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PPT优质课件-2024鲜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交流看法,增加课堂互 动。
老师点评与引导
老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和欣赏离别诗的美感和情感内涵。
2024/3/27
25
创作尝试:以离别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
01
创作指导
老师简要介绍现代诗的特点和创作技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
02
学生创作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尝试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2024/3/27
03
作品展示与点评
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由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建议。
通过创作实践,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离别的情感内涵,并提升他们的
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7
通过对诗歌中情感词汇和表达方 式的梳理,明确诗歌所表达的情 感基调,如悲伤、思念、豪情等 。
情感传递方式探讨
从诗歌的语言、音韵、节奏等方 面入手,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这 些手段将情感传递给读者的,以 及读者如何产生共鸣。
10
03
艺术手法鉴赏
2024/3/27
11
对比手法运用
色彩对比
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突 出主题和情感表达。
创作时期正值苏轼被贬至黄州 ,生活困顿,但他依然保持乐 观豁达的心态。
诗中通过描绘秋末冬初的萧瑟 景象,劝勉好友珍惜大好时光 ,乐观向上,不要意志消沉。
5
诗歌风格与特点
《赠刘景文》一诗风格豪放洒脱 ,语言简练明快。
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 喻,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感
悟。
诗歌情感真挚,既体现了苏轼对 好友的深情厚谊,也展现了他不 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复计东西。
《送杨孟容》
02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
有沙痕在。
《蝶恋花·送潘大临》
03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
莫将分付东邻子。
20
中国古代离别诗传统
2024/3/27
诗经中的离别诗
如《燕燕》、《渭阳》等,表现了对亲人离别的深情痛惜。
楚辞中的离别诗
如屈原的《九歌·少司命》,描绘了神与人的离别之情。
唐宋离别诗的高峰
如王之涣的《送别》、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 西》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厚谊。
21
现代离别诗创作实践
1 2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舒婷的《神女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分析诗歌中的离别元素
通过解读《赠刘景文》中的离别元素,如“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 的离别之情。
小组讨论与总结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离别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 在生活中更好地面对离别。
24
分享交流
学生分享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离别诗,并阐述 理由。
互动交流
诗中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思 考和独特见解,具有重要的历史
和文化价值。
通过解读该诗的时代背景和社会 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 歌的内涵和意义,并从中汲取智
慧和力量。
18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
2024/3/27
19
苏轼其他离别诗欣赏
2024/3/27
《和子由渑池怀旧》
0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
夸张
运用夸张手法,如“一年好景君须 记”,强调诗人对刘景文的深情厚 谊和殷切期望。
13
音韵美与节奏感
音韵美
诗歌押韵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具有音韵之美。
节奏感
诗歌节奏鲜明,起伏跌宕,给读 者以强烈的听觉和心灵震撼。
语言凝练
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每个 字都经过精心锤炼,体现了诗人
高超的语言艺术。
2024/3/27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 有卓越成就,其作品题材广泛,风格 多变,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 。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
2024/3/27
4
创作背景及动机
《赠刘景文》是苏轼赠给好友 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2024/3/27
《赠刘景文》PPT优质课件
2024/3/27
1
目录
2024/3/27
• 诗人与背景介绍 • 诗歌内容解析 • 艺术手法鉴赏 • 主题思想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
01
诗人与背景介绍
2024/3/27
3
苏轼生平及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14
04
主题思想探讨
2024/3/27
15
离别之情与友谊之谊
诗中表达了深深的离 别之情,体现了朋友 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中展现了友情超越 时空的永恒价值,激 发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和追求。
2024/3/27
通过描述离别场景, 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和祝福。
16
人生哲理与感悟
诗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如“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等,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 意义和价值。
2024/3/27
6
02
诗歌内容解析
2024/3/27
7
整体结构与布局
01
02
03
标题页
包含诗歌题目、作者及背 景介绍,为观众提供初步 了解。
2024/3/27
内容页
按照诗歌的章节或段落进 行分页设计,每页包含相 应的诗句和解析。
结尾页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以及提供相关的思考题或 讨论话题。
8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 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
2024/3/27
22
06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3/27
23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离别之情?
2024/3/27
小组内分享个人经历
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离别场景和感受,引导学生 理解离别之情的普遍性。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如“草木一秋,人生几何”等,启发人 们珍惜当下,追求理想。
诗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感悟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024/3/27
17
时代背景与社会价值
《赠刘景文》创作于特定的时代 背景之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2024/3/27
关键意象与象征手法
意象列举
如“长亭”、“古道”、“芳草”等 ,通过具体描绘自然景物和场景,营 造出诗歌的意境。
象征手法解析
如“长亭”象征离别,“古道”象征 历史沧桑,“芳草”象征生命的短暂 与美好,深入剖析这些象征手法在诗 歌中的运用和表达。
2024/3/27
9
情感表达与传递
2024/3/27
情感基调分析
2024/3/27
情景对比
将离别的凄凉与勉励的温 暖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 差。
人物对比
通过刘景文与诗人的形象 对比,展现两人不同的性 格和命运。
12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比喻
将刘景文的离去比作“落红不是 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形 象生动地表达了离别之情
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 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增强了诗 歌的感染力。
老师点评与引导
老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和欣赏离别诗的美感和情感内涵。
2024/3/27
25
创作尝试:以离别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
01
创作指导
老师简要介绍现代诗的特点和创作技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
02
学生创作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尝试创作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2024/3/27
03
作品展示与点评
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由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建议。
通过创作实践,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离别的情感内涵,并提升他们的
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7
通过对诗歌中情感词汇和表达方 式的梳理,明确诗歌所表达的情 感基调,如悲伤、思念、豪情等 。
情感传递方式探讨
从诗歌的语言、音韵、节奏等方 面入手,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这 些手段将情感传递给读者的,以 及读者如何产生共鸣。
10
03
艺术手法鉴赏
2024/3/27
11
对比手法运用
色彩对比
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突 出主题和情感表达。
创作时期正值苏轼被贬至黄州 ,生活困顿,但他依然保持乐 观豁达的心态。
诗中通过描绘秋末冬初的萧瑟 景象,劝勉好友珍惜大好时光 ,乐观向上,不要意志消沉。
5
诗歌风格与特点
《赠刘景文》一诗风格豪放洒脱 ,语言简练明快。
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 喻,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感
悟。
诗歌情感真挚,既体现了苏轼对 好友的深情厚谊,也展现了他不 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复计东西。
《送杨孟容》
02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
有沙痕在。
《蝶恋花·送潘大临》
03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
莫将分付东邻子。
20
中国古代离别诗传统
2024/3/27
诗经中的离别诗
如《燕燕》、《渭阳》等,表现了对亲人离别的深情痛惜。
楚辞中的离别诗
如屈原的《九歌·少司命》,描绘了神与人的离别之情。
唐宋离别诗的高峰
如王之涣的《送别》、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 西》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厚谊。
21
现代离别诗创作实践
1 2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舒婷的《神女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分析诗歌中的离别元素
通过解读《赠刘景文》中的离别元素,如“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 的离别之情。
小组讨论与总结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离别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 在生活中更好地面对离别。
24
分享交流
学生分享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离别诗,并阐述 理由。
互动交流
诗中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思 考和独特见解,具有重要的历史
和文化价值。
通过解读该诗的时代背景和社会 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 歌的内涵和意义,并从中汲取智
慧和力量。
18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
2024/3/27
19
苏轼其他离别诗欣赏
2024/3/27
《和子由渑池怀旧》
01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
夸张
运用夸张手法,如“一年好景君须 记”,强调诗人对刘景文的深情厚 谊和殷切期望。
13
音韵美与节奏感
音韵美
诗歌押韵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具有音韵之美。
节奏感
诗歌节奏鲜明,起伏跌宕,给读 者以强烈的听觉和心灵震撼。
语言凝练
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每个 字都经过精心锤炼,体现了诗人
高超的语言艺术。
2024/3/27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 有卓越成就,其作品题材广泛,风格 多变,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体 。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
2024/3/27
4
创作背景及动机
《赠刘景文》是苏轼赠给好友 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2024/3/27
《赠刘景文》PPT优质课件
2024/3/27
1
目录
2024/3/27
• 诗人与背景介绍 • 诗歌内容解析 • 艺术手法鉴赏 • 主题思想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
01
诗人与背景介绍
2024/3/27
3
苏轼生平及成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14
04
主题思想探讨
2024/3/27
15
离别之情与友谊之谊
诗中表达了深深的离 别之情,体现了朋友 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中展现了友情超越 时空的永恒价值,激 发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和追求。
2024/3/27
通过描述离别场景, 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和祝福。
16
人生哲理与感悟
诗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如“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等,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 意义和价值。
2024/3/27
6
02
诗歌内容解析
2024/3/27
7
整体结构与布局
01
02
03
标题页
包含诗歌题目、作者及背 景介绍,为观众提供初步 了解。
2024/3/27
内容页
按照诗歌的章节或段落进 行分页设计,每页包含相 应的诗句和解析。
结尾页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以及提供相关的思考题或 讨论话题。
8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 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
2024/3/27
22
06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3/27
23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离别之情?
2024/3/27
小组内分享个人经历
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离别场景和感受,引导学生 理解离别之情的普遍性。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如“草木一秋,人生几何”等,启发人 们珍惜当下,追求理想。
诗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感悟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024/3/27
17
时代背景与社会价值
《赠刘景文》创作于特定的时代 背景之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2024/3/27
关键意象与象征手法
意象列举
如“长亭”、“古道”、“芳草”等 ,通过具体描绘自然景物和场景,营 造出诗歌的意境。
象征手法解析
如“长亭”象征离别,“古道”象征 历史沧桑,“芳草”象征生命的短暂 与美好,深入剖析这些象征手法在诗 歌中的运用和表达。
2024/3/27
9
情感表达与传递
2024/3/27
情感基调分析
2024/3/27
情景对比
将离别的凄凉与勉励的温 暖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 差。
人物对比
通过刘景文与诗人的形象 对比,展现两人不同的性 格和命运。
12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比喻
将刘景文的离去比作“落红不是 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形 象生动地表达了离别之情
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 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增强了诗 歌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