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体的免疫防线》(苏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体的免疫防线》
◆教材分析
第二十三章人类对疾病的抵抗,此章重点为人体的三大防线,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从本质上明白人体对疾病是如何抵抗的,注意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入实例才能能加形象易懂。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进行模拟探究,能够理解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进行资料分析,能够说出免疫对于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意义。
4.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说出计划免疫的概念,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说出免疫以及计划免疫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说出免疫以及计划免疫的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一)导入新课
白求恩,同学们是熟悉的,语文课上刚学过一篇课文《纪念白求恩》,大家还记得白求恩同志是怎样死的呢?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到感染,仍然不顾伤痛,坚决要求去战地救护,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
其实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的病菌:如部分细菌、病毒、寄生虫,能使人或动物患病,这些生物统称为病原体。
可以说:病原体是无处不在,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
但是,通常情况下,却并未感到不适。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体有三道免疫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侵入。
(二)模拟探究皮肤是第一道保护屏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皮肤的构造的知识,从已知的知识中找到理论基础,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出示布满细菌的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今天我的手接触了哪些物品?”,使学生体验病原体的无所不在和皮肤保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
◆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回忆皮肤的构造,思考从结构上看,皮肤具不具备保护功能?观察布满细菌的手的图片,认识到病原体的无所不在和皮肤完好的重要性
教师提问:是否能用科学实验来模拟探究皮肤在保护人体中的作用。
学生思考: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自己的推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鉴于此生物实验的特殊性,用直观的方法(划破皮肤)不现实,需要建立模型,找合适的、结构相似的实验材料(苹果等)。
以教材提示为例,引导学生思考3个讨论题,以及以下问题:
1、腐烂物、果皮、酒精分别代表什么?
2、1号苹果有什么用?
3、为什么要将各组材料密封保存,且保存在温暖、黑暗的地方?
4、如何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你还可以设计哪些其他的实验组?
5、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本组的实验目标,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活动: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指导实验步骤;关注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的情况;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皮肤能像苹果皮一样保护人体。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实施实验步骤;跟踪实验进程,记录每天实验结果;汇报交流本小组的实验步骤和结论。
(三)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第一、二道防线
教师出示思考题:
1、人体完整的皮肤为什么有保护屏障作用?
2、感染后的皮肤为什么会出现红肿?为什么有时又会自然痊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46-P47,观察图24-2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结构示意图,了解人体的一、二道防线。
教师活动:知道学生回顾血液相关知识,师生共同复习白细胞,引出吞噬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可将侵入人体的病菌吞噬、消灭,使炎症消失。
师生共同总结人体第一、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
师、生共同总结前两道防线的共同点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菌、病毒起作用的,引出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四)人体抵御病原体侵害的第三道防线
学生阅读课P48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教师提问思考题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
教师提问:人体免疫器官主要有哪些?
学生回答:胸腺、淋巴结、脾脏。
出示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幻灯片,指示胸腺位置,并讲解胸腺是分化、输送淋巴细胞的器官,是中央淋巴器官,胸腺发育不全或先天性无胸腺症,由于免疫缺陷,常于新生儿期发生严重感染而夭亡。
教师提问:免疫细胞主要是指什么?
学生回答:淋巴细胞。
教师讲解:淋巴器官对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具有重要作用,而淋巴细胞是免疫反应的基本单元。
教师提问:什么叫抗原?什么叫抗体?
学生感性体会抗原、抗体的概念。
教师讲解:抗原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对人体有重要性的抗原为各种病原体、蛋白质毒素等。
抗体是一种特殊蛋白质,与相应抗原在机体内结合后,可以被吞噬、排泄而将抗原清除或使抗原失去致病作用。
出示特异性免疫的动画和学生共同巩固抗原、抗体引出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教师出示问题:什么是特异性免疫?
学生回答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教师讲解:在天花流行时,得过天花的人几乎不再得天花,此人获得了对天花的特异性免疫,但对其它传染病如麻疹无免疫力。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
人体通过这三道防线与疾病作斗争,使疾病得到痊愈,并且获得免疫力。
(五)免疫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免疫,免疫有什么功能?
教师边出示幻灯片边讲解: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是机体一种重要的防卫功能。
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排斥和破坏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如病原体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多少年来,免疫的概念通常是同对传染病的抵抗力紧密相连的,因此,长期以来,免疫学在传染病的防治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控制以至消灭了某些传染病。
例如1980年5月第33次世
界卫生大会庄严宣告:全世界已消灭天花。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飞跃发展,免疫的概念远远超出了抗感染的范畴,例如移植免疫、肿瘤免疫,而免疫学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出示思考题:
1.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
2.人体内的细胞在不断衰老、死亡、又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为什么人体内不觉得新细胞过剩或死细胞堆积呢?
3.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
教师讲解: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有利;当这些功能异常时,可使人体出现局部性或全身性的免疫病理损伤、甚至死亡。
例如免疫监视功能缺乏或过低经常被认为是老年人肿瘤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六)计划免疫
学生阅读课本P50资料分析,了解詹纳给孩子接种牛痘的故事,提问:
1.人类征服天花病毒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2.詹纳两次给孩子接种,这两次接种有什么区别?
教师提问:同学们进行过预防接种吗?都注射过哪些预防针?
学生回答:乙肝疫苗、流脑疫苗。
出示自己的预防接种卡,调查自己的预防接种情况。
教师引出计划免疫的概念
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例如: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我国是乙肝流行区,为控制和消除乙肝,国家卫生部决定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乙肝疫苗接种。
接种对象:学龄前儿童和其他易感人群;接种剂量:10微克三针免疫接种。
接种程序: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间隔1个月后接种第二针,再间隔6个月接种三针。
对其他儿童或成年人,接种第一针为起始时间。
为了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从刚出生即开始进行预防接种,例如:四苗防“六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91年止,我国已实现以县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率达到85%。
计划免疫的目的和意义: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可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也是贯彻以“预防为主”的主要措施,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复习免疫的概念和功能,计划免疫的概念及目的和意义。
学习免疫知
识,了解自我保健道理,对提高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都具有重要作用。
(七)关注癌症的危害
癌症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究竟什么是癌症,通过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和治疗癌症呢?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2癌症的危害内容,播放癌症相关视频及课件,提出疑问:
1.癌症的发生都与什么有关呢?
2.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
3.日常生活中哪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生呢?
学生活动:根据课本及老师提供的资料了解癌症的危害,并依据自己对癌症的认识回答老师问题,形成对癌症的基本认识。
◆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