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水县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要点
纪粉霞
【摘要】@@ 清水县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地带,海拔1112~2201 m,年均气温8.8℃,≥10℃有效积温为1700~2900℃,年平均降水量550mm左右,年均日照时数2076 h,无霜期167d左右.冬小麦为全县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1.73万h㎡,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3.3%.由于全县自然降水的特点是年际变化大,年内时空分布不均,年降水量的60%以上主要集中在7、8、9月3个月,降水与农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严重错位,春旱及伏旱经常发生,甚至发生冬、春、夏三季持续干旱,致使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0(000)008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纪粉霞
【作者单位】甘肃省清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清水,74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
清水县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地带,海拔1 112~2 201 m,年均气温8.8℃,≥10℃有效积温为1 700~2 900℃,年平均降水量550 mm左右,年均日照时数2 076 h,无霜期167 d左右。
冬小麦为全县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
种面积1.73万hm2,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3.3%。
由于全县自然降水的特
点是年际变化大,年内时空分布不均,年降水量的60%以上主要集中在7、8、9
月3个月,降水与农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严重错位,春旱及伏旱经常发生,甚至
发生冬、春、夏三季持续干旱,致使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为此,清水县于1995年进行了穴播小麦试验示范,随后又进行了膜侧小麦栽培试验示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抗旱增产效果,但因穴播小麦及膜侧小麦的农事操作费工费时,未能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2008年全县开展了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试验示范,小麦平均产量达到7 392 kg/hm2,比同类地常规种植增产34.8%,增产效果十分显著,2009年示范面积已达66.67 hm2。
该项技术通过膜上覆土、全膜覆盖的栽培方式,不仅具有有效利用天然降水、抑蒸保墒、增温防冻的效果,又有保护地膜,达到免耕及地膜多次利用的特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冬小麦抗旱增产探索一条新路子。
笔者根据多年的试验示范及推广经验,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1 适种区域
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适宜于海拨1 250~1 800 m,年降水量为200~500 mm冬小麦区的干旱、半干旱区的川台、梯田、塬地及沟坝地、缓坡地(小于15°)种植。
2 地块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块,前茬以豆类、马铃薯、禾本科作物为佳。
3 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深耕晒垡,以熟化土壤和接纳降水,并及时耙耱收墒,平整土地。
结合深耕整地施优质农家肥 60~75 t/hm2、N 150~180 kg/hm2、P2O5120~150 kg/hm2。
4 覆膜覆土
土壤用50%辛硫磷乳油3 750~4 500 mL/hm2,对水450~600 kg进行地表喷雾后再覆膜。
选用厚度为0.008~0.01 mm、宽70~140 cm的地膜,用量90
kg/hm2左右。
覆膜时间依据土壤墒情而定,当墒情好时(土壤耕作层含水量130~150 g/kg)可边覆膜边播种;墒情差时则要等雨抢墒覆膜,以提墒保墒;
如果土壤湿度过大,则应先翻耕晾晒1~2 d,耙松平整土壤后再覆膜播种,以免
播种时播种孔被堵塞。
覆膜时膜面要求平整,紧贴地面。
覆膜后在膜上覆土1~2 cm,将地膜盖严。
覆土过薄则压膜不实,容易造成穴孔错位、大风揭膜、地膜老化;覆土过厚则影响播种质量,播穴遇雨易板结,也不易清除残膜。
5 选用良种
选择抗锈、耐旱、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抗倒伏能力强,露地种植株高为70~80 cm的品种兰天18号、兰天19号、兰天21号、兰天26号(00-30)等兰天系列以及中梁系列优良品种中梁23号、中梁24号等。
播前精选种子,保持纯度
达98%,发芽率达95%以上。
6 药剂拌种
播前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15 kg干拌小麦种子50 kg,以防小麦锈病。
种
植地块如有中华鼢鼠及地下害虫发生,可用75%甲拌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或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0 g,或50%辛硫磷乳油100 g,对水1.5~2.0 kg
拌小麦种子50 kg,晾干后播种。
7 适期播种
一般播期应比当地露地小麦推迟10~15 d,若遇雨,则要在雨后待膜面水干后再
播种,防止水粘上土后堵塞播种孔。
播种前按播量要求调试好穴播机,一般播深3~5 cm,行距15 cm左右,穴距12 cm,种植穴密度为52.5万穴/hm2左右,每穴8~12粒。
播种时单行穴播机采用同膜同向播种,以减少种植穴和地膜孔错
位的现象发生,即在相邻的两膜上第1次去时在前一膜上播种,回来时在下一膜
上播种,第2次去时又在前一膜上播种,回来时又在下一膜上播种。
并随时检查
播种孔,严禁倒推,防止播种孔堵塞而造成缺苗断垄。
播种时的行走速度要均匀适
中,以保证种子充分播入土壤中,有利于播种行距均匀,防止损坏地膜。
出苗后如有缺苗应及时播种。
8 田间管理
出苗时,如有穴苗错位造成膜下压苗,应及时放苗封口,破除板结。
覆膜后有少量杂草钻出地膜时及时清除。
小麦生长中后期结合防治病虫害,用2.0~3.0 g/kg磷酸二氢钾,或1.0 g/kg多元微肥,或5.0 g/kg尿素溶液900 kg/hm2进行叶面
追肥,以防脱肥早衰;拔节初期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960~1 050 kg/hm2
对水750 kg,或1.5~3.0 g/kg矮壮素溶液按750~1 125 kg/hm2的用量喷施,以防止倒伏和增强抗旱能力,促进灌浆及增加粒重,提高产量。
扬花期、灌浆期用磷酸二氢钾溶液 4.5~6.0 kg/hm2、尿素 10.5~12.0 kg/hm2对水600~750
kg进行叶面追肥,以增加粒重,提高产量。
同时要防止人畜践踏,以延长地膜使
用寿命,提高保墒效果。
9 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种类繁多,条锈病、白粉病、红黄矮病、全蚀病、麦蚜、麦红蜘蛛、中华鼢鼠及地下害虫常年发生,要及时防治。
小麦条锈病可用12.5%禾果利可湿性
粉剂450~525 g/hm2,或25%丙环唑乳油(科惠)120~135 g/hm2,或20%粉锈宁乳油675~900 mL/hm2对水750 kg进行喷雾防治。
小麦白粉病用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20~150 g/hm2,或50%粉锈宁胶悬剂1 500 g/hm2对水750 kg喷雾。
麦蚜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
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喷雾。
麦红蜘蛛可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2 000倍液喷雾防治。
10 适时收获
当小麦进入乳熟期,籽粒变硬时及时低茬收割。
下茬作物不需地膜时,则收获后及时清除残膜,集中销毁。
11 留膜免耕多茬种植
如留膜用于下茬作物栽培,应在前茬小麦收获后注意保护地膜并施肥(雪后追施、雨前追施)。
二茬作物播种时播穴要与前茬错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