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和:重症肌无力从脾肾论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庚和:重症肌无力从脾肾论治
每两万人中,就有一个重症肌无力患者。
目前,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但很难根除疾病且常常复发,而中医药疗法是对西医治疗的有益补充。
李庚和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学术思想,为这一疑难病的诊治开创了新的格局。
李庚和
1936年11月出生,山东省济南市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特色专科——重症肌无力专科学科带头人。
获虹口区拔尖人才称号、虹口区医学贡献奖,两度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2004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曾历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上海市中医重症肌无力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脑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每两万人中,就有一个重症肌无力患者。
这一陌生名词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是在王朔的《过把瘾》中,男主角因为全身肌肉无力而不得不“永失我爱”。
在上世纪60年代,人们还认为这种神经内科的病是不治之症,甚至被称为“第二癌症”。
直到1970年代,人们才认识到这是一种免疫功能障碍,由于激素的应用使死亡率降低。
目前,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但很难根除疾病且常常复发。
而中医药疗法是对西医治疗的有益补充,很多西医治疗无效的患者,求助于中医药改善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
上海市中医重症肌无力医疗协作中心主任李庚和,自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尝试诊治重症肌无力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在国内首先提出重症肌无力从脾肾论治学说,该学术观点至今仍广为沿用。
作为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特色专科重症肌无力专科学科带头人,李庚和带头承担了“七五”攻关项目“重症肌无力脾虚证型辨证论治疗效与治疗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她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学术思想,为这一疑难病的诊治开创了新的格局。
“虚劳”或伴随一生
重肌无力症,中国内陆称之为“重症肌无力”。
这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可能伴随患者一生。
这种疾病具有缓解与复发的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女性比男性多,晚年发病者又以男性多。
临床表现为受累横纹肌易于疲劳,这种无力现象是可逆的,经过休息或给予抗胆碱酯酶药物即可恢复,但易于复发。
重症肌无力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眼睑下垂、视物重影、咀嚼吞咽困难、全身无力、面肌僵硬、说话鼻音、声音嘶哑、呼吸困难、颈部无力等。
根据受累肌肉范围和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眼肌型、延髓肌受累型及全身型,极少数暴发型起病迅速,在数天至数周内即可发生延髓肌无力和呼吸困难,各型之间可以合并存在或相互转变。
“由于本病是慢性疾病,所以很多患者都是从小看大的,有的痊愈后结婚生子,很多都成为终身的好朋友。
”李庚和每天都要面对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重症肌无力患者。
她领衔的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肌无力专科,是上海市领先学科,每年要接待六七千个病人,很多都是运用西医激素治疗而久治不愈的患者。
“目前西医对重症肌无力主要是激素治疗,激素治疗的副反应很大,会出现肥胖、柯兴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等并发症,而中医的优点是副作用小,复发率低,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可慢慢减撤激素。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李庚和说,根据重症肌无力的多种临床表现,该病属中医的“虚劳”范畴,应以“脾肾学说”为指导,培补脾肾为治则。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达四末,肌肉失其濡养,故而四肢乏力。
肾主精气,肾亏则精血不足,精血不能上注于目,则睑废视歧,出现眼睑下垂、视物重影。
先、后天之本亏虚贯穿于重症肌无力的病程中,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由外感、内伤、劳倦或情志失调诱发,久病者多兼有脉络淤阻之候。
李庚和将重症肌无力归纳为脾虚气弱、脾肾气阴两虚、脾肾阳虚
三个基本证型。
她认为,重症肌无力发病除个别急进型外,初起往往以脾气不足为主,此时及时治疗则可逆转病势,如儿童眼肌型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常可能在短期内临床痊愈。
但如果失治误治,出现复视或眼球固定,则治疗难度增加,需时较长。
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累及吞咽及呼吸,甚至出现危象,则应用中药大补元气,脾肾双补,还需要中西医结合,用呼吸机抢救。
一些难治的免疫障碍所致肌肉病最终阶段往往损及肝肾,肝肾常是五脏传导的最后一关,补养肝肾往往同时进行,如重症肌无力危象就是肾气衰竭、元气式微的表现,此时往往需要肝肾同补。
调治阳明治“痿证”
李庚和在中医“痿证”方面也颇有经验。
中医“痿证”涉及范围较广,多为神经科慢性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甲状腺肌病等可归属于痿证的范畴。
李庚和认为,由于“痿证”涉及脏腑不止一脏,所以不能单独用“治痿独取阳明”法则概括疗法,但本着“脾胃元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满,诸病之所生”的理论,调治阳明对于各种病痿者均可应用。
比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为神经元损害的疾病,患者多有大小鱼际肌萎缩、肌束震颤,甚至胸大肌、肩臂各肌群萎缩,吞咽困难,痰涎增多,同时还可以有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肌震颤,舌红或暗,脉或细弦或沉弦,此属肝脾肾经俱损,精血亏耗筋脉肌肉失养所致,宜健脾补肾养筋。
如果痰涎多、大便干,应加化痰清热之药,如指迷茯苓丸之类,化痰湿则脾胃健,脾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秉水谷之气,筋骨肌肉得以营养。
故逐痰化湿补肾实痿症整个阶段所用方法之一。
此类病人往往由于吞咽困难,痰涎壅塞导致肺部感染,或致死亡。
又如,多发性肌炎主要影响肢带、颈项和咽部肌肉的非遗传性肌病,肌组织常有炎症和变性,也与免疫异常有关,多由于正气不足,风湿热邪乘虚而入,滞于经络,阻塞气血之畅达,导致肌肤不仁,筋脉失养而致痿。
治疗以补气血为主,有风则祛风,见湿则利湿,有热则清热,可参以活血药。
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此病与甲亢同时存在,表现为近端无力逐渐发展到四肢远端肌肉,部分病人出现肌萎缩,出现双手颤抖、怕热、体重减轻、失眠、眼球突出等症,此类患者多无脾虚症表现,而表现为阴虚阳亢、痰热上扰之证。
所以,治疗以清化痰热、软坚泻火为主,常以导痰汤加减,如夏枯草、生牡蛎、海藻、昆布、黄连、郁金等。
待亢进症状平复后,再以益气健脾之剂收功。
内科杂病祛邪为要
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中,李庚和特别注重顾护脾胃之气,提倡祛邪为要。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实际上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邪正双方的盛衰变化,对于疾病的转归具有重大的影响。
扶正在于增强正气抗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驱邪则是祛除人体的病邪,邪去则正安。
李庚和认为,相对于扶正而言,祛邪更为重要,邪损正气,日久则坏病,故有邪则必祛之,邪去则正气自复,切不可姑息养奸,贻误病机。
李庚和在临症处方之时,尤重顾护脾胃之气。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多种疾病的发生与脾胃受损有关,如金元医学家李东垣所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而治疗疾病之药物也有赖于脾胃的吸收运化功能得力,药力方可达病所。
在养生调护中,顾护脾胃更是增强正气、防御外邪的有效方法。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李庚和特别注重望诊,认为望诊居四诊之首,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谓。
望诊之法甚为精微,病人神、色、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其内在脏腑之气的充盈与亏损程度。
肌病患者常有明显的肌肉无力症状,但其中精微之处仍需明辨。
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患者可能出现特殊的面具面容,而如眼睑下垂一症,可能有多种病因。
李庚和在临证治疗患者时往往随身携带一把尺子,这把尺子是用来测量患者眼睑下垂程度的,精确的数据更有利于诊断病情和疗效。
当然,她也不排斥现代化的检测手段,认为现代医学的实验室检查也可以纳入中医辨证之中,如肌酶高、血沉高也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是有邪的表现,除补虚外加以泻实化淤。
出身西医的中医
山东济南出生的李庚和,并不是中医世家出身。
她从一个西医院校的教师,一步步奋斗成为中医名家。
1955年,李庚和从山东医学院附设济宁医士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那时的她已经倾慕岐黄之道,适逢上海中医学院招生,作为优秀毕业生得到校方推荐,于1956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医疗系学习。
李庚和回忆刚入学时的情景,“那时,中医学院刚刚成立,学校的老师都是一代名医。
条件艰苦,没有固定教材,连校舍都没有,租在一座大楼里作为教室。
后来零陵路的校舍都是前三届学生自己帮忙建造的,所以前几届学生对学校特别有感情。
学习中医的六年是非常辛苦的,我学西医出身,又不懂上海话,刚开始一点摸不着头脑,只能加倍用功,后来才慢慢领悟。
”
1962年,李庚和作为上海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分配到虹口区中心医院(现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
其后师从沪上名医张近三,张老是近代名医夏应堂之高足,以“用药轻灵”、“方简功宏”为特色,倡用经方。
李庚和回忆说,“张老内外兼修、德行完备,无丝毫世俗功利之心,待学生如同己出,师生间传道授业、融洽默契,十数年尽得其真传。
”
上世纪60年代末期,李庚和随老师张近三开始尝试诊治重症肌无力这一世界性难题,当时该疾病被称为“第二癌症”,治疗方法少,死亡率很高,专门从事该疾病研究的中医机构寥寥无几。
李庚和至今还记得她治疗的第一个重症肌无力患者。
“那是在1966年,这名全身性肌无力患者是个十几岁的中专女生,来的时候是抬着来的,咽不下饭,走不成路,我们采用培补脾肾的纯中医治疗,三四年后竟慢慢好转,后来这个患者甚至结婚生子。
”
应用中医辨证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病情出现了可喜的改善。
1973年,在张近三和李庚和的主持下,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成立重症肌无力专科,开始系统总结与研究该疾病,至1975年,积累病例100例,发表相关文章,在国内首次提出重症肌无力从脾肾论治学说,该学术观点至今仍广为沿用。
进入1980年代以后,经患者口口相传,专科门诊量剧增,1986年至1987年期间,该专科参加了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成果展览会,获得与会者一致好评。
李庚和撰写的《432例重症肌无力临床观察》在中医国际会议上交流并获奖,该论文总结了43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诊治经验,此后该文章发表在《中医杂志》英文版上。
在中医国际会议上交流时,场下的一位美国医生将李庚和讲解的录像和资料带回美国,并推荐一个朋友的患儿来中国找李庚和看病。
“这是个越南裔女孩,来的时候走不了路,吃不了饭。
因为家里也比较贫穷,吃住都在我家中,家人每天给她熬药做饭。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女孩好多了,临走时自己都能上飞机了。
第二年,女孩又回来了,我们还带着她到杭州玩,又住了两个月后,她完全康复了。
现在女孩已经结婚生子,儿子已经上了大学。
2011年我到美国探亲时,这个女孩全家十几个人到我儿子家过圣诞节,我给他们做了两大锅火锅,大家吃得很开心。
”提起和病人的那份情谊,李庚和开心地笑了。
1986年,以李庚和为带头人承担了“七五”攻关项目“重症肌无力脾虚证型辨证论治疗效与治疗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在大量临床及实验基础上提出从培补脾肾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观点,同时与长海医院合作,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证实了临床经验的有效性。
由于该项目当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水平,终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76岁的李庚和,思考着如何将毕生经验传承下去。
去年医院成立了名中医工作室,培养了一批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年轻人。
“重症肌无力这个病很难痊愈,容易复发,搞这个专科非常辛苦的,但是我做任何事情都很执著,认准了就一定要做下去。
”李庚和说。
重症肌无力验方
配方:生炙黄芪、炒党参、白术、陈皮、防风、升麻、柴胡、葛
根、补骨脂、当归、甘草,随症加减。
主治:重症肌无力
功效:培补脾肾
重症肌无力如何日常调护?
身体周刊:重症肌无力患者在用药方面要注意什么?
李庚和:重症肌无力患者要严格遵医嘱,准时服用激素类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
对于使用抗胆碱酯酶药如溴吡斯的明片,同样必须严格遵医嘱,定时复诊调整药物剂量。
患者还要避免误用各种禁用药物,包括各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奎宁、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普萘洛尔、氯丙嗪,及各种肌肉松弛剂;慎用药物包括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等抗生素。
如果疾病症状有所加重或者出现新的情况,必须及时就诊,以免病情波动延误抢救时间。
在用药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在病情稳定及体质许可情况下,可适当参加活动,以增强机体抗邪能力。
但要注意预防疾病,避免疲劳、感冒、外伤感染、精神创伤、情绪波动;随时递减或增加衣被,以防受凉,少到公共场所,以免各种意外损伤及感染各种疾病等。
身体周刊:重症肌无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护?
李庚和:首先,振奋精神,保持情志舒畅。
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变化关系密切。
临床上此病的发生往往与患者长期精神紧张或过分思虑、悲伤等情志变化有关,此病的恢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精神调养,保持思想上安定清净,勿贪欲妄想,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以促进早日康复。
其次,饮食合理,切勿偏嗜。
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
饮食不足,气血生化乏源,导致体质虚弱。
相反,饮食过量又可损及脾胃,
日久导致体质下降。
因此,患者饮食上应注意荤素搭配,儿童一定要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使正气旺盛,以利于康复。
再者,劳逸结合,起居有常。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与过度劳累有很大关系,该病患者往往与劳累过度,用眼过度,起居失常等因素有关,劳则气耗,中气不足,虚邪贼风乘虚而入。
所以,患者在治疗恢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同时配合药物,增强体质,才能早日恢复健康。
能歌善舞自我减压
76岁的李庚和没有退休安享晚年,现在每周在三个医院仍有三次专家门诊。
她性格直率,乐观积极,处处体现出一个山东人的耿直本色。
曾有一个病人说,“李教授,我有的是钱,您给我好好看。
”李庚和偏不买账。
山东是出歌唱家的地方,李庚和自幼就爱唱歌。
还在山东读书时,她就是当地有名的校园歌手。
凭着天生一副好嗓子,经常在唱歌比赛中获奖。
虽然有唱歌的天赋,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中医,“我最拿手的就是‘小二黑结婚’,同学们都知道。
但我选择了中医,因为医学对人们贡献更大,一个人选择了什么就要专心致志做好。
”虽然现在已经多年不唱了,但是去年在单位组织的活动上,李庚和还能跳上一段交谊舞。
谈及养生之道,李庚和笑着说,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好,乐观积极,要会自我减压,遇到不好的事情要自我调节。
十几年前,她的爱人去世,但她没有沉浸在悲伤中,而是通过自我减压走出阴影,“我很执著的,但是不要为难自己,要开开心心的,我就尽量想愉快的事情。
”
李庚和在饮食上主张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从不刻意吃什么食补、药膳。
“你想吃什么,说明你身体需要什么,但要节制少吃。
少吃些无用的东西,尊重自己的饮食习惯,不要盲目追求食补药膳。
”虽然平时的饮食比较简单,但她偶然也会犒劳一下自己,糖醋
排骨、酥鱼、八宝咸菜,这些都是她的拿手菜。
除了西洋参外,李庚和不吃补品,“我每次到美国探亲,都会带回来很多西洋参,西洋参比较平和,能增强免疫力。
”
她认为,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她每天晚上11点前睡觉,早晨五六点起床,午休半小时。
“很多疾病都是由于睡眠太晚了,晚上不要超过12点,超过12点等于到了第二天了。
必须在当天睡觉,否则怎么能休息好呢?”
李庚和的日常运动就是散步,每天坚持快步走半个小时,“我不刻意学什么操或拳,走路最简单,又有效,最适合我,但是一定要快步走才有锻炼效果。
”。