缺乏,尾矿库缺少必要的维护并且存在很大的安全、环保隐患。
2008年10月,湖南省、市、区安监局到现场检查,发现车江铜矿尾矿库存在调洪库容严重不足,排洪系统淤堵严重,坝体有深层滑动迹象,无监测设施等诸多安全隐患,并将该库定为危库,要求对该尾矿库立即进行闭库处理。
为了确保车江铜矿尾矿库的安全,衡阳市雁峰区车江铜矿社区服务中心拟对该尾矿库存在的隐患进行综合治理并委托化工部长沙设计研究院进行专业设计。
根据国家和湖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有关法律和规定,车江铜矿社区服务中心委托委托国家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车江铜矿尾矿库隐患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课题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和规定,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踏勘、收集有关技术资料工作,并征求有关环保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直接编制了《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车江铜矿尾矿库隐患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在本次评价工作中,得到了湖南省环保局、衡阳市环保局、雁峰区环保局和建设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9.12.26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77号令2002.10.28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72号令2002.6.29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2号2000.4.29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1
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修订2005.4.1实行
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号
⑼、《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1998.11.29
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部2008.10.1
⑾、《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2005年12月2日)
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
⒀、《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1998.2.5
⒁、《尾砂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6号2006.4.21
⒂、《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令第11号1992.8.17
⒃、《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023-2005: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湖南省环境保护局、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5.4.1
⒄、关于印发《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06〕28号
1.2.2 环评技术导则
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
⑵、《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
⑶、《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环境》HJ/T2.3-93
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95
⑸、《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1.2.3 其它资料
⑴、《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车江铜矿尾矿库隐患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化工部长沙设计研究院2009年10月
⑵、《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车江铜矿尾矿库安全现状评价》
⑶、其他相关资料
1.3 评价目的、内容
本项目为服务期满后的车江铜矿尾矿库隐患治理工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该库在安全、环保方面的隐患,以保证库区下游居民的长治久安。
本环评主要目的、内容如下:通过实地踏勘调查和资料收集,客观评价该尾矿库安全、环保现状;通过实地踏勘调查和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客观评价该尾矿库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根据隐患治理工程内容论证治理措施的可行性;提出隐患治理工程实施时相应的环保要求与建议,避免造成新的环境破坏;提出尾矿库隐患治理工程实施后(闭库)的管理要求。
1.4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
1.4.1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
本项目为服务期满后的尾矿库隐患治理工程,根据隐患治理工程特点、区域环境特征以及工程建设与运行对环境的影响性质与程度,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要素进行识别。
工程完成后可以提高车江铜矿尾矿库的安全性能,降低尾矿库垮坝的风险;对区域生态、大气、水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工程建设施工期由于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及对部分自然资源的占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区域空气环境和声环境质量产生短期不利影响。
1.4.2 评价因子的筛选
根据上述环境要素识别和工程性质、车江铜矿原有生产工艺与污染物排放特点,确定项目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见表1-1。
表1-1 评价因子的确定
1.5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为服务期满后的尾矿库隐患治理工程。
根据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本项目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分别为:生态评价定为三级,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均不定级,只做定性分析。
1.6环境保护目标
通过调查,区内无重点保护文物和珍稀动植物;车将铜矿社区位于尾矿库SE50~300m,居民生活用水为自来水,水源为社区东南面的湘江;岳屏镇文昌村杉山组位于尾矿库WN50m,村民生活用水为地下水。
本评价环境保护目标确定如下:
⑴、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车江铜矿尾矿库东南面50m的车江铜矿社区居民点、尾矿库西北面50m的岳屏镇文昌村杉山组居民点以及坝下游沟口正对面100m范围内的4户居民。
⑵、水环境保护目标
无名小溪、湘江。
⑶、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车江铜矿尾矿库区以及区外500m范围内植被和水土资源;取土场外500m范围内植被和水土资源。
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2,具体位置详见图1-1。
表1-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与敏感点
类别目标及关心点与工程相关位置功能执行标准
空气环境
车江铜矿社区尾矿库SE面约50~300m
居住,约
1600人
GB3095-96 二级文昌村杉山组居民点尾矿库NW面50m
居住,约
60余人
文昌村杉山组居民点尾矿库SW面50m
居住,约
20余人
文昌村杉山组居民点尾矿库NW面100m
居住,约
8人
水环境地表水
无名小溪尾矿库大坝W面约200m
泄洪、农田
灌溉GB3838-2002 Ⅲ类湘江尾矿库E面约500m 渔业、航运
地下水井水尾砂库下游附近
生态环境植被、水土资源
车江铜矿尾矿库区以及
区外500m范围内
40~50亩水
田
取土场外500m范围内
图1-1 环境保护目标示意图
湘
江
车江铜矿社区
文昌村
沙杉组居民点
文昌村
沙杉组居民点
1.7 评价标准
根据衡阳市环保局对本评价执行标准的批复,本环评执行标准见表1-3。
表1-3 评价执行标准一览表
项目对象执行标准级别
环境质量标
准大气环境评价区域空气环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二级水环境
地表水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地下水(井泉水)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Ⅲ类声环境环境敏感点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Ⅱ类土壤环境评价范围内土壤《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二级
污染物排放
标准废水尾砂库溢流水《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一级噪声厂界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
Ⅱ类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固体废物选矿尾砂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
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1.8 评价重点
根据工程分析,本评价以隐患治理工程内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分析为评价重点。
1.9 评价范围
19.1 水环境
本尾矿库的渗滤水及周围的撇洪沟排水全部通过坝下的排污渠进入尾矿库西面200m的无名小溪,无名小溪流经约5km汇入一条稍大的无名小河,小河再流经10多公里在白砂洲附近汇入湘江。
根据HJ/T2.3-93有关规定,以及现场地表水环境调查情况,地表水评价范围如下:
因此,根据HJ/T2.3-93有关规定,以及现场地表水环境调查情况,地表水评价范围如下:
评价范围:无名小溪尾矿库排污口上游100m至下游3500m共3.6km河段。
1.9.2 空气环境
根据居民分布特点,确定环境空气评价范围如下:
以车江铜矿尾矿库区为中心,主导风为主轴,周围2km×2km的方形区域。
1.9.3 生态环境
车江铜矿尾矿库库区以及区外500m范围内为生态评价范围。
2. 区域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车江铜矿坐落于衡阳市雁峰区岳屏镇文昌村杉山组内,原隶属于衡南县车江镇,于2000年划归衡阳市雁峰区岳屏镇。
岳屏镇位于衡阳市南郊、北靠雁峰区,南邻衡南车江镇,西接硫市镇,东临湘江。
是衡阳市中心卫星城镇之一。
岳屏镇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镇政府距衡阳市中心仅16公里,距衡南县新县城仅8公里。
交通通讯便利,衡枣高速公路,省道214线横贯其境。
具体位置详见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
2.1.2 地形、地貌、地质
区域内地域广阔,属丘陵地貌,相对高差较小。
该区域丘陵多为土质或土石质,由于亚热带风化作用的红土化过程,导致组成丘陵的物质主要为红色,深红色残坡积的粘土、亚粘土及风化残余石块。
地层为白垩纪、石灰系灰岩及燕山中期花岗闪长岩体,区域内岩层相对可划分为隔水层、弱充水层及强充水层,地下水的动态随季节和雨量变化,由此可见,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雨;厂区地下水流向与地形一致,水质属良好,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根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分》,厂区基本地震裂度为6度。
2.1.3地表水
区域内地表水系不发达,多为灌溉用小溪,尾矿库东面不到500m的湘江为区域最大的地表水。
根据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023-2005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尾砂库所在区域河段属于渔业用水区,执行III类水质标准。
本尾矿库的渗滤水及周围的撇洪沟排水全部通过坝下的排污渠进入尾矿库西面200m的无名小溪,无名小溪流经约5km汇入一条稍大的无名小河,小河再流经10多公里在白砂洲附近汇入湘江。
地表水系见附图4。
车将铜矿社区居民生活用水为自来水,水源为社区东南面的湘江;岳屏镇文昌村杉山组村民生活用水为地下水。
2.1.4 气象特征
该区域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热量充足、雨量较多、季节分明、春雨秋旱、冬冷夏
热。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最大风速为20m/s,平均风速2.0m/s;年平均气温18.4℃,最冷月平均气温6.3℃,年度极端最高气温43.1℃,年最低气温-8.7℃;年平均降雨量1113.1mm,年最大降雨量1434.6mm;年平均气压为1010.1hpa;年平均日照为1577h,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82.0%,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74.0%。
2.2 生态环境概况
工程所在区域为低山,丘陵地貌(低山丹霞地貌)。
总体来看,区域地势较为平坦,矿区周围错落分布着农村村落、农田、旱地、小水塘等,矿区生活区内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类型主要为灌木、杂草等;水田主要种植水稻,旱地为菜土主要种植冬瓜、丝瓜、四季豆等,供村民和矿区居民自食。
区域内动物主要有村民养的家禽和麻雀、燕子等常见的鸟类。
车江铜矿尾矿库周边利用的土地主要为山林、水田、旱地、菜地,而水面、沟渠、宅基地和道路、工业用地较少。
工程周边丘岗地多,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频繁,旱地占地面积较大,水田、菜地常年耕作,沟渠具有排水作用。
目前,工程周边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评价范围内现状植被以水稻、蔬菜等农业植被为主,用地类型以水田和旱地为主,其中旱土占耕地的比例较大。
周边林木以马尾松林和杂木林为主,工程区域未发现珍稀保护植物物种、古树名木等。
工程区周边以捕食昆虫、鼠类的两栖类、爬行类动物较多。
陆栖动物有田鼠及各种家畜家禽;水生动物以鱼、虾类为主。
评价区内未发现国家和省市保护的珍稀动物。
矿区内及周边没有自然保护区,未发现濒危珍稀物种和名贵野生动植物。
2.3 社会环境概况
项目区域内矿藏丰富,地下蕴藏大量的铁、铜、煤、硅、石灰石,铀等矿石,唐朝时曾在霞山岭开过铜矿。
岳屏镇总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944亩,辖24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73个村民小组,6582户,总人口48900人。
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现镇区面积2.7平方公里,城镇居民24337人,程控电话开通联网,自来水、供电、有线电视和文化娱乐设施齐全。
文明创建效果显著,2006年被市政府评为“文明乡镇”。
岳屏镇农业水利条件良好,渠道纵横交错,农田灌溉全部实现自流化。
农产品品种丰富,已形成优质稻、瘦肉猪、鱼、美国提、黑美人西瓜及各类时鲜蔬菜等绿色环保农产品基地。
2006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03元。
岳屏镇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环境宽松,现有乡镇民营企业1465个,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6家。
主要产品机械、电缆、化工等产品。
2.4 尾矿库周边环境概况
车江铜矿尾矿库位于车江铜矿选厂西北面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冲,尾矿库原来为一口山塘。
尾矿库位于衡阳市雁峰区岳屏镇文昌村杉山组地域,原属于车江铜矿,矿山破产后由车江铜矿社区服务中心代管。
车江铜矿尾矿库东南面50m~300m处为原车江铜矿生产区和车江铜矿社区,紧邻尾矿库西北面、西南面有岳屏镇文昌村杉山组居民点。
尾矿库东南面200m为湘江和省道S214,西北面距衡枣高速大约3km。
原尾矿库坝下文昌村杉山组居民已陆续从尾矿库坝下迁移到尾矿库西北面的丘岗上,只剩下坝下游沟口正对面100m范围内的4户居民,位置比尾矿库低7~8m,属于本工程的搬迁对象。
尾矿库南、北、东3面均为低矮丘岗,山上植被主要为灌木、杂草;尾矿库大坝西面下游有农田,面积大约40~50余亩,主要种植水稻等农作物。
尾矿库东面有一采石场,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大,地表裸露面积大约2000m2。
工程取土场位于尾矿库大坝正西面土山。
距离尾矿库大坝约500m~600m;取土场占地面积约5000m2,土地类型为荒山地,植被主要为杂木、灌木为主。
取土场周边300m 内无人居住。
工程取土场拟选地已经被取过土,地表植被大部分已经被破坏。
3. 车江铜矿尾矿库基本情况
3.1 车江铜矿尾矿库基本情况
3.1.1 车江铜矿尾矿库概况
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车江铜矿始建于1960年2月,原隶属于衡南县工业局。
二十世纪60、70年代,企业的管辖权几度发生变化,1982年根据湘政发[1982]06号文,该矿再次划归湖南省冶金厅管辖。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严重亏损,1996年10月企业全面停产至今。
2005年4月该矿以矿山资源枯竭为由申请破产。
2005年5月,湖南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办批复同意该矿破产,同年12月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该矿依法关闭破产。
车江铜矿尾矿库位于衡阳市雁峰区岳屏镇文昌村杉山组内,有简易公路到达库区,交通比较便利。
库区为丘陵沟谷地貌,植被以乔木、灌木和杂草为主。
该尾矿库由车江铜矿于1960年自行施工建设,同年建成并正式投产使用,主要接纳车江铜矿选矿后产生的尾砂。
至今已堆积尾矿115.34×104m3,总坝高13.5m。
1996年10月企业全面停产后,尾矿库停用至今。
2008年10月,湖南省、市、区安监局到现场检查,发现车江铜矿尾矿库存在调洪库容严重不足,排洪系统淤堵严重,坝体有深层滑动迹象,无监测设施等诸多安全隐患,并将该库定为危库,要求对该尾矿库立即进行闭库处理。
3.1.2 库区地质条件
⑴地形地貌
原车江铜矿尾矿库位于选厂的西面,为山谷型上游式尾矿库。
库区为北东高,南西低,库区周边植被较为发育。
库盆最宽处约350米,为山间平缓、较为开阔沟谷,库长约400米。
⑵地质构造
该尾矿库区位于一山间沟谷中,库区属低山丹霞地貌,岩层为白垩系泥质粉砂岩,倾向15-25°倾角10-20°,为一单斜岩层,库区范围内未发见断裂构造带和破碎带通过。
⑶不良地质现象
库区周边山体坡度较陡,覆盖土层为泥质粉砂岩风化残坡积层,土体较松疏,若植
被遭破坏,遇山洪时易产生土体塌滑。
库区下伏基岩为白垩系泥质粉砂岩,勘察中未发现土洞、溶洞、断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作用。
⑷水文地质特征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主要为地表水,赋存于库盆内。
⑸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钻探揭露,对坝体、坝肩及库内钻孔揭露的地层,其野外特征按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描述如下:
①素填土(Q m1):褐黄、褐红色,稍湿至湿,稍密至中密。
成分为粘性土,夹强至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碎屑等。
根据取样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结果,素填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稍密至中密,天然含水量平均值为21.5%,天然密度平均值为2.14g/cm3,颗粒密度平均值为2.71g/cm3,天然孔隙比平均值为0.537,液性指数平均值为0.18,内摩擦角平均值为20.8度,凝聚力平均值为24.5Kpa,压缩模量平均值为7.7Mpa,水平渗透系数为5.04×10-5cm/s,垂直渗透系数为6.4×10-5cm/s,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为170Kpa。
②尾细砂(Q me):灰褐、褐黄、黑褐色,稍湿至饱和状态,稍密至中密。
成分为细砂、粉砂,少量中砂粒、粉粒和粘粒,库盆内上部含少量粘粒和植物根须和有机质,根据取样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结果,尾细砂为稍密至中密,天然含水量18.8%,天然密度为2.08g/cm3,颗粒密度为2.68g/cm3,天然孔隙比0.513,内摩擦角35.7度,凝聚力9.8Kpa,压缩模量4.0Mpa,水平渗透系数1.28×10-3cm/s,垂直渗透系数1.98×10-3cm/s,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为90Kpa。
③粉土(Q e1):褐黄、褐红色,稍湿至湿,中密至密实,成分为粉粒,含少量粘粒和砂粒等。
摇振反应中等,韧性低,干强度较低。
根据取样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结果,粉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中密至密实。
天然含水量平均值为18.2%,天然密度平均值为2.11g/cm3,颗粒密度平均值为2.68g/cm3,天然孔隙比平均值为0.503,液性指数平均值为0.32,内摩擦角平均值为16.5度,凝聚力平均值为18.3Kpa,压缩模量平均值为了4.7Mpa,水平渗透系数为1.75×10-3cm/s,垂直渗透系数为1.11×10-3cm/s,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为160Kpa。
④粉质粘土(Q e1+d1):褐黄、褐红色,湿,可塑至硬可塑,成分以粘粒为主,含少量细砂粒和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碎屑。
摇振无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较差。
根据取样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结果,粉质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可塑至硬可塑。
天然含水量
平均值为21.3%,天然密度平均值为2.08g/cm3,颗粒密度平均值为2.68g/cm3,天然孔隙比平均值为0.562,液性指数平均值为0.184,内摩擦角平均值为21.0度,凝聚力平均值为19.5Kpa,压缩模量平均值为6.9Mpa,水平渗透系数为3.37×10-3cm/s,垂直渗透系数4.23×10-3cm/s,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为180Kpa。
⑤强风化泥质粉砂岩(K):褐红色、灰黄色,岩石呈薄层至中厚层状,层理较清晰,节理发育,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及碎块状。
属极软岩石,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岩石质量指标(RQD)差。
根据地质调查和钻探施工,库区下伏基岩为白垩系泥质粉砂岩,上部呈强风化状,根据采取岩石试样试验结果,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建议值为4.5Mpa,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1000Kpa。
⑥微风化泥质粉砂岩(K):褐红色,岩层中厚层状,层理清晰,岩芯呈长柱状、柱状、短柱状及碎块状。
岩石坚硬程度属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岩石质量指标(RQD)较好。
根据地质调查和钻探施工,下伏基岩为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岩石质量指标(RQD)较好,根据采取岩石试样试验结果,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建议值为20Mpa,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为3000Kpa。
综上所述,库区内未发现断裂破碎带、土洞、溶洞、落水洞、地面塌陷、滑坡体、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库岸边坡稳定;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主要为地表水,场地水在强透水性地层中对砼结构具弱腐蚀性,在弱透水性地层中对砼不具腐蚀性。
3.1.3 原车江铜矿尾矿库运行情况
⑴、基础坝及尾砂堆积情况
本库初期坝为碾压式土石坝,分多期建设而成,最终形成两个台阶。
初期坝总坝高为13.5m。
在73.75m标高以下的下游坝坡设有反滤层和排水棱体设施。
第一个台阶为首期工程建设而成,其坝顶标高73.75m,坝高5.25m,顶宽7.5m,上、下游坝坡均为1:2.2。
后因生产期间采用库尾放矿的方式,随着坝前尾矿的上升,初期坝分期不断地采用人工夯实加高了8.25m,最终形成第二个台阶,其大部分坝体是建在尾砂之上的。
目前其顶部标高为82.0m,顶宽4.4m,坝轴线长约80.0m,下游边坡1:2,上游边坡1:1.2。
1994年,初期坝曾发生险情,坝体和坝坡出现开裂和滑坡现象,当时对其采取了片石压坡和对开裂缝挖开回填等处理措施,但从目前对初期坝观察可以看出,其外坝坡坑
坑洼洼,凹凸不平,且杂草丛生,压坡片石多为附近山体搬来的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属极软岩石,不宜用做筑坝材料,目前风化破坏严重。
坝外坡上杂草丛生,并长有树木,树根深入坝体,严重影响坝体的稳定安全。
⑵、尾矿库排洪系统
排洪系统采用排水斜槽—涵管方案。
排水斜槽位于上游左侧库区,断面为矩形,尺寸为B×H=0.9m×1.0m,长约50.0m,顶部设钢筋混凝土预制盖板。
坝下埋设有排水涵管与排水斜槽相连,直径D=1.0m,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出口位于初期坝下游左端,涵管出口处建有消力池,池长约5m,池深1.0m,接下游排水渠道。
目前,排洪系统因年久失修,存在裂缝、错位及堵塞的情况,已经完全失去了排泄洪水的功能,必须立即新建排洪系统。
库内及周边汇水渠道均为人工在库内尾砂上开挖的简单槽沟,布置不合理,断面不均,边墙不稳定,淤积堵塞严重,局部多处已形成积水坑和泥泞滩地。
⑶、坝肩、坝坡排水沟
初期坝两侧及坝外坡未设置坝肩、坝坡排水沟。
⑷、库区滩面
目前尾矿库沉积滩坡度较缓,沉积滩平均坡度约0.5%。
由于生产期间采用库尾放矿,致使库区滩面高低不平,部分滩面标高还高于初期坝顶标高,且坝前沉积大量细粒级尾矿,导致库区滩面大部分地方存在积水的情况,以至坝前浸润线过高,严重影响了坝体稳定性。
在尾矿库运行期间,矿方考虑减少放矿对初期坝的冲击,自行在坝前约50米处用尾砂填筑了一高约1.5~2.0m的子坝,让尾矿在子坝前沉淀,而尾矿水经过子坝绕至初期坝前,通过排水斜槽和排水涵管排出。
同时,业主为多排放尾砂,在库区北面的小凹地采用尾砂围筑了一高约6~7m的子坝。
由于该尾矿库停用已达10年之久,并且长期缺乏管理,周边居民在库区干滩面上进行开垦种植,尾矿库滩面遭到破坏。
⑸、安全监测设施
该尾矿库没有设置浸润线观测及沉降、位移观测等必要的监测系统。
⑹、尾矿库下游及周边情况
目前尾矿库、初期坝下游主沟500m范围内有4户居民和农田。
尾矿库一旦出现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