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区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联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昌平区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联考试卷
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 读某大陆局部地区自然景观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7. 导致图示地区植被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洋流
C. 地形
D. 海陆位置
8. 一般情况下区域降水多时,河流流量大,流水含沙量也大,P河含沙量最大的月份是( )
A. 1月
B. 3月
C. 7月
D. 10月
参考答案:
7. C 8. C
7. 图示地区不同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差异明显,植被分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形,C 对。

纬度位置、洋流相同,不是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原因,A、B错。

海陆位置都在大陆西岸,距海远近差异不大,不是差异主要原因,D错。

8. 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

寒流流向较低纬度,该地属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一般情况下区域降水多时,河流流量大,流水含沙量也大,P处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降水量大的月份。

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量大,南半球7月份是冬季,C对。

1月南半球是夏季,A错。

3月、10月,降水量相对较少,B、D错。

2. 甘肃省兰州市地处黄河谷地,城市东西延伸呈带状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运输的需要B.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C.矿产资源的分布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参考答案:
D
3. 下图示意某区域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箭头表示盛行西风,读图完成21~23题。

2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22.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与图示③阶段类似的是:
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 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
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 D.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
23.若图示南美洲南部则,图示箭头所示盛行西风:
A.风向为西北风
B.由南向北运动
C.风向为西南风
D.吹向赤道低气压带
参考答案:
21.B 22.D 23.A
4. 2004年世界首例旱地种植的杂交旱稻诞生,并在干旱、盐碱地区推广且获得高产,这说明
A. 水资源不再是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B. 科技进步缓解了水资源对农业的限制作用
C. 科技进步使农业对土地资源质量要求更高
D. 生产力发展使人类所需的资源量减少
参考答案:
B
5. 图2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6~7题。

6.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7.该山地位于
A.喜马拉雅山脉
B.天山山脉
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
参考答案:
C A
6. 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但其岩石并不是大理岩(碳酸盐),而是花岗岩。

左图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 左图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1. 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参考答案:
20. B 21. A
试题分析:
20.根据材料,图a中的岩石类型是花岗岩,球状风化是花岗岩的特征。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

对应图b,岩浆冷凝形成的丁是火山喷发形成,是玄武岩。

乙没有喷出,侵入到地壳上部,是花岗岩。

属于图b中乙,B对。

A、C、D错。

21.该景观属于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

岩石受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堆积,外力作用对应图中序号①,A对。

②是变质作用,③是固结成岩作用,④是冷凝作用,B、C、D错。

7. 常见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
A.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模式 B.点状、条带状和星状
C.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D.按“田园城市”模式布局各功能区
参考答案:
A
8. 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是指()
A. 太阳系
B. 河外星系
C. 总星系
D. 地月系
参考答案:
C
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是指目前人类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也就是总星系,C选项正确。

9. 2011年8月12日至2011年8月23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广东深圳举办,8月23日晚8点在深圳世界之窗圆满闭幕。

据此回答43~44题。

43.深圳大运会开幕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的位置是()
A.A点附近
B.B点附近
C.C点附近
D.D点附近
44.世界大运会闭幕式时,日照图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43.B 44.B
10. 下图是某城市功能区附近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

据此下列各题。

16. 该功能区是
A. 中心商务区
B. 住宅区
C. 工业区
D. 文化区
17. 该功能区的特点是
A.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B. 一般分布在城市的外围
C.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最大
D. 占地面积最为广泛
参考答案:
16. B 17. D
试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特点
【16题详解】
从图中看6点到9点出该功能区进地铁站的人多,18点到21点出地铁站回该功能区的人多,可推测该功能区为住宅区,B正确。

【17题详解】
该功能区为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广泛,D正确;经济活动最繁忙和人口数量昼夜差别最大的商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的是工业区。

11. 下图是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6.图示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
A.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分异
27.该区域植被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参考答案:
26.B 27.C
26.图中显示,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植被从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变化,体现了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故B项正确。

27.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在东西方向上植被类型出现了森林、草原、荒漠有规律的更替,故C项正确。

12. 下列现象能证明热力环流存在的是:①一锅烧开的沸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②拔出水池排水孔的塞子,池中的水转着向下流出③烧纸片时,纸片及灰烬从火堆向上升,自空中向四周下沉又进入火堆④冬天,人能看见自己呼出的雾气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A
13. 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的新形势,由此引发了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企业用工短缺现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为严重,有人称此种现象为“用工荒”。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四种产业类型中最容易出现“用工荒”的是
A. 甲类产业
B. 乙类产业
C. 丙类产业
D. 丁类产业
参考答案:
C
最容易出现“用工荒”的工业类型应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据图可知甲类工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为20%,乙类工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为10%,丙类工业工资占产品成本比重高,即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为40%以上,丁类工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为20%左右。

可知丙类工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最高,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故选C。

14. 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回答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a 增加 B. b 增加 C.c 减少 D. d 减少
B
15. 图7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46~47题。

46.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指向型 B.劳动力指向型C.原料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47.乙类工厂最突出的特征是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产品科技含量高
C.以航空运输为主 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参考答案:
46.C 47.B
16. 读下图,回答
图中甲山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A.背斜构造 B.向斜构造
C.断层构造 D.板块构造
参考答案:
B
17. 总和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下图为我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曲线图(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1950—197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呈现较大的波动,导致该时段总和生育率波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生育观念
B. 战争形势
C. 自然灾害
D. 经济形势
2. 1970年以后,我国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老龄化
B. 国家人口政策
C. 城市化进程
D. 城乡人口迁移
3. 如果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A. 人口素质下降
B. 人口老龄化
C. 劳动力成本下降
D. 就业压力加大
参考答案:
1. D
2. B
3. B
试题分析:
1. 读图,1950—197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呈现较大的波动,人们的生育观念不会有剧烈波动,A错。

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总和生育率上升状态,战争因素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

自然灾害持续年数短,不是该时期人口总生育率波动的主要原因,C错。

1958-1961年,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口总生育率下降,导致该时段总和生育率波动变
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形势。

2. 1970年以后,经济趋于稳定发展,我国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人口政策,B对。

此时没有人口老龄化问题,A错。

城市化进程较慢,不是影响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因素,C错。

此时城乡人口迁移少,户籍政策严格,D错。

3. 如果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维持三低人口增长模式,最可能出现的是人口老龄化,B对。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A错。

劳动力成本上升,C错。

劳动力不足,就业压力小,D错。

【名师点睛】根据图中总和生育曲线的变化,结合我国不同年代的实际情况分析。

自然灾害、战争持续年份短,不是该时段内总生育率波动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总生育率的变化。

人的生育观念,国家政策的影响是长期、稳定的。

18. 遥感影像能够被判读的基础是()
A、不同地物反射的电磁波不同
B、不同地物的颜色不同
C、不同地物的体积不同
D、不同地物的位置不同
参考答案:
A
19.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读2012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6. 甲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 水稻种植业
B. 商品谷物农业
C. 混合农业
D. 乳畜业
17. 与周边地区相比,乙地区成为我国高余粮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光热条件好
B. 市场广阔
C. 水源较充足
D. 土壤肥沃
参考答案:
16. A 17. C
16. 甲地区位于中国南方地区,为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适合水稻的生长,且劳动力多,能够满足水稻生长所需要的劳动力条件,因此这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选A。

17. 乙地区位于河套平原一带,处于半干旱地区,与周边地区相比,乙地区的光热、土壤、市场因素都不占优势,但乙地区紧邻黄河,水源充足,能够满足农业的灌溉需求,成为我国高余粮地区。

20. 自然带通常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在地表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地带性自然区划单位。

图为非洲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
问题。

23. 图中①自然带的名称是
A. 热带荒漠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热带雨林带
D.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4. 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体现了陆地环境
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 非地带性规律
25. 造成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 降水
C. 热量
D. 洋流
参考答案:
23. C 24. C 25. C
23题:图中①自然带位于赤道地区的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气候区,所以其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选C。

24题: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变化,是纬度地带性的表现,选C。

25题: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其基础影响因素是热量,选C。

【点睛】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表现为从南到北植被分布依次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这是以不同纬度之间热量差异为基础而形成的;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由沿海到内陆的植被分布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这是以海陆位置的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为基础形成的。

垂直地带性差异是由于海拔的高低而导致的热量的差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能得到热量也越少,因此,垂直地带性差异的表现与从赤道到两极分异相类似,只不过是将这个表现是垂直而不是水平的!
21. 2013年5月18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8批次镉大米和米制品的品牌和生产厂家。

大米镉含量超标,主要是土壤中镉含量超标,引起的植物吸收。

工业污染和过度使用化肥是主要原因。

一些磷肥和复合肥中镉含量超标,能够使土壤和作物吸收到不易被移除的镉;空气和水镉污染,也将导致水稻在生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镉。

镉进入大米的途径和含镉大米事件反映的原理是:
A. 水循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B. 生物循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C. 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D. 生物循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大米镉含量超标,主要是土壤中镉含量超标,引起的植物吸收,除此之外
22. 图3 位于同一纬度的A、B、C、D四地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
C
23. 下图表示我国某城市2008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

读图回答11~12题。

11.2008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
A.居住用地
B.工业用地
C.道路用地
D.绿地用地
12.该城市准备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 A.改善居住条件
B.发展高技术工业
C.加强交通建设
D.美化城市环境
参考答案:
DC
24. 右下图中的箭头表示北半球某地高空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读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图中各数码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为高压中心 B.②为低压中心
C.③吹偏东风 D.④为槽线
14.如果只考虑热力原因,图中各数码的近地面对应点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近地面对应点天气阴雨
B.②近地面对应点为反气旋
C.③近地面对应处出现冷锋天气
D.⑤近地面对应点吹偏南风
参考答案:
13.D 14.C
25.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F层
B. 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②地向下打井开采
C. 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D. 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参考答案:
17. C 18. C
【17题详解】
因图中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可判断该地经过了地壳的水平运动;因有岩浆岩分布,可判断该地经过了岩浆活动;岩浆周围岩石受高温影响,发生了变质作用;沉积岩的形成是外力作用形成,岩层表面遭受外力侵蚀。

据此选C。

【18题详解】
图中显示,F层为向斜,不适宜修地下隧道;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背斜①地向下打
井开采;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处为沙丘,沙丘的地形坡度是迎风坡坡度平缓,背风坡坡度较陡,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A处为岩浆岩,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A处一般不可能找到化石。

据此选C。

26.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

6. B处可能位于()
A. 青藏高原
B. 安第斯山
C. 四川盆地
D. 东非高原
7. A 处()
A. 有太阳直射的机会
B. 有极昼极夜现象
C. 属于温带
D. 属于寒带
参考答案:
6. A
7. C
6. 地球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因此线速度应接近最大,故D 错误。

安第斯山南北所跨纬度近40°,因此南北两端线速度差距应很大,故B错误。

读图可知,B处线速度大于同纬度地区,因此地势应较高,故A正确,C错误。

【点睛】本题解答时需利用安第斯山以及东非高原的纬度位置特点,因此对高一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7. 赤道处线速度约1670km∕h,图中A处线速度为赤道线速度一半,因此应位于60°附近。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此只有纬度≤23.5°的地区才可有太阳直射的机会;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纬度应≥66.5°;回归线(23.5°)与极圈(66.5°)之间的地区为温带;极圈(66.5°)与极点(90°)之间的地区为寒带。

故C正确,A、B、D 错误。

【点睛】南、北纬60°处线速度为赤道处线速度的一半。

二、判断题(共10分)
27. (判断题)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参考答案:
正确
工业文明阶段,科技发展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人口增加,土地承受压力越来越大,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导致了食物安全问题。

土地的数量与质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说法正确。

28. 地域类型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A
29. 一个地区的人口总数是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的。

参考答案:
错误
三、综合题(共38分)
30. 读世界某区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流状况看,天气系统甲属,形成图中甲与乙气压差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2)该日P与Q两地中风力较大的是地,该地风力较大的原因是。

(3)该日甲、乙两地中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地,形成该地日较差较小的原因是。

(4)图中虚线处L1与L2地处的气压部位名称是,若L1与L2处形成了锋面,则属冷锋的是处。

参考答案:
(1)反气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具体解释冬季气压差大也可)
(2)P P地(等压线比Q地密集)(单位距离间)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P地位于海洋,Q位于陆地,摩擦力小于Q地
(3)乙地乙地为低压,多云雨天气,云层白天能削弱太阳辐射,夜晚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乙地位于海洋,热容量较大,白天增温和夜晚降温较慢
(4)低压槽L1
(1)甲地中心气压高于周边,为高压,从气流状况看,属反气旋。

甲第位于陆地,乙地位于海洋,因此甲与乙气压差巨大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P处等压线密集,风力更大。

影响风速的因素主要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大小。

P地等压线比Q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P 地位于海洋,Q位于陆地,摩擦力小于Q地。

(4)虚线处L1与L2地位于低气压向外延伸的区域,为低压槽。

在锋面气旋的左侧为冷锋,因此属于冷锋的为L1。

31. 读“世界上主要农业地域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写出甲、乙、丙、丁所代表农业地域类型名称: 甲,
乙,丙,丁。

(2)图中乙种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的地区也有分布,区别是国内的是国营的。

(3)在甲、乙、丙、丁四种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2)东北和西北
(3)甲生产规模小和人们喜食稻米的饮食习惯
【详解】(1)甲分布于东亚、南亚水热组合较好的地区,广泛分布着水稻种植业;乙分布于美国中央大平原,属于商品谷物农业;丙位于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种植小麦并放牧羊群,属于混合农业;丁位于阿根廷,分布于潘帕斯草原上,地广人稀,属于大牧场放牧业。

(2)结合上题可知,图中乙种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因为地广人稀、农业机械化水平高,该类农业地域类型在东北地区也有分布,区别是国内的是国营的。

(3)在甲、乙、丙、丁四种农业地域类型中,水稻种植业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

因为亚洲的水稻种植业一般是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并且该类农业分布区大多人口多,且人们喜食稻米,导致收获的稻米大多用于农户自己食用,所以商品率较低。

32.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所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

该国和________国牧牛业占重要地位。

(2)图中主要农业畜牧区为阿根廷著名的______草原,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
______(畜产品)出口基地。

这里的区位优势有: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出海港名称。

A____________。

(4)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 /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