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翻译夺分方法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考试中常常是综合运用两种方法。
(一)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 法功能推断词义
•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 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 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 词类活用大多要使用语法分析法。
•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 种形式:
•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 如: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 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
• C.用“之”或“是”把 宾语提到动词前。
定 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语 后 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置 的 中心词+而+定语+者式结构 标 志 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份的现象,古代汉 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主语,2.省谓语 3.省宾语,4.省介词
•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 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
•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 于人欤? 《伶官传序》
• 【答案】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 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 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 告诉后来的人。
翻译特殊句式注意事项
三、被动句式“换”成“被”。就句式而 言,“于”“受…… 于……”“为”“为…… 所……”“见”“见……于……”等,在贯通 时,都要用“被”来替换,以示被动句式。 如果是动词本身表被动,则在动词前加上 “被”。
课堂练习一
钟响磬鸣
一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 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曹绍夔素与僧善。夔来问疾,僧具以告。俄 击斋钟,磬复作声。绍笑曰:“明日设盛馔, 余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冀或有效, 乃力置馔以待。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 (lǜ)磬数处而去。其响遂绝。僧问所以, 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便愈。 (错:同“锉”。)
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 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 【解析】得分点“发”为“打开”,“ 置”为 “丢弃”,“ 以”为“认为”“ 至行”为“崇高 品行”, 各1分,语句通顺2分。
一是联系相关课文
•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四川2009年卷)
1.“于”表被动
2、用“见”“见…于…”“受…
被 于…”表被动。
动 句
3、用“为”“为……所……” “……为所”表被动。
4.用“被” “见”表被动。
5、意念被动句(无标志)
1.主谓倒装句
倒
2.宾语前置句
装
句
3.定语后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语前置
•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 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三、联系翻译句子的前后语境,推断关 键词语的意义。
把要翻译的文句放到原文较 大的范围中去,通过前后文 的联系确定词语的意义。这 实际中是一种语境推断能力。
翻译下面句子(2006全国卷) 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 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 职,民甚称之……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 太守。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曹绍夔素与僧善。
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识 迁
移
译文:曹绍夔平素和这个和尚 交好。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
磬数处而去。
语
境
讫:完结。(收讫、付讫) 鑢:用锉锉东西。
推
断
译文:曹绍夔吃完饭,拿出怀里 的锉子,把磬锉了几处就离开了。
语法分析法
(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 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 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 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 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 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 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 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 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 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处理好特殊句式
高考涉及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 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 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
1、用“者”、“也” 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判
2、用副词“乃”“则” “即”“皆”“耳”表判断
断
3、动词“为”“是”表判断
句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5.用“非”“未”“弗”“无” “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 二、同义复词按熟悉的理解。
•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 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 意思也是“疲劳”。
•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 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 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 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 三、看清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文言实词运用的一种 特殊现象。偏义复词并不固定,它只是在一定语境中, 为了句式的整齐或行文的需要,在本应用一个的地方 用上了偏义复词。
• (2)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 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触 龙说赵太后》
•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 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 记》
• (2)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的生命,使君 王发怒。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 你匡时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 了。
一是联系相关课文
• 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2007四川卷)
• (1)(5分)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 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 止。
•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独断专行)《孔 雀东南飞 》
• 参考: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 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 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答案: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 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 翻译画线句子(2008山东卷)
•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xū,忽然 )有 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人名)去。 虎负人行缓,为讷(人名)追及。讷力斧 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 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 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 以斧自刎其项。
翻译特殊句式注意事项
一、省略句式要“补”。“补”就是要补 出文言文中的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 介宾短语等。翻译中,省略成分如果补不 出来,则句意就谈不上贯通。如2006年浙 江卷15题第(1)小题考查了省略主语:吾 为物所苦,(你)亟起索烛照。(我被小 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照)
翻译特殊句式注意事项
• “夫人”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夫 人”,“夫”读“fú”,那些;“夫人”其 意为上文中的“众人”。
温馨提示二
• 多从语境思考,你会有惊喜!
• 语境有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 • 句内语境多从搭配角度考虑。 • 句外语境多从互指的角度考虑。
四是联系相关诗句或成语
• 2004年全国Ⅲ卷15题第⑴题“郡不产 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 通商贩,贸籴粮食”中的“比”,联 系诗句“天涯若比邻”,由诗句中的 “比”,也不难看出是“交界、相邻” 之意。(成语:天涯比邻)( 句子译 文: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 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 食。)
一是联系相关课文
•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2008四川卷) •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
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6分)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
之于国也》 •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参考答案:(6分)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
翻译画线句子(2008全国卷一)
• 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 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 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 患莫若屯田。
• 嗷嗷待哺(喂食),人困马乏(困乏) • 参考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
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 难不如屯田。
温馨提示三:
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 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 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 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 联系关键词语的相邻语句或相邻字词来 理解关键词语的方法可称为“句内推断 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 一是从语法的角度推断(词语搭配),
• 二是从结构的角度推断(结构对应)。
结构分析法
•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 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 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 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 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 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 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 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 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 不可译为“极点”(劳累、辛苦、困倦、疲 惫)。
• 背了很多诗文,记了很多成语,翻 译时灵活运用,不亦乐乎?
其他注意事项:
一、同形异义要“拆”。在文言文中, 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恰巧是现代汉 语中一个复音词时,这时务必要拆开来理 解,不可以今律古。如“鼎足之形成矣” 中的“形成”,不能把它们当现代汉语中 双音词“形成”来理解,应解释为“形势 形成”。如2006年湖南卷13题中第(1)题: 奚足以语文事?这里的“语文”二字,若 不拆开,句意令人费解。一拆开,则句意 自明: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文言翻译夺分方法
三台芦溪中学
倪斌
文言翻译要做好两件事:
一、处理好关键词语 二、处理好特殊句式
处理好关键词
实词:重点是多义词、古今异 义和词类活用,也要注意偏义 复词、同义复用、通假等现象。 虚词:影响句意又有比较明确 意义的虚词要尽可能译出。
一是联系相关课文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现代汉语。(2006四川卷)
二、倒装句式要“调”。就是调整语序, 把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例如,2006年江 西卷13题中第(1)题“竹床一,坐以之; 木榻一,卧以之”句中的“以之”,是介 宾结构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作为状 语。“竹床一”、“木榻一”是定语后置。 翻译时均要调整语序:一把竹椅,用它来 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温馨提示一: 一、要重视回归课本 二、要重视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
二、联系关键词语的相邻语句或相邻字词。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2006四川)
•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 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句中的“虽”,可表已然,译为“虽然”;也可 表假设,译为“即使”,但联系下文相邻语句 “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这里只能译为 “即使”,因为被译句子中的“虽”是承上句假 设意思而来的。句中的“富”“贫”是形容词, 联系相邻字词“臣”,便不难看出,“富”“贫” 这里是使动用法。
• (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 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 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 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 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 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 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一)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 法功能推断词义
•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 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 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 词类活用大多要使用语法分析法。
•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 种形式:
•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 如: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 • ——“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 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 ——“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
• C.用“之”或“是”把 宾语提到动词前。
定 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语 后 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置 的 中心词+而+定语+者式结构 标 志 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份的现象,古代汉 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主语,2.省谓语 3.省宾语,4.省介词
•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 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
•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 于人欤? 《伶官传序》
• 【答案】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 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 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 告诉后来的人。
翻译特殊句式注意事项
三、被动句式“换”成“被”。就句式而 言,“于”“受…… 于……”“为”“为…… 所……”“见”“见……于……”等,在贯通 时,都要用“被”来替换,以示被动句式。 如果是动词本身表被动,则在动词前加上 “被”。
课堂练习一
钟响磬鸣
一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 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曹绍夔素与僧善。夔来问疾,僧具以告。俄 击斋钟,磬复作声。绍笑曰:“明日设盛馔, 余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冀或有效, 乃力置馔以待。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 (lǜ)磬数处而去。其响遂绝。僧问所以, 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便愈。 (错:同“锉”。)
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 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 【解析】得分点“发”为“打开”,“ 置”为 “丢弃”,“ 以”为“认为”“ 至行”为“崇高 品行”, 各1分,语句通顺2分。
一是联系相关课文
•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四川2009年卷)
1.“于”表被动
2、用“见”“见…于…”“受…
被 于…”表被动。
动 句
3、用“为”“为……所……” “……为所”表被动。
4.用“被” “见”表被动。
5、意念被动句(无标志)
1.主谓倒装句
倒
2.宾语前置句
装
句
3.定语后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语前置
•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 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三、联系翻译句子的前后语境,推断关 键词语的意义。
把要翻译的文句放到原文较 大的范围中去,通过前后文 的联系确定词语的意义。这 实际中是一种语境推断能力。
翻译下面句子(2006全国卷) 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 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 职,民甚称之……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 太守。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曹绍夔素与僧善。
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识 迁
移
译文:曹绍夔平素和这个和尚 交好。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
磬数处而去。
语
境
讫:完结。(收讫、付讫) 鑢:用锉锉东西。
推
断
译文:曹绍夔吃完饭,拿出怀里 的锉子,把磬锉了几处就离开了。
语法分析法
(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 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 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 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 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 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 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 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 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 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处理好特殊句式
高考涉及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 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 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
1、用“者”、“也” 表判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判
2、用副词“乃”“则” “即”“皆”“耳”表判断
断
3、动词“为”“是”表判断
句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5.用“非”“未”“弗”“无” “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 二、同义复词按熟悉的理解。
•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 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 意思也是“疲劳”。
•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 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 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 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 三、看清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文言实词运用的一种 特殊现象。偏义复词并不固定,它只是在一定语境中, 为了句式的整齐或行文的需要,在本应用一个的地方 用上了偏义复词。
• (2)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 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触 龙说赵太后》
•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 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 记》
• (2)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的生命,使君 王发怒。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 你匡时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 了。
一是联系相关课文
• 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2007四川卷)
• (1)(5分)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 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 止。
•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独断专行)《孔 雀东南飞 》
• 参考: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 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 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答案: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 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 翻译画线句子(2008山东卷)
•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xū,忽然 )有 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人名)去。 虎负人行缓,为讷(人名)追及。讷力斧 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 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 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 以斧自刎其项。
翻译特殊句式注意事项
一、省略句式要“补”。“补”就是要补 出文言文中的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 介宾短语等。翻译中,省略成分如果补不 出来,则句意就谈不上贯通。如2006年浙 江卷15题第(1)小题考查了省略主语:吾 为物所苦,(你)亟起索烛照。(我被小 虫咬得难受,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照)
翻译特殊句式注意事项
• “夫人”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夫 人”,“夫”读“fú”,那些;“夫人”其 意为上文中的“众人”。
温馨提示二
• 多从语境思考,你会有惊喜!
• 语境有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 • 句内语境多从搭配角度考虑。 • 句外语境多从互指的角度考虑。
四是联系相关诗句或成语
• 2004年全国Ⅲ卷15题第⑴题“郡不产 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 通商贩,贸籴粮食”中的“比”,联 系诗句“天涯若比邻”,由诗句中的 “比”,也不难看出是“交界、相邻” 之意。(成语:天涯比邻)( 句子译 文: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 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 食。)
一是联系相关课文
•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2008四川卷) •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
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6分)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
之于国也》 •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 参考答案:(6分)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
翻译画线句子(2008全国卷一)
• 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 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 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 患莫若屯田。
• 嗷嗷待哺(喂食),人困马乏(困乏) • 参考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
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 难不如屯田。
温馨提示三:
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 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 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 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 联系关键词语的相邻语句或相邻字词来 理解关键词语的方法可称为“句内推断 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 一是从语法的角度推断(词语搭配),
• 二是从结构的角度推断(结构对应)。
结构分析法
•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 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 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 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 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 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 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 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 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 不可译为“极点”(劳累、辛苦、困倦、疲 惫)。
• 背了很多诗文,记了很多成语,翻 译时灵活运用,不亦乐乎?
其他注意事项:
一、同形异义要“拆”。在文言文中, 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恰巧是现代汉 语中一个复音词时,这时务必要拆开来理 解,不可以今律古。如“鼎足之形成矣” 中的“形成”,不能把它们当现代汉语中 双音词“形成”来理解,应解释为“形势 形成”。如2006年湖南卷13题中第(1)题: 奚足以语文事?这里的“语文”二字,若 不拆开,句意令人费解。一拆开,则句意 自明: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文言翻译夺分方法
三台芦溪中学
倪斌
文言翻译要做好两件事:
一、处理好关键词语 二、处理好特殊句式
处理好关键词
实词:重点是多义词、古今异 义和词类活用,也要注意偏义 复词、同义复用、通假等现象。 虚词:影响句意又有比较明确 意义的虚词要尽可能译出。
一是联系相关课文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现代汉语。(2006四川卷)
二、倒装句式要“调”。就是调整语序, 把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例如,2006年江 西卷13题中第(1)题“竹床一,坐以之; 木榻一,卧以之”句中的“以之”,是介 宾结构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作为状 语。“竹床一”、“木榻一”是定语后置。 翻译时均要调整语序:一把竹椅,用它来 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温馨提示一: 一、要重视回归课本 二、要重视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
二、联系关键词语的相邻语句或相邻字词。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2006四川)
•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 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句中的“虽”,可表已然,译为“虽然”;也可 表假设,译为“即使”,但联系下文相邻语句 “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这里只能译为 “即使”,因为被译句子中的“虽”是承上句假 设意思而来的。句中的“富”“贫”是形容词, 联系相邻字词“臣”,便不难看出,“富”“贫” 这里是使动用法。
• (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 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 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 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 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 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 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