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2017-7-29)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周练历史试题
班级姓名考号
一、选择题(每空3 分,共75 分)
1、《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2、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精心设置了一套四辅官制度,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名其官,春官在春季任事。
夏官在夏季任事,同时每季官又设立两到三人分别在上旬、中旬和下旬视事,以此类推。
四辅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A.撤销中书省,永废丞相职任
B.胡惟庸“内外诸司封事人奏,惟庸先视之”
C.票拟制度化
D.司礼太监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3、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这说明元代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C.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4、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机会,
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察举制B。
封邦建国制 C.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
5、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A 。
秦朝与唐朝
B .秦朝和隋朝
C 。
秦朝与元朝
D 。
唐与元朝
6、皖南古村西递村的典型的格局是“整个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敬爱堂而过,流经家家户户门前。
”敬爱堂作为当地的家族祠堂反映了
①以血缘关系为基础②嫡长子继承制
③尊崇祖先维系亲情④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③ D.③④
7、“(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
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
8、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
9、清朝官员俸禄极低,一品官年俸才180两,官吏贪腐严重。
雍正时实行“耗羡归公”,即征收赋税时“每两加耗羡五分”,从中提取“养廉银”,其数目远超官员正俸,督抚大吏每年可得一二万两.这说明清朝
A.借惩治贪腐增加官吏俸禄B.各级官吏的腐败已到了无可救药地步
C.注重制度建设以澄清吏治D.增加俸禄是杜绝官吏贪腐的最佳途径
10、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
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11、“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
”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1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
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主父偃提出这个建议是为了
A.实行“推恩令”B.巩固汉初分封的格局C.削弱地方封国势力D.削弱相权
13、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
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
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
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
14、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
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
A.害怕君主专制的迫害不敢表现其不满B.借用廷杖的影响力来追求忠义的名节
C.买通监督的宦官导致廷杖未对其伤害D.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
1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主要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16、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封建政治制度日趋衰落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17、《吕氏春秋•勿躬篇》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之官。
"材料表明管仲
A.拒绝齐桓公封其为相的建议B.建议齐桓公制定君臣等级序列
C.重视设置谏官监察国君得失D.主张严厉处置进谏犯颜的大臣
18、“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19、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两者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
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B。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促进统一国家的出现
20、.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
其主观目的是
A。
炫耀文治武功B。
宣扬君权神授
C.树立专制权威D。
制造暴政依据
2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
曰:不然。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A.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B.批评太监干政
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D.批评皇权过重
22、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
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
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B.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C.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D.三生六部体制名存实亡
23、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
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
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D.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2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5、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
宗主周王齐列。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
齐与秦并称东、西帝的提议。
上述现象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诸侯地位日益平等B.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
C.皇帝制度已经形成D.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
二、综合题(2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本朝(宋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认为宋代收兵收财的措
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6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虽然材料提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但内阁仍是个侍从(顾问)机构,国家的决策大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A、B、D.材料反映了内阁权力和地位的日益提高,故C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C。
2、【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四辅官,是仿效古代设立三公四辅的传说设立的.据说周文王就设置过四辅官。
朱元璋在宣布永远废除丞相制度后,便从古代的官制、官名中找依据,企图建立一种符合自己需要,有用而无害的辅政制度。
故选A;胡惟庸“内外诸司封事人奏,惟庸先视之”是朱元璋废除丞相的直接原因,排除B;票拟是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票拟制度化是在万历皇帝,排除C;司礼太监没有法定权力,不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排除D。
3、C
4、D
5、C
6、C
7、A
8、C
9、C 10、
B 11、
C 12、D
13、【答案】C 【解析】北宋政府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主要针对和防范的是相权而并不是材料中所提及的武将擅权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武将擅权而非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故B项错误;针对材料中那种武将擅权和拥兵自重的现象,北宋政府采取了
“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基本国策,故C项正确;“‘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这里讲的杯酒释兵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触及武将擅权的现象,故D项错误.14、B 15、A 16、
C 17、C 18、C 19、C 20、C 21、
D 22、A 23、D24、
D 25、D
二、综合题(25分)
26 (1)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实力强大(或地方诸侯实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4分)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4分)
(2)影响: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地方困弱,无力抵抗外族入侵。
(4分)
(3)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4分)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6分,任答2点)
(4)中央政府掌握大权,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3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